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3, 2011

印度衝擊(Planet India: How the Fastest-Growing Democracy Transforming America and the World)閱讀心得及摘要

我現在看的這本「印度衝擊」(Planet India: How the Fastest-Growing Democracy Transforming
America and the World), 作者為 Mira Kamdar,2007年初版為英文。
這本書一開唸,就覺得與讀「非洲崛起」(Africa Rising: How 900 Million African Consumers Offer
More Than You Think,作者:Vijay Mahajan)感覺很像,都是印度人寫的,只是一個為男的,這個是女人,但都一樣堆砌統計數字,如寫經濟報告一樣。

比起一、二年前讀的「在印度的微光中——諾貝爾桂冠詩人帕茲的心靈之旅」(In Light of India;作者:Octavio Paz;1914—1998),由一個墨西哥詩人眼睛來看印度,真的很不同。

不過,就算看統計報告,也會看到一些有趣的數字及現像,例如作者書中所談的「萬戶搗衣聲」,談的是買的洗衣工,便宜的人工,讓印度中產階級幾乎用不上洗衣機,至今仍將衣服外包給專業洗衣工洗燙熨等。

另外就是有八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很多(每日所得3~4美元),是印度經濟發展中的社會隱憂;而印度人與華人不太一樣,他們不儲蓄愛消費,所以消費力佔GDP的64%,直逼美國的70%,高於日本的57%、歐洲的54%,更遠超中國的38%,Can we image that?

他們創造消費力的方法與阿扁時代一樣,用的是小額信貸,就是現金卡這種東西,連催債方式都同,找他們的父母要,到卡奴家廣播甚至丟屎尿等,最極致的想法是,借款銀行怕卡奴跑到外國滯留不歸賴債,準備在他們的護照中加入條碼催欠,這種方法誰想的出來? 當然又是先行者日本咯?  台印沒有交集,唯一的交集是日本,而日本卡奴比台印早10年,明白了嗎? 書中沒寫啦! 需要連想。



這裡它提到了孟加拉微型金融(microcredit and microfinance)的發想人Muhammad Yunus;1940~;2006年諾貝爾得獎主)
muhammad_yunus(1940~)

,他創辦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概念,刺激了印度ICICI銀行也推行微行貸款(microlend),他們的目標是2500萬戶家庭,100億美元的貸款總額(註:有25%會被倒帳)。 ICICI銀行的方式是想發行一張 Biometric identity card(生物特徵身份證,指的是虹膜或生物指紋)來追踨借款人的信用歷史,甚至可跨區跨銀行移轉。

真它媽的服了這些印度奸商,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民主法治國家,嘲笑中國不是,結果呢? 未經國會立法通過,可以這樣作嗎? 這基本上是侵犯人權及隱私權的事。  所以說咯,談民主法治,對於奸商來說,不管他們接受了多少西方式民主教育,都是屁啦!

設計給印度人用的裝置,例如電腦,必需耐高溫,不怕潮濕及灰塵,最重要的是能應付穩定的電壓,哈哈哈,幾乎與給非洲人使用的差不多了。

1994年,Suzlon Energy公司在印度西部 Gujarat邦成立,是一家製造與安裝風力渦輪的公司,目前是世界五大風力能源公司,它於2006年收購比利時製造風力渦輪齒輪箱的 Hansen Transmissions ,這家印度公司還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南部擁有一個大型的風力園區。 而印度本身最大也是亞洲最大的風力園區在印度南方,2006年的發電量為五億瓦。

印度這個國家基礎建設不足,包括鐵公路、電力及電話線等,所以不用談「寬頻網路」,只能談「無線網路」。微軟和 Intel 、HCL(Hindustan computers Limited, IT 公司)及印度通信公司(Bharti Sangam Nigam)簽署合約,一起拓展無線寬頻。 (P.S.這個國家似乎無政府狀態,只剩下奸商,所以他們不管是否對國家有利,只要這些印度商人願意,什麼生意都可以作,什麼都可以賣? 印度人的利益呢? 印度政府國家的利益呢?)

印度主要的小客車公司依舊是 Maruti 公司,1983年由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1917~1984)小兒子(Sanjay Gandhi;1946~1980,死於飛機失事)開發出 Maruti800 這型廣受歡迎的國民小客車。目前這家公司的控制權轉給了日本鈴本公司(Suzuki),它的定價是5500美元。
maruti-800(印度本土國民小客車)


1995年在印度西南Karnataka邦的Bangalore創立的「Reva」電動車公司是印度較引人注目的汽車公司,但於2010年被印度 Mahindra & Mahindra 集團併購。

印度西孟加拉大吉嶺
印度大吉嶺(Darjeeling)的種茶事業是英國人殖民印度時,將中國茶種帶進印度靠近不丹及泥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種植。英國人嘗試不同的品種、泥土,並進行實驗、嫁接,以企業化精神垂直整合出一個完美的有機高經濟作物農業。

對印度人來說,中國人的茶文化是一整套的農業科技再加上人文喝茶文化,是數仟年的文明心血結晶。英國人移植過來的是符合英國人口味的飲茶習慣,不屬於中國也與印度人的習俗不合。

大夏王朝(Greco-Bactrian Kingdom_BC256~BC125)
印度於1947年脫離大英帝國獨立時,英國人將大吉嶺茶園所有權釋出給印度傑出商業族群Marwaris(a businessman from Marwar,Marwar語出梵文Maruwa,沙漠區之意),這個族群起源於印度Rajasthan邦,語言屬於印歐閃族(Indo-Aryan languages),他們的祖先來自中亞大草原的Scythians(塞種或稱徐西亞人)遊牧民族(另有說是大月支族),於公元前2世紀時入侵印度西部,將當時由古波斯人建立盤據印度西北部的以希臘文化為主的大夏王朝(Greco-Bactrian Kingdom;BC256~BC125)消滅,建立一個釋伽王國朝(Sakaera),這個民族是標準的商業民族,擅長作生意,個性極像猶太人。

蒙兀兒王朝(Mughal empire_1526~1858)疆域
阿克巴大帝(Akbar_1542–1605)
他們的活動範圍一直侷限於西印度Rajasthan、Gujarat、Maharashtra等邦,一直到蒙兀兒王朝時期(Mughal empire;1526–1858),特別是阿克巴大帝時(Akbar;1542–1605;明嘉靖到明萬曆),才開始移居東印度West Bengal、Bihar、Orissa及Jharkhand等邦,包括現在的孟加拉(Bangladesh)。

到了英國殖民時期(British Raj;1858–1947),Marwaris人開始永久定居在東印度,特別是孟加拉,開始他們的企業化農作及接手英國人留下來的貿易活動,主要為金融業。

Marwaris人素食主義者,而且很多人是耆那教徒(Jains), 他們雖然有很多人是印度教徒,但不採種姓制度,反而是遷到那兒就與當地人通婚,融合當地文化到他們本身的文化中去,他們現在分佈地區有中亞、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及緬甸

現在大吉嶺茶園的主人95%仍是Marwaris人,他們從英國殖民者手上接手茶園時,剛開始仍沿用舊規,替「Brook Bond;1845~1984年被聯合利華公司併購」、「Lipton;1893~聯合利華所有」種植茶葉且將其交由這二家英國茶葉貿易商處理。

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後,這個交易制度完全崩解,所以「Sanjay Bhausal」這個孟加拉人終於有機會買下一座叫「Ambootia」有機茶園的機會,他認為這種殖民式交易制度不適合現代有機茶農的生存,所以他第一步將他們的茶製品自拍賣系統中移除,將產銷制度控制在自己手中,而將中間的六道仲介商完全消除(仲介商、拍賣商、印度商人、國際仲介商、國際貿易商、全國性批發商;就是不作代工,作品牌的意思啦! 文縐縐講那麼多?)。

白毫銀針
接下來他開始進行各種茶品的有機認證,並開始併購其它茶園,也開始開發其它茶葉品系,例如白茶(一種採摘後,只經過殺青,不揉捻,再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比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寧波的白毫銀針,還有白牡丹;白茶性寒涼,功同犀角,具有更多的兒茶素、沒食子酸、可可鹼以及咖啡因,比綠茶更為具有抗病毒和抗細菌功效,也具有很好的抗腫瘤功效)、烏龍茶,並直接將產品銷售給法國茶葉商「Mariage Freres」及英國哈洛德茶行(Harrods)等。

