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7, 2011

親愛的小王子( Little Princes One Man's Promise to Bring Home the Lost Children of Nepal)閱讀心得

本書作者:Conor Grennan(2010年首版);譯者:陳逸如;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公司(2011年5月正體首版)。

我買下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因為第一次看到有關於泥泊爾的繁體書,所以毫不猶豫的買下。

洪蘭教授寫的序非常好,表示她全部看完才下筆寫的,麻煩大家好好看一下。

這本書值得你看,像某些中藥,吃了就算治不了病,也健身益氣。 ^_^ ~~
不會告訴你這本書的內容,不然你們就不會去買來看,但我會把書中看到但作者沒有太著墨的事寫下來作為附註,讓看這本書的人,可以一邊看一邊參考我寫的雜記,這樣會有趣很多。*^◎^* ~~

加德滿都圓環道路
尼泊爾Humla村
Daal Bhat(扁豆飯)
第一個映入我的眼瞼的是「EastWest Institute」這個名字,成立於1984年,為「NATO」及「 Warsaw Pact」雙邊建立互信關係,避免軍事對抗的第二軌談判創始組織。 柏林圍牆倒後,導致的東南歐政治經濟動盪,讓這個組織轉而去支撐並穩定這個地方的經濟,同時訓練當地的政治領袖如何施行民主制度。 2000年後,這個組織將工作性質擴展到中國、東南亞及中東,關注目標是「資訊安全」、「經濟安全」及「暴力主義者」2009年,這個組織發表了美俄聯合聲明,表示目前的導彈佈署無法阻止伊朗的核彈威脅,讓歐巴馬政府改弦易轍另定它項計劃。
這個組織的最大戰略目標為建立美中俄三邊對話關係,其中於2006年,EWI 尋求如何鞏固中國為全球生產夥伴。 目前他們把重心放在區域政經軍穩定上,特別是阿富汗、南亞地區及西歐太西洋畔,方式是透過約50國的150個以上的國會黨團運作,以減少大規模毀滅武器威脅、恐怖主義右翼份子活動及能源、資安合作。

所以說讀者只要讀到上面這段,大概就可以理解作者的工作性質, 他從工作六年的布拉格(Praha,為捷克共和國首都)離開到比利時布魯塞爾過水二年,於2004年11月到達泥泊爾,工作三個月,於2005年1月離開,再於2006年1月回到泥泊爾,幾乎整年(2006年)花在泥泊爾西北部與西藏接壤的「Humla」地區。  接下來2008年3月西藏暴動。 
→_→ ~~

作者是本身於書中自述,無姪兒、姪女,也沒有年紀很小的表弟妹,而較親近的朋友皆無小孩,甚至本身可能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因為他提到父親與繼母。

他第一天到了「Thamel」區(位於泥泊爾首都Kathmandu),在那裡逍遙數個鐘頭 ->第二天,到非營利組織「CERV泥泊爾」作新進志工訓練->第三天開始一星期到加德滿都南邊的「Bistachhap」村寄宿一星期以習慣泥泊爾的村落生活,此時他第一次吃到泥泊爾傳統主食「扁豆飯」(Daal Bhat)->一星期後,他終於到了「Godawari」村的小王子兒童之家,但很離譜的是,他認為自己還有二個星期才算正式到任,所以跑去登「Lukla」村為起點及終點站的聖母峰基地營,就好像在作體能測驗,看他是不是能翻過山到西藏地區一樣?

mani-stone(雪巴村落外常見)

雪巴人(夏爾巴人): 「夏爾」在藏語中意為東,「巴」意為人,族名即表示「(來自)東方的人」,相傳先祖來自中國甘孜地區。最近有先祖為党項羌(西夏王族)的說法;夏爾巴人有姓無氏,同姓不婚,一般也不與外族通婚。宗教信仰為藏傳佛教,忌食魚、狗和小牛,主食以玉米為主,講究使用茴香、辣椒等調味料。夏爾巴人由於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帶,是天生的登山嚮導,為各國登山隊提供嚮導和後勤服務已成為夏爾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Tikka(Tilak):俗稱的第三隻眼,主要為南印度 Vishnu
神崇拜者所用,後來Shiva神及女神Shakti的信奉者也用。這東西的位置與松果體(Pineal gland)一致,其形狀像是一顆小松果並座落在腦部中央的附近,介於兩個大腦半球之間,被裹在兩個圓形的丘腦的接合處。松果腺細胞在很多非哺乳類的脊椎動物中非常地像眼睛的感光細胞。一些演化生物學家相信脊椎動物的松果體細胞與視網膜細胞共有一個同樣的演化原型,它負責製造褪黑素,一種會對醒睡模式與(季節性)晝夜節律功能的調節產生影響的激素,人類的松果體會成長到大約1-2歲時,之後就保持穩定,雖然其重量從青春期時會再逐漸增加。在兒童時期保有充足的褪黑素被認為會對性成熟有所壓抑,因此松果腺瘤被認為與性早熟症(precocious puberty)有關。而當青春期來臨時,褪黑素的製造就會減少。在成人時,松果體的石灰化是典型的。
松果體與天眼
tilak
松果腺


我對於書中提到「小王子兒童之家」創辦人「珊卓拉」特地去「Mugu」區「Rara Lake」毛派控制區登山健行一事,感覺很有趣。作者說原本「珊卓拉」原定去三週,但事實上一星期左右就回來了,因為她與當地嚮導在第三天就碰上了毛派反抗軍,而且提到了「某場會議」,被拘留了三天,幸好當地木古區嚮導不離不棄,才讓她脫險返回加德滿都。o_O???
尼泊爾Mugu區

2005年1月作者三個月志工工作期滿離開到泰國曼谷(2004年12月26日發生南亞大海嘯),他玩的很開心,理由是幫忙消費? 他與在布拉格一起工作的好友格蘭會合,花了6個月的時間,騎腳踏車遊歷世界各國首站到泰緬邊界,找不到腳踏車路了,就航行湄公河南下到竂國過去的首都「Luang Praban」............;第7個月,他找到與他一起在尼泊爾當志工來自英國的艾利克思一起再度騎腳踏車上路,首站到東埔寨,接下來到越南「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原名西貢),然後再往北到「河內」(Ha Noi).................,這樣又混了三個月才與艾利克思道別作者獨自前往「蘭卡」,他在這裡穿山越嶺又騎了三個星期腳踏車,接下來他又到「印尼」騎了幾天,到「峇里島」(Bali Island),與當地海灘上教衝浪的小男生學衝浪.............., 然後他跑到中南美洲,去爮「印加古道」,接下來飛到秘魯北方」,搭當地船隻沿亞馬遜河順流而下200英里(約322公里),到了「玻利維亞」,學飛行傘...............2005年10月,他回到美國紐約,結束為期一年的環遊世界之旅。
中南半島地圖
南美洲地圖





這中間誰看到作者想念這些孩子了? 或者作者表示想念孩子了? 比較有趣的是,他在中南半島騎腳踏車約混了9個月,每個國家都跑遍。然後突然一年後,他存款花完了,卻開始想念孩子了?  (ˇ︿ˇ﹀


接下來,我們該來讀一下尼泊爾歷史: 國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台灣3.8倍大);人口約2.7仟萬人;首都Kathmandu;聖母峰(Mount Everest)是中尼界山,海拔8,844.43公尺;官方語言是:尼泊爾語(屬印度-雅利安語支,與北印度語很近似,較多的詞源自梵語,目前文字使用天城文)、英語;2009年GDP:1,402美元;國花:杜鵑花。

公元前6世紀(約中國春秋時代),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 這些人屬於藏緬語族的「Newari」人,這個王國當時叫「Nepala」,而加德滿都河谷及其周邊地區稱為「Nepa」。

