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2, 2011

「大前研一的趨勢思考」閱讀心得。

作者: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譯者:王麗芳;出版社:知識流出版(股)公司 2011年5月正體版初版。

本書中,大前非常支持全球化及跨國企業購併,我不反對,但有一個疑問? 就是跨國併購以利潤為中心,如果日本的國家、人民及社會利益與跨國企業相扞格時,該如何? 這是全球化最大盲點,因為崋竟國界仍在,地域觀念仍在,但對於跨國企業來說,這一切不存在,雙方的岐見如何解決?

而且跨國企業以全球市場為著眼點求取最大利潤,所以一旦日本勞工成本高於其它國家,搬遷工廠是常態,那麼無法移動的日本勞工該如何? 他們會大量失業,這對於一個政府主要的工作是照顧人民不同,所以限制購併是一種自然的防衛行為,至少我們在歐盟身上看到了跨國企業對歐盟諸國的各別影響,不完全是好的,甚至壞處多過好處。

尼特族(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 ~18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15 ~ 34歲年輕族群。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水準高國家的青年階層中產生。他們因為高學歷的心態,不願低就高勞動低薪資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部分被稱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要求工作輕鬆錢又多,常以參加國考等各項考試為拖延藉口,對親友假裝為全職考生,呈現空等狀態,沒工作也沒升學進修。對於家庭生活的依賴和對於社會生活的不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尼特族亦可以說是「自願性失業」的一種。

中國社會上流傳這樣一段對尼特族的形容:「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飛特族(freeter):

飛特族為英語「freeter」的音譯,意指以正式職員以外(打工、兼職等)的身份,來維持生計的人。台灣叫外包人員或派遣人力。

近年來日本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經濟政策中,有一部分看法就是視飛特族為勞力勞動人口的重要來源,由於日本年輕人中的飛特族人口有百萬之譜,日本政府認為如能將這大量的人力投入基層勞動工作中,便可紓緩或是解決日本經濟結構中,基層勞動力人口缺乏的問題,但大前研一則對此表示,飛特族在工作上有所謂的「三不」,就是不髒、不累、不危險,基於這三不,飛特族並不會願意進工地。

大前認為企業高層對於優秀人才欠缺挖掘、運用、評估的能力,他認為重點在於:

1、無論是誰,把事情交給有能力的人就對了。

2、優越的溝通能力。

3、領導能力不能靠「一路挺我」的人情義理,要練就合理說明,獲得情感上認同的溝通能力

這段令我想到馬總統與宋楚瑜這二個人的「反差」,或許也正可以解釋宋楚瑜現像之因了(2011/08月論註)


大前在本書中反對各種經濟管制、勞工基本工資限制、年利率20%的上限、消費者保護法、建築基準法的修訂等,另外對於日本政府經產省制訂的「併購防衛指南」更是期期以為不可。理由都是阻礙自由市場及經濟效率,這讓筆者想到「經濟殺手」中談到的如何借由市場經濟之名,力行催毀一個國家的實質經濟力,達到控制剝銷壓榨的目的,這樣的結果是人民生活更苦,而貪腐更盛行,最終一個國家不但從此衰微,而且人文、社會及地理環境會完全被破壞殆盡如非洲那些被殖民帝國控制的國家一樣,這該不是大前寫這本書的原意初衷吧?

本書中提到日本媒體的怠惰不長進,簡直就是台灣媒體的翻版,只是不知道是誰抄誰的點子罷了? 他說新聞記者常常到網路「2channel」討論版去找題材,只要看到任何與企業醜聞有關的訊息,稍微採訪過後就大幅報導,引來政客對這件事的批評,接下來就是日本政府官員上場發言管制.................這的確也是台灣處理風波新聞的模式不是嗎?

