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0, 2013

科學人2013年3月號NO.133(大氣長河漫天下專章兼論十字軍東征與伊斯蘭聖戰由來)PART-1



五、暖化讓冬天更冷及大氣長河漫加州



這二篇文章讓我聯想到把上面提到的「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拿來應用。老頭子唸了半天說我講什麼啦?我懶得回頭修改一整篇文章,所以在這裡簡單摘要式的再說一次: 「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是指研究單位利用普羅大眾對相關研究議題的興趣,製作或者設定一些欄位格式,讓業餘人士也可以參預研究,幫忙蒐集資料記錄上傳到研究單位的資料庫中儲存審核再處理後,得出專業的研究報告回饋大眾分享的一種科學研究方式。 Over!我不要再解釋了! 下面我要談的就是這些研究報告的運用,而非「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如何運作的方式了。


不過,這二篇文章中真正吸引我的注意力的不是主文專論,而是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聖巴巴拉沿岸(Santa Barbara Area)沙加緬度河(Sacramento River)氾濫平原中名為小派克湖(Little packer)中及克拉馬斯山脈( Klamath Mountains)峽谷中留下的洪水沉積岩鑽探證據所顯示的大洪水發生的年代資訊。


加州大洪水沉積岩區


我把這些資訊整理一下,補上世界各文明史中同一期間關於大洪水的記錄(用的是一般放射性碳定年法,誤差在100年之內),就相當有趣了。

不過老問題又來了,等我全部整理完畢後,發覺我幾乎把2000年的世界歷史全部讀完一遍,而資料量又超過原先想寫的,所以只好又把它們分成二部分PART-1/PART-2,但請讀的人務必全部讀完,否則就不理解為何氣候變異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了?而且更不理解我想告訴讀者的,我們活在反覆的大自然更生循環中,BC200~AD200 / AD600~800 /AD1200~1400 /AD2000~?,我們人類目前的能力仍無法改變大自然的循環,所以了解作好準備是上策。


AD100~300世界文明興滅狀況


1、212(112~312):在位於30~45度溫帶區的文明都有水旱災造成的經濟破敗問題,所以發生內戰及外敵入侵等事件,甚至瘟疫傳染病不斷;但位於緯度15度~25度熱帶季風區的中美洲文明如Teotihuacan馬雅文明卻一支獨秀。


  • 212年聖巴巴拉沿岸發生大洪水。

  • 184年東漢黃巾之亂,起因為水災、旱災及蝗災造成的瘟疫流行,遍及青(山東)徐(江蘇)幽(河北省東北部和遼寧省西部)、冀(河北省南部)荊(湖北省)揚(今江蘇長江以南,上海、浙江全部)兗(山東省西南部)豫(河南東部和安徽西部)等八州,最終導致三國時代來臨(220~280)。


東漢八州圖

  • 235~284羅馬帝國內戰、外敵入侵、瘟疫及經濟衰退等爆發3世紀危機(The 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其中最著名者即「塞浦路斯瘟疫」( Plague of CyprianAD250;據稱可能是天花)最終也形成三國高盧帝國(Gallic Empire260~274)、帕爾米拉帝國(Palmyrene Empire260~273)、羅馬帝國( Italian-centered and independent Roman Empire)。


羅馬帝國公元三世紀危機時分裂的三國.

  • 公元200年時,北非利比亞Fezzan區Garamantian kingdom(BC500~AD700北緯28度左右)進入繁榮期,這古文明開始於BC1000~BC800年左右,應該與迦太基(BC800~BC146)及努米亞王國(Kingdom of NumidiaBC202~BC46)有很大的關係,他們擅長於在地下築地道取水灌溉(很像波斯的 Qanat或者中國新疆的坎兒井),是農業民族,其領地集中在今利比亞「 Sabha」市西150公里處,主要水源來自南方的「Tibesti Mountains」



Qanat
Garamantian kingdom(BC500~AD700)
Carthage and Kingdom of Numidia




  • 164年羅馬大軍攻進安息帝國(Parthian EmpireBC247~AD224)首都「Ctesiphon」(位於今巴格達南35公里處)並焚燬破壞,但卻因此讓羅馬軍士染上天花瘟疫(Smallpox),但也正因為這種瘟疫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的流行,讓安息帝國滅亡。


Pathia(帕提亞)BC247~AD226)

  • 230年貴霜王朝(Kushan EmpireAD30~AD375)Vasudeva I (190~230)過世後,王朝分裂為眾小邦不斷受到來自波斯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AD224~AD651)攻擊直到笈多王朝(Gupta Empire320~600)與起為止。



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_AD224~AD651)
貴霜王朝(Kushan Empire_AD30~AD375)
笈多王朝(Gupta Empire_320~600)

  • 200~250年,中美洲Teotihuacan(BC100~250~7th/8th centuries北緯19度左右)及馬雅文明(主要城邦為TikalAD200~AD900)興起,進入文明最繁榮的時期;南美洲Moche/Mochica culture(100~700南緯8度左右)也開始萌芽( Early Moche 100~300),這個文明集中在 「 Jequetepeque Valley 」和「 Moche Valley」中,是一個精於建造水利灌溉系統的文明。



Teotihuacan_Tikal
Moche Culture(100~700)


  • 公元350年,連年與羅馬帝國埃及行省交戰的Kingdom of Kush(BC1070~AD100左右國家勢力開始式微~AD350;疆域約當現今蘇丹北緯17~18度左右),被阿克蘇姆帝國(Kingdom of Aksum100s~940s北緯15~16度左右)併吞亡國。庫斯王國勢力衰弱,可能與164年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流行讓安息帝國滅亡的天花瘟疫(Smallpox)有關,這個瘟疫由羅馬士兵或貿易路線傳到以貿易為生的庫斯王國是有可能的,不管是人口銳減或者貿易斷絕,都會庫斯王國讓國力大損。


Kingdom of Kush(BC1070~AD350)_Kingdom of Aksum(100s~940s)




公元300~500年的世界文明興滅狀況


2、440(304~504):這一個時期仍延續212(112~312)這段期間的氣候狀態,也就是30~45度溫帶候區區天氣異變,天災瘟疫戰亂頻仍,但位於緯度15度~25度中美洲文明仍維持繁榮。



  • 440年聖巴巴拉沿岸又發生大洪水。


  • 史載西哥德國王「Alaric I」( the King of the Visigoths; 370~395~410)於410年攻陷羅馬城造成西歐大饑荒。不過事實狀況是公元100~500來自歐洲北方蠻族入侵路線圖,最能反應氣候變異狀況,中高緯度(45度以上~)極其寒冷(冰風暴),所以他們不得不南遷到較溫暖的中緯度區(45度以下~),但沒想到仍碰上水旱災等不停。巴比倫占星家說,地球氣候變異的大循環是1200年;小循環是200~400年。公元1405年二月帖木爾汗(Timur1336~1369~1405)死於今哈薩克斯坦「Otrar」(北緯42度左右)時,冰凍五尺深,跟公元300~500年時歐洲北方同緯度的氣候一致,寒到爆。所以大氣氣候不可測嗎?還是人類故意選擇性相信或忽略某些歷史記錄呢?


visigoth_kingdom(418~711)
蠻族入侵屌羅馬帝國路線圖




  • 445~447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發生嚴重的饑荒及瘟疫,同時又發生幾乎催毀君士 坦丁堡禦城牆的大地震,導致匈奴王「Attila」(?~434~453)入侵東羅馬帝國(395~1204式微分裂~1453)。


東羅馬帝國(Latin Empire_AD330~AD1453)

  • 中國前秦(350~394)滅亡後,北中國赤地千里,兵燹和大饑饉蔓延千里。


前秦地圖(350~394)

  • 印度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320~7th 世紀)超日王(Chandragupta Vikramaditya?~375~415)過世後,國家即陷入戰亂,推測跟發生災荒有關。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_320~7th世紀)