目前大吉嶺共有87座茶園,涵蓋面積約共8萬7000公頃,有5萬民員工,提供20萬人居住設施,每年生產1仟萬公斤的茶,但全世界有4仟萬公斤的茶以大吉嶺名義出售。

「Sanjay Bhausal」說他不會在大吉嶺與賣蔬菜水果的人討價還價,因為那是剝銷,但是我有膽識?我的茶要求從未聽說過的價格,我不要只額外增加一分錢,我要得到另外一塊錢----------這是否後來星巴克(Starbucks)對伊索比亞、肯亞生產的咖啡保證收購價格的原因。

印度至今仍有70%的人口住在鄉村,共有1.2億戶農村家庭,及60萬個村莊,務農人口達到7~8億。

印度農民自1997年以來,自殺的數字已超過2500位,主因是印度的農業政策改變(推廣雜交新種、基改作物及高單價經濟作物),所以農民需要貸款購置新的種子及配合的化肥、殺蟲劑等,但印度政府並未同時提供農民低利貸款,迫使農民借高利貸來應付所需。 而接下來的氣候異常,乾澇交替之下,使得農作物無所收成,還不清債務外,連基本的餬口食物都沒有,才使他們走上自殺之途。 目前最嚴重的省份有「Andhra pradesh、karnataka、karala、Marharastra」這幾個西南印度邦。

Mohenjo-Daro的大浴池_BC2500 ~BC1900
Harappa_位於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上
Darlis(印度賤民達利人)
Dravidian peoples_印度最古老的原住民
利人(Dalits)是印度南方或者稱南亞的數種民族組合而成,被一般印度人視為「Untouchables」(不可接觸的民族,或者稱「Outcaste」(種姓外的賤民),現在印度官方將他們正式定名為「Scheduled castesand scheduled tribes」,不知這種人與印度最原始住民,創造古印度河流域文明(Harappa and MohenjoDaro) 的「Dravidian peoples」是否有關? 不過看圖片的結果,是達利人(Dalits)有東南亞民族的部份面貌,而現存的「Dravidian peoples」膚色較黑,且輪廓較似東非一帶的人,但基因學證明二者皆有高加索血統及東南亞民族的基因(馬來人、中國西南民族及新加坡人)。

Harappa_位於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上
Mohenjo Daro_位於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城中下游
「Dravidian」這個字詞源來自梵語的「drava」,意思是住在海邊的民族,而(Harappa and MohenjoDaro)的文明被證實是貿易民族,他們可能因氣候變異之故,於BC1900年之後,逐漸搬離印度河流域,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伊朗語族的亞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時,Dravidian peoples早就消失無蹤了。

從中國有考歷史記載,氣候變異時,就會改朝換代,而朝庭首都設在北邊或南邊,約略可以看出農業核心區在那裡。西元前2600~1900年的氣候變異,在西方就是蘇美人逐漸走向衰亡,而北邊半遊牧民族阿卡德人入侵,東方就是大禹治水期的夏朝(BC2070~BC1979),夏朝的發源地是巴蜀四川,大家把世界地圖攤開來看,而且把緯度調出來看,都是北緯30度左右的溫帶區。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夏朝亡於成湯,而印度河流域被北邊的亞利安遊牧民族入侵,西方的阿卡德帝國早就四分五裂,進入戰國時代。

夏朝被定位為水族擅水利工程,與梵文中形容的「Dravidian peoples」很像,而且也與蘇美人的生活習慣很像,蘇美人消失的時間與「Dravidian peoples」一致,卻也與是大禹這一族人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時間很近。
印度因人口成長、都市化及農業經濟轉型為出口導向產業等因素,加深了她的水資源危機。 目前地下水提供80%印度鄉下家庭及50%都市家庭的需要,所以印度地下水含水層枯竭速度快過補充速度,而且其地下水層泰半被工業化過程中未處理的高毒性物質污染,要移除這些污染毒物,對印度政府來說成本太貴且不可行。


印度地下水位下降結果,是天然氟化物逐漸濃縮,而氟會從骨頭中溶出鈣;其它還有砷與鐵的問題。

印度的水資源管理與台灣同,所有的水霸、池塘及其他的水資源結構體都是由土木工程師所主導建設,當地的社區村莊都未參預,所以沒有人會費心去維護它們,認為那是政府的責任,所以一碰到大雨氾濫時,大部都被催毀了。

印度人現在趁著雨季大水來時,將洪水引入枯竭的井中,補充地下水位,除了增加新鮮水源的供應,也避免海水入侵井水變鹹,而這些工作都不是印度政府在處理,而是很多印度民間NGO非政府組織在作。

我本來就想過這種辦法來留住我們颱風季的暴雨,一來補充我們逐漸低落的地下水位二來可以解決地面水庫不足怕決霸的問題。 但後來我怕水脈會引發斷層錯動,導致地震,再加上酸雨及地面上有毒物質(肥料中的硝酸鹽、工業排放物中的重金屬鉛、鎘、鋅、汞等)被帶入地下水層的污染,所以有些遲疑,但以印度人的作法來看,似乎問題不是那麼嚴重,值得重新考慮,至少可以解決台灣未來長期缺水的問題。

印度西孟加拉邦及孟加拉共和國的地表水中出現砷,它們是從土壤中水面下缺氧的環境中釋放出來的,而這些地方人民的飲用水仰賴鑽透這些富含砷土壤的管井取得,影響所及人口達3600萬人。

因為書中提到了「上新世」(Pliocene),屬於地球的古地質古氣候學部份,所以順帶查了一下如下:

一、白堊紀(Cretaceous):

介於「侏儸紀」和「古近紀」之間,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時間為約1億370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 ~ 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長達8000萬年。 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 白堊紀的地層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層」構成(歐洲南部),這些海相石灰岩層是在「溫暖的淺海環境」形成。白堊是由海生「顆石藻」的鈣質外殼微粒(球石粒)沉積而成;顆石藻是種白堊紀常見的「藻類」(歐洲西北部)。

菊石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者「恐龍」,海洋生存者「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 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結束的時間定的比較準,是在6550萬年前左右(近年有科學家估計為6590萬年前),那時全地球的岩石層都含大量的「銥」。一般以為,那時有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在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附近有一個大坑。這個隕石造成了大量生物滅絕,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 

在白堊紀中期,海洋低層的流動停緩,造成海洋的缺氧環境。全球各地的許多「黑色頁岩層」,即是在這段時期的缺氧環境形成。 這些頁岩層是重要的「石油」、「天然氣來源」,例如北海。

Gondwana(岡瓦納古陸)-1
Gondwana(岡瓦納古陸)-2
在白堊紀初期,岡瓦那大陸仍未分裂,而後「南美洲」、「南極洲」、「澳洲」相繼脫離「非洲」,「印度」和「馬達加斯加」還連在非洲上。南大西洋與印度洋開始出現。這些板塊運動,造成大量的海底山脈,進而造成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非洲北邊的「特提斯洋」(古地中海)在變窄。「西部內陸海道」將北美洲分為東西兩部,這個海道在白堊紀後期縮小,留下厚的海相沉積層,夾雜者煤礦床。在白堊紀的海平面最高時期,地表上有1/3的陸地沉浸於海洋之下。


二、古近紀(Paleogene):分成下面三世:

1、古新世(Paleocene):距今6500萬年前 ~ 5300萬年前,這一時期持續了約1200萬年,接續在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後, 最大特點是動物群中古老種類或土著類型佔很大優勢,與其後的動物群有著明顯的區別。

nummulitic limestone(貨幣蟲灰岩)
古新世是海侵時期,海水侵進「西歐」和「南歐」大部。古地中海不斷擴展,向東延伸到「南亞」,沉積了有名的「貨幣蟲灰岩」

距今約5500萬年前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交替時期,地球氣候經歷了一個短暫而突然的「全球變暖」過程。這一時期氣候的劇變對地球生物造成了很大影響,很多動物絕滅了,同時有一些動物新生出來。自滄龍滅絕後,古新世一度成為「巨型鯊魚」的天下。

西藏崗巴地區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堊世至古近紀地層,古新世的「砂礫岩」直接覆於晚白堊世的陸棚碳酸鹽岩沉積之上,沉積的重大轉變代表一次構造運動。  「印度大陸北緣」與「岡底斯南緣」直至白堊紀末均具有明顯的淺海生物地理分區現象,期間被「深海盆地」所阻隔。

古新世開始淺海相動物群在該地顯示同一生物地理區系特徵,說明兩大陸間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區同歸於一殘留海盆。 沉積類型轉變和地層古生物特徵為「印度-亞洲板塊」的起始碰撞時間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據此推測大陸早期碰撞發生在白堊系-古近系的界線時期(約6500萬年前)

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
2、始新世(Eocene):距今約5780萬年前 ~ 3660萬年前,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換(物種連續性上的「大斷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所造成。

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ETM或IETM),地球地質歷史記錄中出現的最快的、強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變暖事件,地球溫度迅速升高,「始新世」就此開始。這次迅速和劇烈的升溫(在高緯度地區溫度上升了7 °C 之多)持續的時間少於10萬年,但是導致了大量物種急劇滅絕,從而形成了古新世和始新世生態系統的分野。

始新世的全球氣候可能是新生代中區域變化幅度最小的;從赤道到極地的氣溫變化幅度只有今天的一半而深海洋流則異常溫暖。 極地地區比現在溫暖得多,接近於現今西北太平洋的溫度;溫帶森林已經擴展到了極地地區,同時多雨的熱帶氣候區則延伸至北緯45°地區。溫帶地區的氣候與現在相比大有不同,而熱帶地區的氣候則可能接近於今世。  但也正是在始新世後期,開始了全球變冷的緩慢趨勢,這可能是由發生於北冰洋的綠萍事件以及在岡瓦納古陸(Gondwana;由盤古大陸的南部分裂而成。進一步分裂成:紐西蘭島嶼、澳洲大陸、印度古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及非洲大陸)最終破碎之後形成的南極洲環流共同造成的。這種變冷趨勢最終導致了更新世冰期的出現。

假說認為始新世溫暖的全球氣候是由深埋於大洋底部的甲烷氣水包合物被大量釋放引起的失控的溫室效應造成的。該種包合物本埋於泥層之下,但是受到了大洋升溫的擾動。甲烷的全球變暖潛能(即暖化能力)比二氧化碳高22倍。

3、漸新世(Oligocene):距今約3400萬年前 ~ 2300萬年前,漸新世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是一條連接「炎熱的始新世時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態系統更具有現代特徵的中新世」的紐帶」,一個重要改變是草原在全球的擴張,而熱帶闊葉林則萎縮至赤道一帶。

漸新世開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稱為「大置換」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當時歐洲的動物群,除了區域性的囓齒科動物和有袋科動物之外,都被來自亞洲的動物群所取代。


漸新世的氣候變遷包括全球 冰量的增加、海平面的下降(降幅達55米,從3,570萬年前至3,350萬年前)和氣溫的平穩變化。


在這段時期,各大洲繼續飄移向它們目前所在的位置。南極洲越來越孤立,並最終成為一個永久性的冰封大陸。在漸新世早期,歐洲遭遇到了短期的海洋入侵,南美洲最終與南極洲分離,並漂向北美洲。

三、新近紀(Neogene):分成二世:

1、中新世(Miocene):距今約2300萬年前 ~ 533萬年前 。

2、上新世(Pliocene):距今約530萬年開始 ~ 180萬年結束

上新世與中新世之間的邊界不是一個全球性的事件,而是地區性的從比較溫暖的中新世轉化為比較寒冷的上新世。 上新世時氣候開始變冷變乾,四季比此前的中新世分明,有點像今天的氣候。 中緯度的冰川在上新世末期前也已發展,北冰洋的冰層形成。上新世末南極洲已經終年被冰雪覆蓋。

南美洲與北美洲通過巴拿馬地峽連接到一起,導致南美洲的有袋目動物幾乎滅絕。巴拿馬地峽的形成對地球的氣候有很大影響,原來沿赤道的大洋暖流被切斷,大西洋開始變冷,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溫降低。海面的降低使亞洲和阿拉斯加之間形成了一條地峽。


上新世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帶來的變化很大,全世界熱帶種類減少,落葉森林擴展,北方被松柏林和凍土地帶覆蓋,除南極洲外在所有的大陸上草原擴張。只有在赤道地區還有熱帶森林,在亞洲和非洲熱帶大草原和沙漠出現。

上新世的動物已經相當現代化了,最早的類人的動物在上新世末出現。


四、第四紀(Quaternary):分成二世:距今約260萬年前開始 ~ 今天

第四紀歐洲和北美洲北部經歷了四個冰川時期和四個間冰川時期:第一冰川時期距今30萬年至27萬年第二冰川時期距今20萬年至18萬年第三冰川時期距今13萬年至10萬年第四冰川時期距今6萬5千年至1萬5千年。

研究全新時氣候變化的主要材料包括高緯度和高海拔冰芯,湖泊沉積物紀錄,樹輪,石筍及其他洞穴沉積物,高沉積速率的深海沉積物等。

格陵蘭島的冰芯記錄提供了年紀解析度的氣候變化,有很多研究表明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同樣很明顯,並且呈現一定的週期性。

1、更新世(Pleistocene):亦稱洪積世,距今約260萬年前 ~ 12,000年前)

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現代相似。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人類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2、全新世(Holocene):距今約11700年前開始 ~一直持續至今。


農藥是化學武器的衍生物,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發展出「商業用途」(難怪美國人拿落葉劑來對付越南人)。在印度,DDT與HCH(六氯環己烷)含量特別高,這些農藥被認為與癌症有關,也與荷爾蒙失調,傷害生育率有關,並在野生動物族群中,造成二性突變,尤其是在兩棲動物之間。(與基因上變異的同性戀有關嗎?)

印度科學環境研究中心2006年的報告顯示,印度食物中有高劑量農藥殘留,包括在印度生產的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而軟性飲料(不含酒精之飲料的通稱;但熱巧克力、茶、咖啡等除外)所發現的農藥當中,林丹就具有相當高的劑量,全球已經有52個國家完全禁止林丹的生產與使用,但到度繼續生產及使用。

印度的可口可樂公司於1977年因農藥殘留量太高,被逼得公佈配方,而選擇結束營業離開印度,但於1993年重返印度,這回以印度的「糖及水」才是元兇作為爭議結論。 問題是可口可樂公司免費使用 Karala邦的水,卻讓工廠所在地婦女因為地下水位下降到無法取用,得長途跋涉去取水,更過份的是,沿著工廠附近溝渠隨意亂倒製造可口可樂的附產品「污泥」(Sludge), 造成農地污染。

「Bhopal」事件發生於1984年,美國聯碳公司(Union Carbide)和印度合資生產殺蟲劑Sevin的活化劑(active agent)加保利(Carbaryl),其中間產物異氰酸甲酯(Methy Isocyanate,簡稱MIC)為一具毒性、反應性、易燃性和高揮發性的物質,MIC和水不相容,與水接觸會放出大量的熱,釋放出來的熱足夠將MIC沸騰。

1980年代殺蟲劑的需求量快速下降,該工廠呈現半停工狀態並且裁減部分人員。事故前一天MIC廠負責人(剛由他廠調來)下令清洗管線,但由於清洗前公司之維修部門遭裁撤,故於人力不足下清洗時並未依規定程序作管控,MIC和水反應所釋放出來的熱將MIC加熱至沸騰。而當發現儲槽壓力上升至最大錶壓、大量MIC外洩,操作員欲啟動洗滌塔時,卻發覺沒有鹼可用。同時因未將洗滌塔和燃燒塔相連接,MIC蒸氣由排放管線經過洗滌塔後,隨即由33公尺高之洗滌塔煙囪處排放至大氣。操作員將水幕系統打開後發現其水幕高度僅有十五公尺,無法將外洩於33公尺高的MIC阻隔住;欲啟動冷凍系統卻發現沒有冷媒,造成55噸的MIC蒸氣外洩。負責警告廠外居民的警報響後沒多久即被誤認為是廠內火災而關掉。MIC蒸氣外洩了兩個小時,擴散至臨近市區造成了二千五百人的死亡、二萬多人的受傷,廠內員工則因往逆風方向避難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設備損壞。

