Monday, May 16, 2011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讀後摘錄其中較有意思者留作參考

 本書作者:許暉(中國人);2011年由漫遊者文化初版。

這本書我在100/4/13日開始看,到100/6/4日完全看完,以下節錄或感言是這1.5個月中陸陸續續邊看邊錄下來的。

我能說什麼? 就是比較起來,對岸中文程度的平均水平比我們差,但水準以上的,我們不如他們甚多。

這本書寫的平易近人,而且好讀好消化,不會讓人讀不下去,推蔫給我們的孩子們讀,對你們中文程度有益無害。

我一直不知道中國小說起源時間,從這本書談乞丐源起,說到「太平廣記」(977~978編纂而成),才明白我們的小說起自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等定都健康今南京之朝代),如果以東吳孫權稱帝時間算就是公元229年。

這讓我想起第一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屋大維( 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BC63 ~ 14),他贊助詩人、藝術家、雕塑家與建築家,他的統治時期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

羅馬後帝國時期(192~235)出現了百年混亂,這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持續到284年,史稱三世紀危機。

從BC200年左右開始,全球氣溫就開始變冷,要到南北朝結束(577)才緩步回溫,這或許可以解釋東方二邊都經歷了北方民族南遷戰火頻仍的原因。

周天子的女兒稱「王姬」,婚嫁時,因周天子身份至尊,無法為女兒主婚,改由同姓諸侯中稱「公」者來主婚,故稱「公主」,由公爵來主婚之意。

諸侯之女婚嫁時,由諸侯本身來主婚,稱「翁主」,翁意為父親之意。  

從漢朝開始,皇帝的女兒才能稱「公主」;到了東漢及晉幹,公主也稱「縣主」或「郡主」,因為公主都有封地,公主名銜之前會加上封地縣名或郡名。

隋唐時期,太子的女兒稱「郡主」;諸王的女兒稱「縣主」,都不能稱公主。

稱公主的丈夫為「駙馬」始自三國何晏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封為「駙馬都尉」,從此以後,公主的丈夫,皆封為「駙馬都尉」成為慣例。


弔唁的弔是上古時期,人行薄葬,了,往野外一埋就算了,有個墓坑算不錯的,一般連棺材都沒有,但怕禽獸挖崛啖噉,所以會派人手持弓箭守候在死者屍身邊,以維護死者遺體完整。 這或許也能解釋很多墓葬會將弓箭陪葬的原因吧?


天龍八部是:一、天眾,眾天神之意;二、龍眾,即興雲佈雨之龍神;三、夜叉,佛教護法神;四、乾闥婆,身上散發濃郁香氣,管理音樂的神,即樂伎眾神;五、阿修羅,專門與佛作對,好戰的惡神;六、迦樓羅,大鵬翅鳥;七、緊那羅,即歌神,專門演奏法樂的音樂家;八、摩呼羅迦,即大蟒蛇神,人身蛇頭。

至於民間過生日的習俗,始於南北末期的江南一帶,孩子出生滿一週歲時,要抓周(度晬)。



帝王過生日始個唐玄宗開元17年(729年),他過45歲生日時,在花萼樓下大擺酒宴,叫來自己親自培養的梨園子弟,奏樂演戲。從此昭告天下,定皇帝生日為「千秋節」,放假三天。自此之後,歷朝歷代皇帝和百官們都開始聲勢浩大的過生日了。

沐猴而冠的沐猴指的是「獼猴」,秦漢時代楚地人獼猴的通稱,而不是把猴子洗完澡,再戴上帽子之意。

赤字是指嬰兒,但赤字通古字「尺」,意謂初子之嬰兒僅長一尺之故。

妯娌是「娰娣」的變稱,古代社會,是一夫多妻制度,常常有姐妹二人共嫁一夫的現象,姐姐就稱為「姒」;妹妹稱為「娣」。

horus_son of Isis and Osiris
鳩杖係漢高祖劉邦發明的,賜給年滿70歲的老人,以玉製成。 我查過了埃及法老王或女神使用的杖,很多上面都停了一隻鳥,鳥頭法老王何露斯(Horus)

何露斯的出生很奇怪,像試管嬰兒,更像是為了讓他的王位繼承合法編出來的故事。 他是九柱神之一,九對於中國人是非常有意思的數字,我認為是西方的七大行星再加上日月變成九數;而五則是五行,在三星堆中的遺址中,看到中間一塊石頭,旁邊四個柱石,所以九五之尊有其解。

isis
艾西絲有二種造型,一種是王座造型;一種是牛角含日造型,無論那一種,都可以解釋為她是原生上埃及的族群;而塞特王是豺狼造型,像是來自北邊草原的民族。 上古時代,尼羅河下游是沼澤地,北非沿岸是豐美草原區,如同現在的沙哈拉沙漠南邊,可見這個地方該是季風帶甚至是熱帶海洋性氣候區。

Osiris
Seth
Orisis的造型是下埃及王冠造型,表示這二人的婚姻本就是上下埃及之合,後來的何露斯是鷹隼頭,該是另一支草原民族的代表,艾西絲找到了另一支草原民族來支撐她的王位,鳩頭杖始於此。

當時有翅膀的民族是蘇美人或者阿卡德人,所以艾西絲尋求他們的協助很正常。

步搖是漢代即有的東西,附在簪釵上的流蘇首飾,再綴以五彩玉,從流蘇演變而來。
流蘇
步搖

「女大十八變」來自佛教用語的「龍女十八變」;「相好」原出自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中關於龍王八歲女兒速成菩提的故事,其中講到「三十二相」及「八十種好」,這就是「相好」的起源。
 
而「相公」的稱謂來自曹承相曹操。

原來「新婚燕爾」的本源是「宴爾新婚」,原意為歡慶你們的新婚之意,是「詩經‧邶風‧谷風」中關於

一個棄婦的故事,原文如下:

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

遠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矣。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求之。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於毒。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中國人秦漢以前,早就以「右」為尊,講的是右手而不是方位,重視的是身體手足的功能,如果以語意學的研究來講,我們漢民族很早就不是狩獵民族了,所以對地理方位的語詞不重視。

但「左青龍右白虎」又回到了地理方位的名詞,主因是北方來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建物喜歡「坐北朝南」,皇帝南面稱王,此時加上漢人的以「右」為尊的概念,他們就直接把方位觀念加上去,左手位於東邊,稱「左」;而右手邊是西方,故曰「右」,所以高官貴族住「右尊之西」(即西邊之西,用漢語講是右中右);而平民百姓住「左卑之東」(就是東邊之東,也就是左中左)。

東方是乙木青龍,而西方是庚金白虎,但方位上來說,東邊是左,而西邊是右。
易經八卦(陽左旋陰右旋

而八卦中的「天左旋為陽,地右周為陰」也是同一個道理,因為日出東方落於西方為由左至右;而月隱於西至夜中而出為由右至左」,一樣是空間地理觀念的延伸。

「男左女右」是上面「天左旋為陽,地右周為陰」的另一種延伸意念。


其中提到的楚人「尚左」,且其衣為「左紉」,表示楚人的來源真的與「蘇美」有關了。

嬰兒叫「襁褓」,襁為揹帶,長一尺二寸(2.54*12+2.54*2=35.56),寬八寸(2.54*8=20.32);褓是包裹嬰兒的被子。

總角
孩提就是英文中的「toddler」,二到三歲學步的小孩, 蹣跚行走者,父母可以把他們提著走;童年期的小男生叫「垂髫」或「總角」(兒童把頭髮成二半,各自在頭頂上紮成一個結,形狀像羊角或牛角,故稱總角;而不束髮也不總角直接把頭髮垂下來的,叫垂髫,如果額前留有短髮就叫瀏海),看來「垂髫」似漢人裝束,而總角比較像北方民族的裝扮。

至於女生則有二種,一種是「垂髫」,與小男生無異;另一種是把頭髮聚攏到頭上紮成髻,稱為「羈」。

女生到了十五歲,在「羈」上加簪子,行「及笄」之禮,表示成人了,可以論婚嫁;而男生必需到二十歲才能紮髻加帽行「加冠」禮,並在名外取一個「字」,此時才算成人,可以論婚嫁。

字名是一種很奇怪的風俗,有了名,為何另取字?


「胭脂」原名「燕脂」,源起於商紂時代燕國所生的紅藍花汁凝作「燕脂」,塗作桃花妝;也稱「煙支」,匈奴皇后稱「閼氏」之音即起於此。
夜壺

「馬桶」的使用起於漢,原稱虎子,以玉製,到了唐朝,因唐高祖李淵祖父名李虎,避諱改稱「馬子」,流傳到民間後,多以木製,又稱「木馬子」,到了宋朝,才改稱「馬桶」,多由女人使用,男人改用壺狀便器,叫夜壺,現在的「抽水馬桶」是英國人發明的。

我對於馬桶的想法來自羅馬帝國的大浴池,羅馬人男女習慣坐在水池邊的石座上,座上有孔下通水道,排泄物可直接沖掉。

「張冠李戴」這個詞應該是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指的是張昌宗、張易之二位武后最喜歡的面首;而李公指的是武后之子李顯;而接下來演化的另外一句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就有些刻薄了,這裡的李公指的是唐高宗李治,他是武后之夫,這句話才是後面「張冠李戴」源出處。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是指文靜而美好;而淑女指的是心地善良有道德的女性,都與容貌無關。好字應唸三聲「ㄏㄠˇ」非四聲,指的是美好;逑是配偶的意思,所以整體的意思是文靜善良的女性是君子的佳偶。

美人指的是形貌好看美麗的女子,至於是否品性好道德高尚不重要;而佳人則除了容顏美麗外,性情與體態都要達到一個標準,也就是說要既美且淑才算佳人。

「尚書」中的尚是上古的意思,尚書相傳是晉梅賾(公元3~4世紀的人)所偽作,分成「虞、夏、商、周」等四書。

「弼馬溫」是「避馬瘟」的諧音,明朝政治家趙南星在「趙忠毅公文集」中引用了一本失傳「馬經」之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天癸是月經之意。

「渴睡」是「貉睡」的音誤,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貉」條中辨析過:「其性好睡,人或蓄之,以竹叩醒,巳而復寐,故人好睡者謂之貉睡,俗作渴睡,謬矣。」

「貂蟬」名字的由來,東漢應劭「漢官儀」載:「侍內金蟬左貂金取剛固,蟬取高潔也」,侍內是侍中之意,是皇帝身邊的侍從官,他們載的帽子,左邊裝飾貂毛,右邊雕有蟬的形狀,這種帽子叫「貂蟬冠」貂蟬應該是宮中掌「貂蟬冠」的宮女,發出宮後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

埃及聖甲蟲
「金蟬」讓我想到埃及「聖甲蟲」。聖甲蟲如果我記憶正確的話,是埃及第17王朝(俗稱牧人王朝;Hyksos王朝;公元前18-16世紀統治埃及;相等於我們的夏朝)帶到埃及去的信仰,通說是講甲蟲會將泥土推成圓球如太陽,再加上牠的蟲卵可以在土中過冬,來春再孵化,古埃及人視之為重生。

而蟬由蛹蛻變而成蟬,一樣是重生像徵。 反正二者都得經過同樣的生命週期「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買春」的春是指春酒。 春酒是春季釀製的或春季釀成的酒;也指民間習俗,春節時宴請親友叫吃春酒。

至於為何變成「性服務」的代名詞,應該是後世人的酒肆額外提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需求,才會把這種原是買酒的詞兒,變成了色情行業的代名詞。 很像台灣講的「茶室」不賣茶是賣春一樣。