  • 中東隡珊王朝(Sassanid Empire224~651)在公元379~498之(特別是438~484之間)有一段中衰期,主要是與來自印度被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打敗的嚈噠人(Yanda)交戰。483年嚈噠人(Yanda)擊敗隡珊王朝Peroz I」(438~457~484)後的2年內劫掠波斯東部,並在其後數年索取巨額的貢金。


Sassanid Empire(224~651)

  • 中美洲Teotihuacan(BC100~250~7th/8th centuries北緯19度左右)及馬雅文明(主要城邦為TikalAD200~AD900北緯17度左右)文明抹續暢旺。

  • 400年,南美洲The Tiwanaku/Tiahuanaco Culture(300~1000;位於南緯16~17度之間)開始在的的喀喀湖盆地(The Titicaca Basin)崛起,這是一處位於乾旱高地之間需要精密灌溉系統的農業區;而稍北的Moche/Mochica culture(100~700南緯8度左右)進入最繁榮期(Middle Moche300~600),但未期(536~594)之間長期澇旱交替現象已現。科4041


The Titicaca Basin
The Tiwanaku Culture(300~1000)_Moche-Wari  Cultur(100~500~900)



3、603(503~703):此時戰亂災荒天氣異變的緯度逐漸南移,愈接近公元800~900年時,緯度就愈接近20~30度之間


公元600~800年的世界文明興滅狀況


  • 603年聖巴巴拉沿岸第三度記錄發生大洪水。但我們從下面的歷史文獻記錄中,發現中緯度區開始乾旱寒冷,而低緯度區開始出現暴雨,似乎地球氣候在轉變中.........。
  • 候景之亂(548~552)後,南中國(南梁502~557)連年兵災水災旱災及蝗災,饑饉千里,屍骨遍野。(581~619)統一中國後,為瞭解決連年水患運兵糧之需,修建了廣通渠(584年)、山陽瀆(587年)、通濟渠(605年)永濟渠(608年)江南運河(610年)。但這些建設仍無法阻止隋煬帝三征高麗(611~614)年帶來的災難,國家人口糧食耗損過大,死屍遍野,疫癘不絕(從東羅馬帝國來的腺鼠疫?),終至民變。

南梁(502~557)
隋運河分布圖(584~610)
隋(581~619)唐(618~907)二朝

  • 唐太宗(599~649)及武后(624~705)執政時,東突厥契丹等胡人即因原生地戰亂或饑荒等原因不斷地內徙到河北北部一帶居住,日久此地即成為胡人盤據雜居之地。安史之亂(755~763)後,北方即為胡人佔領,而關中大都長安洛陽都因胡人的燒殺擄掠而殘破不堪,以致衰落,導致中國政治重心華北黃河中下游往南移到江淮之地。而南方則因北方人民大量遷移至此,帶來充足的勞力,使江南經濟日益發達,其經濟規模最終凌駕於中原之上。

  • 541年查士丁尼(Justinianus I483~527~565)大瘟疫(據說是腺鼠疫)爆發,瘟疫起自尼羅河沼地,消滅了東羅馬帝國(330~1453)1/3的人口,據史載,光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一地,就有50%以上居民死亡,此後70年之間(542~612),這種瘟疫仍不斷的來襲。同時期,東羅馬帝國至馬其頓王朝(866~1057)中興前即不斷的受到來自亞洲的阿瓦爾人(The Avars)入侵索賄(615年、626年);而來自中東的隡珊王朝(Sassanid Empire224~651)奪取了東羅馬帝國卡帕多細亞(Cappadocia)、敘利亞行省(Syria)安提阿(Antakya),接下來入侵了埃及和巴勒斯坦(611~618年),並於621年埃及完全佔領,此時拜占庭帝國(330~1453)3/4的領土消失殆盡;635年開始阿拉伯人取代隡珊王朝(Sassanid Empire)入侵約旦,並迅速佔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640年則佔領了埃及,拜占庭帝國永遠無法取回這些疆土了。不過東羅馬帝國海軍憑藉其秘密武器「希臘火」仍然掌握著制海權,678年將直撲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艦隊擊退,再加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風雨地中海馬爾馬拉海(Sea of Marmara)發生,將阿拉伯艦隊殘部催毀殆盡,迫使阿拉伯帝國( Rashidun Caliphate632~661)與拜占庭帝國(330~1453)簽訂了30年和約。但好景不常,746年,近東發生的大瘟疫再度蔓延到東羅馬帝國全境,羅馬人和希臘人的死亡人數甚巨,空出的地方只能任由巴爾幹半島北邊來的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遷移進駐定居,情形跟安史之亂(755~763)後的唐朝一樣,只能任由胡人佔據北方。


拜占庭帝國(330~1453)

  • 公元525年,「Himyarite kingdomBC110~AD520sQatabanBC50s~AD520sHadhramaut -BC4th世紀~AD520sSaba-BC1200~AD275(Kingdom of Saba崩解)~AD520s」等阿拉伯半島南部諸邦,被來自埃及南部的阿克蘇姆帝國(Kingdom of Aksum100s~940s北緯15~16度左右)併吞統一,主因即為此區農業賴以儲水灌溉用的「marib dam」(北緯不斷因洪澇崩毀,無法再修復(AD575)。


Map of Aksum and South Arabia(AD230左右)

  • 638~639年阿拉伯帝國( Rashidun Caliphate632~661)Umar哈里發(579~634~644)時發生嚴重的乾旱,最初是住在阿拉伯半島中部及北部的遊牧民族貝都因人開始挨餓,最終擴及到阿拉伯帝國全境;而同時疫也在敘利亞(Syria)巴勒斯坦(Palestine)二地蔓延,奪去了25,000名敘利亞穆斯林的性命,直到639年饑荒與瘟疫二者才逐漸平息。此時位於阿拉伯半島南部今葉門的「marib dam」(BC1750年始建~BC790年完工)這個偉大水壩則分別於449/450/542/548因印度洋季節雨「monsoon」帶來的暴雨決堤,最終於557年最後一次崩堤後棄置不再修復,導致5萬居民被迫遷移到阿拉伯半島其它地區,甚至遠達伊拉克敘利亞


Marib(BC1750~BC750~AD557)
Rashidun Caliphate andVassal(632~661)

  • 公元700年左右,北非Garamantian kingdom(BC500~AD700北緯28度左右)可能受到氣候變遷地下水資源耗竭的等因素而全面沙漠化,良田不再,這個王國如同阿拉伯半島南部由示巴王國( Kingdom of SabaBC1200~AD275北緯15~16度左右)所建造的「marib dam」(AD575崩毀)一樣終於失去功能,王國也因此而式微。


Garamantian kingdom(BC500~AD700)

  • 650年時饑荒遍及整個印度,不過比較詳盡的記載出自王玄策出使印度(643~666)的史料中,特別是他第二次出使印度時(647),正逢戒日王朝(Empire of Harsha606~647)戒日王(Harsha Vardhana590~606~647)過世,北印度再度分裂成眾小國。王玄策介入了這場混亂的戰爭,向吐蕃王松贊乾布(?~629~649/650)調集1200名吐蕃軍及7000名泥婆羅軍(泥泊爾)大破天竺軍,648年俘擄了弒主篡位的戒日王朝首相「Arunashwa」押回長安獻予唐太宗(599~649)。就在這裡,史籍說松贊乾布與第一皇后泥婆羅(泥泊爾)尺尊公主(?~649)雙雙感染瘟疫而亡,而同年唐太宗死於痢疾(也有一說是霍亂),這三人的死因可能與出兵印度有關,也就是說印度才是感染源的所在,那麼死於647年戒日王(Harsha Vardhana)是否也與瘟疫有關?而瘟疫的橫行與戰爭或災荒死亡人數過多無法好好掩埋有關。如果對照世界饑荒史中開宗明義提到的650年饑荒遍及整個印度就非常可信,而且可能跟上面638~639年蔓延在阿拉伯半島中部及北部饑荒與瘟疫是直接相關連的。


戒日王朝(Harsha Empire_606~647)

  • 中美洲位於墨西哥河谷「Texcoco」湖東北邊的Teotihuacan文明(BC100~250~7th/8th centuries北緯19度左右)開始沒落,而更北位於北緯20度左右墨西哥中部高地Tula,Hidalgo」的Toltec文明(800~1000)崛起;相對的位於緯度15~17左右低地的馬雅文明(主要城邦為TikalAD200~AD900)於公元750年左右開始沒落,主因為洪水戰爭公元950年後馬雅文明最輝煌的時期終結,代之而起的是與Toltec文明(800~1000)同緯度位於猶加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奇琴伊察(Chich'en Itza)這個馬雅文明末期(800~1200)城邦崛起。奇琴伊察(Chich'en Itza)建城主要利用的是泉井而非河水或湖水,這是他們能避開氣候變異旱澇的原因。


chich'en itza_Mayapán

  • 600~700年之間The Tiwanaku/Tiahuanaco Culture(300~1000;位於南緯16~17度之間)有了重大變化,Tiwanaku政治精英開始利用貿易方式控制及分配各地生產的剩餘糧食,而控制大羊駝(llama)的養殖更是精英的首要之務,因為大羊駝(llama)The Tiwanaku Empire各聚落之間貿易最重要的載運工具。但也由此可知,在的的喀喀湖盆地(The Titicaca Basin)區已經有糧食生產不均的問題發生,才需要頻繁的貿易交易網絡存在。而在此同時,稍北在今秘魯中南部境內安地斯山區及海岸區另有一個精於梯田耕作(terraced field)的農業文明Huari/Wari  Cultur(500~900南緯6度左右)存在,這個文明與稍早的Moche Culture(100~700南緯8度左右)及稍後的Chimú culture(1100~1470南緯8度左右)的地域重疊。Huari/Wari  Cultur是接替Moche/Mochica Culture(100~700)而起,後者公元536~594之間受到聖嬰及反聖嬰現象影響(El Niño;指赤道太平洋地區東部和中部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的現象,會造成南美洪水La Niña,赤道太平洋地區東部和中部海水溫度異常變冷的情況,會造成南美乾旱),出現長達30年大雨及接下來30年大旱,造成內部氏族爭奪資源不休而逐漸崩解,由Huari/Wari  Cultur(500~900南緯6度左右)接替(650~750年)科


The Tiwanaku Culture(300~1000)_Wari  Cultur(500~900)
llama





4、1029~1100(929~1200):這段期間在人類史上可以與BC1600年匹敵,因為從東到西亡國的大國非常多,而且你可以發現中緯度溫帶區(30至60度盛行西風帶)饑荒盛行。


公元900~1200世界文明興滅狀況


  • 1029年聖巴巴拉沿岸第四度記錄發生大洪水;1100年舊金山灣周邊潮間帶濕地也發生大洪水。

  • 875~884黃巢之亂,遍及江南(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及部分黃河流域(主要為今山東及河南),甚至遠達福建、廣東及廣西,殘殺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和猶太商人20餘萬人,切斷隋唐大運河經濟命脈,禍延大唐半壁江山,造成總計達830萬人的死亡,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黃巢之亂(875~884)

  • 後唐(923~936)立國後,華北平原地區(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陝西關中、甘肅東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不斷遭受契丹侵擾;後晉時(936~947),契丹騎兵深入中原內地,所過之處焚掠一空,千里內民物殆盡, 開封(北緯34度左右)至洛陽數百里間人煙稀少相州民被殺死10餘萬 後漢時(947~951)河中與鳳翔等鎮發動叛亂,戰死餓死的屍體有20萬具以上後周世宗時(951~960), 淮南曾經發生大饑,世宗命貸米於饑民。較於北方的戰亂、外族入侵及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


五代後唐(923~—936)
五代後晉(936~947)後漢(947~951)
後周世宗時(951~960)

  • 1120~1121年北宋方臘之亂,安徽歙縣人方臘因不堪宋徽宗花石綱需索無度,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起事,攻佔杭州、歙州等,建立了橫跨今日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6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東南震動。1121年4月,北宋大將韓世忠直搗清溪,俘方臘及部下方肥等52人,於8月處死。方臘之亂間接導致了北宋亡國(1127年)。


方臘之亂(1120~1121)

  • 809 法蘭克帝國(Carolingian dynasty751~814)發生饑荒;963~964愛爾蘭(維京人入侵時代;800~1170)發生饑荒;1005年英格蘭(Anglo-Saxon England410~1066)發生饑荒,在歐洲中世紀(5世紀~15世紀)不列顛發生了95起饑荒;1016年饑荒侵襲了整個歐洲1030~1032年法國(Capetian dynasty987~1328)又發生饑荒;1066年英國(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of England1066~1154)再度發生饑荒;1097法國(Capetian dynasty987~1328)又爆發饑荒,這次併同瘟疫一起流行,10萬人死亡。


法蘭西王國(les Carolingiens_751~814)
Capetian dynasty(987~1328)
Byzantine(910~1025)

  • 927年拜占庭帝國(Macedonian dynasty866~1057)發生饑荒;1097年巴勒斯坦(由塞爾柱土耳其帝國Great Seljuq Empire1037~1194統治)發生饑荒,50萬人死亡。史學家告訴我們,11世紀以前阿拉伯穆斯林的統治的中東及西亞11世紀以後土耳其人統治的中東及西亞並沒有很大的反差,但西歐基督教諸國的反差反應非常強烈,甚至大量流傳關於土耳其人虐待基督徒的虛妄傳說,只說明一件事,就是西歐諸國政經軍環境發生強烈的變化,才會引發十字軍東征這種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1096~1291),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推測即為氣候變異,中緯度溫帶區的西歐發生太多次饑荒,才會引發所謂的法蘭克人南下東侵中東西亞穆斯林的事件。同理我們也可以說,塞爾柱土耳其帝國Great Seljuq Empire所屬的突厥族(九姓烏古斯)遊牧部族聯盟,原本生活在現今的蒙古和西伯利亞南部貝加爾湖區,為何南下呢?不也是氣候變異嗎?而且可以察覺的是,氣候變冷變乾,使得他們傳統牧地的牧草難以生長,才不得不南下「打秋風」搶奪農業民族的地盤不是嗎?


塞爾柱土耳其帝國(Seljuk Empire_1037~1194)
十字軍東征路線圖

  • 968年埃及(由阿拉伯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909–1171統治)發生饑荒,50萬人死亡;1025年埃及再度發生饑荒;1064~1072年埃及發生長達7年的饑荒;1199~1202年埃及(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1171~1341)又發生饑荒。此時阿拉伯穆斯林西歐天主教徒的爭戰及勢力開始勢微,由來自蒙古的伊兒汗國(Ilkhanate;1220/1256~1357)開始入侵接管,但埃及則落入來自高加索地區黑海北部各種遊牧民如喬治亞人、切爾克斯人和欽察這種被販賣來作為奴隸僱傭兵「馬木留克」(Mamluk)階級成立的伯海裡王朝(Bahri dynasty1250~1382)及布爾吉王朝(Burji dynasty1382~1517)。而這些「馬木留克」(Mamluk)遊牧民族大多數都不是穆斯林,他們的配備是一把短彎刀(SCIMITAR)和圓形盾牌,從公元9~16世紀之間服務於阿拉伯哈里發(Khalifah)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


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909~1171)
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_1171~1341)

Mamluk Sultanate(1250~1517)
彎刀與圓盾牌(Mamluk)
  • 基督教立國的阿克蘇姆帝國(Kingdom of Aksum100s~940s北緯15~16度左右)從7世紀開始,就因為阿拉伯帝國( Rashidun Caliphate632~661)興起,佔領了阿拉伯半島北非包括埃及,而逐漸被孤立。940~960年之間受到來自南方的猶太女王(Gudit,Beta Israel)的攻擊而亡國。