另外大前提到日本政府對於資訊財的消費是如此顢頇泿費及無效率,我還一度以為他說的是台灣政府機關咧? 資料庫無法整合是台灣資訊軟硬體建設中的障礙之一,但看到大前寫的日本年金、選舉、納稅、戶籍、護照申請等公家機關資訊系統等問題,就覺得好像台灣的問題沒有那麼大了。或許這正好解釋了311福島核災為何遲遲無法解決的狀況,因為日本行政系統老化的很厲害,壓根兒跟不上時代。

而大前講的日本官員很多是不學習如何因應21世紀趨勢的行政官員,對於IT資訊系統建置完全外行,才會任由承包商胡作非為。如果不改變這種行政體系結構,再讓這些門外漢擔任採購人員的話,就會持續浪費民脂民膏,且出現很多老舊無法使用的資訊系統.......................這點台灣的行政官僚系統是完全雷同。

台灣的銀行業一向被稱為「當舖」,有押就借錢,所以一旦經濟前景不佳時,流當品價值滑落的很快,銀行業就蒙受損失。20~30年來,大家不斷的提客戶徵信,只是不知道為何我們的金融業者始終作不到?

讀了大前研一批評日本信貸業者的問題後,才明白原來是台灣的金融業全部抄襲日本模式,所以發展不出徵信這種經營模式,即使進入21世紀電腦化數位時代,經營者仍無法使用資料庫來過濾篩選客戶的信用,所以除了用20%高利貸借款外,根本無法按照客戶信用給予不同的貸款利率融資,真是被日本文化荼毒很深。

大前先生說過去「背誦式」教育在21世紀網路資訊爆炸時代不合用了,因為很多問題沒有制式範本及答案,必需靠個人才慧去找到解答。 老師的功能應從給答案轉為幫助學生如何學習「Learn」,也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找答案。

本書中提到紐約證交所仍以「人工」為主? 而日本東京證交所雖然已全面改為電腦下單,但僅將居中確認的動作交由電腦,其它步驟及流程仍停留在第一階段? (即電腦取代人類作業部份),難怪我們看電視時,總覺得紐約證交所交易員好多,而且喊來喊去,原來他們真的還停留在人工交易階段。

2007年開始,日本「團塊世代」(相當於美國所謂的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世代) 公務員開始屆齡退休,地方政府因退休津貼不足推出退休金債券的在短短一年間(2006 ~ 2007年)增加了5倍,從25個城市到115個多,金額從120億日圓擴增到852億日圓,這種財政赤字是地方政府無法負擔,但日本政府總務省卻認可地方政府的債券發行,讓日本公務員厚著臉皮領取退休津貼養老,但這些龐大負債由日本民眾繳稅慢慢償還? (我註:這種言論遲早輪到台灣公務員身上,看來18%算是試水溫小case啦!)

大前在本書中提到一件算是機密情報吧? 他說美國的核能航空母艦及潛艇,攜帶「核武」從關島出發,航向長崎、佐世保(位於九洲),但離開佐世保時,核武卻消失不見了。這次福島核災事件,有一個謠言很盛行,就是日本這些核電廠中放有核子武器,才會出現如此嚴重無法收拾的核災事件出現?

日本社會保險廳管理的「年金」居然有5000萬筆繳納記錄搞不清楚是誰繳的? 而且據說是40年前內部就已發現記錄遺漏的問題,日本政府卻一直漠視不管。(我註:驚死人! 很難想像這以龜毛著稱的日本人會作的事?)

「日本郵政公社」2007/10/1日變更為持股公司,更名為「日本郵政株式會社」,底下分割為「郵便局株式會社」「郵便事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郵政銀行及株式會社簡保生命保險」等四個事業體,擁有24萬名行員、2萬4000家郵局、2家金融公司,資產高達350兆日圓的龐大企業集團。

我註:台灣郵政總局2003年1月1日起更名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華郵政),改製為交通部100%持股的國營公司,下設郵遞、儲匯、保險與金融等事業部門。總資產約3兆8449億新台幣。

大前對於人口老化的日本提出的藥方是,引進外籍勞工。但首先得讓他們花二年時間讀日文,學習在日本生活最基本的禮儀及規定,成績優秀者可獲得「櫻花卡」(永久居留權)作為獎勵,這樣才能填補少子化的空缺,維持經濟規模,並讓老年化人口得到援手,同時避免日本社會的排外思維。