Lumbini(藍毗尼)佛祖出生地
孔雀王朝
GUPTA Empire(笈多王朝)
公元前500年左右,泥泊爾南部地區興起了許多氏族(Clan)形成的小王國,其中之一為「Shakya」(釋迦族),出現一位王子名為「Siddharta Gautama;563~483 BCE」(悉達多。喬達摩),他就是後來的佛祖(Buddha),他出生於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釋迦國首都)「Lumbini」(梵語;中譯為藍毗尼),現位於尼泊爾境內的「Terai」小村附近,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加德滿都280公里。


公元前250年左右尼泊爾南部地區深受北印度孔雀王朝(Mauryan Empire ;324~187BCE)影響;到了公元4世紀尼泊爾成為印度笈多王朝(Gupta Empire ;320~550)的附庸國。


公元3世紀~8世紀末
,尼泊爾由「Licchavis 」王國或氏族統治(這段歷史記載在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中)。

公元879年~11世紀末
,尼泊爾由「Newari」或「Thakuri」王國統治,但疆界不明,到了11世紀時,則同時出現「Pokhara 」王國(這應該都是尼泊爾的原住民建立的王國或氏族政權)。

公元12世紀初~18世紀
,尼泊爾由北印度梵語語族軍事政權「Malla dynasty」統治,但進入14世紀後,這個王國分裂為數十國小邦,最後由「Jayasthiti Malla」1372年(1368明朝建國)再度統一尼泊爾,但至公元1482年(明憲宗於1487年過世),這個馬拉王朝一分為三個小王國:Kathmandu, Patan, and Bhaktapur」17世紀
「Newari」人的「黃金時代」,馬拉王朝統治下的尼泊爾是西藏和北印度平原之間極為重要的貿易樞紐,當時,Kathmandu, Patan, and Bhaktapur」各自為政,三個城市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公元1768年(清乾隆時期)
廓爾喀人(Gorkha )建立的「Prithvi Narayan Shah」王國崛起於尼泊爾西部甘達基河沿岸,統一尼泊爾,並以其發源地屬於印歐語系的尼泊爾語(Nepali),取代此地原使用的藏緬語系的「Newari」語,現代尼泊爾就此成型。

公元 1788年廓爾喀王朝於清乾隆時期入侵西藏,洗劫後藏班禪喇嘛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逼使達賴與班禪向清政府請求援軍。乾隆先後二次用兵,最後由福康安和海蘭察統率清軍於1791年將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並越境追擊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從此廓爾喀成為中國的藩屬,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後一件。

英國在佔領印度後(1757年),漸漸向北進發,於公元1815~1816年爆發「Anglo-Nepalese War 」,這場戰爭讓英國人見識到廓爾兵士的英勇,也墊定了後來尼泊爾傭兵招募由來。 1816年雙方簽定「Treaty of Sugauli」(塞格里條約),強迫尼泊爾把南部大片土地割給東印度公司,並要求尼泊爾在內政和對外貿易方面接受英國的監督。

公元1846年(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因長期皇室內部的黨派之爭,令當時的皇后派想推翻勢力快速崛起軍事首領「Jung Bahadur Rana」,而發生了「Kot Massacre」,數百名忠於皇后的王子及部落酋長被殺,也導致「Jung Bahadur Rana 」家族自此掌握尼泊爾政權,世襲首相職位,皇室大權旁落。

公元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的獨立,並與尼泊爾簽訂了「永久和平條約」

公元1951年,印度懼於中共於入藏(1950s),為免尼泊爾過於親中,故支助尼泊爾國王「Tribhuvan」(1911~1955)重新掌權,實行君主立憲制,成立「Nepali Congress Party」(尼泊爾大會黨),終止「Rana」家族105年的世襲統治。

公元1959年,經過數年皇室與國會的爭議,「Mahendra」(1955~1972) 國王,廢除君主立憲制度,用「panchayat」(鄉村五人長老會,盛行於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制度取代,直到1989年為止。

公元1990年,受人民愛載的「Birendra」國王(1972~2001)再度接受君主立憲制,建立多黨政治。

公元1996年,尼泊爾共產黨(俗稱毛派;Maoist)使用暴力手段,想取代親皇室國會系統,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國家,這導致長期的尼泊爾內戰,及超過1萬2仟名尼泊爾人民死亡。

公元2001年,皇儲「Dipendra」因選妃事件,槍殺國王「Birendra」、王后「 Aiswarya」及另外7名皇室成員後自殺,「Birendra」國王之弟「Gyanendra」繼承王位。不少民眾相信這其實是「Gyanendra」所策劃並嫁禍予王儲,因此尼泊爾王室聲望大不如
「Birendra」時代,此後,尼泊爾共產黨的武裝勢力漸獲得部份民眾的支持。2004年底,尼共開始對首都圍城,截至2006年,尼泊爾除了首都加德滿都外,大部分地區受尼共控制。

 

公元2005年「Gyanendra」國王解散解散政府,宣佈未來3年由他親自領導新的部長委員會,意圖全面鎮壓毛派暴力活動,但毛派勢力已成,政府軍無力回天。 2006年「Gyanendra」國王美國和印度施壓下屈服,表示願意還政於民。 他發表電視演說,宣佈會解散內閣,將行政權力交予人民,並將舉行選舉,呼籲反對派推舉首相人選。2007年,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王定位為「象徵元首」,廢除君主制度,宣佈尼泊爾為「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公2008年,尼泊爾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嬴得新國會大選之多數席次,並與其它黨派組成聯合政府,2008年8月15日,尼泊爾制憲會議選舉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主席「Prachanda」為共和國首任總理。

尼泊爾Birendra國王與Aiswarya王后
尼泊爾dipendra皇儲(1971~2001)
Prachanda總理(1954~)
king gynendra(1947~)
第99頁,寫了一段關於尼泊爾皇家政府如何對付毛派的「班達」(Bandha;罷工之意),很有趣。因為毛派每次利用班達來逼迫尼泊爾政府讓步,如果尼泊爾人不配合,他們就會砸車、打人、縱火等,而尼泊爾政府根本無法維持社會秩序,所以也無可奈何。  但久而久之,尼泊爾政府也學會了毛派那一套,方式是叫警察扣留加德滿的500輛轎車,透過新聞檯布命令,叫車主必需在班達施行的第一天到警察局領車開回家,否則車子就會被永久沒收,迫使這些車主,為了個人重要資產而冒險出門,以破毛派的「班達」禁令



2006年1月,作者又回到了加德滿都「小王子兒童之家」,此時創立這個兒童之家的珊卓拉回法國去了,其他志工也早就離開,只剩下一個人「法西」,這個法國義工,整整呆了一年。作者著墨其它義工之處不多,包括法西。但少數言及法西之處,卻讓讀者看到法西對這些尼泊爾孤兒的真正關心。也許正如作者所言,法西是被領養的阿爾及利亞裔孤兒,生父不明,所以才能將心比心,真心的對待這些孩子。

Karmapa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Dharamsala(達賴駐地)
2006年1月時,尼泊爾的「Gyanendra」皇室政權,已走到盡頭,眼看著快倒台了。 我突然想起2001年尼泊爾皇室血案,據說起因是皇太子「Dipendra」想選一個親印度外交官的女兒為妃,而王后「 Aiswarya」堅絕反對引起 ?  最奇怪的是,皇太子為何把有繼承權的兄弟姐妹全殺光?  這令我想起另一件事,1999年12月28日離開西藏,借徑尼泊爾,於2000年1月5日,到達印度達蘭沙拉(Dharamsala)的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鎢金欽列多傑。 這二件事有關嗎?