這件事也導致1998年拜爾案無法為台中縣民接受,只好黯然放棄撤資。

要提高農作物產量,就一定得使用化學肥料,而這種化肥是天然氣的副產品--氮肥,而氮肥會造成硝酸鹽污染,特別是水源。

世界四大糧商:

一、美國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成立於1902年,總部位於伊利諾依州迪克特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之一。

主要產品包括食品成分、動物飼料、再生燃料、工業化學品的天然替代品等。ADM在大豆、玉米、小麥和可可綜合加工方面一直名列世界首位,ADM的優勢是把穀物和油籽原料深加工成為用於食品業、飲料業、保健品業和畜牧飼料市場中的多種產品, 然後利用自己的運輸系統輸送原料和成品至全球各地。

其大約2/3的收入來自對大豆、花生及其他油籽等的加工

二、美國邦吉(Bunge):由其創始人Johann Peter Gottlieb Bunge在1818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創立。1859年由其孫子將總部遷至比利時。1884年,bunge進入阿根廷,開始其在美洲的發展。1935年進入北美地區。Bunge一直在南北美地區迅速發展,1999年,將其總部正式遷至美國紐約。2000年正式進入中國,2004年又加大了在東歐地區的投資,目前,Bunge在全球32個國家已擁有450多個工廠。

美國邦吉公司初期主要從事海外殖民地香料與橡膠生意,在猶太糧食交易商赫斯(Alfred Hirsch)加盟後,生意開始擴及其他的農作物,包括各樣糧食與油籽。

在四大糧商中,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為名,在南美擁有大片農場,一邊向農民賣化肥,一邊收購他們手中的糧食,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或者進行深加工。

邦吉目前是巴西最大的穀物出口商,美國第二大大豆產品出口商、第三大穀物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穀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除了糧食加工與出口,邦吉還將營業範圍擴展到了紡織、化肥、油漆以及銀行等行業,工廠和業務遍及巴西、美國。

三、美國嘉吉(Cargill):由Willam Wallace Cargill先生於1865年創立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控股公司、最大的動物營養品和農產品製造商。總部設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經過141年的經營,嘉吉已成為大宗商品貿易、加工、運輸和風險管理的跨國專業公司,經營範圍涵蓋農產品、食品、金融和工業產品及服務,嘉吉之所以能夠在其經營的業務中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有四大法寶:風險管理、卓越的運營、發揮員工的能動性以及通過合作研發實現創新。

嘉吉公司和中國的合作關係可以追溯至1971年,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發佈後不久,嘉吉就與中國進行貿易合作。 2002年2月20日,嘉吉公司宣佈加入Nistevo的物流網絡。 目前在中國銷售穀物、油籽、糖、棉花、果汁、肉類等,同時從中國購買鋼材、蘋果汁和食品配料。

嘉吉公司本身是一個農產品供應鏈服務提供商,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司,嘉吉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嘉吉公司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對其供應鏈進行優化,從問題的解答、實際的解決方案到高效的執行一條龍服務。當嘉吉公司的一個顧客需要建立新的工廠時,嘉吉公司會給他提供運輸、倉儲和存貨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優化其供應鏈設計。

嘉吉公司來說,其本身就是從一個儲運公司起家的,物流這一塊在公司中始終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四、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法國人列奧波德·路易·達孚創建於1851年,總部設於法國巴黎,,開創和發展了歐洲穀物出口貿易,現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國第一糧食輸出商和世界糧食輸往俄羅斯的第一出口商。

後期建立的路易達孚銀行是法國第五大銀行。(金流)目前,路易達孚的分支機構遍佈全球。主要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倫敦,巴黎,聖保羅,美國的威爾頓和孟菲斯。

路易達孚的最新生意活動,是從事全球性「生質燃料」(主要原料是蔗糖和穀玉米)的生產和經營,它在巴西擁有兩處巨大的發酵式乙醇製造廠。

路易達孚集團在全世界範圍內從事穀物、油料、油脂、飼料、大米、肉食、食糖、咖啡、棉花、天然及人造纖維、電力、天然氣、石油及石油產品的貿易以及政府債券和金融證券業務(路易達孚銀行)。

路易達孚長期以來一直同中國發展貿易關係。60年代以前及在60年代,集團即與中國進行飼料和穀物貿易。在1971年及以後的20年裡,集團與中國在小麥、油脂、油料、飼料、棉花、食糖、和飼料穀物等農產品方面的貿易十分活躍,有進口亦有出口。

路易達孚中國的「小麥和大米部」致力於為中國客戶提供完善的市場貿易和信息服務。

過去幾年中,路易達孚「玉米部」購買了大量中國玉米銷往「韓國、東南亞、中東等地區」,並與中國國內主要玉米出口商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合作關係,也正在積極為未來的中國進口玉米做準備。

從2005年開始,路易達孚(北京)有限公司從中國政府獲得了玉米國內貿易的許可證,正拓展國內市場,著手將「華北和東北」玉米銷往「南方和西南」地區。

自從十多年前進入羊毛市場以來,Louis Dreyfus澳大利亞公司已經在「羊毛工業」建立了獨特的地位。近年來,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世界紡織品中心,而且是澳大利亞羊毛的主要進口國。Louis Dreyfus澳大利亞公司並不隸屬於中國任何加工廠商, 因而不與中國購買羊毛的加工廠競爭。(純貿易商?  懂分寸,有錢大家賺,不要一家包山包海。)

路易達孚「糖部」不僅在東南亞建立了廣大的市場,在中國,路易達孚也致力瞭解、開拓市場,為中國客戶提供完善的服務。路易達孚能保證及時為國內客戶提供來自「巴西、澳大利亞、泰國以及中美洲」的原白糖,通過巴西糖廠和公司船隊的協調,路易達孚將為客戶們提供最合理的報價。

路易達孚曾經在2003以前致力於中國畜產品的出口業務,近年來,路易達孚準備重啟因禽流感等特殊情況中斷的畜產品進出口業務,希望能與中國大型養殖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並及時為客戶提供完善的市場信息服務。


孟山都公司的企圖是利用印度人的聰明才智,以極低的成本來協助他們開發生物科技與基因轉殖技術然後再利用印度的農田土地來試驗這些新生化科技及基因轉殖產品,最後把這些產品賣給度消費者,他們賺暴利,而且不必支付任何風險成本,包括基因改良作物進入食物鏈後,引發的各種人體不適應症問題,特別是小孩子。

印度有8.5億人靠農業過活,但農業產值只佔印度經濟產值的24%,而且有1/4的農業人口即2億多生活在貧窮線下,每日所得僅一美元或低於一美元。 印度政府想透過大規模農作生產出口用的經濟作物,來提高農業成長率,這種政策正是印度鄉村地區日益嚴重社會問題與生態損害的根源。

又看到「Rothchilds」家族的名字了,這次他們與印度電信業鉅子「Sunil Bharti Mittal」合作,在印度 Punjab省租用5000英畝農地,種植有經濟價值的蔬果出口運送到英國超市,而土地被租用的農民,只能以勞工身份工作,巴帝公司說這會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但事實上,一旦這種生產體系建立起來,這種企業化經營的大型農場,一定會引進更便宜的外勞,使這些沒有了土地耕作權的農民,走上死路。

而且這種經濟導向的企作,固然可以讓印度農業產值增加,但卻會讓印度永久失去食物自給自足的能力,數百萬窮人處於營養不良或餓死的邊緣。

fabindia_印度手搖棉紡織品專賣店
印度的「Fabindia」這家公司很有趣(她的名字取自 Fabric + India,也是 Fabulous India之意),原是一個美國Macy's百貨的採購經理人,接受福特基金會邀請到印度來協助印度發展手搖紡織產業,而愛上印度的手工藝,於是取了一位印度新娘,且開創了「Fabindia」這家公司,這家公司現在甚至已踏入有機產品行業,開始銷售穀類、堅果、藥草、咖啡與茶、新鮮蔬果及蜜餞等加工食品。

他們的行銷手法很不同,不打廣告,靠的是「好口碑」及誠實信用口耳相傳,甚至利用全球網際網路銷售,主要的客戶群是移居外國的印度僑民。

印度在面對與中國的競爭時,總是以其民主自豪,但熟知印度國情的人都明白,印度的民主制度的貪腐狀態與菲律賓無異,而印度地方邦的權力極大,再加上語言及種姓制度、宗教信仰的差異,問題就很嚴重。 這也是印度人民對於自己的同胞沒有愛心,對於社區沒有認同感,不會把共同生活空間基礎建設作好、美化的主因之一,這與我們河洛民族很像,而我們的河洛民族這種文化部份承襲自原住民,部份是印度航商或移民帶進來的,所以河洛人聚居的地區,通常環境髒亂、公共衛生差,可以豪宅林立,但不管周邊市容如何。 他們每天嘴邊都談日本,瞧不起中國人,其實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文化中如此落後的一部份。

日本文化承襲自中國,從宋朝開始就引進伊斯蘭衛生習慣,與長期處在印度教文化區的河洛族群不同,他們豔羨別人的同時,卻從不反省檢討自己文化中的不足,與客家族群差很多。

印度無法成為大國強權的理由就是這種文化,也是中國儒家文化於7世紀引進佛家思想後,就終止再引進這種文化,主因在於我們的大儒統治者早就看出這種文化的重大缺陷,會導致一個國家民族無法同心共治。 所以到了10世紀,中國改引進伊斯蘭文明,直到18世紀末到20世紀才引進歐美文明,這樣循序漸進的引進他族文明,透過時間融合,才能讓儒家文化變革更新,這是印度文明作不到的事情,也是印度無法領袖主導亞洲世紀的主因之一。

亞洲文化種族複雜,所以引領風騷得融和及去蕪存精,這種能力一定得大國文明才能承載。 印度作不到的主因就在於她始終無法把印度文明轉為外放型的文化,無法快速將外來文化融進印度文化中統合,以致於印度文化如此岐異分明,講好聽是尊重多元,但實話是印度文明沒有能力統合。

這情形有些像歐盟對上美國,唯一不同的是,美國不是一個文明古國,而中國是,所以中國對上美國的時候,就很好玩了。中國想到的就是她們的北方蠻族,在過往2000年記憶中,這些蠻族總是向他們展示肌肉,就如同美國老是向全世界展現軍力武器一樣,而不知道,真正能統治全世界的力量是文化。

中國的北方民族一直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但真正治理國家的宰官都是漢家大儒、政治家或者權奸政客,未來世紀,這種情況大概也不會變,只是中國這次要把北方蠻族改稱東夷紅蕃了..............。

印度的經濟弱勢者是以種族及人種線切割的,正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她們中央地方政府的公共建設無法計劃性開展,花很多錢,結果支離破碎,達不到效果,與中國政府的一條鞭政策,意志貫徹到底完全不同。

所以印度大都會中沒有足夠的道路,大眾運輸系統落後,交通阻塞,而空氣品質之差,已經拂面皆黑的狀況 ,這是未經管制的汽車廢氣及工業有毒煙霧排放的結果。

印度大都市缺水問題嚴重,便住在豪華社區中,有水管連到市水供應處的居民也一樣,他們經常得透過油灌車送水,連供水都有問題的國家,如何發展輕重工業?  難怪印度以國際包銷服務業為主。

Charpai_印度繩床
印度的窮人是直接與大都會奢華公寓、五星級旅館相連接,到了晚上,所有無家可歸的貧民,擠滿了人行道、建築物門口、未完工高架橋下光禿禿的地面,幸運一些的,擁有一張印度繩床(Charpai),能一家子擠在一起睡覺就很好了。

印度辣薄餅帕帕達(Papa Da)
Google Maps 上的達拉維(Dharavi)
達拉維(Dharavi)是印度第一大城孟買的最大貧民窟,佔地約535英畝(約65萬坪),擠了約100萬人,那裡有很多小規模的商家,例如皮革廠、廢金屬交易商、陶器廠,及製作印度辣薄餅(Papa Da)的婦女。

2007年Maharastra邦(印度最有錢的邦)價值25億美元的達拉維(Dharavi)重建計畫案,內中是提供約6.3坪的公寓予每個達拉維(Dharavi)貧民窋家庭,而開發商每建造一平方英呎(=0.03071坪),可換得1.33平方英呎的容積作蓋學校、公園、醫院、大型購物中心與電影城,也就是要原貧民窟居民住高聳入雲的公寓建築。

印度政府受到中國經濟特區成功的影響,從2000年開始,印政府開始對「企圖全球化生產的大型跨國公司」,提供完全的生意自由及特殊稅賦優待給經濟特區跨國大企業,包括不必成立工會,保證水電供應不中斷等,讓印度的經濟特區數目從2000年的28個,上升到2006年的150個,有117個原則上淮許,而另200個排隊申請中..............。

這件事引起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注意,他們認為這種「反常的經濟誘因」不會招來新的企業到經濟特區開工生產,反而是鼓勵現有企業將營運轉移到新經濟特區,從而減免顯著的稅賦支出,這個趨勢正威脅印度政府的稅收。

這就是馬凱教授不斷的宣傳的,在台灣建立自由貿易港觀念。真是狗屎不通,幸好被台灣有識之士擋下來了,否則以馬政府的不善謀不能斷的個性,全台受害。



印度的語言:24種官定語言,其中使用人口最多者為印地語、烏爾都語及英語。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印地語(Hindi)又稱北印度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在1965年1月26日成為了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語言(連同英語)。

hindi(印地語文字)
urdu(鳥爾都語文字)
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合稱印度斯坦語)大同小異,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用天城文,後者用烏爾都字母,前者引進的梵語藉詞多一點,後者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藉詞多一些。

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加起來是世界上第二大語言,使用人口超過5億人,僅次於漢語。1997年的調查發現,66%的印度人會說印地語,77%的印度人把印地語視為國家的共同語言。在印度,4億2200萬左右的人把印地語當作母語,另外3億人當第二語言使用。

寶萊塢電影工業基地的大部分電影使用印地語。

Andaman Nicobar Island
在印度,印地語是Andaman Nicobar Island、Bihar、Chhanttisgarh、Chandigarh、Delhi、Haryana、Himachal、Jharkhand、Madhya Pradesh(中央邦)、Rajasthan、Uttar Pradesh(北方邦)和Uttarakhand等地區的官方語言。在南方的邦,特別是在Tamil Nadu邦裡,使用印地語的人為數不多。

烏爾都語(Urdu)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也是印度的24種規定語言之一,西元1200 ~ 1800年,南亞在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的統治下,烏爾都語的受到波斯語、土耳其語和阿拉伯語的影響。

烏爾都語是巴基斯坦所有省份的官方語言。在同時使用英語和烏爾都語的學校中,直至高中前,烏爾都語是強迫性學習的語言。(巴基斯坦的主要方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克什米爾語,俾路支語,Seraiki,Brohi等)。

5百萬來自不同種族(如普什圖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哈扎拉族,土庫曼族等)的阿富汗難民,因在巴基斯坦居住了超過 25 年了,所以都能操流利烏爾都語。這樣可推論出,使用烏爾都語的中心,已由印度的德里和勒克瑙,轉而到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和拉合爾。

而在印度,烏爾都語在北方邦、克什米爾、德里、班加羅爾、海得拉巴、孟買和中部其他地區使用。一些印度學校以烏爾都語作為第一語言,並有其課程和考試。在印度的伊斯蘭學校同時教授阿拉伯語和烏爾都語。

泰米爾語(Tamil)是一種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語言,屬於達羅毗荼語系(Dravida),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它是泰米爾納德邦和本地治裡的官方語言。在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不少印度裔居民也是說泰米爾語的,他們散佈於馬達加斯加(Madagasikara)、毛裡塔尼亞(Mauritania)、菲濟(Fiji)等地。根據統計,在1996年,泰米爾語在全球的語言人口中排第18位,有語言人口7400萬人。