我註:我仍然認為機器人較實在,因為外籍勞工的假設是,人力供給國經濟不會發展,而他們的生育率不會降低,同時競爭外籍勞工的國家不多。但實際狀況是不太可能,所以大前先生的補充人力法不太可行,反而是我想的,縮小經濟規模,用機械人補充人力較為可行。

當經濟不景氣時,需求彈性較低的「生鮮食品」,或者可以降低外食成本的「冷凍食品」的銷量不減反增,也就會帶動「大賣場的業績」;同時新型的「網路購物」「團購」會一枝獨秀,間接帶動「宅配物流服務業」的成長。

大前認為過去用公共工程投資作為景氣對策的方式已無多大效用,理由是無法刺激消費我註:這裡大前未說明的是,為何公共工程無法刺激消費? 答案很簡單,因為已開發國家,這種工程都引進外勞來作,甚至是外國工程公司標到工程,政府的投資是外漏,無法注入國內經濟體作為活水,自然無法帶動消費成長。

大前先生認為增加人口的方式有三:

1、多生小孩。2、延長壽命。3、接受移民。

大前的想法我尊重,但與我的想有岐異。

第一、我認為人口多過環境承載量是不好的,過度耗竭大自然的地力資源,對人類總體沒有好處,特別是台灣目前的狀況,過度開發,人口超過負載,所以將人口往下降到1500萬是較好的選擇,特別是考慮到全球氣候變異,且台灣中南部開始陸沉,而北部有恢復成為古台北湖之可能時,降低人口數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

第二、我知道大前講的是維持目前的總體經濟能量不往下降。但既然數位化及機械取代人力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維持龐大的人口數有何意義? 讓失業率不斷的飆升嗎? 日本因為有1.2億的消費市場,所以人口老化會影響到她總體經濟規模,但台灣不一樣,國內消費市場太小,比之於整個經濟規模不成比率,所以我們的問題不在於人口多少? 在於全球的市佔率。而生產部份可以用機械電腦化取代,人口減少不影響我們的生產力。

第三、關於人口老化問題,台灣跟日本一樣嚴重。大前先生對於機械人取代外勞的想法嗤之以鼻,但我的想法不同。因為我們算的出來外勞的來源及亞洲新經濟體的成長狀況,印尼、越南、菲律賓這些外勞主要供應國,因其國家內部經濟成長,本身就可能缺工,那來多餘的勞力提供我們作為看護工? 再加上中國老年化問題也嚴重,會不會跟我們爭看護工呢? 如果答案是「positive」 ,那除了全力發展家事機械人及無遠弗屆的雲端計算網路外,有更好的辦法嗎?

第四、接受移民對台灣還算簡單,因為對岸與我們同文同種,只要解決藍綠統獨爭議,建立共識後,移民對台灣不會產生文化衝擊,更何況台灣本來就是個移民社會,最近一次發生在1949年,問題不大,人民適應力強。 但日本社會的排外思想僵固千年以上,談接受移民會不會太為難了大和民族一些?   所以我比較喜歡大前的另一個建議,就是重新僱用活力充沛的退休人員進入職場,讓他們一邊享受黃昏熟齡時光,同時幫助同儕建立互助體系,利人利己。

大前先生說,日本的團塊世代所領退休金,會在五年內達到85兆日圓(約30兆台幣),如果能鼓勵這些團塊世代消費,一年可以增加日本 GDP 2%左右,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這樣的經濟成長率是驚人的。

我註:大前先生以美國為例,認為日本退休人口會朝氣侯溫暖的南方,且風景優美、生活費便宜,附近有機場、娛樂和度假設施的地方遷移,可以帶動換屋風潮,新的經濟商業活動中心。  但我會加上醫療服務,畢竟年紀大的人,不能不考慮完備的醫療體系。 如果英雄所見雷同,那麼台灣的建商的腦袋視野很差,而橘軍的宋該去選花蓮縣立委,將來善用宋之長才,邀請台中日三國企業來作新市鎮規劃,打造亞洲的佛羅里達洲或所謂的地中海蔚藍海岸區。

大前於本書中提到歐盟企業所得稅在29% ~ 20%移動,最終會以20%為標準稅率,而日本的業所得稅率是39%,與美國相當。而台灣降到17%,不知所為何來? 理由是說可以吸引跨國企業將總部遷到台灣來?

大前也主張將遺贈稅調降,最好比照奧、義等國降為。台灣目前遺贈稅已降為10%,結果是台商大筆游資回台炒房炒股炒匯,弄的民怨衝天。 而大前認為取代企業所得稅的是「加值營業稅」(地方稅);而取代遺贈稅的是「資產稅」(也是地方稅)類似台灣的地價稅、房捐稅等,只是按實價課徵每年至少1%。(我註:大前的意思是資本利得稅吧? 否則這樣扣法,幾年下來就沒有了,比遺產稅還恐怖。)。然後地方政府在每年上繳稅收的10%予中央政府作為統籌分配款,用於國防、外交等需由國家整體處理的事務費用。

大前於本書中對於目前各國計算「GDP」的方式有意見,他說因為科技的發展,讓產品生命週期縮短,而且各國產業狀況一段時間就會變動,計算方法跟不上實際情形,而價格與內容之間有很大的落差。例如GNP有實質與名目之分,其間的差別在實質GNP是反映物價變動所計算出來的數值。

日本工業結構變化在於保留上游利潤率高的材料和零件產業,但放棄中下游的半成品及成品組裝,移往勞工成本較低的中國、東南亞等地,甚或直接交由這些地方的企業來接手組裝,也就是保留高技術高品質不容易被取代的部份。

台灣目前與中國的產業分工非常不明,因為我們並未像日本一樣發展出如此清楚的產業鍊出來。而且一旦中國沿海產業升級成功,我們會失去利基。但實情也不如此悲觀,因為中國市場太大,總有中國企業不願意作或者太細需要耐心不可或缺的工作,那就是台灣人該全力去發展的行業。

其實日本發生311大海嘯後,全球對於相關材料及零件,日本市佔率從75%到100%,影響全球供應鍊甚巨的狀況很憂心,所以有一股壓力,希望日本這方面的產業部份外移到國外,分散風險。日本廠商能找到的合格外國合夥人不多,台灣是首選。但日本這種以高品質高技術取勝的零件材料產業也有隱憂:

1、日本人口老化,人才高齡化嚴重,沒有接班人,傳承出現斷層。

2、目前全球市場往中低價位走,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及品質。 技術普及化、大眾化及無獨特性化,就會讓日本這種優勢消失。

3、日本理工科系人才愈來愈少,而人文及社會科學系所就讀的人數愈來愈多,對於高科技產業不利。

日本的教育制度的問題與台灣同:21世紀最重要的教育方針是,教導學生多角度去觀看一個問題,自己尋求解決的方案,而不是不斷的給答案,不讓學生思考問題的面向。

大前說能帶給眾人影響的領導風格有三種:

1、會讓人陷入恐怖深淵的獨裁者或軍國主義者。如小泉首相、李登輝等。
2、親身創造,樹立典範的類型。如宋楚瑜。
3、Jack Welch型這種潛力開發型的領導。這種類型的領導不會樹立典範,事事躬親,但他們會重視分析問題,當公司內部出現意見對立時,充份利用溝通協調機制,透過公司內部的第三者(例如顧問)居中調解,讓第三者提示解決對策,建立快速解決機制,若解決問題的貢獻者就能得到尊敬並成為領導者,讓說話大聲就表示正確的文化得到修正,避免公司朝錯誤的方向前進。 這種領導人也是現在教育制度要培養的學生,大家不知道答案,意見對立時,更需要聆聽各方的意見,判斷那一邊最接近事實,以提出對策來互相討論解決,不要堆積問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