照錄晚唐詩論家司空圖所謂的「典雅」詩境:「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 

「開門七件大事」至遲到了宋就成型,原為「油盬醬豉薑椒茶」,後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中,描述醃臘舖子,其中就寫道:「蓋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盬醬醋茶,或稍豐厚者,下飯羹湯,尤不可無,雖貧下之人,亦不可免。」,開門七件大事自此定案。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引了一首有趣的詩「戲題」:「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盬醬醋茶」,把「柴米油盬醬醋茶」日常生活用物對上了了風雅文士的「書畫琴棋詩酒花」,很有趣。

作者許暉先生說,古人幹麻喜歡把事情定為七? 中國人談九五之尊,五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及木星;而九是什麼? 有人說是七大行星加日月,問題是那七大行星呢? 比較接近的是埃及「九柱神」(Ennead System)的說法,是海上民族蛇神(Snake)崇拜過渡到農業民族的太陽神(Ra)祭祀。

太陽系八大行星
那麼七是什麼? 很簡單,是五大行星加上「日、月」,來自巴比倫的星象學說。

雅量在「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中記述的是當時人的氣度。

「雅」字在「說文解字」(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中指的是:「雅,楚烏也」即楚國的烏鴉。

「雅」的另一個借字是酒器名稱,是爵的意思,起源於三國時荊州牧劉表,他好酒,把酒器按照「伯、仲、季」排行,伯雅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註:一升是一斗的1/10),是1500公克),能喝下這麼多酒的人,自然是「雅量」了(不夠現在的人都改稱為海量)。
爵(酒器)

「傻瓜」的瓜指的是「瓜子族」,源出「左傳、襄公十四年」(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范宣子對姜戎氏的談話,其中說:「來! 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 瓜州在今甘肅敦煌一帶,姜戎氏被趕到瓜州後,被人們統稱為「瓜子族」,因其為人秉性忠厚,被人僱用時不懂得偷懶、勤奮老實,埋頭不停幹活,被當地人視為「傻子」,故稱「傻瓜」。

「姜戎氏」,《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神農氏即炎帝。自夏商以來,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有顯諸侯,其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


「斟酌」是二種倒酒法,酒倒的不滿叫「斟」;倒的溢出來叫「酌」,所以「斟酌」之意在於如何將酒倒的適中滿而不溢,這就是此詞之本源。

彈指之間」是佛家話,但其源來自印度人的習慣,他們喜歡彎曲食指,再用大牳指配合捻彈作聲,用以表示喜歡、讚嘆等意。

優曇缽花
「優曇缽花」花形如鍾,淡白色,花莖細如金絲,夜開晨謝,被譽為「青白無俗豔」,據說它是佛的瑞應,三仟年一開花,開花必有轉輪王出世,它是產於喜馬拉雅山附近及斯里蘭卡的「曇花」,非一般我們講的原產於墨西哥的曇花。


中國春秋時期,賣妻女求食的男人稱為「娼夫」,必需載上「綠頭巾」來表明低賤的身份(好像種姓制度);到了漢唐時期,服飾顏色就以「綠」為賤色;到了元明二代,娼妓的丈夫要頭戴綠帽成為常例。

「雜種」這種罵人說,在西漢時期就應該出現了,主要都是指邊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匈奴族,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民族大混血時就更嚴重了。

另一種罵人話:「王八」,有三種說法,第一說出自「新五代史」:「王建,字光圖.......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裡人謂之賊王八」(因為他排行老八);第二說出自唐朝民變領袖黃巢,其有兄弟共八人,個個是無賴,以販私鹽為生。黃巢之亂被平定後,人民基於對他的痛恨,就將他們兄弟合稱「黃八」,慢慢訛變成了「王八」;第三說是「忘八」,指忘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而轉音為「王八」。

「寒食節」是冬至後第105日,即清明節之前的一天,紀念「介之推」。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

1 comment:

Tzu said...

大家都是彌勒佛
ommanipeme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