  • 1022、1033、1052年印度發生重大饑荒,好幾個省份赤地千里,無人居住。此時南印度,西遮婁其王國(Western Chalukya Empire973~1189)與南印度另一個主要大國朱羅王國(Later Cholas1070~1279)不斷發生戰爭,這是否跟來自北方的災民有關則不得而知。當時的北印度比較重要的王朝有以今孟加拉為中心波羅王朝(Pala Empire750~1174),以「Malwa」(位於今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境內)為主的波羅摩羅王國(Paramara dynasty800~1327)和瞿折羅-普羅蒂訶羅王國(Gurjara-Pratihara6th世紀~1036)及以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為中心的羅濕陀羅拘陀王國(Rashtrakuta Dynasty753~982),這些地方合併稱為「The Kanauj Triangle」,彼此爭戰不休,上述這些北印度王國通稱為拉其普特人(Rajput)政權,傳統上是印度的戰士民族,他們宣稱自己是剎帝利,但至公元6世紀才出現在北印度,應該是歴次入侵印度民族的後人,他們很可能與中國五胡亂華時期(304~577)的五胡屬於同一族群。這些拉其普特人(Rajput)婆羅門教文化的捍衛者,多次抵抗突厥伊斯蘭教徒入侵,也是英國人所謂的尚武種族。


朱羅王國(Later Cholas_1070~1279)
西遮婁其王國(Western Chalukya Empire_973~1189)
The Kanauj Triangle

  • 800~1000之間(Late classic period),嚴重的乾旱導致數以百萬計馬雅人餓死或渴死,並摧毀了他們的文明。2012年發佈在「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說,針對湖床沉積物花粉石筍中礦物同位素研究,建立完整的氣候變異模型來說明馬雅文明(北緯17~20度)如何崩潰的?他們的研究報告中聲稱公元440~ 660之間馬雅文明地區的雨量非常充沛,讓他們興盛繁榮的很快,但到了公元800~950年之間,持續的乾旱不斷的發生,導致馬雅各城邦之間為了搶奪資源交戰不休,但真正大規模長期的乾旱則發生在公元 1020~1100之間,終讓馬雅文明崩潰結束。

  • 公元950年左右The Tiwanaku/Tiahuanaco Culture(300~1000;位於南緯16~17度之間)發生了大乾旱,災民開始遠離的的喀喀湖盆地(The Titicaca Basin)區,導致 Tiwanaku政治精英因無餘糧可行分配而權力式微,至公元1000左右,此地的的喀喀湖盆地(The Titicaca Basin)區已渺無人煙,情況與上述馬雅文明同。而Huari/Wari  Cultur(500~900南緯6度左右)到了公元800年左右也開始崩解,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時,此地也接近荒無人煙稀少。但以「 Chan Chan」(Trujillo, Peru西邊5公里處)為中心的Chimú culture(900~1470南緯8度左右)又取代Huari/Wari  Cultur(500~900南緯6度左右)崛起,這個文明是拜月族,討厭太陽與後來的印加文明(Inca Empire1438~1533縱跨北緯8度到南緯30度左右,主要精華區 Cuzco南緯13度左右)不同,主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幾乎沙漠化(此時此海岸 Moche Valley地帶為乾旱區),而且他們跟腓尼基或迦太基人同,有獻祭兒童(10~15歲)的習俗,這點似乎也與Olmec文明(BC1200~BC400)有些神似。他們利用高操的水利工程技術在這個乾燥地區延續Moche Culture(100~700)Huari/Wari  Cultur(500~900)


Chimú culture(900~1470)

  • 1051年饑荒侵襲了托爾特克文明(Toltec800~1000),迫使人們離開受災區域「Tula,Hidalgo」(今墨西哥中部,北緯20度左右)。這段說明與Toltec文明傳說中的白人天神(Topiltzin Ce Acatl Quetzalcoatl)帶領Toltec城邦人民逃離「Tollan」到「Tlapallan」的過程很類似,也與「Aztec」人的傳說,他們的祭師帶領他們逃亡或者往南移居「 Tenochtitlán」的時間點近似(西元1064年5月24日),而「 Tenochtitlán」與「Tula」非常接近,所以「Aztec」人從美國南部亞歷桑那州新墨西哥南部鄰近的墨西哥「 Sonoran 」沙漠「 Chihuahuan」沙漠西部交界之處南移時,是否迫使「Toltec」城邦的人民必需更南移甚至離開呢?而且「Uto-Aztec」族中其它6族早在10年前即1054年就率先往南遷移到墨西哥山谷( Valley of Mexico)建立許多小的聚落安住,所以這二支文明應該是有遭遇戰的,只能說托爾特克文明(Toltec)失敗了,只能接受「Aztec」人祭師「Tezcatlipoca」的建議,帶著他們的信仰羽蛇神(Quetzalcoatl)遠離逃到「Tlapallan」。沒有人知道「Tlapallan」真正的地點在那裡?但推測很可能是馬雅後期文明中與托爾特克文明(Toltec)最近似的「Chichen Itza」(800~1250)。

  • 但同時北美Anasazi文明(猶它州南部、亞歷桑納州東北部、新墨西哥北部及科羅拉多州西南北緯35度~40度之間)及Mississippian culture(美國中西部、東部及東南各州北緯35度~40度之間)卻分別在(900~1150)(1000~1200)之間進入繁盛期,雨量豐沛,農作物遍植。


anasazi文明區(AD700~AD1130)
Mississippian culture


  • 中南半島高棉帝國吳哥文明(Khmer Empire802~1431)在神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770~850)時重建真臘雄威,趕走爪哇人,以吳哥王城(Angkor Thom)作為帝國首都,同時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建立高棉帝國。到了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1050年)和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50年)的統治時期(1010~1050),帝國步入極盛期。高棉帝國的緯度為13~15度。另外一個在中南半島與高棉帝國併行者為緬甸的蒲甘王國(Pagan Kingdom849~1297北緯20度左右),公元1050~1060年間Anawrahta Minsaw(1015~1044即位~1078)在位時建立了Pagan Empire,讓蒲甘王國(Pagan Kingdom)也開始步入繁榮,全盛時期在Narapatisithu (1138~ 1174~1211) 和 Htilominlo (1175~ 1211~1235)父子二人在位時。


吳哥王朝(AD900)
Pagan Kingdom(849~1297)


  • 830年左右,位於尼日河中上游的西非迦納帝國(Ghana Empire750~1235北緯19~20度左右)興起,它的領地主要為今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東南部馬利(Mali)西部,這個帝國主要是靠駱駝運輸象牙黃金岩鹽等物資穿越撒哈拉沙漠北非中東歐洲交換手工業製品等貿易商旅行為(trans-Saharan trade)而致富的帝國;1076~1077由於來自北非摩洛哥柏柏爾人建立的伊斯蘭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 dynasty1040~1147)的入侵,開始式微,後於1240年併入興起的馬里帝國(Mali Empire1230~1600)成為附傭國家。沒有十足的歷史文獻記錄證明是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 dynasty)導致迦納帝國(Ghana Empire)亡國,但當時中東拜占庭帝國飽受十字軍東征(1096~1291)之苦,再加上歐洲埃及北非等地不斷發生饑荒戰亂,中斷了他們的貿易往來可能才是迦納帝國(Ghana Empire)國力式微的主因才對。


迦納帝國(Ghana Empire_750~1235)
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 dynasty_1040~1147_淡綠色)





5、1235~1360(1135~1460):這是一個全球非常混亂的時期,饑謹瘟疫不斷,戰亂從溫帶地區往南移到低緯度亞熱帶地區或者季風帶。


公元1200~1400年的世界文明興滅狀況


  • 1235~1360 / 1295~1410年北加州沙加緬度河(Sacramento River)氾濫平原上(北緯38~40度左右)不斷出現大洪水,泥沙衝進小派克湖(Little Packer)中沉積;1400年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北緯38度左右)周邊潮間帶濕地再度發生大洪水,灣區充滿淡水;1418年聖巴巴拉沿岸(Santa Barbara Area;北緯35度左右)第5度出現大洪水。