塔米爾語這個名稱相信來自梵文 Dravida(達羅毗荼)的讀音變化。泰米爾語有超過2000年的文學傳統,而不同於歐洲的拉丁文和羅曼語族,這個傳統一直沒有斷過。猶如中文的文言文一樣,至今古泰米爾文還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被使用。


印度除了語言複雜,再加上種族不同,所以很難有統一的語言文字,溝通上困難重重,所以也阻絕了教育普及。  估計印度1.4億小學生當中,有3000萬無法閱讀,有4000萬連一個字母都不認識,有5500萬甚至無法完成四年學校教育。

印度有2億名6~14歲的小孩,1/3的小孩完成十年級教育(到高一),五年級的小孩子中有1/3無法閱讀寫字。印度有100萬所學校及500萬名老師,而印度老師常常缺席;這些小孩有70%住在鄉村地區。 到2005年時,印度能完成八年級教育的人數不到入學時50%,主要的原因為師資不足,學校實體設施不夠,而很多學校缺乏廁所與自來水。

而印度老師常常缺席,因為這個工作是公務員,不能隨便解聘,很多人利用賄賂取得這個職代,再把這個工作外包給村裡頭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的工作是每隔一段時間在學校裡出現,而不是教書。

說實在的,在拼音語言系統的國家,講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文字,請問學習閱讀寫字有用嗎? 他們會認為會講多種語言比較重要,因為這比較能作生意及有利溝通。 這或許是印度獨立後想普及使用印地語的原因,只可惜問題仍在,拼音系統無法透過文字變成溝通工具,也許印度一開始就採用英文作為唯一官方語言,會有利印度本身各邦的溝通融和,也有利中央與地方的協調,反而能整合印度全國。 可惜民族主義作祟,黃金機會錯過,一切都無法回頭。

語言無法統一,文字無法共用,也是印度在各項競爭上趕不上中國的原因之一。

很奇怪,印度的小學教育是大企業在規畫? 他們在書中都被描繪成有錢有勢後,想作好事的人,特別是針對國家的未來主人翁的教育。 但為何我怎麼讀起來,都像西方社會私立學校的氛圍,建立聲譽卓著的私校,成立基金會,把家族賺來的不義之財放在私校基金會中運作,不用怕課遺產稅?

而這些私校,也許會讓貧窮人家的優秀小孩,藉著獎學金入校受教,但基本上仍是他們高層種姓精英才能唸的起的學校吧?

印度二大IT產業重鎮是:HYderabad、Bengaluru

印度大都會每戶公寓住宅坪數為 6 ~ 10 坪,要住一家子人,如何住? 作者說以孟買標準,這種屋子一間住10人。

Mukesh_Ambani(1957~葉門亞丁出生)
印度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簡稱RIL)董事長穆克許、安巴尼(Mukesh Ambani)對印度未來遠景的規畫是:「創造購買力,以及將印度窮人轉變成消費者」,沒有施受共生,沒有環境生態永續觀念,只有消費與生產二種行為,最終是信實的最大利潤。

信實企業經營觀念依作者所述,是沃爾瑪(Wal-Mart)的同一路人,用盡方法降低成本,提供消費者最便宜的商品,至於這項商品是否血汗工廠來的,是否污染工廠所在地的生態環境,一切不論,然後以微利大量賺取最大財富,這是過去台商奉行的經濟最高指導原則,但路已走到盡頭,因為終究我們得付出代價來收拾後果。

信實是葉門人,相信他們不在乎印度的生態環境的污染,也不在乎血汗工廠,僱用童工,只在乎提供最便宜的東西給印度消費者,但問題是其它的成本誰來支付?

信實要投資50億創設新的物流配送系統,採用最新科技將農民與小型、大型的零售店串連在一起,採ITC(設農村電腦,讓農民自行上網查價)及巴帝(大規模契作)結合模式(Mukesh說契作不可行,因為農民仍然拿不到應得的價格,所以應該是把買蘋果與種蘋果的人連接在一起才對),可以產生每年200億美元農產品出口及供應全印度1500個鄉鎮與城市的數千家商店所需,每年250億美元的內銷額及產生100萬個工作機會。(我註:誰來收集、運送及配銷全國?)

但事實上,這會催毀數仟個家庭式小商店,讓很多家庭陷入貧窮社會邊緣狀況。

信實工業的煉油廠位於 Gujarat邦的 Jamnagar, 是全世界最大煉油廠,它的廠區周圍種了數百萬棵樹,利用煉油廠降溫用的廢水,採滴灌法澆水。  因為Jamnagar位於印度乾燥區,所以信實建造了一座海水淡化工廠備用,乾季時,這座海水淡化工廠還供水給Jamnagar市及其它鄰近村莊居民使用。

印度有全世界第一座低溫去鹽海水淡化工廠,這種水也叫純水,可以供給核子反應爐使用------這個技術是值得我們去學起來的。

jatropha(痲瘋樹或白油桐)
信實工業的煉油廠正在研究用痲瘋樹(白油桐 ;Jatropha)與纖維素作為生化燃料(Biomass)的可能性。

信實工業與「Airtel」是印度二大手機服務供應商。估計到了2009年,印度將有2.2億人在玩線上遊戲

信實資訊通訊公司(Reliance Infocomm)是印度最大的「無線服務供應商」,2006年宣布要與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一起推動全印度無線寬頻連接的快速連結。

印度電視與寶萊塢電影的主要觀眾是海外印度人,特別是美國及英國的印度裔移民。 美國好萊塢的影片發行商,發覺好萊塢電影市場飽和了,而華人市場打不進去,所以腦筋就動到了印度市場。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因為英國殖民印度快200年(1773~1947),印度中上層精英份子全講英文,對於歐美文化全盤接受,再加上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高階種姓主宰整個印度社會,所以他們尋找在美國與印度二地都吃的開的印度人,來製作印度本國及美國印度裔喜歡的內容,只要掌控發行權,就賺翻,其行銷手法,類似品牌設計由美國人擁有,但拍攝代工由印度人來處理。

印度寶萊塢60%的利潤來自海外市場。

1959年電視第一次引進印度,1980年代才有彩色電視,而電視訊號到1990年才能普及全印度(90%),而直到1991年,全印度只有一家電視台「DoorDarshan, DD」(印度國家電視台),一家廣播業者,以英語及20個不同頻道(包含11種方言)播放很多節目。(我註:台灣1962年由台視開播黑白電視;1969年中視開播,進入彩色電視時代;1994年開放有線電視頻道)

CNN 與 MTV於1991年來到印度,搭載在「star」衛星頻道上;2007年時,印度電視頻道達到350個,從迪士到時代華納(HBO就是他們家的)、維康(Viacom;2006年後稱CBS,股東中有Cinema)、BBC等,幾乎世界主要媒体在印度都有廣播頻道。(我註:拜印度流行英語之賜,但某個程度,印度的媒体產業也被英美國家控制了)

現在印度有30個以上,用不同語言的播出的「新聞頻道」,包括「北印度語、馬拉地語、古吉拉特語、旁遮普語、西孟加拉語、卡納塔克語、泰米爾語、奧里薩語、馬拉雅拉姆語、泰盧固語」,在印度超過100萬人使用的語言有22種,而且各邦皆有自己的「官方語言」;而全印度使用的方言超過850種。

印度人最常用的二種語言為「印地」及「英文」,所以他們常將這二種語言混著講,而創造出「Hinglish」,這使得使用印地語的知識精英大為驚慌。(我註:印地語本來就是二戰以後創出來的語言,歷史不夠久遠,輸給英語是非戰之罪,但印度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就很難傳承了。年輕人不在乎,到老了,在乎了,但語言失去就失去了,難挽回。西亞很多文明就在這種狀況下,逐一消失不見,為難了很多考古歷史學家。)

2006年「印度芝麻街」誕生了,甚至有一整組為印度兒童設計的角色。芝麻街估計這個市場的潛力是,約有1.57億六歲以下兒童的收視率。(但印度全國有47%的小孩營養不良)。 印度有心人士,對於「芝麻街」推銷的西方價值及觀念是有疑慮的。