就在這個時候,「小王子兒童之家」努拉吉、克理喜兄弟的母親找上門,才讓法西得知,她除了殘疾的第三個兒子外,另外還得照顧被哥卡「Humla」拐騙來的7個小孩,名字為「瑪丹、畢許努、納文、達加、薩米爾、庫瑪及阿密塔」。 作者與法西同樣帶努拉吉、克理喜兄弟去探望他們的媽媽,法西發現了,但作者若非法西告知,完全不知? (我註:還是漠不關心呢? )

2006年,尼泊爾除了首都加德滿都外,大部分地區都受尼共毛派控制,並開始逼「Gyanendra」國王退位,交出政權,否則將長期無限制罷工下去。 所以作者於3個月義工到期後,在他書中說拜託了「雨傘基金會」(Umbrella Foundation) 收留這七個小孩,於4月初一走了之。 作者的解釋是,在尼泊爾的所有兒童之家的孤兒,如果沒有義工在時,也可以靠當地員工或者互相幫忙活下去。 而且他在這段文中不誨言的重申2005年1月離開時的想法:「我必需回家,這次可能要等好幾年,等他們都長得很大之後才回來。......................。」,他沒有再回來的打算。反而是法西,他能再拖一星期就再拖一星期,明知內戰情況不妙,他都不打算儘早離開。(我註:不會有一個作者,特別是他寫一本書,述說自己的功績時,會講太多別人的好。 但就算著墨如此少,你仍可看出法西的愛心,想必作者沒有寫出來的就更多了。)

作者本來是要找工作開始新生活了,但因為他一直與「法西」互通電子郵件,所以二人都知道「雨傘基金會」慢了48小時,沒有接到那7個小孩,小孩被哥卡帶走了。他用E-mail告訴法西說:「我要回尼泊爾」,而法西是直接回信說:「我和你一起回去」。

作者並未如其所言馬上回去,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去成立一個叫作「尼泊爾下一代」的基金會(Next Generation Nepal,NGN),董事全來自「EastWest Institute」這個組織。然後他說他彙整「EastWest Institute」資料庫中相關的政策和國際組織聯絡資料,卻發覺幾乎沒有關於「Humla」的資訊,一直到他找到「Anna Howe」這個「ISIS - Women's International Cross-Cultural Exchange」組織的尼泊爾負責人後,才算得到「Humla」比較詳細資訊。

同時間,在法國的法西也成立「Karya」(尼泊爾語做事之意)基金會,也開始募款,最重要的是,他在法國找到傑出且能致力於此的人才,這些人中,有些過去還擔任過「小王子兒童之家」的志工。 最重要的是,作者自己承認法西是專家,知道如何成立、運作一個類似「小王子」的兒童之家,特別是估算每個孩子每週消耗的衣、食等費用。

比較起來,作者像玩家家酒,而法西比較像認真的想成立一個能支撐兒童之家的基金會。 事實上也如此,作者從4月募款到8月,只募得約5000美元,估算能支撐數月經營兒童之家費用後,於2006年9月飛回加德滿都,這麼囪促的原因是,他透過E-mail 認識了與他同樣是維吉尼亞大學畢業的麗茲,而麗茲於2004年在接新的的律師顧問工作前,與好友相約環遊世界3個月2005年夏天非洲尚比亞擔任愛茲病毒兒童志工;2006年耶誕節,她預定前往印度當志工。 所以作者算算時間,不能如法西一樣準備好再到加德滿都。

作者回到加德滿都後,一直靠「雨傘基金會」與尼泊爾兒童福利聯盟的領導人「Gyan Bahadur」關係找失散的7個小孩。 在找孩子的過程中,作者碰至少100個處境與「小王子兒童之家」及失散7個小孩一樣的尼泊爾棄兒,他並無營救收容之意(只是偶而表示憤怒情緒),事實上「Dhaulagiri House」(以喜馬拉雅山最高雪峰命名)是法西 2006年11月21日回到加德滿都後,才正式成立,所有的採購隔間裝潢工作,幾乎都是法西完成的。 作者於法西到達後不久,就前往Humla 區至12月22日才返回加德滿都,其間不過一個月法西共收容了20個小孩到「Dhaulagiri House」,幾乎達到滿數的30個容量。

也許讀者會說,因為當時「Dhaulagiri House」還未成立,所以作者也無可如何? 但他從9月~11月有3個月時間,只作一件事--找7個小孩--而且也不是他自己去找,是依賴「雨傘基金會」與「Gyan Bahadur」的人脈與關係,他只是跟著跑去認人。 10月初,「ISIS」組織的「Anna Howe」打電話告訴他加德滿都山谷西側的「Thangkot」村,有一個女孩子的特徵像7個小孩中唯一的女生「阿密塔」,他果然在那裡找到了她,把她交給「雨傘基金會暫時照顧,而作者回家後作的第一件事,是把阿密塔面無表情站在小路上,提著二個瓶子的照片,E-mail給麗茲看,以博取佳人的認同。(⊙o⊙)


三天後,「Gyan Bahadur」打電話來說,找到6個男孩中的4個,但納文及達加因為饑餓瀕死,但還好,在醫院住了二天,二人都渡過危險期恢復清醒意識,作者把這4個孩子一樣送「雨傘基金會」寄養。

不到1個月又有「庫瑪」的消息,他被賣給一個尼泊爾地方官員作為私人童僕,但最終經過「Gyan Bahadur」的努力交涉,庫瑪被順利送到「雨傘基金會。 其間作者書中自述,他不知該如何與法西說明,為什麼他面對孩子身處險境時,還坐在電腦面前寫E-mail,而不能立刻去營救孩子? 他心中有強烈的「罪惡感」。(我註:作者說他不善於規畫,只擅長迅速作出決定...........第120頁,看來執行力更差 !)

2006年11月中旬,作者在美國的募款帳戶已達6000美元,「雨傘基金會的創辦人夫妻「Viva Bell」及「Jacky Buk」提醒他可以租用緊鄰他們「雨傘之家隔壁足以容納25個孩子的房子,租金才每月160美元左右,但他仍等到法西於11月21日到達尼泊爾才開始認真考慮租用。 但同時間,他卻為自己租了一間有三間房的大公寓,距離「Dhaulagiri House」不到100公尺,但支句片話不提租金為多少?

2006年11月21日,法西一到加德滿都,馬上回「小王子兒童之家」去看孩子,而且告訴孩子們至少會留到下星期才離開,對「小王子兒童之家」的孩子們來說,法西才是父親與兄長。  「Dhaulagiri House」成立後,法西一直住在一樓的一個原儲藏室的小房間,以管理者身份24小時就近照顧孩子。 作者要他來住他租的大公寓,但法西認為作者住的公寓太大了,像教堂一樣,不溫馨而一笑置之。

2006年11月22日,尼泊爾政府與毛派達成「停戰協定」,「ISIS」組織的「D.B.」(一位尼泊爾Humla人,是 Anna Howe 的同事及老朋友,他致力於幫助自己的國家),通知他準備上路前往「Humla」「D.B.」本身也有一份替「ISIS」基金會搜尋兒童父母的名單,雙方共組一個八人團隊出發。

作者一共準備了24個來自「Humla」區小孩的照片及簡短檔案資料,而且刻意帶了愛爾蘭護照而非他的美國護照 ,(誰幫他申請的護照? 書中只提到雨傘基金會的創辦人Viva Bell 來自北愛爾蘭,作者本身則是愛爾蘭裔。)理由是尼泊爾內戰期間,美國政府是支持皇室政權的

作者在第四部「入山」這篇從176~246共70頁的所謂尋訪小王子父母之旅中,談到孩子父母的部份是199~204頁的安倪許、西瑞提克、畢卡許、納文和瑪丹兄弟(這5個孩子來自 Ripa 村)羅安 (來自 Tumcha 村);206頁的 阿密塔 (來自 Puma 村);211~225頁的 賈格瑞特 (來自 Jaira 村,出產很好吃的蘋果)、拉鈞與琵雅姐弟 (來自 Lali 村,可惜確定父母雙亡);藍姆 (來自 Shreenagar 村 ,也是作者最後一站)。24個孩子,作者只找到 11位的父母,關於孩子部份的文章,總計22頁而已,剩下的全部在描述他本身的登山過程,特別是他從 Shreenagar 村返回 加德滿都之路的過程,從226頁~246頁寫滿 21頁,都在敘述他的艱辛困苦,及他如何心急想在11月23日麗茲到達尼泊爾之日回到加達滿都。  但「ISIS」組織的「D.B.」那一組則繼續往其它村落,協助尋找其它家庭,訪談找到的父母,他們全部準備在「Humla」區過冬。(這比較像專業的)

我是一邊看書,一邊寫感想,常常看到一般讀者看不到的東西。 從本書的第一部開始到第四部為止,我對於作者及法西的看法就很不同。 到了第五部時,作者在「致謝」中終於承認「法西」(Ait-Mansour) 是他這段人生旅程中的良伴,他比他更樂於援助弱勢的人,是他的英雄。

第五部是本書中,最有人性的一段。 也許是作者受了麗茲、法西及「ISIS」組織 「Anna Howe」這些人的影響,他開始真正關心這些「小王子」們,而且與孩子們的互動愈來愈好,而他也開始樂在其中。

我是孟子「人性本善」說的支持者,而好友「D」是荀子「人性本惡」的虔信者。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同意,「近朱則赤,近墨則黑」這種環境因素,才是一個人內心「善惡」二面最後外現的關鍵。

我很喜歡本書結尾時的他,也很喜歡他第五部的文筆,流暢不詰曲而自然的表現出自己的感情及感受,特別是他跟孩子們最後相處那幾個月真情畢露情緒的展現(2007年1月~2007年9月)

「小王子們」的結局不差,納文及瑪丹這對兄弟,被父親帶回家了;而庫瑪的父親,居然走了三天的山路到「西米可特」打電話到「Dhaulagiri House」與庫瑪通上電話。 很多來自「Humla」地區的父母,拿著作者寫的地址找上門,來探望孩子。 雖然因為貧窮,無法把孩子接走帶回家,但小王子們很開心,終於見到了他們的父母。

法西「Anna Howe」走的很近,所以也成了佛教徒。  反而是作者,受到麗茲的影響,買了聖經好好的讀,開始變成一個上教堂的基督徒

2007年1月30日,作者接到「雨傘基金會「Jacky Buk」的通知,說七個失散小孩中最後一個「畢許努」找到了 ? 他們二人飛奔到「Gyan Bahadur」的辦公室,才知道「畢許努」被一個銀行經理以80美買下作為童奴。經過交涉,甚至作者與該銀行經理的扭打,最終以「Jacky Buk」打電話給加德滿都市長,才順利將「畢許努」帶回來,但代價就是得幫「Gyan Bahadur」的忙,再收養一個來自 「Humla」地區無父無母的棄兒「提拉克」

2007年5月,作者再度出發到偏遠地區找尋更多小王子們離散的家庭,而這次他的目標地區是加德滿都北方的「Nuwakot」區。這次作者總共花了二星期,一共找到了17個小王子們的家庭。

2007年9月,作者終於決定離開尼泊爾,回到美國與麗茲結婚共組家庭,但仍會持續為「尼泊爾下一代」的基金會(Next Generation Nepal,NGN)在美國募款。 而法西也請了志同道合的「Anna Howe」取代作者擔任尼泊爾的負責人,讓作者可以放心返回美國。

2008年,法西給作者一封 E-mail ,說他要帶小王子們回「Humla」探親,而真正成行是2009年3月,這個圓滿的成果,讓法西有信心,想把兒童之家搬到「西米可特」

「尼泊爾下一代」的基金會
官網:http://www.nextgenerationnepal.org/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