  • 上述這些地區的緯度與Anasazi文明Mississippian culture一致,都位於北緯35~40度左右之間,但Anasazi文明1150年開始有長達300年左右的大乾旱發生(1150~1450),最嚴重時期為1275~1299之間發生,饑荒範圍過於廣泛,讓Anasazi文明開始崩毀;同時期Mississippian culture也在1150~1350之間顯現長期潮濕暖冬乾冷夏季交替現象,導致各部落戰爭頻仍,居民開始遷移離開,文明式微。

  • 1221年奇琴伊察」(Chichen Itza800~1250)內部發生人民起義和內戰,導致了奇琴伊察的衰落,統制中心也轉移到了「瑪雅潘」(Mayapán1221~1441北緯20度奇琴伊察同),而到了1441年,「瑪雅潘」也因為饑荒引起內亂而被焚燬遺棄,至此猶加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僅存的馬雅後期文明(Post-Classic period900~1500)再度遷移回瓜地馬拉高地(Guatemala Highland;北緯17~20度),進入滅絕期。但同時期的Aztec 文明開始在墨西哥河谷Texcoco湖邊興起(1248~1427北緯20度左右)


Mayapán(1221~1441)

  • 1370年,南美洲Chimú culture(900~1470南緯8度左右)在「Nacen-pinco」這位統治者的帶領下建立了所謂的 Chimú Kingdom(1370~1470),進入了版圖最大及最繁榮的時期,至印加帝國(Inca Empire1438~1533)於1470年攻陷首都「Chan Chan」為止。


Chimú culture(900~1470)

  • 1230年諾夫哥羅德共和國(Novgorod Republic1136~1478位於今俄國西北部)發生饑荒;1235年英國發生饑荒,光是倫敦就死了2萬人1294/1390年英國又分別發生饑荒;;1304~1305/1310/1315~1317/1330~1334/1349~1351/1358~1360/1371/1374~1375/1390法國分別發生饑荒,此時正是英法百年戰爭時期(1337~1453),戰場主要都在法國之故;1255年/1333年葡萄牙分別發生饑荒;1258年德國意大利發生饑荒;1333~1334西班牙發生饑荒。而最嚴重的一次是1315~1317年發生的歐洲大饑荒(Great Famine of 1315–1317),主因為1315年春季開始的氣候變異(史稱中世紀溫暖時期Medieval Warm Period950~1250轉為小冰期Little Ice Age1350~1850),延續到1317年夏季,導致穀物連年欠收,災荒饑謹遍及整個歐洲(北至俄國南到義大利包括不列巔群島都在內),數百萬人死亡,接下來是1346~1350年經由絲路(Silk Road)中亞(central Asia)傳來蔓延全歐洲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總計減少歐洲人口達30%以上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Novgorod Republic-1136~1478).png
1346~1351年黑死病的蔓延

  •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本來目的是奪取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1171~1341)的埃及,作為日後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的行動基地,但卻因為缺乏軍餉,在威尼斯總督「Doge Enrico Dandolo1107~1205 」策畫下,以協助小阿列克修斯( Alexios IV Angelos1182~1204))奪回東羅馬帝國王位之名,轉攻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代價是小阿列克修斯( Alexios IV Angelos)支付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債務。1204年4月13日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後於城中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殺居民三天,致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9世紀以來累積的文物付之一炬,情況之慘烈及對歷史文物之破壞與金兵攻入北宋開封府時同(1127年),而拜占庭帝國(1204~1453)從此四分五裂至1453年被新崛起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滅亡為止,所以中世紀溫暖時期Medieval Warm Period(950~1250)轉為小冰期Little Ice Age(1350~1850)的氣候變異,導致的殺戮戰亂搶奪資源無所不在,從亞洲歐洲,從北美中南美洲,甚至非洲


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_1171~1341)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_1299~1923)

  • 1402~1413年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2)大空位期(Ottoman Interregnum)時期,安那托利亞及小亞細亞發嚴重饑荒,而且可能併同流行黑死病(The Black Death)。這件公案從帖木兒帝國(Timurid dynasty1370~1507)創立者帖木爾(Timur1336~1369~1405)於1402年土耳其安哥拉(Ankara)大敗奧斯曼帝國,俘擄其蘇丹「Bayezid I」(1354~1389~1402),導致奧斯曼帝國內部發生王位繼承之爭,也引發了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拜占庭帝國一陣混亂,最終以「Bayezid I」之子「Mehmed I」(1390~1413~1421)為最終勝出者。而引發這場混亂的帖木爾(Timur)呢?對不起!他得到線報,聽說明朝發生靖難之役(1399~1402),快馬加鞭回師帝國中心撒馬爾罕(Samarqand)備戰。1404年帖木爾(Timur)率領20萬士卒進攻明朝,準備恢復蒙古帝國榮光,重建元朝,但不幸於1405年2月18日行軍途中病逝(瘟疫引發的高燒)於「 Parab or Farab 」(位於今 哈薩克斯坦Otrar),史載1404年冬酷寒冰凍五尺。這又是一位死於歷史關鍵點的皇帝,如果帖木爾(Timur)沒死,真的攻進了皇位爭奪戰中的明朝,結果會如何?如果帖木爾(Timur)沒有放棄吞併才剛站穩腳的 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拜佔廷帝國是否不會亡於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結果又如何?不過有件歷史卻不會改了,就是1398年帖木爾(Timur)入侵印度打敗了盤據北印度的德里蘇丹國(Delhi Sultanate1206~1526),讓德里蘇丹國從此衰敗。1526年帖木兒後裔巴布爾(Babur1483~1526~1530)在帖木兒帝國(Timurid dynasty)亡於突厥的烏茲別克部落被逐出中亞後入侵印度,打敗末代德里蘇丹建立印度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1526~1857)取而代之統治印度。印度的karni mata temple(聖鼠廟位於印度Rajasthan 邦)立基石置放時間推算在1387~1453年之間,而鼠疫的來源地普遍認為是中亞草原,所以與帖木兒帝國(Timurid dynasty1370~1507)有關嗎?也只有這個帝國東到明朝西到拜占庭南到印度的瞎亂一通,才有可能散播鼠疫這種世紀黑死病(The Black Death)不是嗎?


帖木兒帝國(Timurid dynasty_1370~1507)
Otrar_Sarmarqamd_Ankara位置圖

德里蘇丹國(Delhi Sultanate_1206~1526)
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_1526~1857)

  • 非洲馬利帝國(Mali Empire1230~1600北緯16度左右),最興盛繁榮時期在曼薩·穆薩(Mansa Musa/Musa I1280 ~1337)在位時期,而最離奇的一位統治者是(Abubakari II),他於1311年帶領4000艘配備槳及帆的獨木舟( pirogue)大西洋探險而一去不回,這個人或者講馬利帝國的統治者有一個習慣與南美Chimú Kingdom(1370~1470)的酋長們同,就是都喜歡撒金粉;同緯度在東非阿克蘇姆帝國(Kingdom of Aksum100s~940s北緯15~16度左右)後有Zagwe dynasty(領地環繞在今 Eritrea 高地區及伊索匹亞Tigray省;900~1270北緯15~17度左右),這個王朝最著名的建物是「The Church of Saint George」,媲美8世紀南印度羅濕陀羅拘陀王朝(Rashtrakuta Dynasty753~982)所建奉祀濕婆神(Shiva)的石鑿神廟(Kailashnath Temple, Elloras756~773),再下來是即是著名的伊索匹亞王朝(Solomonic dynasty1270~1974;位於 今伊索匹亞;北緯5~13度左右);在南非則「The Kingdom of Zimbabwe1220~1450南緯20度左右」興起565758596061。


Mali Empire(1230~1600)
mali pirogue


Kailashnath Temple, Ellora
The Church of Saint George


Solomonic dynasty(1270~1974)
GreatZimbabwe(1220~1450)

  • 中國元朝(1271~1368)共97年間,地震、洪水、乾旱、蝗蟲、風災等天災幾乎年年不斷,饑荒蔓延。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至正年間(1340~1350),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北緯35~38度)水患尤其嚴重,導致白蓮教興起。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末夏初,江西、湖廣先後出現大饑荒(北緯23度~27度),秋天,京師(大都即今北京市北緯39度左右)也發生大饑荒,饑荒之烈以至出現「民有父子相食者」,這些災荒瘟疫引發民變戰亂,最終導致元朝亡國(1368年)。比對上面蔓延全歐洲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的時間序(1346~1350年),我們大概可得知元朝未年發生的瘟疫是從中亞傳來的鼠疫不會錯。


元朝與三大汗國

  • 1231~1232年日本發生饑荒(鐮倉幕府1192~1333,第四代徵夷大將軍藤原賴經1218~1219~1256北緯35度左右)。中國元朝於1274/1281年二次攻打日本即發生於鐮倉幕府時期。

  • 1344~1345年印度發生重大饑荒,應該也伴同黑死病(The Black Death),此時北印度最大勢力為來自阿富汗波斯族或者突厥族建立的伊斯蘭教王朝Tughlaq dynasty(1320~1413),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而南印度則由Pandyan Dynasty(Late period:1251~1345)接替朱羅王國(Later Cholas1070~1279)而起,讀遍這二個王朝的歷史,只知道爭戰不斷,災荒瘟疫記載不多,唯一特出的一段插曲是karni mata temple(聖鼠廟位於印度Rajasthan 邦)的立基石在黑死病(The Black Death;1346~1350年)之後置放,時間在1387~1453年之間,奉祀的即為老鼠,地點雖為北印度亞利安人遍佈的Rajasthan 邦,但karni mata本身卻是難近母(Durga)的信奉者,而難近母(Durga)的崇拜則源出西部及西南部印度 Bengal(孟加拉)、 Assam(阿薩姆邦)、Odisha(奧裡薩邦)、Bihar(比哈爾邦) 、Jharkhand(恰爾肯德邦)and Nepal(泥泊爾)等地,所以大概猜的出北印度可能出現過很多老鼠而且帶來瘟疫,而將老鼠數量或瘟疫控制住的聖人即karni mata,她的方法可能是跟難近母(Durga)的祭師學來的。而南印度Pandyan Dynasty(Late period:1251~1345)的記錄在公元1345年突然中斷,正是印度發生重大饑荒時,太巧合意味著Pandyan Dynasty出了大事?查史載1396~1407年印度發生「難近母(Durga Devi)」饑荒,持續了12年,所以karni mata temple(聖鼠廟)果然與饑荒瘟疫有關。


Tughlaq dynasty(1320~1413)
Pandyan Dynasty(Late period_1251~1345)
karni mata temple(聖鼠廟)所在

  • 中南半島的吳哥王朝(Khmer Empire802~1431)從公元13世紀Indravarman II (?~ 1219~1243) 即位開始,即不斷的遭受來自東方大越國( Dai Viet;約今北越;1054~1400;亡於明朝;1428年復國直到1804年亡於阮氏王朝)及佔婆王國(Champa kingdom;約今中越;golden period:875~1471,被大越國驅趕到更南邊,由印度教改信伊斯蘭教直到1832年阮氏王朝驅逐為止)聯手的侵擾,再加上來自西邊新興起的泰國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Kingdom1238~1378(式微)~1583北緯18度~20度)持續進逼蠶食其帝國疆域,到了其繼任者 Jayavarman VIII (?~ 1243~1295)時則因拘禁元朝使者而於1283年遭到忽必烈可汗下令攻擊,但因東方大越國( Dai Viet)佔婆王國(Champa kingdom)也同時受到元兵攻擊,吳哥王朝(Khmer Empire)的壓力減輕很多,Jayavarman VIII 最終決定納貢於元朝交換退兵。也許正是因為泰國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Kingdom)及元朝蒙古人皆信仰佛教,所以Jayavarman VIII特別仇視佛教,改奉印度教,且將吳哥王朝(Khmer Empire)中的佛像盡數催毀,原來的佛寺全改為印度教神廟1327年開始吳哥王朝(Khmer Empire北緯13~15度)不斷的經歷氣候異變,洞裡薩湖(Tonle Sap Lake)不斷氾濫,導致所有的水利系統全部失修,一年三熟的稻米來源減少,進一步弱化帝國的控制力,而此時繼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Kingdom)而起的大成王朝( Ayutthaya kingdom1351~1767北緯10度~16度)開始與吳哥王朝(Khmer Empire)爭奪中南半島強權地位,時序從公元1350年開始。至於吳哥窟( Angkor)被捨棄的真正原因,可能不完全是氣候變異水利系統失修這二個因素,應該是瘟疫。史載大成王朝( Ayutthaya kingdom)開國皇帝 U Thong(1314~1369)在1350年代中因為躲避瘟疫而將王都遷到湄南河上一個四面環水的小島「 Ayothaya」(即今Ayutthaya)上,所以我們約略可猜出這場瘟疫發在吳哥王朝(Khmer Empire)與大成王朝( Ayutthaya kingdom)的時間點,再比對黑死病(The Black Death)(1346~1350)在歐亞大陸蔓延的時間,就可知道疫情之慘烈,導致吳哥窟( Angkor)被廢棄,吳哥王朝(Khmer Empire)往南遷都金邊。史家說這場瘟疫是蒙古人帶來的?但南印度Pandyan Dynasty(Late period:1251~1345)在公元公元1345年時是否也同樣遭到黑死病(The Black Death)襲擊才亡國?這個王朝的人民擅航海貿易,是否是他們將黑死病(The Black Death)透過逃亡路徑傳到的吳哥王朝(Khmer Empire)與大成王朝( Ayutthaya kingdom)


吳哥(802~1431)大越(1054~1400~1804)占婆(875~1471~1832)
Sukhothai Kingdom(1238~1378(式微)~1583)
Ayutthaya kingdom(1351~1767)

  • 1256年緬甸蒲甘王國(Pagan Kingdom849~1297北緯20度左右)最後一任統治者Narathihapate(1238~1256~1287)繼位後,王朝就開始分崩離析叛亂不斷內戰不停,同時元朝在1271/1273年二次要求蒲甘王國(Pagan Kingdom)納貢,被Narathihapate拒絕後,於1277年1283~1284年及1287年入侵蒲甘王國(Pagan Kingdom),迫使Narathihapate逃離王都「Pagan」,從此王權旁落到1297年 Myinsaing Kingdom(1297~1310)建立才正式終結蒲甘王國(Pagan Kingdom),但此後近200年諸國林立到Taungoo Dynasty(1486~1752)緬甸才算再度統一。蒲甘王國(Pagan Kingdom)的式微據說情況與南梁武帝(464~549)同,佛寺建太多,統治者太相信以佛教治國的理想境界,捐獻太多土地給佛寺,最終導致皇權旁落及苛徵雜捐太多,諸侯國叛變不止。
  • 至於更南的爪哇在此時有滿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1293~1527)興起取代三佛齊(SriVijaya7th century~13th century) ,首都在「Trowulan」(南緯7度與南美洲Chimú kingdom 同一緯度 ),而其最繁盛的黃金年代即壓在(1350~1389)之間,正是黑死病(The Black Death)逼使吳哥王朝(Khmer Empire)走向衰亡及大成王朝( Ayutthaya kingdom)退守南方之際。科68


Majapahit Empire(1293~1527)




PART-1 結束,請接下來讀PART-2


剩一些空間,我們談下面的題目:



十字軍東征與伊斯蘭聖戰的仟年恩怨情仇源起



談這個題目絕對不討好,但如果有人就是烏魯木齊如同日本不肯面對二戰歷史問題的話,該不該有第三者說句公道話呢?總不能只有一面之詞吧!

歐洲國家頂多只肯承認與馬木留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1250~1517)的戰爭,但絕口不提前因後果,所以說懦夫敢作不敢當的行為只有日本大和民族有嗎?

這場戰爭說起來很長,可以上溯到漢武帝伐匈奴開始(BC133年),持續到東漢和帝為止(公元91年),綿延200多年,才算把匈奴徹底從中國北方趕走,消除了漢朝心腹之患,把兇悍的匈奴族往西趕到歐洲

匈奴(BC3世紀~AD460)

所以我們第一個要談的蠻族是西遷的匈人(Huns)及其建立的匈人帝國(Hunnic Empire432~469)。中國史籍記載匈奴分支北匈奴(白膚碧眼)於公元155~158年鮮卑丁零擊敗之後開始西遷到圖蘭地區(Tur人的土地,波斯語即指中亞地區),據傳他們就是公元372年左右出現在歐洲的匈人(Huns)的祖先。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屍體,與現在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雅庫特人群體(Yakuts;是北極地區的原生民族之一,屬突厥族)以及現代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常染色體DNA分析,結果証明古代匈奴當代蒙古人群為同一血族世系,但與其它二個族群的人無親緣關係,只是中國史上談的白匈奴長的與蒙古人一點都不像,反而比較像中亞的遊牧民族阿蘭人(Alans)

匈人帝國(Hunnic Empire_432~469)
中亞地區(五國)

公元350年左右,中亞草原出現一個新興民族自稱匈人(Huns),開始入侵阿蘭王國(Alan kingdom中國稱奄蔡;位於今北高加索蘇俄North Ossetia–Alania共和國區),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餘部最終臣服於匈人。公元374年匈人(Huns)率阿蘭部西侵東哥德人(Ostrogoths)住居地(今烏克蘭西部 Don river(頓河)與 Dniester river之間),公元375年東哥德人投降臣服於匈人(Huns)統治。接下來匈人(Huns)再度西侵到西哥德人(Visigoth)的住居地「 Dniester river」以西,迫使西哥德人(Visigoth)公元376年倉惶渡過多瑙河(Danube river)逃入羅馬帝國境內巴爾幹半島

古阿蘭(1~3世紀)與中世紀阿蘭王國(374~1239)


匈人(Huns)再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潘諾尼亞平原(Pannonian Basin),至此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人(Huns)之手。公元395年匈人(Huns)攻入色雷斯(Thrace),大掠而返;公元400年後匈人(Huns)連年騷擾色雷斯(Thrace),逼近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迫使東羅馬帝國皇帝「Theodosius II401~408~450」於公元431年同意每年向匈人納貢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進行互市。

Pannonian Basin
Thrace(色雷斯)

公元432年匈人(Huns)各部落在魯嘉(Ruga)這位軍事將領的領導下完成了統一;公元434年他死後,匈人帝國(Hunnic Empire432~469)由最偉大的匈奴王「Attila」(?~434~453)及其兄弟「Bleda」(390~434~445)共治。公元435年,二人在「Margus」(今Požarevac,位於塞爾維亞境內)會見東羅馬帝國的代表團簽署「Treaty of Margus」,將東羅馬帝國的納貢增加兩倍,並為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8個金幣的贖金,而匈人(Huns)同意從東羅馬帝國的邊疆撤向歐洲內陸地區,此後5年二邊暫時休戰。


公元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東羅馬帝國,並屢次侵擾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場。公元441年,匈奴王「Attila」率領匈人橫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亞地區(Illyria;今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和Thrace(色雷斯)地區徹底摧毀,直至翌年「Theodosius II401~408~450」從北非調回他的軍隊,以及發行新金幣支付軍費,才暫時遏止了匈奴王「Attila」的攻勢。公元443年,匈人攻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簽城下之盟,與匈人訂立和約,東羅馬帝國同意賠償6,000羅馬鎊(約1963公斤黃金)作為先前毀約的懲罰,而每年納貢增加3倍至2,100羅馬鎊(約687公斤黃金),至於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的贖金亦增至12個金幣,交換匈人(Huns)再次撤向內陸地區。


Thrace(色雷斯)
Illyrians(伊利里亞地區)





公元450年,匈奴王「Attila」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歐,並向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mpire;286~476)表示願意與之結盟,共同對付政治核心在高盧(Gallia)的強大西哥德王國(Visigothic Kingdom418~711),他帶著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萊茵河(Rhine river),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公元451年,西羅馬帝國與西哥德聯軍在今法國的夏隆-香檳泉市(Chalons-en-Champagne)與「Attila」決戰(即著名的 Battle of the Catalaunian Plains),慘烈的戰役最後以羅馬和西哥德聯軍勝利結束,但西哥德王「Theodoric I?~418~451」在此役中戰死,而此役後匈奴王「Attila」離開了高盧(Gallia)又將目標指向義大利本土。


Rhine river
匈奴王Attila高盧之戰(450~451)


公元452年,「Attila」率領的匈人軍隊同時越過了阿爾卑斯山(Alps)侵入了羅馬帝國的核心義大利本土,攻佔了許多城市,最後他止步於羅馬城下, 覲見了教宗,決定接受議和條款並撤走,但他同時警告西羅馬帝國如果再違反他與霍諾利亞(Honoria;Valentinian III之姐)的婚約時,他會再次入侵羅馬。

公元453年Attila」死後,匈人退到今匈牙利一帶,後來又往東退到今烏克蘭的西南部與北高加索;至其子衣爾奈克(ERnak?~453~454)時,僅在南俄草原頓河一帶活動,這時候東羅馬史料中已改用保加爾國(Bulgharei)來稱呼匈人帝國(Hunnic Empire432~469)了。公元469年,最後一個匈國王繼任者鄧吉西剋(Dengizik?~454~469)死了,這個日期被視為匈人帝國(Hunnic Empire432~469)的結束。




公元4~7世紀之間,因匈奴人(Huns)入侵歐洲大陸觸發了長達400多年一連串的民族大遷徙運動。首先登場的是原居住於黑海北岸西哥德人(Visigoth)被迫於376年渡過多瑙河(Danube river),往南遷移到巴爾幹半島,定居在羅馬帝國境內。公元378年,西哥德人不堪羅馬人的奴役,武裝起義叛亂,大敗東羅馬帝國皇帝「Valens328~364~378」於「Adrianople」(今土耳其Edirne),從此動搖了羅馬帝國的根基,羅馬帝國再也無法控制帝國轄下的諸侯和領土。410年,其首領「Alarich I」(370~395~410)領導4萬奴隸與數萬蠻族出身的羅馬士兵配合,攻佔羅馬城,大肆劫掠三日後離去。 西哥德人後定居於高盧南部(指今西歐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北部、荷蘭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國萊茵河西岸的一帶),成為羅馬帝國的盟友,隨後建立西哥德王國(Visigothic Kingdom418~711),統治法國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公元589年,皈依基督教。公元711年,北非摩爾人入侵伊比利半島,西哥德王國滅亡。

多瑙河(Danube river)
visigoth_kingdom(418~711)
Gallia(高盧)




4世紀初(公元374年)東哥德人(Ostrogoths)匈奴人入侵武力征服後,就臣服成為匈奴的民眾,定居在今烏克蘭西部 Don river(頓河)與 Dniester river之間公元489年,在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Flavius Zeno425~474~491)支持下,東哥德國王「Theoderic the Great」(454~493~526)侵入意大利,奪取了亞平寧半島的大部地區;公元493年,他誘殺了滅亡西羅馬帝國(286~476)的日爾曼蠻族國王「Odoacer」(435~476~493),在意大利半島建立了東哥德王國。

Don River and Dniester river(烏克蘭西部)
Western-Roman-Empire(286~476)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482~527~565)即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後 ,開始進行一系列復興羅馬帝國的戰爭。公元535年開始攻打東哥德王國(The Ostrogothic Kingdom489~553),公元553年最後一位東哥德王國國王「Teia」(?~552~562)戰死後到公元550年代末,東哥德人從此自歷史舞台上消失。

東哥德王國(The Ostrogothic Kingdom_489~553)




接下來談另一支蠻族汪達爾人(Vandals),他們屬於東日爾曼部落,在歐洲民族大遷徙時會合原住於中亞鹹海北部草原的遊牧民族阿蘭人(中國稱奄蔡;Alans)入侵高盧(Gallia)。公元409年這兩個民族越過庇里牛斯山(Pyrenees)進入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今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左翼同盟。公元426年西哥德人(Visigoth)入侵伊比利亞半島阿蘭人的地界,逼使汪達爾人(Vandals)公元429年穿過直布羅陀海峽(Strait of Gibraltar)在北非登陸後向東,奪取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Africa -Roman province)公元439年攻下阿非利加行省首府迦太基(Carthage),建立了汪達爾王國(Vandal Alan Kingdom439~534)。公元455年,汪達爾-阿蘭的軍隊攻陷羅馬城,殺掠全城長達兩個星期公元477~534年,汪達爾-阿蘭軍隊先後不斷的與東哥德人、北非摩爾人及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482~527~565)交戰,最終於公元534年敗戰向羅馬軍隊投降,汪達爾-阿蘭王國滅亡,王國領土再度成為羅馬行省。

Aral Sea(鹹海)
Africa (Roman province)BC146~AD439
Vandal_alan_kingdom(439~534)



最後一個要談到的是後來建立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kingdom481~751)、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 empire751~987)及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962~1806)的法蘭克人(Franks)


Frankish-Empire(Francia area)
Carolingian empire(751~987)
Holy Roman Empire(神聖羅馬帝國_962~1806)


法蘭克人(Franks)是對歷史上世居於萊因河北部法蘭西亞(Francia)地區日耳曼人部落的總稱。4世紀初,因羅馬帝國本身的軍事力量已無法保障其邊境的安全,因此允許部分被稱為聯邦者的外族進駐帝國的邊境地區來維持安全。法蘭克人(Franks)即以此身份進駐羅馬帝國境內高盧(Gallia)東北一隅。

Franks_expansion


公元486年或487年法蘭克人在克洛維一世(Clovis I466~481~511帶領下將地盤就擴張到了羅亞爾河畔(Loire)公元493年,他將妹妹「Audofleda」嫁給東哥德國王「 Theoderic the Great454~493~526」與東哥德人結成聯盟;同年他取了勃艮第(Burgundian)公主「Clotilde475~545」,鞏固他與各日爾曼蠻族的聯盟關係。

Loire(羅亞爾河流域)
Burgundian kingdom

公元507年克洛維一世(Clovis I)擊敗了盤據法國南部 「Toulouse」的西哥德王國(Visigothic Kingdom418~711),迫其遷移到西班牙並趁機佔領了今「Aquitaine」的大部分地區。公元511年克洛維一世(Clovis I)逝世,但他已完成統一法蘭克各部落及征服高盧的大業。

Toulouse
Aquitaine
Conquests_of_Clovis

所以十字軍東征的源起在這裏已經完滿結束。很多事情絕非當下發生了什麼事?而是過去發生過什麼?這些蠻族從公元4世紀就開始搶劫羅馬帝國,到了公元11~13世紀搶劫拜占廷帝國是常理可以推論,特別是此時的拜占廷帝國完全希臘化說希臘語信奉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與使用拉丁語信奉羅馬天主教(Ecclesia Catholica)的歐洲國家不同,所以引發的問題愈來愈激烈,雙方的關係惡劣到一觸即發。

拜占廷帝國內,新興的伊斯蘭教或者猶太教波斯祆教基督教的各流派都被包容,並未引發重大爭議及問題,主因在於拜占廷帝國牢牢控制教會,擁有羅馬君士坦丁堡這兩個最大教區的主教和大教長任免權。

公元 717~843年之間發生的「毀壞聖像運動」(Byzantine Iconoclasm)遏制了教會無限膨脹的經濟特權,限制了教會的擴張,在各方面打擊教會,導致教會需依附在君權之下,皇權高於教權的原則確定不動搖,但結果是加深了東西教會的裂痕,促成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East–West Schism)

東西教會大分裂(East–West Schism)

所以十字軍東征所為何來?不管是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來自法蘭克;1119~1312)或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來自普魯士即後來的德國;1192~1929變成純修士),甚至捍衛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 of Jerusalem1009~1291)最重要的一支軍事力量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1099~)有多少不同?他們的目的純為宗教而來?還是領地及西亞的資源?

Kingdom of Jerusalem(1009~1291)

D及L很不客氣的批評過十字軍東征,他說至今西方國家仍未就此深深檢討,老是找藉口說這些戰爭是聖戰?如果真的是,那麼後來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09~1547)為何要脫離羅馬教庭的控制成立新教(Church of England1533年)?這不又回到拜占廷帝國皇帝的思維嗎?皇權高於教權,教會得服務皇室不是嗎?而後來歐洲發生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1648)及英國三十年內戰(English Civil War1642~1651)都只是單純天主教與新教之爭?

Thirty Years' War(1618~1648)
English Civil War(1642~1651)

伊斯蘭激進派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909~1171)的興起與十字軍東征搶劫有關,特別是猶太裔及波斯、阿拉伯商人受害很深,而且動輒屠戮成千上萬,才會引起定居於北非改信伊斯蘭教的柏柏人的反抗。緊接著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創立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1171~1341)的名王「Saladin1137~1174~1193」的典範連獅心王理查(Richard I1157~1189~1199)都敬佩,認為是奉行基督與伊斯蘭教義的仁者。

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909~1171)
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_1171~1341)

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的後面就是馬木留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1250~1517),這個王朝就是十字軍所言的奴隸王朝,分前後二朝,第一朝名為「Bahri dynasty」(1250~1382)由駐守在開羅「Al-Rodah Island」島上的欽察突厥人(Kipchak Turkic)組成;第二朝名為布爾吉王朝(Burji dynasty1382~1517)由駐守在開羅大城堡區「The Saladin Citadel of Cairo」監視十字軍的西北高加索人組成。這二朝馬木留克(Mamluk)僱佣兵撐起半邊天,在埃及擋住了如狼似虎的十字軍搶劫,最終也清除了小亞細亞建立的十字軍封地國,成就了後來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 1299~1922)的統一近東霸業。

Mamluk Sultanate(1250~1517)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

接下來的大航海時代(15~19世紀)及1973/1979/1990年代發生的三次石油危機 ,那乙次不是假天主之名行掠奪之實呢?所以聖戰(Jihad)如何而來?反抗就不得好死嗎?反抗就是恐怖份子嗎?如果用這種定義的話,那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909~1171)的確是恐怖主義的始祖,名王「Saladin1137~1174~1193」是恐怖組織的頭目,而馬木留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1250~1517)基本上與蓋達組織(Al-Qaeda)有何不同呢?


所有的反省檢討不是都在指責別人,歷史記錄也不是勝者才能書寫真相,而是我們人類能不能從中學到教訓,了解事件發生的根源,防止同樣的愚蠢行為一再發生重演。

沒有十字軍不會有馬木留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 ),沒有大規模的劫掠屠殺就不會有激進派組織出現,也不會出現聖戰及復仇,這點觀點留給寫十字軍東征史的西方學者好好的想。


好累!為了一篇大氣長河漫加州,我漫了上下2000年,我暫時停在公元1200~1400年主要就是為了十字軍東征這個古老話題 。你必需承認一件事,都是中國人的錯

沒有二漢北伐匈奴,就不會驅趕北匈奴到歐洲;沒有匈奴王「Attila」的出現,這些日爾曼蠻族恐怕也學不會勒索搶劫羅馬帝國,當然也不會有公元541年查士丁尼(Justinianus I;483~527~565)大瘟疫(據說是腺鼠疫)的大爆發;如果沒有蒙古西征(1218~1260;1235~1241;1252~1260),也許也不會出現強悍的馬木留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 ),當然也不會有是1346~1350年蔓延全歐洲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出現,減少歐洲人口1/3。

為了寫這篇大氣長河漫加州,我把世界史全部讀完一遍,才能流暢的寫出這篇報告。但因為篇輻太長,所以才分Part-1/Part-2來PO網。而Part-2的部份才有所有大氣氣候記錄圖來比對全球各地不同時代的饑荒對照表,請記得回來看完。

我接下來要先完成阿茲特克史本部曲-Part3終部曲「眾神譜及五陽紀」的部份;中間我會努力把「 誰操從了藥物研發?」的全球藥廠速描寫完。

Bye By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