目前印度的媒体公司,無論在「規模」、「資金」方面,無法與總部在「美國、澳洲、歐洲、日本」的跨國媒体集團競爭。

2009年之前,全球娛樂產業預期成長至1.8兆美元,每年以6%的速度的成長,但同時亞洲的印度、中國快速崛起,到2015年全世界媒体與娛樂營收的70%將來自亞洲。

印度娛樂世界中,成長最快的事業之一是「動畫」。2009年全球數位動畫產業規模約有750億美元,印度本身佔了9.5億美元。


這樣的改變,讓印度所得較低的家庭主婦、農民與小型商家,都可以收看電視、使用收音機及網際網路。

但即使如此,這個國家一樣發生「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現像,有能力接近先進科技的人,與沒有能力接觸的人,會明顯的區隔出來。(我註:就像過去時代,文盲與認識字的人,在社會階級上有很大分別)

但電視也帶給印度窮人另一個世界的真相,讓印度社會中一直很矛盾的種性、宗教潛藏衝突加溫中。

2006年估計,印度總計有超過5000萬名網際網路的使用者,而2000年時才只有500萬人。(2005年,美國網際網使用者是2.05億;中國1.1億);而51%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來自「印度中低階層」,利用的場所是「網咖」印度最大的入口網站是「Rediff.com)

印度目前有53%女性、30%男性不識字;而16歲~24歲之間的青少年佔全國人口數26%,印度女性幾乎不會出現在家裏以外的地方工作,電視是唯一能把她們與其它印度人民、世界串聯在一起的唯一媒介。

1980年代以後,印度政府及商業精英開始擁抱自由化、美式資本及消費主義,特別是電視媒体的開放,在這個本來就混亂的民主制度國家中引發更激烈的社會變革、政治分化,導致反彈力道強勢回擊,以「種姓、區域」為主的政黨與領導人增加,更讓激進印度教民族主義與起,最終促成印度人民黨(BharatiyaJanata Party=BJP;1998~2004)崛起執政

印度的電子媒体營收,從2005年的46億美元,成長到2008年的128億美元(3倍);其中有線電視與其它廣播服務訂戶的營收,從2004年16.7億美元,成長到2009年的42億美元。


美國電影製片廠全球每年損失大約61億美元於「盜版」上,而印度市場的合法產品只佔30%,其餘70%都是盜版的錄影帶與DVD。 而好來塢始終試圖接管寶萊塢,因為印度是美國影視產品的海外最大市場。

印度傳統家型態是聯合家庭,兄弟們與他們的妻子小孩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印度最令人驚異的地方在於有太多的「汽車、卡車、行人、腳踏車、牛、駱駝、馬、人力木製載貨車」相互爭道,阻礙都市道路,掩蓋掉印度的進步現象。

印度的新聞自由是表象,若它們的報導顛覆現狀,揭露地方腐敗或被為是錯誤形象的方案,批評的新聞媒体可能會面臨嚴重騷擾。

印度是個種姓階級制度分明的國家,較高種姓人數約佔總人口數15%,但卻把持國家總資源的73%1990年,負責替低種姓擬定平權計畫書的曼德委員會,建議將保留給低種姓的大學許可與公共部門職位名額,從22.5%,提高到27%時,較高種姓的印度人反彈激烈,因為在印度,教育與工作機會競爭激烈,較高種姓的人不願意放棄他們的特權。

而過去數十年,這種「OBCs」(Other Backward Class)配額制度,已被高度政治化,而印度的民主制度,也因為「OBCs」配額制影響,出現特定新政黨而轉型。(我註:這是一種進步的社會正義制度,15%的人消耗73%的國家總体資源是不公義的事,如果印度政府不在其上作任何矯治,對於種姓制度任其惡化,期待自由市場經濟會自動調整這種政經社會帶來的不公不義狀況,是太天真,也是埋下革命暴動的火苗)。

Babri_Mosque
巴布里清真寺原址所在
1992年,印度教激進份子,宣稱1528年(我註:1521年明世宗即位),紀念蒙兀兒帝國(1526~1858)創立者「Babur」(1483~1530)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是建造於印度英雄「Rama」的出生地上(我註:位於北方邦(Uttar Pradesh)費薩巴(Faizabad)縣阿尤德亞(Ayodhya)),發動襲擊將其催毀。

bamiyaan大佛
這也導致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於動用大砲、坦克及炸藥將「bamiyaan大佛」炸毀。

Babur(1483~1530)
aurangzeb(1658~1707)
我註:最有趣的一件巧合是,蒙兀兒帝國的第六位君主「Aurangzeb;1658~1707」(1661康熙即位)認為正統伊斯蘭信仰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曾試圖用炮火摧毀「bamiyaan大佛」,最終因果循環,卻於後世讓自己的祖祠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給印度教徒轟掉了,這倒底是誰開的頭? 怪誰?

1993年,發生於孟買金融商業區中心的爆炸案,是由孟買黑社會老大「Ibrahim」與位於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恐怖團体,為了報復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被催毀及後續印度教徒對回教徒的攻擊,所聯手策劃的行動,這件爆炸案,讓印度境內印回的衝突,與致力於讓喀什米爾脫離印度控制的巴基斯坦境內的伊斯蘭回教激進份子產生了聯結。

印度的童工人數高達勞動人口數的10%,其童工數是世界第一。 而印度的企業為了避免勞工組成工會或抗議,所以都把招募到的低階無技術勞工遷到語言不通,甚至識不得路回家的他邦去勞動,以先行借薪並勞工彼此監視的方式,以避免他們脫逃回家。 這中間就產生了一種類似我們的菜蟲這種中介剝削團体,賺取暴利。

而這些勞工往往只好攜家帶眷的往工地遷居,類似遊牧民族,所以孩子也無法受教育,變成一種惡性循環,無法掙脫貧窮的枷鎖。 美國印度基金會(AIF)想讓這種季節性遷居勞工小孩受教育的方式為:

一、 在靠近工地處設立學校。

二、 提供住處,讓父母到工地工作時,小孩留在當地繼續受教育。

三、 對於非與父母在一起遷居的小孩,在工地提供一季的課程,讓他們回家時能銜接繼續上課。

2006年,UNAIDS的報告中指出,印度官方統計,有高達750萬人感染「愛滋病」,但真實數字可能高達仟萬,是全球之最。 其主要集中在南部各邦的「Andhra Pradesh、Karnataka、Tamil Nadu、Maharastra」愛滋病患者,主要傳染媒介是「性交」;而東北部的「Nagaland、Manipur」邦的傳染途徑是毒品靜脈注射的共用針頭。(我註:這二邦與緬甸接壤,緬甸的鴉片種植面積很大)。

性別不平等,是造成「HIV」傳染之因,有39%的「HIV」陽性是印度女性,而已婚不識字且住在鄉下資訊不足的女性特別容易感染。

微軟創辦人蓋茲成立的基金會,目前投入二億美元,努力阻止「愛滋病」於印度傳播,其花費在「認識、預防、 治療」愛滋病的經費是印度政府的3倍。

印度政府只花總預算的1.3%在健康照護上,印度鄉村地區,每2000人才有一位醫師,而7000萬人負擔不起看醫生或醫藥費。

創辦低成本或免費照護診所,在印度是一項古老的慈善事業,可帶給數百萬人解救與希望;而印度很多大企業家對於企業的經營結合時代潮流:「發揮最大社會影響力,而不是利潤最大化」,同時努力改變慈善事業的模式,使之遠離慷慨施捨,而走向負有社會責任義務的投資典範。

但只要有錢,可在印度找到最高品質的健康照護,與美國同等級照護費用相比,相對便宜30%~80%,導致很多未參加保險的美國人(超過50萬人)想到印度進行醫療旅行。


印度是全球最可怕的致命流行病的溫床,但也快速的變成不會傳染的疾病之都,而他們的糖尿病與心臟病的比罹患率高於全球平均值。


印度除了「HIV/AIDS」流行外,肺結核也在擴散中,甚至一度幾乎根絕的小兒麻痺症,也死灰復燃增溫中,2006年,在北方邦(Uttar Pradesh)開始爆發小兒麻痺症,快速散播到鄰近各邦,然後再撒播到鄰近國家,尼泊爾及孟加拉都被波及。

為了降低醫療費用,所以印度政府允許生技公司與醫院或醫學研究中心合作,把印度平(貧)民作為試藥樣本,取得成果,而回饋就是讓這些平(貧)民獲得廉價醫療及藥品。

在印度因為北印度盛行的「嫁妝制度」給養育女孩子的家庭帶來很大壓力,所以女嬰不受歡迎,對女性地位非常貶抑,所以非法買賣婦女與女孩從事「性工作」是嚴重問題,估計到2025年每五個印度女童就會有一個童妓出現。 目前印度就可能有50萬小孩在妓院裏工作,比全球其它國家還多。

2000年時,美國有近120萬印度裔移民;2006年時是220萬左右,未來預估每10年增加一倍,使得印度裔美國人,成為美國國內成長最快的亞洲移民族群。

美國人早就習慣將他們的醫療照護委託給印度裔醫生。依據美國印度裔醫師協會統計,美國目前有42000名印裔醫生、15000名印裔醫學系學生。

印度最有名的二所大學:一為:「IIT」(India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印度理工學院;一為:「IIM」(India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印度管理學院,這二所大學,大約每六十位申請入學者才錄取一位,提供給入學者極佳的教育品質,畢業生為跨國公司競相聘用。

2006年,「經濟學人」對於美國存在的不平等,作了一篇很特殊的報導,這篇報導說,美國的財富正驚人的朝經濟社會階梯中的金字塔頂端集中。 1980年時,1%的美國人擁有總收入的8%;而到了2004年,1%(即14000名納稅者)的人擁有美國總收入的16%,上述這種差距來自美國企業利用「H-IB」引進低薪的印度IT勞工或境外分包,讓企業利潤最大化,卻導致許多美國白領階級薪資降低或者根本就失業。

2015年,估計美國會有340萬個白領工作外包到境外,而到最後,總計會有1400萬個美國白領工作(1/9)可能被外包,而印度是首選(主因是可以講英語)。

這種境外外包工作已成為印度「IT」部門成長的因素,預計會從2001年佔印度「GDP」的1.4%,成長到2008年的8%~10%。 在印度,軟体工程師的起薪大約是5000美金;而在美國,同樣的工作起薪約6萬美金。

所以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於2006年提出警告,必需設法保証全球經濟整和利益,能廣泛的分享到社會大眾。 否則這種貧富不均「M 型化」會引發國內政治社會經濟動盪,也會引發國際戰火。

2001~2005年之間,印度購買軍火總價為92億美元;同期中國為133億美元(我註:2005年中美貿易2800億美元,而2009年時美印貿易才600億美元,但軍火購買量差不多?);到2006年,印度購買軍火總值54億美元,居開發中世界傳統武器購買者的第一名;第二名是沙烏地阿拉伯的34億美元,而中國只買了28億美元(我註:自製軍火是中國的國策)

印度周遭圍繞著內戰不停的斯里蘭卡、毛派不動暴動的尼泊爾、越來越偏向伊斯蘭好戰組織的孟加拉及巴基斯坦,及西亞是全球回教恐怖主義的主要發源地。

目前印度於塔利班政權垮台後,是阿富汗目前政府的主要捐贈國,並提供小麥作為援助,也送印度工人到阿富汗從事重建工程,並派遣一小群特殊武力,以保護印度工人不受攻擊(我註:該是保護阿富汗目前的政府官員吧?)

目前有400萬民印度勞工在波斯灣地區工作,他們沒有保証最低工資及福利,也經常受虐,這也是印度與波斯灣國家關係不和的原因之一(我註:另一個原因是宗教信仰,及印度教徒對印度回教徒的屠殺)。這些低階勞工每年為印度帶來50億美元的外匯。

印度的核子科學家對於2006年的美印核子交易原則充滿敵意,因為他們害怕這項交易會剝奪他們在「釷」(Thorium)元素使用上的突破,這種元素的使用,會讓未來印度的核子計畫與「鈾」無關。鈾是子反應爐的標準燃料,而印度「鈾」礦不多,但確是世界最大「釷」礦蘊藏地,而且印度一直努力發展用「釷」來運轉核子反應爐這項技術。

歐盟是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印度與歐盟。成長20%,其中與英國因為殖民關係,所佔經貿比率最高,而法國則是印度主要軍火來源國之一。

我註: 看完這本書,我有些感想要記下來:

一、 1998~2004年,這個國家經歷了宗教、族群的激烈衝突及血腥事件,表面上看似平穩過去了,但那種傷痕只怕是1947年印巴分裂造成100萬人以上死亡事件的另一次重創,在這個國家內部及周邊鄰國間形成「敵意」。

二、 UPA 這個聯合政黨幾乎把印度的相關基礎建設,全交由美印二國私人企業來BOT, 甚至連港口、機場、煉油設施、道路、橋樑都全交給民間來作,這中間公益與私利的衝突如何分別清楚? 用台灣政黨的話,這基本上實質的「賣國」行為,得利者都是高官、既得利益種姓及大企業,流離失所的是中下階層平(貧)民,以印度的民情文化,甚至有可能,某些種姓的人民,是不被允許使用這些設施的。

印度的語言文字太多,各邦擁有制定官方語言的權力,所以表面上是一個印度,但實質上,他們是類同歐盟這種各自為政的國家,也就是說,富裕的邦很有錢,但窮邦的人民,所能獲得的補助等於零,甚至印度國內不能自由遷徙,除非得到各邦的同意? 這樣的國家談團結,談共識,談互助共生很難。

四、 這個國家的宗教很特殊,與周遭鄰居大不同,所以四面楚歌,國家預算幾乎全花在購置武器及軍隊給養上,根本無力也無餘錢來改善國內基礎建設,甚至投資教育資源。

五、 印度女性地位很低,比之伊斯蘭世界有過之而無不及;相較之下,華人區早已摒棄重男輕女的觀念,開始好好的培養女性,即使生育率低,但有雙性人口可以運用,再加上女性知識水準不斷往上提昇,人力、智力的開發是印度的數倍~數十倍,長期來看,印度人口再多,但一半不能用,而另一半又有30~40%是文盲,人力素質太差,競爭力就差上千里。

六、 最糟的一件事,是印度人學猶太人,想控制美國政經社會? 其實這是一個很糟且最終一定會引發衝突的策略。

猶太人沒有國家,長期以來就以一個「社群」存在寄居國中,他們的某些行為常常觸怒在地國人民,所以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反猶太」的聲浪。

印度人該作的事,是學華人,把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帶回華人區去改變國家及生活環境,建立自己的產業及新文化。我不太明白為何印度人不學華人,卻學猶太人? 到了書的結尾,我終於想通了。 印度不是不想學華人,而是無奈。 印度事實上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及一國生命共同体,她只是很多邦、很多講不同語言,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聚居在一起,用了同一個名牌叫「印度」,過了這個名牌門後,大家各築高牆各過各的,老死不相往來,甚至不用同一條道路出入都是「常態」。

這樣的國家人民,對於認同是難的,也無法無力去改變印度的生態,所以他們採用最簡單的捷徑,想把美國變成他們某個種姓理想中的「印度美國」。 問題來了,某個種姓就代表還有另外的種姓的印度人也想這樣作,遲早衝突起來,再加上美國本身是清教徒建立的極其保守的基督教國家,印度人、猶太人把這個保守基督教國家搞成四不像,最終引發反撲是無可避免的事,估計再10年左右,這種反猶、反印的情緒就會起來。反華? 不至於,因為華人的宗教信仰多元,不會觸及基督教保守主義的底線,再加上華人在外面,不直接在美國內部試圖改造美國成為猶太美國或者印度美國,不直接引爆衝突。

七、 這些外移的印度人,對於印度母國的無奈,會讓他們成為經濟殺手,不斷的結合跨國企業到印度尋找商機,利用印度低價的人力,甚至把生化實驗室都移到印度來作,儘量利用來賺錢,至於中下階層印度人民的生命財產、環境衛生,或流離失所,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中,最主要的原因仍是『種姓」不同,沒有認同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