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09, 2013

BBC Knowledge 2013/09 NO.25及科學人2013/09NO.139



一、黑洞不是你想的那樣、觀測黑洞大胃口、拍下黑洞


很好看,可以獲得很多天文知識。D家的大眼怪幾乎每天都在觀天象,只是天文望遠鏡在屋頂,他人坐在房中看,理由居然是屋頂會下雨颳風。



黑洞不是太空中的颱風眼(Eye cyclone)或者龍捲風中心嗎?颱風眼直徑約30~65公里,四周由暴風雨形成的氣壁(Eye wall)環繞隔開,內中氣壓(barometric pressure)約低於周邊15%,標準模式是萬里無雲無風無雨的狀態。


tropical-cyclone
tornado


這三篇文章都很好看,建議大家慢慢看,我只把名詞解釋註解一下就好了:


  • 夸克星(Quark star):是一種理論假設上可能存在的引力緻密星體,由奇異物質(Strange matter)組成,直徑約數公里,表面也許有一層極薄的核物質(nuclear matter)覆蓋。所謂奇異物質夸克物質(quark matter)的一種特別型式,由上夸克、下夸克和奇夸克(up  down and strange quark)組成的液狀體。而所謂的夸克物質(quark matter)則是核物質(nuclear matter)透過一個關鍵壓力及密度,將質子(protons)中子(neutrons)分解成夸克,產生夸克物質(quark matter)



quark star(夸克星)


  • Q 恆星(Q star;Gray hole)Q星是一個假設的緻密且重的中子星( neutron star)天體,是著名物理學家「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在1975年提出,用來解釋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重力方程式兩種奇點之一的黑洞(black hole),為何理論上應該是「有進沒出」的天體,卻有粒子輻射逸出的狀態?他提出的解釋即灰洞(gray hole)或稱Q 星(Q star)理論。  Q 恆星(Q star)比中子星重,外在的物質還保持著粒子狀,它不是夸克星,其名稱源自於超對稱 Q-Ball及B-Ball(重子數)。Q星與恆星黑洞在性質上亦有相似的地方,但目前只發現過恆星黑洞,而未發現過真正的Q星。

  • 先子或前子星(preon star):理論上是由先子或前子(Preon)構成的緻密星(Compact star)。而所謂先子在理論上是構成夸克(Quark)輕子(Lepton)亞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  先子星的密度估計介於中子星(Neutron star)黑洞(Black hole)之間,一顆質量與地球相似的先子星,直徑跟網球大小一樣。這種天體原則上可以藉由重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觀測到的γ射線而被偵測出來。很難解釋為何如此的物質可以形成這樣緻密的天體,但很可能是超新星爆發(supernova explosions)或大爆炸(big bang)時產生的。



preon star(先子星)

  • 類星體(Quasar):在光學望遠鏡觀察下,類星體普通恆星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差別,但絕大多數類星體都有非常大的紅移值(high redshift),所以距離遙遠可以推想得知。  類星體實際上是一類位於銀河核心區超亮的活動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其核心位置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將附近的塵埃、氣體以及一部分恆星物質以強大引力在其周邊形成一個高速旋轉的巨大的吸積盤(accretion disc)。而在吸積盤內側靠近黑洞視界(event horizon)的地方,如果有物質掉入黑洞裡,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輻射,形成物質噴流,這些物質噴流被強大的磁場約束著,只能夠沿著磁軸的方向(與吸積盤平面垂直方向)高速噴出。如果這些噴流剛好對著觀察者,則觀察者就觀測到了類星體。如果觀察者觀測者的視角有所不同,則活動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會分別表現為無線電星系(Radio galaxy)賽弗特星系(Seyfert galaxies);漩渦星系或者不規則星系)和蠍虎BL天體(BL Lac objec;亮度變化極大,可以在幾個星期內增亮100倍)。   由於類星體都具有較大的紅移值,所以我們所看到的類星體實際上是它們多年前的樣子,不是現在的狀況。而類星體可能是星系演化早期的一個階段。隨著星系核心附近的「燃料」逐漸耗盡,類星體將會演化成為普通的螺旋星系橢圓星系



Quasar(類星体)
Seyfert galaxies(賽弗特星系)
無線電星系(Radio galaxy)



二、不占空間的隱形鼓(專利申請碼 GB 2496521)


這是老頭子D一看再看的短品,看他的樣子,應該是會找到這個專利權人買這套隱形鼓或者技術吧?他們家的鼓室非但面積廣大,而且鼓種齊全。不過如果有這種隱形鼓(invisible drums)可用,D家上下大小就不用大鼓小鼓搬來搬去了,對他們這種打鼓世家來說會方便許多。


invisible drum(隱形鼓)


這是愛爾蘭籍「Richard Lee」與英格蘭籍「Yann Morvan」設計出來的一種隱形樂器。在鼓手模仿敲擊動作時,利用動態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產生配合電腦記錄來產生聲響。


                                          


方法為在鼓棒末端鼓手手腳上裝上反射標記(reflective marker),使用數位相機捕捉它們的動作,再用電腦分析鼓手的姿勢,依據標記的位置來觸發原已存放在電腦中的鼓聲銅鈸聲,鼓手的肢体動作愈大或動作愈激烈,電腦放出來的鼓聲就愈大。


reflective marker(反射標記)


好是好啦!但最終D仍然否決了這種產品的可「」性,他說:

  • 觀眾不是來看默劇表演的,沒有真鼓在舞台上,觀眾就沒有「Fu」,實際上不可行。
  • 不同材質作成的鼓,打起來的聲音就是不同;而鼓手即使作出相同的動作,但打下去的落點力道絕對不同,出來的鼓聲就會千差萬別,電腦能記錄或合成的聲音有限,真正的打鼓團体或者藝者不會用。
  • 但作為練習用是可行的,因為現在住家空間狹小,如果使用隱形鼓(invisible drums)來練習,一來不佔空間;二來可以戴上耳機聽電腦傳過來的擊鼓聲,不會妨礙鄰居的安寧,不錯用。如果技術上可以學習記錄使用者真正擊出來的鼓聲作為專用練習軟体就更好。



三、「只容你眼」的手機螢幕 (專利申請碼 US  20130094866)


這是黑莓機(BlackBerry;因為鍵盤上的按鈕很像黑莓核仁,故此得名)發明出來防止他人偷窺手機持有者訊息的方法。


BlackBerry(黑莓機)


方式為手機主人在耳環或眼鏡中裝上紅外線發射器( infrared  emitters ),當手機中的紅外線偵測器(infrared detectors)偵測到紅外線時,螢幕就會顯示內容,但只要手機持用者視線一轉開,紅外線訊號一中斷,螢幕就會暗掉或關掉。


infrared emitters and detectors


這個發明,我個人超喜歡,事實上也可使用在PC、NB及Pad上,那就用不著「Boss key」了,而且如果角度喬的好,事實上的確可以閃電關閉各種3C產品的螢幕,加上銀幕重開必需輸入密碼的話就更棒了。


D家的大眼怪說,「輸密碼」太麻煩了,使用臉部辯識聲控系統即可,果然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大懶蟲想出來的方法都比較有效率。


但奇怪的是,沒聽說黑莓機(BlackBerry)主打這項專利的產品出現啊?我想應該是因為這已經涉入穿戴設備(Wearable Devices)這乙塊,它們必需找的到配合的生產廠商吧?


所以D又再那兒唉聲嘆氣了,他說這就是商機,但我們的馬政府看不到,也不會獎勵廠商在這乙塊處女地墾大荒,每天跟人家擠破頭生產手機,卻忘掉關鍵元件(Key Components)更好賺。


看官一定以為走文到此該結束了吧?是的!但D家的小武則天,對啦!就是那個告訴D擅自修改我的文章結果不會更糟的小女孩。她突然插話進來說:「說關機就好了,你們想的太多了!」 D家上下及我全部倒成一片................


Orz



四、Dejavu輸入法及KALQ鍵盤:(2013年8月號科學人加上BBC knowledge)


這是D家上下最喜愛的搭配。


Dejavu輸入法(意為似曾相識),是由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許聞廉最新開發出來「自然快打輸入法」。許所長即20年前發明自然注音輸入法的人。


這套輸入法的使用者只要打出字串中任意關鍵字詞的第一個注音(例如「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可打「ㄓㄧㄩㄗㄙ」),系統就會把符合這些字的所有詞句列出,並且按照使用次數排序,讓使用者一眼就能選出。這項技術承襲自然注音輸入法能夠根據上下文從資料庫檢選出自然對話下的字詞,也精進了自動化學習。


許所長同時發現此套輸入法更適用於非中文語言。以英文為例,不論長單字或片語(例如 congratulate 可打-cgltprotein sequence 可打-pt sq)一次平均只需輸入四、五個字碼,就可以把正確的字找出來。而歐洲語文的上加符號也可忽略「」而只打一般字母,這對於非母語使用者是一大福音,即使記不清楚某些外語字詞的完整拼音,也能輕易打出這些字詞。


KALQ鍵盤的設計者為「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Montana Tech」及 「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主要正為拇指族雙手靈活使用而設計出來的。目前「Android version 4.x」新版本或者老版本都能下載使用,不確定的話,請使用自己手機Pad上的「Google play 商店」打「KALQ鍵盤」,如果搜尋的到,就表示能下載使用,至於下載後如何更換鍵盤模式請參看「KALQ Keyboard (Official) Beta」說明(英文),如果還是打不開,請直接問手機製造商服務中心。


D家都是「hTc」的愛用者->下載後進入「設定」->打開「語言及鍵盤」->將「KALQ Keyboard(Official). Early beta release」打開->隨便打開訊息或者瀏覽器,進入打字狀態->從最上面拉下「Pull down menu」(下拉選單),將「選擇輸入法」點開->選擇「KALQ Keyboard(Official). Early beta release」即可將鍵盤配置改為「KALQ」,可惜英文字体太小(數字鍵等正常),用Pad 就正常多了。 其它的手機大概也差不多方式即可轉換鍵盤配置。


D家上下全部都是大懶蟲(lazy bones),二隻拇指能解決的事,絕對不使用食指,更別談這種他們家認為蠢到不行的東西,理由是手指頭大家都會隨身攜帶,但筆,誰會一定隨身帶筆呢? 所以如果Dejavu輸入法能搭配「KALQ鍵盤」,這叫大大的好。對大懶蟲好的事,就表示「money is rolling in」。


KALQ鍵盤
KALQ鍵盤(手機)
KALQ鍵盤(Pad)







五、粒子與場是真實的嗎by Meinard Kuhlmann。(這篇文章不看太可惜,看不懂就多看幾遍,保証對量子物學會有比較完整清晰的概念) 我很少把科學期刊的作者的名字寫出來,但這篇文章寫的太好了,解了我心中多年無法完全理解的謎,讓物理與哲學終於密合為一了,所以我特別把作者的名字標出來,作為致敬


跟著L多年學習查找歷史文獻的結果,一定會觸到很多宗教史;而跟著D這個老頭子相處愈久,就會發現宗教的典藏中有許多難解的「辭句」。這些「辭句」是無論你用多少說明及譬喻都很難把那種概念(concept)說清楚講明白,讓聽者一聽就懂的。


而科學也一樣,有些理論就是很空靈,即使科學家用了很多舉例,課堂中的學生或者一般普羅大眾聽來仍是霧剎剎,而量子場理論(Quantum field theory)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L跟我說過,古時的神廟祭師除了主持祭典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記錄神廟所在地城邦每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及整理過往神廟中儲藏的檔案。所以祭師們常常擁有一般人沒有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如果經過歷任祭師的重整或者發現發明,就更豐富甚至科學系統化了


公元前16~17世紀的巴比倫祭師們曾達到這個境界,至今他們留下的天文紀錄占星學(omens)我們仍然使用中;而公元前7世紀~前1世紀希臘人留下的科技技術及哲學原理,有些迄今現代人仍然無法解釋。


所以說在古時,神廟祭師科學家是二合一的事,留存到現在的宗教典藏是科學理論系統的哲學觀念化版本應為無誤,也就說如果讀宗教典藏的人不具有現代化科學知識,就很難把經典中深澳的「辭句」及「觀念」讀通,因為二合一的狀況下,缺一不可。


首先我們來談1920年代末期~1950年代發展出來,結合早期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發展出來的一套標準模型理論「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這套理論的內容如下:


  • 它有一群基本粒子(particles),例如夸克與電子等。
  • 它有四種力場----重力、電磁力、強核力及弱核力( gravitational、 electromagnetic、 weak nuclear及 strong nuclear),可以傳遞上述基本粒子間的交互作用。

也就是說古典物理學把宇宙描述成由微小的基本粒子(particles)及這些基本粒子間相互牽扯的四種作用力(Fundamental interaction)以力場(Force Field)方式呈現架構組成的,所以由此認定我們所謂的三仟大仟世界即是類似用「樂高積木」(Lego Bricks)組合而成的不同模型。


Lego Bricks


只是這種理論架構與事實不符。在上述古典論「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概念中,基本粒子(particles)某種有明確位置存在空間中某處的東西,當它運動時,位置會隨時間而變;但事實上「量子場論」中的粒子並無明確的位置,而比較像海上的浪花泡沫,此起彼落,但無一定的軌跡可循。 架構你身体的所謂基本粒子(particles),也許根本不在目前你的身体範圍內,而是在宇宙的另一個角落中。 聽嘸嗎?一定沒有啦!不急!請往下看下去!


foam(泡沫)


你們都知道神經元細胞(neurone)特別是第二腦皮質的神經元細胞是逐漸發育完成的,如果在發育期間(16~20歲)受到外界極大壓力或者與外界隔絕的話,這個第二腦的神經元細胞會少很多,甚至其組成的網絡分佈情形也會與正常人不同。


神經突觸細胞(presynaptic cell)


我們都知道神經元細胞(neurone)之間的溝通是靠突觸(synapse)利用化學物質來溝通訊息。而要激發神經元的溝通當然得有外界的刺激,大腦研究團隊目前都用「fMRI」掃瞄攝影來了解大腦功能及刺激造成的作用區。


這跟「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有關嗎?沒有!只是舉例說明。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有多少這暫且不論,但在正常狀態下,他們遍佈我們的大腦形成綿密網絡,連接我們的大腦各部份是事實,但如果沒有刺激時(例如看到聽到什麼等),神經元細胞不會被激發,突觸也不會互通訊息是事實。而每一樣刺激會活化的神經元細胞似乎也沒有一定的規則也不連續,而且一旦刺激消失,活化也會停止。


大腦神經元運作情形類同量子場


所謂的「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的圖像概念其實與上述神經元網絡及運作方式很像,只是量子場中連神經元細胞都是隨刺激才會聚集出現,成為一個節點樞紐(如海上泡沫),一旦刺激消失,這個樞紐也恢復於無形,而下一次的樞紐(node)出現在那裏,就看刺激來自何方了?


這樣的解釋即是「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中沒有真正的粒子實体(particles)存在,它應該是一時能量的聚積,等到能量傳導完畢,一切又復歸於平靜。在微觀世界中,就如同我們大腦中神經網絡的來往交通,快起快落;但在巨觀世界中,有太多的能量聚集成無數團塊節點(即我們所稱的物質世界),要把這種波動刺激消化彌平是需要一段「過程」的,這個過程即我們平常所言的「時空」。而時空對微觀世界來說是不存在的,如果加上物質不滅定律(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時空也不過是一個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中出現的一個節點(node)罷了。


Quantum field(量子場)
Quantum field(量子場)


還記得暗能量(Dark energy)嗎?它是一種假設的能量形式,充溢所有空間,主要用來形容宇宙為何會加速膨脹度原因。肉眼看不見也摸不著更難以衡量,但卻佔據宇宙73%的質能。這只是一個宇宙的的暗能量(Dark energy),如果有無數宇宙呢?這些宇宙如何聯結起來呢?如何一起作用呢?


Dark energy(暗能量)


還記得上期BBC knowledge提到的宇宙可能是一個「3D全像世界」(3D Hologram)的理論嗎?如果時空只是一個節點的記錄,那麼「3D全像世界」的宇宙是存在的,只是相對「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它是靜態的。動態的「3D全像世界」是不斷的變化的,因為能量在其中不斷的穿梭來往,當然就不斷的改變「3D全像世界」的宇宙的外貌,也就會出現不同的靜態「3D全像世界」宇宙,一世界一宇宙,一沙一渧一世界,剎那剎那即變,了解了嗎?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為動態的「量子場」(Quantum field)剎那即變過去現在未來都連結在一起同時變動,所以那來的過去現在未來呢?


3D全像世界


一個微觀世界如此,連結而成的巨觀世界也如此,而許多巨觀世界連結在一起也一樣變動,如同波動漣漪一樣,不同的只是時空過程。所以在量子世界沒有時間軸即無遇去現在未來的不同,因為能量可以返過來走再回去,甚至繞道而行,這種觀念與佛家無止盡的結(endless knote)是一個意思。


EndlessKnot


所以量子場(Quantum field)本身是一個架構(frame/structure),所謂的軌跡(traces)只是量子場激發過程中造成的圖像或紀綠,把這些圖像紀錄綜合起來分析,即可得出一個數學公式或者函數,當你帶進不同的變數時,量子場(Quantum field)的樣貌即有不同。


這樣是否能讓看官理解作者想解釋說明的「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呢?如果仍不了解,我再用作者講的天氣圖來作說明。通常我們看到的天氣圖就是現在氣象局觀測到的現像及紀錄,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歷史紀綠全部綜合起來整理分析,就會得出一些有意義的數據資料甚至數學公式,例如甲烷或者二氧化碳增加多少,地球年平均溫度會增加多少?而影響到的耕作面積農產品產量會有多少?這裏面所有的變數(Variable)都可以是主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或者是因變數(dependent variable),就看你用什麼角度來看這張天氣圖,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天氣圖出現,「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就是這種天氣圖架構


所以現在看官了解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真正的意思了嗎?形成物質世界(material world)的能量都糾結在一起,我們只是量子場(Quantum field)中偶而出現的泡沫(Foam),隨出即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能量的本身則不會消失,只是出現的方式會不同。我們是量子場架構中(Quantum field frame)能量匯聚的結點(node)之一,我們呈現了能量的聚集現象(phenomenon),但能量本身(即量子)可能離我們這個聚集點非常遙遠,它們只是透過這個量子場架構(Quantum field frame)傳導到這個結點來聚集成色而已(色即物質)。所以當有一天,我們這個色界或者節點消失時,能量並不會因而消失而是再度化為量子傳導聚集到他處再呈新色界,這就是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真正意思。


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纏結想像圖)


時空在量子場(Quantum field)這個架構中並無多大意義,因為能量可以不停的往返穿梭,所以過去可以被改變(fly to the past),未來一樣可以被改變(back to the futrure),形成不同的平行宇宙(有人說這就是弦論String theory的本質),也就是說那來的過去現在未來

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
string-theory(弦論)



BBC knowledge言及宇宙可能是一個「3D全像世界」(3D Hologram)的理論,在「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下是正確的,不管它已出現未出現都可能出現,只在於變數(Variable)如何帶入計算?


金鋼經一合理相分第三十品:「...............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明白了嗎?所有的世界都是一個量子場架構中(Quantum field frame)出來的,但要讓凡人理解什麼是量子場架構中(Quantum field frame)很困難,就如同我們現在都讀「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但要完全理解仍然超出人腦想像空間。

至於佛經所談的「涅槃」(梵語:Nirvāