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3, 2012

BBC Knowledge 2012年3月 NO.7




一、齋月(Ramadan):


  • 伊斯蘭曆第九個月,該月名字意為「禁月」,是伊斯蘭教穆斯林的齋戒月,亦是12個月中最神聖者。->這個月是真主安拉(Allah,或稱「阿拉」)將古蘭經(Quran,或稱「可蘭經」)下降給穆罕默德聖人的月份。古蘭經裡亦明言規定符合條件之穆斯林必須於此月守齋戒,每天從日出到日落期間停止飲食、性交等活動,旨在教導耐心,靈性,謙遜和順從神的穆斯林。日落後直至晨禮(Fajr,意即「日出」)前都可正常作息喫喝,晨禮喚拜一起便又進入齋戒狀態。->與以太陽曆為基準的公曆相比,每個伊斯蘭曆年約少11天,也因此齋月在公曆中的開始日期每年都會推前11天,而所在季節也會按「冬→秋→夏→春」的順序改變(如公曆2010年的齋月將處於夏季,2010年8月10日至2010年9月9日),大約每33個太陽曆年為一循環。->貴夜(Laylat al-Qadr先知穆聖接受古蘭經之夜,是一整年最神聖的夜晚,最有可能在齋月後10天的單數天發生齋月開齋節收尾。->開齋節也叫肉孜節(維吾爾語:Roza héyt),是全球穆斯林慶祝齋月結束的節日,在伊斯蘭曆閃瓦魯月(十月一日)的第一天。->開齋節這天,穆斯林一般很早起床,早祈禱後就可以吃一些東西,象徵齋月結束。然後出去團拜,互相擁抱問候,恢復朋友和親友之間的聯繫。穆斯林在這一天都穿節日衣服,喜氣洋洋。開齋節不僅是齋月結束,而且是感謝阿拉(真神阿拉)使他們信仰更加堅定。是和平歡樂的節日。->從有伊斯蘭曆(係法蒂瑪王朝所制定;909~1171)就有開齋節,第一次肉孜節是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家人朋友親自慶祝的。

  • Ramlila 節: 這個表演節目是為了重演印度史詩「Ramayana」中的主角「Rama」與魔王「Ravana」(羅波那)之戰。它於印度曆每年9月~11月中之間舉行,連續舉行9個晚上,而在第10天晚上(Vijayadashami或稱為Dasara;意為砍掉魔王羅波那10個頭之意)達到最高潮。->這種慶典表演是公元1200~1500之間開始的。
  • 猶太新年(Rosh Hashanah):定於踰越節後的第163日。節日後的第十日為贖罪節。-> 由於希伯來曆是陰陽合曆而公曆是太陽曆,所以節日的日子每年不同。目前情形的不會早於9月5日(曾在1899年及將於2013年出現)。2089年後就不會早於9月6日,亦不會晚於10月5日(曾在1967年及將於2043年出現)。(我註:跟我們的中秋節時間交疊)。->猶太新年(歲首的意思)是提期利月(希伯來曆:Tishrei)教曆七月、民曆首月的首日,是人、動物和具法律效力文件的新年,同時紀念上帝創造天地和亞伯拉罕以以撒向上帝祭獻我註: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贖罪日:英語:(Yom Kippur)是在希伯來曆民用年的一月或是教會年的七月之第十天猶太新年(Rosh Hashanah)節日後的第十日為贖罪節,也是敬畏之日(Yamim Noraim)之一。是猶太人每年最神聖的日子,當天會全日禁食和恆常祈禱




二、血清素(Serotonin,又稱5-羥色胺,簡稱為5-HT)


為單胺型神經遞質,由色胺酸衍生而來,合成於中樞神經(CNS)元及動物(包含人類)消化道之腸嗜鉻細胞內。許多蘑菇與植物(含蔬果)中皆含有血清素。->血清素含量提高能改善睡眠讓人鎮靜減少急躁情緒帶來愉悅感和幸福感帶給人更多快樂。->血清素是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最早於血清中發現,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組織中,在大腦皮層質及神經突觸內含量很高。在外周組織,血清素是一種強血管收縮劑和平滑肌收縮刺激劑。血清素還能增強記憶力,並能保護神經元免受「興奮神經毒素」的損害,因此充足的血清素能在老化過程中防止腦損害發生。->造成血清素減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壓力、缺乏睡眠營養不良缺乏鍛鍊等。在降低到需要數量以下時,人們就會出現注意力集中困難等問題,會間接影響個人計劃和組織能力。這種情況還經常伴隨壓力和厭倦感,如果血清素水平進一步下降,還會引起抑鬱。->其他一些與大腦血清素水平降低有關的問題還包括易怒、焦慮、疲勞、慢性疼痛和焦躁不安等。如果不採取預防措施,這些問題會隨時間推移而惡化,並最終引起強迫症、慢性疲勞綜合徵、關節炎、纖維肌痛和輕躁狂抑鬱症等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必要的侵略行為和情緒波動。->女性大腦合成血清素的速率僅是男性的一半,這點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何婦女更容易患抑鬱症。隨著年齡的增長,血清素作用通路的工作效率會出現下降,因為活化血清素的受體減少了。->血清素下降還會引起腦部血管痙攣,使得偏頭痛發作,而女性雌激素也會直接影響血清素含量,所以偏頭痛患者以女性居多,且常於青春期、雌激素大量分泌的時候開始出現;當月經來潮之前或之間雌激素驟降時,或患者服用避孕藥時發作,而隨著更年期的到來而消失。->肉類和堅果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可以提高大腦血清素水平。明亮的光線也有助於血清素水平提高,儘管還沒有科學證據,但增加日照時間對身體分泌血清素非常必要,雞蛋香蕉和胡桃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體育運動也有助於提高大腦中的色氨酸數量,這最終可以幫助提高血清素分泌,坐禪、丹田呼吸、嚼口香糖、以及一些有規律的相對簡單的活動都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分泌。->維生素B6刺激產生血清素,能夠收縮血管,防止偏頭痛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過長時間每天服用50mg-2000mg的維生素B6,可能會步態不穩和雙腳麻木。



三、揭開希臘悲劇的歷史面紗:



  • 面積:13.2萬平方公里
  • 人口:約1100萬人。
  • 官方語言:希臘語。
  • 民族:希臘人。
  • 首都:雅典(Athens)
  • 國旗、國花(橄欖花):如下圖

橄欖花
希臘國旗











希臘文明及歷史:


  • 克里特島文明時期(Minoan civilization;BC3100~BC1420):這支文明以海上貿易為主,而且利用賽浦路斯(Cyprus)產的銅與錫合成青銅器為主要貿物品之一。他們種植生產至今為人所知最著名的香料是「番紅花」(Crocus sativus),這種香料在地中海地區沿用至今。(我註:這支民族所使用的語言(Eteocretan)文字(線性文字A),被認為與古羅馬的前身Etruscanbn 人用的語言及文字有近似之處;另外與位於西歐庇里牛斯山西端法國、西班牙的邊境一帶巴斯克民族(Basque people;巴斯克語 Euskal Herria)是否有關仍待查?)
  • 邁錫尼文明(Mycenaean Greece;BC1600~BC1100):是取代克里特島文明的另一支海上貿易民族,但他們的前身是海盜,主要據點在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e)邁錫尼城(Messinia)而得名。邁錫尼人於歷史上被慣稱為「Achaeans」或「Ahhiyawa」
  • 希臘黑暗時代(Greek Dark Ages;BC1200~BC800年):是指希臘歷史中從多里安人(Dorians)入侵和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文明覆滅直到公元前9世紀左右,也就是希臘第一個城邦的崛起和荷馬史詩的年代。
  • 古希臘時期(Ancient Greece;西元前8世紀~BC146年亡於羅馬):這是希臘文明最璀璨時期,中間有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霸業(BC334~BC323)永存歷史長河。
  • 羅馬統治時期(BC146~AD330)BC168年「Battle of Pydna戰役」後,Macedonia (region)(我註:現分屬希臘、馬其頓及保加利亞三國)就已經處於羅馬控制之下了。羅馬人將這片區域劃分為四個小共和國,BC146年馬其頓正式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首都為Thessaloniki。剩下的希臘城邦紛紛被終結事實上的(de jure)自治,而歸降羅馬帝國。羅馬人將地方行政交給希臘人管理,並不欲破壞傳統的政治模式,而雅典的廣場(agora)繼續作為公共和政治生活的中心而存在
  • 拜佔廷帝國時期(Byzantine即東羅馬帝國時期;330~1453)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即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至公元七世紀前仍以拉丁文為主,七世紀後完全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拜占庭帝國的疆域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義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爾也曾經是帝國的國土。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Ottoman Empire;1299~1922):為突厥人(我註:與李唐同宗)所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Sultan I. Osman,1258~1326;1234年金在宋蒙聯手下亡國)。奧斯曼人初居中亞,建立塞爾柱帝國(Great Seljuq Empirre;1037~1194;1206年鐵木真建蒙古國),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Slovenia),南及蘇丹與也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Istanbul),且以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皇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在其手中而得以統合。拜佔廷帝國信奉東正教是羅馬天主教的一支,與信奉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真的合不來,但文化明仍然交流不斷是事實。
  • 近代希臘(1828~):
  1. 第一共和時期(1828~1831):希臘人民於1821年(1820年道光即位)開始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並一直激戰至1829年1828年「Ioannis Antonios Kapodistrias」(1776~1831)帶領希臘邁向獨立,同時當選為第一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然而他卻在1831年遭到暗殺身亡。此後全國陷入了一片混亂。
  2. 希臘王國(1832~1924):在1832年的倫敦會議(Treaty of London)之中,英、法、俄三國指派統治巴伐利亞(拉丁文名稱Bavaria)維特爾斯巴赫王朝(Wittelsbacher;1180~1918),年僅十七歲的奧托王子(Otto of Wittelsbach, Prince of Bavaria ;1815~1867;1811清禁天主教,1864年太平天國亡)為希臘的第一位君主。但直到1835年,他才親政。->1843年,一般大眾普遍對王室的專斷行為感到不滿,而開始要求改採君主立憲。但(Otto)拒絕。於是同年的9月3日,一支步兵團在Dimitri Kalergis上校,以及備受尊敬的指揮官Yannis Makriyannis的帶領下包圍了皇宮,奧托(Otto)迫於壓力,只得答應。召開國民會議以回應眾人的請求。->1862年奧托(Otto)被罷黜後,來自丹麥的威廉親王即位,是為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1845~1863~1913) )。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這段期間,希臘的版圖大為擴張(在他加冕後不久,英國便把愛奧尼亞島割給希臘,(我註:因為希臘人本來要求的是維多利亞女王之子Prince Alfred 為新王);同時,在經濟方面也有大幅成長。1913年,就在希臘即將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獲勝之際,他在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遇刺身亡。->喬治一世死後,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1868~1913~1917;1920~1922~1923年過世)繼位。他在德國受過教育,並且還娶了德皇的女兒索菲亞(Sophia of Prussia)。因此也算是德國人,而拒絕首相「Eleftherios Venizelos」參與三國協約(我註: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是指英國、法國和俄羅斯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Entente」是法語詞彙,意指諒解)的建議。使希臘一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此舉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對,雙方意見相左。各自在雅典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1917年希臘還是加入了三國協約陣營;而康斯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則被迫讓位給他的次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Greece;1893~1917~1920)。戰後,希臘獲得小亞細亞的一些土地作為補償。->亞歷山大國王於1920年被猴子咬傷而逝世,由康斯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重新繼承王位。但稍後發生的第二次希土戰爭中希臘軍隊慘敗,致使他又被罷黜下臺(1922年)。不久於西西里島的流放地逝世(1923年)。->其後長子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ece;1890~1922~1924;1935~1947)繼位。1924年,他因第二共和的成立而離位。
  3. 第二共和期:(1924~1935)1935年Georgios Kondylis將軍發動政變,將第二共和政府推翻;並舉辦公民投票恢復君主制,喬治二世復辟。
  4. 希臘王國(1935~1974)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ec復辟後,1941年德軍入侵希臘,他與全體王室成員流亡到埃及。於1946年回國復位,直到1947年去世。(我註1947年,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嫁給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的孫子菲利普親王 (愛丁堡公爵;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1921~))->喬治二世的繼承人為其弟保羅一世(Paul of Greece;1901~1947~1964),他在位至1964年。而其子康斯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 of Greece;1940~1964~1967~)則在1967年12月為上校團驅逐,並由上校團所指派的攝政王取而代之。1973年,在軍政府所主導的公投下,王室被廢除。同年6月,喬治·帕帕多普洛斯George Papadopoulos ;1919~1967~1974~1999年過世)出任總統
  5. 軍政府結束,民主政權建立(1974~)

King Otto(1815~1863)
King George I(1845~1863~1913)
King Constantine I and Queen Sophia
Alexander of Greece(1893~1920)
George II of Greece(1890~1947)
Paul I and Frederica of Greece
Constantine II of Greece(1940~)
kingdom of Greece
Peloponnese
Etruscan alphabet
Linear A
番紅花










































































這篇文章提到希臘的悲劇造因於:


  • 過去100年來,統治者泰半外來,先是君主立憲與共和政權水火不容,接下來是軍政府與民主政體擁護者對立,所以人民自然而然選邊站,鮮少顧及國家大局。(我註:這點與台灣狀況同)
  • 因為特殊的國情,所以在希臘,人民只會對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庇護者(Patrons)忠誠,被利益攏絡,而難對國家效忠。(我註:在台灣也一樣,叫派系山頭利益,較極端的就成為幫派組織)
  • 為了維持社會和諧,在過去數十年中,希臘各政黨不管誰執政,不僅酬庸自己人,還會試著討好拉攏對手的支持者。所以就僱用了多公務員(高達全國勞動人口的1/4),且給予很優惠的退休金,讓國家財政支出大幅提高,舉債數目愈來愈大。目前已飆升到國民生產毛額(GNP)的1.7倍。
  • 過去150年之間希臘政府拖欠外債的次數不下五次,而且近1/3的時間是處在負債狀態下。更糟糕的是,因為種種歷史因素(我註:殖民統治達600多年,主要指的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因為民族與宗教信仰不同)讓希臘人對於國家沒有向心力,所以30%的人民逃稅不繳。到2011年初開始,因為歐盟緊縮開支的要求,希臘人開始發起「我不付錢運動」(den plirono),而且愈演愈烈,大批民眾拒付過路費、公車費,甚至拒繳電費。(我註:台灣是國家認同與定位不同,一樣造成對國家沒有向心力)
  • 1821年,希臘脫離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獨立戰爭結束後,希臘精英以上流階級使用,以古希臘文為基礎的希臘文為官方語言,而不採用普羅大眾使用的現代希臘文,這也造成了人民與政府官方之間的疏離感。一直到1976年軍政府垮台後,民主政權建立後,普通希臘語才變成希臘的官方語言。(我註:台灣也有國語與台語之爭,但因為國語是華語,講的人口上10億,所以這點與希臘不同。台灣不太可能用台語作為官方語言。因為對於靠貿易為生的台灣人不利。)


我註:我喜歡用歷史經驗來看問題,希臘人本來就是海上貿易民族,自由自在慣了。到了古典時期,因為生活富足,城邦政治林立,民主體制早就建立穩固的基礎,所以根本無法接受高壓中央集權統治。羅馬統治時期,因為羅馬政權幾乎全盤接受希臘文化且融入其中,所以希臘人並無太大差別感受,特別是拜佔廷帝國公元七世紀後,完全希臘化。但到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希臘人的感受就不同了,異族非我族類的界線開始清楚。 進入19世紀,希臘終於有機會獨立了,但法、英、德、俄等國的介入,他們又進入另一輪的異族統治期,自然無法建立國家民族認同共識,不意外。

台灣如果與希臘有別之處,在19世紀前,我們始終都是漢族,1949年後也恢復漢族華裔。唯一雷同的就是內部派系鬥爭,所以問題可能沒有希臘嚴重。


四、我們該不該選擇遺忘?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治療新方法。


這篇文章與「老闆都是神經病--------病態人格」的神經科學」(BBC Knowledge 2012年2月號 No.06),「勇氣的神經科學」(科學人 2011/5月號 )、「聽不清楚? 戴上眼鏡吧!」(科學人2012年2月No.120)、「哲學也能作實驗」(科學人2012年2月No.120)相關,都是大腦的協同工作迴路的探討,特別是這篇「創傷後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STD)「勇氣的神經科學」討論的是一模一樣的問題,只是路徑與治療法不同。

一般說來,大腦感知到危險時(例如突然聽見巨響),原始腦區的杏仁核會馬上作出壓力反應(我註:老闆都是神經病這篇文章中,提及這套系統叫旁邊緣系統」(Para-limbic system;此區包含了杏仁核、前額腦區底部、海馬迴等幾個部位,支援種功能,像是情緒、行為和長期記憶),使人的感官更敏銳,脈搏與血壓跟著升高。(我註:引用「勇氣的神經科學」文中的片段:人面臨危險時,大腦會啟動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先由下視丘分泌腎皮釋素,然後刺激腦下腺分泌腎皮促進素進入血液中,並促使腎上腺分泌皮質醇,皮質醇會增強身體對危急情境的反應能力,但持續過量的皮質醇會逐漸對身體造成傷害。皮質醇會破壞腦中海馬(處理記憶)杏仁體(處理情緒)的細胞,也因此,你的情緒和心理都會愈來愈脆弱)->接下來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會隨後介入(我註:這部份負責處理高階心智功能,但需要事件發生後一段時間才能反應。其功能在「哲學也能作實驗」中講的很明白,它是一種「抽象理論判斷」而非「具體情緒反應」

在戰場上,上述旁邊緣系統」(Para-limbic system)啟動產生的皮質醇會讓你記下這個恐懼的反應,好讓你下次發生同事件(例如突然聽見巨響)時,身體能立刻作出回應。但如同「勇氣的神經科學」中所說的,持續過量的皮質醇會破壞腦中海馬(處理記憶)杏仁體(處理情緒)的細胞,也因此,你的情緒和心理都會愈來愈脆弱,身心都常處在「驚弓之鳥」中。原本該「消退」(extinction)的情緒現象無法產生(我註「勇氣的神經科學」中說,持續過量的皮質醇會逐漸對身體造成傷害,為了不讓這種傷害產生,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化學物質來弱化上述的壓力反應,例如神經勝肰會減弱腎皮釋素對許多腦區的影響力,而降低焦慮;而脫氫表雄甾酮會抵消皮質醇所引發的效果),因此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STD)」的患者時常憶起過往的情境,以致於時時保持警戒狀態且情緒麻木等。



如何處理這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STD)的方式如下:


  • 第一個方法就用到了聽不清楚? 戴上眼鏡吧!」這篇文章中所談到的「眼到、手到、心到」,也就是我延伸出來說的,你讓大腦瞎忙,佔據它的長短期記憶區,讓它的處理中心(我註:電腦術語叫CPU)一心三用,排出優先順序,將不重要的記憶丟到潛意識中(我註電腦術語叫High Memory),這樣一來,除非特別需要,大腦不會把這部分記憶再叫出來處理,那麼恐怖的記憶或者緊繃的情緒就會舒緩下來。
 這篇文章用的方式是「玩俄羅斯方塊」作為對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STD)」的認知「疫苗」,這個遊戲會讓大腦視覺系統非常忙碌,使鮮明的回憶畫面不易出現。但關鍵在於必需在事件發生後的6小時內玩這個遊戲(我註:如果照這個邏輯概念來推論,只要是視覺系豐富,需要眼手腦一起協同運作的電動遊戲也是有用的),因為過了6小時之後,記憶可能就已深烙在腦中。(我註:我的看法維持上面所說,我認為人類製作電腦的邏輯概念就是人類大腦運作的方式。我知道電腦被發展出來時,腦神經科學仍未完備。但你無法否認現在透過各種方式理解的大腦運作方式,與電腦很像。目前在研發中的量子電腦就幾乎接近人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我不知道電腦工程師設計電腦時的邏輯思維?但結果也沒有什麼不同不是嗎? 至於6小時之說,比較像從動態記憶體(DRAM)移到靜態記憶體(SRAM)中。也像從Cache移到長駐程式中,隨開機程式一起啟動。新式的電腦軟體第一次開啟時都會詢問是否與開機程式同時啟動?在計秒不選擇後自動幫你登記入開機啟動行列。超有趣!也許6小時就是人類大腦的計秒吧?)
在此處,英國牛津大學的臨床神經心理學家「Emily Holmes」發現人類有二種記憶,一種是言語記憶(Verbal memory),即創痛的故事(我註:語言暴力?);另一種是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也就是來自視覺、聽覺、嗅覺的經驗。「重現」就是一種不請自來的感官記憶。她說「玩俄羅斯方塊」能擾亂人類的感官記憶,讓大腦傳遞資訊的能力有限,忙著去處理俄羅斯方塊的顏色、形狀及動態,就沒有餘裕將可能重現的感官資訊載入記憶(我註:海馬區?電腦術語叫動態記憶體),就是這位仁姐發明「玩俄羅斯方塊」疫苗的。->我註:這一段我也想提二種想法:

  • 一個是曾志朗博士曾經發表的論文說,以漢語作為主要語言的人,他們說話時所使用的地區經「fMRI」掃瞄結果與使用拼音系統語言的人一樣,無分別。 但他沒有告訴我們,當這二種語系的人同時使用文字時會如何?我們都知道在電腦系統中,每一個漢字佔2個「bytes」,而拼音系統的字母只佔用1個「bytes」。但電腦同時告訴我們,因為漢字體繁複如圖畫,辯識度很高,不需要讀完全部資訊就可以確定是那一個字,馬上可以列印在螢幕上。如果加上字詞就更快,特別是正體字。 所以這二種語言文字在大腦中處理的程序都一樣嗎?至少電腦邏輯運算方式告訴我們不一樣。佔用記憶體是二碼子的事,快用到的是「CPU」功能;而記憶體用到的是「Cache DRAM SRAM」儲存功能。->這篇文章中「Emily Holmes」談的是佔用記憶體的問題,就是不讓Cache DRAM的記憶移到SRAM即海馬區?)。在電腦中,如果Cache滿了除增加Cache的容量,就是抹除,除非你作了其它設定。->我們用電腦打出漢字時,是一邊讀音,一邊想像那個字,也就是說你得運用到「Emily Holmes」所說的視覺聽覺原理,而不完全是言語記憶(Verbal memory),所以我不太明白為何一樣?也許曾博士該重新設定計再作一次試驗比較好?我沒有質疑曾博士之意,因為「賈伯斯傳」中,賈伯斯也言及「禪修」讓他能更專注(Focus)一些事情上,而忽略其它不重要的枝節,比較能處理好事情。而「禪修」就是減少五入(眼、耳、鼻、舌、觸),讓大腦騰出空間、速度來處理少數重要資訊不是嗎?

  • 言語記憶(Verbal memory)如何在腦部形成圖像?這很重要,因為文創就靠這一塊。D 跟我說,人類是模仿的動物,所以把看到的東西,存到海馬區,然後需要時拿出來剪貼拼裝。至於創造是聯想,不管是言語或圖像的刺激,都會讓人類在大腦中形成新的影像。但這種圖像仍是拼裝的東西,只是有人看的多,資訊多,所以拼裝出來的花樣就多如此罷了!看官認為呢?

  • 第二個方法是用藥阿姆斯特丹大學實驗臨床心理學教授「Mererl Kindt」讓志願者服用「心律錠」(Propranolol)來阻斷恐懼。(我註:這種藥通常用來降血壓)->在「勇氣的神經科學」這篇文章中,提到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化學物質來弱化上述的壓力反應,例如神經勝肰會減弱腎皮釋素對許多腦區的影響力,而降低焦慮;而脫氫表雄甾酮會抵消皮質醇所引發的效果。而「心律錠」(Propranolol)的作用就是透過化學式來中和腎上腺素以防止恐懼反應產生。「心律錠」(Propranolol)是一種β受器阻斷劑我註:β受體阻斷劑(β-blocker)周邊及中樞神經的作用,除了治療心臟疾病外,可以用來治療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調適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恐慌症(panic disorder)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鋰鹽引起的顫抖(tremor)、及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靜坐不能(akathisia)等),它會和受器結合,阻擾腎上腺素發揮其效用,可以緩和消除神經緊張。->一些研究中,科學家利用「心律錠」(Propranolol)來刪除恐懼記憶,該藥物會阻斷杏仁核腎上腺素受器,因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STD)重新記憶起一些創傷時,所激發的腎上腺素就無法刺激杏仁核作出立即情緒反應,長久下來,杏仁核我註:應該指的是旁邊緣系統」(Para-limbic system)就不會再把某個記憶和恐懼連結起來。(我註:記憶指的是海馬區;而恐懼反應指的才是杏仁核)->我註:這種的唯一缺點是會弱化海馬區的記憶,會讓你的學習力降低,因為用藥者的記憶很模糊,無法強化。->「心律錠」(Propranolol)運作機轉是當我們的記憶被喚起時,它就暫時進入一種可編輯的狀態「心律錠」(Propranolol)腎上腺素 無法再影響杏仁核,因此阻斷恐懼與記憶的連結。等到該記憶處理完畢存檔時,就回覆為「無法編輯」的狀態。(我註:用電腦術語講就是修改檔案後存檔,新的檔案狀況就是編輯後的,而非當初叫出來的原狀。「心律錠」(Propranolol)的藥理機轉就是修改我們的記憶,讓它與恐懼杏仁核脫勾,變成「哲學也能作實驗」中所說的「抽象理論判斷」而非「具體情緒反應」,讓患者能從即時情緒反應中脫離成為理智思考者。


這篇文章中特別提到杏仁核中含有的「CREB」神經細胞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記憶形成時會大量產生。(我註CREB蛋白在對神經元可塑性和大腦中的長期記憶的形成極佳作用)->科學家用病毒感染所有帶有「CREB」的細胞。病毒會找到所有最近曾參預形成記憶的細胞,並且弱化它們。實驗結果,約有10%~20%杏仁核細胞遭到病毒弱化,而杏仁核是大腦中負責產生恐懼反應的區域。->接下來科學家用「白喉毒素」來殺死被病毒弱化的細胞。也就是說科學家利用病毒標定腦中特定部位(杏仁核「CREB」細胞),再用「白喉毒素終結其中的細胞,這就刪除了這部分的記憶了。 很有趣的刪除記憶法!

hippocampus(海馬區)
旁邊緣系統
巴貝茲迴路(Papez circuit)
杏仁體
前額葉皮質區

































五、青春永駐------抗老化與逆轉退化的科學


這篇文章得與「抗老,另闢新徑」(科學人2012年2月No.120 )「端粒研究剛開端」(科學人2011年11月 No.117 )一起併讀才能理路清晰。

老化的理論分成二派:

  • 一派主張遺傳基因、荷爾蒙(即酵素)及免疫系統早就在事先寫好程式(Programmed),時候到了就會停擺。(我註: 我同意,因為人類作基因改造動植物時,也會植入這種設定,防止它或牠們蔓延。甚至還會設定自毀程式,讓它或牠脫離一定環境時無法生存。 人類相較於其它物動並未演化出較長的壽命是很奇怪的地方,甚至早期的人類活不到孫子時代,通常30歲左右就死亡,為什麼?)
  • 另一派強調壓力、飲食及運動等環境因子會影響人類的壽命(即表基因遺傳學說的支持者)
接下來這篇文章談到「端粒子」(生物時鐘)「細胞修補」(延緩老化及死亡),這叫請參看上面那二篇文章,不要贅述累說。->「端粒子」的維持需要「端粒酶」這個酵素,而製造「端粒酶」的基因叫「TREQ」(即生產細胞)。帶有一份的「TREQ」基因的人要比沒有的人多活3.6年,帶有二份的人,可以在「生物年齡」上加6~7年。->最近科學家又發現10多個「端粒子」長度有關的基因,英國倫敦噞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Tim Spector」預期很快會看到有人發展出操弄這些基因的藥物。(我註:在Michael Crichton所著Next 危基當前》這部小書中,他說明當前生醫界的狀況是專利橫行,阻礙了研究的進展。因為除專利費成本高昂外,為了專利爭議拖延的研發時間可觀,否則人類早在2010年就能如期找到治療癌症的基因療法了,賈伯斯會活下來惡整科技界。所以別太期待這種青春泉藥能很快產生。但話說回來,不理會這種細胞專利權的中、俄或者伊斯蘭、印度世界,會不會提早發現青春泉及治療癌症之方?就很難得知了。)

接下來提到的「端粒酶」作用,仍請參考「端粒研究剛開端」一文較詳細(我註:看我的書摘也可以,不過我的書摘會加上很多個人意見,你得把我註的部份去掉。)



telomere(端粒)_紅色部份


10個讓你更長壽的方式:(很有趣!)


  • 適度發牌氣:(我註:減輕壓力,是表基因遺傳的範圍)。
  • 為生活加點香料:文章中舉的例子是「薑黃」,它可以抑制「COX-2」我註Cyclooxygenase環氧合酶,是一種酶(又名酵素),負責合成重要的生物激素——前列腺素家族的導介物質。當身體組織受到某種刺激如外傷、感染等會活化環氧合酶,使花生四烯酸大量轉變為PGE2、 PGF2α 及血栓素等前列腺素。在發炎部位,常發現有大量COX-2存在。在藥理上,抑制COX可以減輕炎症的疼痛症狀 ,這就是非甾體抗炎藥的藥理方法。「前列腺素合成酶」,有時是用來指環氧化酶。最近發現,「COX-2」 ,在大多數正常組織都未能找到。最近,它已被證明可在各種癌症病人中測驗出來,顯示在腫瘤病患中起重要作用。這是一個誘導酶,功能活化巨噬細胞或其他細胞,充斥於炎症組織。),緩和它導致的發炎與庝痛反應。
  • 冰鎮一下:以動物進行的研究發現,用低溫及高溫稍微刺激有益健康。2007年的研究顯示,低溫刺激可以促進白血球中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的免疫能力,進而縮小腫瘤。(我註: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Natural killer cell)是一種細胞質中具有大顆粒的細胞,由骨髓細胞發育而成。因為其非專一性的細胞毒殺作用而被命名。在骨髓,脾臟、淋巴結中出現,約佔所有淋巴球的細胞的5~10%。它可以消滅許多種病源體及多種腫瘤細胞自然殺手細胞會直接和陌生細胞接觸,並以細胞膜破裂之方式殺死此細胞,也可利用分泌穿孔素及腫瘤壞死因子,摧毀目標細胞。 一般認為在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中分選到CD56+/CD3-的細胞即為NK細胞。)
  • 多喝硬水:專家認為硬水中的鈣有助於降低血壓鎂則可以促進心藏健康。(我註是構成骨胳的主要成分,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元素之一。它能輔助鈣和鉀的吸收。它具有預防心臟病、糖尿病、夜尿症、降低膽固醇的作用。缺乏會使神經受到干擾,引致暴躁及緊張,並且會肌肉震顫及絞痛、心律不整、心悸、低血糖、虛弱、疲倦、神經過敏、手腳顫抖等。而酒精、利尿劑、高量的維生素D及鋅,均會增加身體對的需求。而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營養素,所有的細胞都需要鈣鈣離子Ca2+在生物體中是許多生化過程及生理過程的觸發器,如觸發肌肉收縮、釋放激素、傳遞脈衝、促進血液凝結、調節心律和分泌乳汁等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鈣營養與體內免疫、神經、內分泌、消化、循環、運動、生殖等十多個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研究已證實鈣離子對生命的影響巨大,也就是說人類健康離不開
  • 宗教信仰:研究人員表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長壽,比沒有信仰的人,可多活2~3年理由可能與擁有較好的社交網絡有關,倒不見得是心靈層面的問題。(我註有宗教信仰的人,物慾較低。講白話,可能吃的較簡單而少,這是直接影響到人體生化機制;另一個因素就是精神層面上的壓力會減少,屬於表基因遺傳中的環境因素影響。)
  • 性高潮:研究人員指出,性高潮可以刺激身體製造增強免疫力的「DHEA」(脫氫表雄甾酮)荷爾蒙我註:脫氫表雄酮是一中內源性的甾體激素,其主要由腎上腺分泌,同時也由性腺和大腦分泌。它是人體外周循環中的最常見的甾體激素。)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及貝爾法斯特女皇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的科學家發現,一個星期有二次以上性高潮,可以使壽命延長8年之多
  • 使用牙線:牙齦發炎時,身體的免疫系統便隨之啟動,導致包括心臟在內的各部位出現發炎反應的機會增高。
  • 引吭高歌:唱歌可以減緩心跳、降低血壓,並舒緩壓力,不易罹患憂鬱症。
  • 晚生貴子:波士頓大學對新英格蘭百歲人瑞所作的研究指出,壽命超過100歲的女性,她們過40歲後才生子的人數,是壽命73歲4倍。推測原因是,經濟狀況較好,抗壓性較高,整體健康狀況佳。
  • 別輕鬆過頭:適量的壓力有益健康。原因可能是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有助器官發育,但太多的壓力則會妨礙生長。(我註:憂鬱的個體其可體松的含量會很高。可體松是種壓力荷爾蒙,情緒障礙往往發生於人一生中的高壓時刻。體內壓力賀爾蒙濃度的升高會影響海馬迴(hippocampus,腦中記憶與認知過程的重要中心)的運作。製作過多的可體松也可能損害大腦海馬迴神經細胞的再生能力。
自然殺手細胞
COX-2




 








六、南極新發現!?


  • 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俄語:восток),又譯福斯多克湖、復斯圖湖、東方湖,是南極洲140個以上冰下湖、地下水體最大者,也是世界最大的冰下湖,距南極海岸線1500公里之處,海拔高度3500公尺,沃斯托克湖接近俄羅斯沃斯托克站(即東方站)的下方,冰層表面之下4公里處。->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是一個貧養的(缺少養分的)極端環境。潮裡比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還陰暗,它遺世獨立已塵封了1400多萬年。->湖水含養量極高,濃度約為一般淡水湖泊的50倍。->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極有可能是沃斯托克湖上方的沉重冰冠造成的壓力。->氧氣及其他氣體不只溶解在水中,還形成晶籠(clathrate)(我註:晶籠是指溶於水中的氣體分子,在水結冰時,被二十幾個水分子所圍成之正十二面體關起來的晶體結構。)->晶籠結構的外表看起來就像是冰塊一般。->這種晶籠只在高壓環境,例如沃斯托克湖或深海形成,在一般壓力下是不穩定的。->因為這樣,當水從沃斯托克湖被釋放出來時,可能會像搖過的汽水一樣噴出。->1996年,俄羅斯和英國的科學家藉由許多資料的分析,發現了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這個湖的存在。->在沃斯托克研究站的研究者們,在1998年挖出了世界上最長的冰核(即冰的核心,其中的氣泡能夠紀錄過去此地區的大氣組成)。->俄國及美國的研究團隊鑽入3623公尺深。檢驗發現,冰核最底部約有420,000年的歷史。這表示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至少五十萬年前就已經被封在冰層之下了。->在這個冰核中,尤其是核心底部凍結的湖水,找到了微生物活動的證據。這使科學家認為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這類的環境仍能有生命存在。棲息在此的可能包括古菌五十萬年前演化出的微生物
LakeVostok位置圖
  • 2011年底,俄羅斯Valery Lukin率領的研究隊打開這顆時空膠囊,為了避免煤油防凍劑會污染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他們在主鑽頭前面先使用一個探測鑽頭,只要這個探測鑽頭一偵測到湖水,就會立刻停止鑽挖,抽回主鑽頭,湖水就會湧進鑽孔,結成冰柱。->到2012年底,科學家會回到這裡採集冰塊進行化驗,如果冰裡測出細菌,就能證實科學家的推論。->這裡的湖水應該充滿過飽和的的氮與氧,因為它經歷了無數次融化和結凍的循環。->由積雪擠壓而成,挾帶許多氣泡的冰層融化=>冰水流入湖中,也將這些氣泡一起溶進湖裡=>冰水表層與上方移動的冰層接觸後再度結凍,此時氧及氮等氣體會被排出冰結晶體外,留在湖裡=>這就是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中充滿過飽和的的氮與氧的理由。 

 
    lake-vostok-drilling-nearing-water
    Lake Vostok Schematic(示意圖)
    clathrate



    •  英國南極調查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的科學家探勘位於南極西部的「Lake Ellsworth」,準備用熱水鑽冰,以杜絕污染。->方式為用一具6公尺長的鈦製探測器來探湖水。->這具探測器配有偵測酸鹼值、壓力、含氧量和溫度的感應器,另配置了高解新度攝影機。->英國研究人員將用它採集24個不同深度的湖水樣本,以及湖底的沉積岩芯樣李。

      LakeEllsworth位於南極西部

      • 目前科學家大膽推測,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Lake Ellsworth」可能有世界上另一支截然不同的細菌譜系存在。這些物種的生命基礎應該還是建立在「DNA」與「RNA」上,只是遺傳密碼稍有不同。->我們熟知的生命形態是由「碳、氫、氧、氮、磷」五大元素(我註:五行之源起?)組成,而上述不同物種的生命形態中的五大元素,可能有一個和我們不同。

      • 古菌(Archaea):又稱古細菌、太古菌或太古生物、古核生物。它們既與原核生物(真細菌)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時另一些特徵相似於真核生物。->在細胞結構和代謝上,古菌在很多方面接近其它原核生物(真細菌)。然而在基因轉錄和轉譯這兩個分子生物學的中心過程上,它們並不明顯表現出細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古菌還具有一些其它特徵。與大多數細菌不同,它們只有一層細胞膜而缺少肽聚糖細胞壁。而且,絕大多數細菌和真核生物的細胞膜中的脂類主要由甘油酯組成,而古菌的膜脂由甘油醚構成。這些區別也許是對超高溫環境的適應。->很多古菌是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一些生存在極高的溫度(經常100℃以上)下,例如間歇泉或者海底黑煙囪中;還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環境或者高鹽強酸強鹼性的水中;然而也有些古菌是嗜中性的,能夠在沼澤、廢水和土壤中被發現。->很多產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動物的消化道中,如反芻動物、白蟻或者人類。->古菌通常對其它生物無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單個古菌細胞直徑在0.1到15微米之間(我註微米係一百萬分之一米),有一些種類形成細胞團簇或者纖維,長度可達200微米。->它們可有各種形狀,如球形、桿形、螺旋形、葉狀或方形。它們具有多種代謝類型。但古菌不能像其他利用光能的生物一樣利用電子鏈傳導實現光合作用。->在2005年,一個由德國、日本及俄羅斯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沃斯托克湖有潮汐現象。隨著太陽及月亮相對位置的改變,湖水表面有1-2公分的升降。這些研究者推測,湖水表面的運動就像幫浦一樣,使整個湖泊的水循環運動。倘若湖中有微生物存在,這對牠們的生存有相當大的幫助,因為湖中的物質可藉由這種運動循環。->科學家認為,南極的各個地下水體可能由活水河流網連接在一起。->科學家相信在各河流間經常會發生水的流動,相當於泰晤士河的規模。在絕大多數時間這個流量非常小,但因為冰層厚度的變化進而使湖泊的壓力改變。當一個湖泊的壓力過大時便會發生洪水,迫使一個湖泊的湖水沿著河道流向另一個湖泊。
      • 原核生物(prokaryotes):是一些由無真正的細胞核的細胞組成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的低等生物,相對於真核生物而言,原核生物(prokaryotes)一般沒有細胞內膜,沒有細胞核膜,但依然有遺傳物質,如:DNA、RNA等。->原核生物的DNA伴隨些許蛋白質和核糖體,並以游離的形成存在於細胞質中原核生物(prokaryotes)包含藍綠菌和細菌,。->細菌一型態又可分為桿菌.球菌.螺旋菌
      prokaryotes(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Eukaryote)真核生物是所有具有細胞核的生物的總稱,它包括所有動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著的複雜亞細胞結構的生物。->真核生物(Eukaryote)原核生物(prokaryotes)的根本性區別是真核生物(Eukaryote)的細胞內含有細胞核,因此以真核來命名這一類細胞。->真核生物(Eukaryote)古菌(Archaea)在一些生化性質和基因相關性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從基因證據來看,科學家相信,真核生物是細菌與古菌的基因融合體,它是某種古菌與細菌共生,異種結合的產物。

      eukaryote(真核生物)


      七、越注重衛生,越容易過敏? 髒的好!


      這篇文章,我前面寫了二次,全被應用軟體刪除,氣得我上網跟軟體公司申訴,同時換一套軟體來用。所以這是第三次了。 D 問我幹麻一定得寫,反正我已經寫了「以身試驗的諾貝爾獎得主-----------Ralph M. Steinman 」,將免疫系統寫的很詳細了,還要再寫這篇嗎? 我說一定要,因為我的個性絕不認輸,要賭上第三次。 但因為我已經寫了「以身試驗的諾貝爾獎得主-----------Ralph M. Steinman 」,所以可以少很多註解,將篇幅留下來寫感想。



      1980年代時,西方人口中僅有10%的人有過敏的困擾。但到了2012年的現在,這個人數已成長了3倍以上。->根據全球過敏與氣喘網路(Global Allergy and Asthma Network)估計,到了2015年過敏患者將占人口的一半。->在發展中國家,過敏極為少見;西方國家則是城市地區比鄉下來的常見。->所有流行病學上的證據都顯示,工業國家環境快速現代化絕對與過敏發生率急遽上升有關,但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公認最足以採信的,要算是1989年倫敦聖喬治醫院附設醫學院(St 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流行病學家「david Strachan」提出的「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這是他觀察到孩童時期曾患有重大疾病的人較不容易過敏,現代人則在孩童時期因為衛生環境改善很多,比較少受到重大感染,免疫系統發育因而較不健全,所以容易產生過敏。->也就是說現代人生活中缺乏病菌,無法正常發育成熟,甚至開始攻擊無害的外來分子(我註:???外來分子?),最後出現各種破壞自身組織的反應。

      1995年,倫敦大學醫學微生物學教授「Graham Rook」說,我們的免疫系統並不是在受刺激後才開始作用,相反的,它經常被抑制住,而負責抑制它的正是調節性T細胞。->接觸無害的微生物更決定了免疫系統是否有能力調節它的侵略性,將身體和友善的微生物隔離,過著抗菌的生活,很可能就是破壞是類免疫發展的原因。->在「演化相依」(evolved dependency)的過程中,這些微生物扮演啟動免疫系統調節途徑的角色,好讓免疫系統可以正常運作。在缺少這些微生物的情況下,免疫系統便轉而攻擊無害的外來分子。將這個理論稱為「老朋友機制」(Old friend mechanism),也稱為「微生物暴露理論」(Microbial Exposure Theory)。(我註這段話很重要,因為談到了演化相依)->專家們準備鎖定過去我們喝的水、會接觸到的泥土、農場的動物,來找出那些是與我們常相伴隨促進我們免疫系統發展的微生物?是來自動物的糞便?草塵?未經消毒的牛奶中的微生物?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小兒與過敏預防系教授「Bengt Bjorksten」把研究重點放在腸道(我註:可參看「糞便移植期待春天」),因為腸道表面寄生著多樣性驚人的微生物。->「Bengt Bjorksten」發趣一個有趣的現象,衛生條件較差的愛沙尼亞嬰孩的腸道微生物不但比衛生條件好的瑞典嬰孩的種類較多,且繁殖也較迅速。他由此推測出,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對於抗過敏能力是一大關鍵



      我註:

      接下來談我的看法及觀點:

      • 1980年,製造出第一隻基因改造老鼠
      • 1983年,第一棵基因改造植物-----基因改造煙草
      • 1985年基因改造人類生長激素上市。
      • 1985年,製出第一隻基因改造農場動物Beltsville

      • 1994年,第一個帶殺蟲毒素「Bt菌毒素的基因改造棉花開始種植。
      • 1994年,第一個供人食用之基因改造食物Flavr Savr 蕃茄
      • 1996年,第一種抗除草劑的植物,基因改造大豆開始種植
      • 1996年第一隻再製羊Dolly
      • 1997年,第一隻基因改造農場動物Polly (母綿羊)。 
      • 1997年第一隻基因改造乳牛Rosie
      • 1998年MONSANTO公司製出﹁終結基因「Terminator gen」
      • 1998年,英國UK超市拒絕基因改造產品。
      • 1999年基因改造固氮菌釋入土中以改善農作物的固氮作用。
      • 2000年AQUA  BOUNTY公司製出基因改造巨型鮭魚
      • 2000年,由加拿大進口英國的油菜種子有改造基因的污染。
      • 2002年耐高鹽份土壤的基因改造蕃茄
      • 2003年基因改造黃金米,加了β胡蘿蔔素,說是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 A
      • 2003年去咖啡因的基因改造咖啡樹
      • 2004年,許多國家發現各種植物被改造基因污染。
      • 2005年,英國種植基因改造油菜,發現野生生物和生態受損
      現在大家是否有些模糊的概念了?  大家想想一個普通新藥按照SOP流程,平均要15年左右才能安全上市,即使把臨床試驗拿掉,也要7~8年左右,但基改食物上市好像完全無需這些安全測試流程,為什麼?

      瞭解生物醫學的人都知道,基因就是蛋白質編碼而人類免疫系統面對的抗原就是蛋白質。大家再想一下,這麼多的異質白質透過食物進入我們的人體,會發生什麼事? 我想所有的流行病學家、公衛專家等都可以很快知道我們的免疫系統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戰,為什麼?因為食物與人類是共同演化的。突如其來食物如此巨大的改變,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是應付不來的不是嗎?當人類的免疫系統變的太敏感時,我們就無時無刻不過敏了。

      還有馬政府不擇手段要放進來的含瘦肉精美牛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這種飼料添加劑。->這種藥物更可怕的是,它直接對受體作用讓腎上腺素被身體吸收的更多更快,造成邊緣系統時時啟動刺激杏仁體,讓本來神經較敏感的人易怒及情緒衝動加劇,往往一言不合就持刀槍械殺人;另外一種作用是在人的海馬區,損及記憶,所以有些人宛如失憶症患者,說過就忘我註:我們的馬總統就常常忘了他說過的話);輕一些的,就只是造成心悸,但如果正好是心血管患者,那就可能猝死。->對胎兒造成的影響是自閉症或過動症,甚至死產



      八、經濟學界救世主------凱因斯:


      我註:


      • 1929年華爾街股災(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在華爾街股災爆發前,美國經歷了所謂「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 人們普遍不理會投機買賣的風險,憧憬股市將會再創新高,並過著奢華的富貴生活。->華爾街股災最先於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發生,但股市的暴跌卻到10月28日星期一及10月29日星期二才真正爆發。->這次股災不單提早為經濟衰退敲響警號,亦標誌著美國及全球廣泛地區步入持久的大蕭條。->華爾街股市在股災發生後,股市急跌的情況持續了一個月。->1929年10月的股災,還伴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1925年的頂峰走進下坡。一連串的事件和因素最終促成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不單止美國,世上主要奉行資本主義的工業國家經濟,均受到相當嚴峻的衝擊。->在華爾街股災發生前的一段日子,股票市場已處於大幅波動。市場上不時出現大手筆賣出股票的情況。->股災發生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一度在1929年11月至12月及1930年初有短暫回升的跡象,可是此後股市再進一步急瀉,到1932年更成了大熊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1932年7月8日跌至20世紀紀錄上的最低點,一直到20多年後的1954年11月23日,道指才重上1929年前的水平。

      • 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戰爭期間,很多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加入協約國。中國於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戰爭的導火線是1914年6月塞拉耶佛事件(Sarajevo Incident),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又以西線最慘烈。->當時在德國的土地上最具實力的大邦普魯士為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進而與法國等列強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便領導日耳曼邦聯,於西元1870年(1874年光緒即位)誘發法國開戰並擊敗法國。這場戰爭法國大敗,御駕親征的法皇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被俘。普魯士大獲全勝,後乘勢率各邦國聯合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1871~1918)。->法國戰敗後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Alsace-Lorrain)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此外,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1797~1888;1799年乾隆逝世;1887年台灣建省)的登基大典於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戰後法國復仇主義盛行,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因。->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奧匈和俄國的利益衝突源於巴爾幹半島,在1878年,在柏林會議上,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勢力大大被奪;而奧匈則在赫塞哥維納(Hercegovina)、波斯尼亞(Bosnia)兩地取得保護權,這令俄國大為驚慌,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 Serbia以對抗奧地利的擴張。此後,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意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義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在俾斯麥時代(1862~1890;1861年清咸豐逝世),鑑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1941)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戰後各國於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Paris Peace Conference,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威爾遜總統主張寬大對待德國,在英國立場方面,他亦主張公平和不太苛刻的對待德國。原因是德國和英國之間有不少經濟活動交流,站在利益方面,英國都主張不嚴懲德國。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祟,主張嚴懲德國。最後,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處置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1847年~1934年)、魯登道夫將軍(Erich Ludendorff;1865年~1937年)等決策者。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結果沙 俄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1722年雍正即位)、德意志帝國(1871~1918)、奧匈帝國(Austria- Hungary;1867~1918;1861辛酉政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這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和伊拉克 等。->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這場大戰也削弱了法、意、德國力,讓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範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大戰期間,俄國發生無產階級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擴散,至1922年,蘇俄收復烏克蘭,建立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18~1922更名為蘇聯~1991更名為俄羅斯聯邦)。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主義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為止。->《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悉數推給德國,讓德國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造成德國貨幣瘋狂貶值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牴觸和反感情緒,因而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德國人為擺脫《凡爾賽條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種種因素配合,以及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終於爆發了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Hercegovina_Bosnia_Serbia
      協約國(綠色)_同盟國(紅色)_中立國(黃色)
      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_1867~1918)
      沙俄帝國(Russian Empire_1721~1917)
      德意志帝國(1871~1918)


      Napoléon III(1808~1873)
      威廉一世(1797~1888)
      Otto_von_Bismarck(1815~1898)
      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1941)
      Erich_Ludendorff_魯登道夫將軍(1865年~1937年)
      興登堡元帥(1847年~1934年)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理論:



      •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裡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


      • 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我註:漏出未在生產消費市場中的貨幣???)->。而貨幣的價格遵循樣的機制,決定利率的高低。->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癥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古典主義經濟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我註:原因沒有錯,是藥方錯)。->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薪資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勞動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率)就會回升。(我註: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用降價來刺激消費,而降價不是降生產者的利潤,而是把工資降低。但工資降低後,個人消費所得就會減少,總體消費力也會往下降,結果就是螺旋形往下不是嗎?)->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新產業(我註:消費力減少,就表示支出會集中在必要事項,所以除非新產業乃必需品且價格便宜,否則必然失敗)。->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可以通過增加稅率達成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我註:整個觀念就是金本位的收支平衡。果然如凱因斯所料,掉到流動陷阱中)->我註:但這是一戰後的情況,工業化開始,供需之間並未完全達成平衡,需求大些。消費者有意願消費,只是貨幣量不夠。如果從銀行面著手,增加消費信貸,讓需求成長,也許一樣可以達成目的。不過,美國銀行一向私有化,無法像公有銀行一樣兼負社會責任,所以凱因斯用財政支出來增加個人所得,以致刺激需求應該是因應英美特殊金融環境提出來的方法。



      凱恩斯(1883~1946)理論的漏洞:


      • 勞工薪水降低或是停滯,不降的利潤落入資本家口袋中後,有可能是害怕虧損而靜態放置在低利率標的更有可能投資在投機性的金融遊戲或是房地產的炒作上我註1998~2008年這10年就是如此),這些都不會產生工作機會人民的財富來自金融產業,也就是增加貨幣流量及次數,擴大信用,創造虛擬財富讓消費者就虛擬財富到實體市場去消費。只是這種虛擬貨幣會相當集中在擅於理財及熱衷金融交易的一群人手上,而他們用虛擬財富消費的品項也會過度集中在奢華商品上,無助於整體消費市場的提升。
      • 即使投資實業的資本家也可能投資在不需要太多勞動大軍的新興產業上,例如軟體公司,它可能只要1百名員工。->結果總體就業率並無上升,大量中產人口落入無工作的赤貧,同時帶動了少量中產階級上升至富豪,社會財富結構開始逐漸扭曲,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我註:我們現在就碰到這種狀況。)
      • 施政者忽略結構性失業的殺傷力,在分工越精密的先進社會,「隔行如隔山」的效應會不斷極大化,不像早期工業時代製鞋廠被開除的員工可以輕易流動至火柴廠上工,因為越原始的工業越不依賴需要長期訓練的專業能力。現今社會中被開除的軟體工程師無法去金融業找工作,反之亦然因為需要的學歷和專業力已經不是公司老闆開一週訓練班就能培養的有心學習新技能的員工也必須付出數年的時間重回學校,期間要背負長期無收入的壓力和學費壓力,這形成了一種無形壁壘加大了結構性失業的嚴重度。->(我註:這段話講的好,也正說明目前2012年台灣產業、失業人口的困境。我們的政治人物對於政治議題過度熱衷,少花心思在理解我們內外經濟產業情勢的變化,未花心力在調整產業結構上所以高中大學的教育方針也無法調整,以致無法學以致用。目前的狀況,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只能就現有人力及他們的所學和希望的工作,再根據市場狀況、能源物料配置、生態環保需求及地理位置,來調整出一個目前台灣可以發展的產業。->我必需說,一個產業調整最好是由政府就總體狀況,挑選出數項能發展的產業,然後跟教育單位巹合訓練人才,成功性比較大。->搞成目前這個樣子,就現況去調整產業結構,就會有侷限,但也無可如何了!->所以說選錯政府及領導人,是百年沒有回頭路的事,下一次能回頭調整的時間就是像1929年大蕭條,或者2008年開始的金融大海嘯,但看起來,我們現在這個馬政府大概沒有這個能力。無奈!)
      • 凱恩斯(1883~1946)誤認為「總需求」可以無限制提升(我註:他的年代是如此啦!沒有誤認的問題),所以並沒有提出當有一天總需求停滯時將怎麼處理?->隨著科技進步和機械自動化,滿足同樣需求所需僱用的勞工數量日少,例如2010年因為大量電腦化機械化,只要2百人就能操作一間同產量工廠(我註:同型工廠在1950年,需要3000名員工。)。所以產生新產業新需求的速度必須加快才能彌補缺額然而大量低薪或失業的人由於沒有錢消費會導致總需求的下降或無法表現,從而抑制新產業工作的出現,開始掉入惡性循環或停滯性循環。(我註: 目前台灣的情況就是如此,而馬政府提出的解決之方很好笑,他想讓那些被中國騰籠換鳥計劃趕走的傳產業回來,弄個什麼自由貿易區(就是原加工出口區的別名 啦!)給他們,但不僱用本勞,要進口外勞,這結果與上面批評的同,只是製造更多貧富不均、社會爭議,根本無法降低就業及提升總體消費。更糟的是可能落入最 上面所談到的炒房炒股炒地,讓本就失業落入貧窮線的人民更加悽慘,埋下社會革命的火種。->D 告訴我,我們的執政者馬英久本身對於經濟、貨幣、國際貿易及分工的運作方式完全不瞭解對於財稅收支會如何影響消費結構,及是否能產出將來有償性的稅收支出也完全不懂。再加上他的個性中的剛愎自用,不肯承認自己的不足,就容易被左右幕僚及D所稱的監軍所矇蔽,作出不利於台灣產業發展及降低就業率、增加所得的政策。->D 表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的知識常識不足,再加上本身沒有理念及信仰,不容易形成好決策,這是台灣民主發展過程中必需承擔的共業,無可奈何!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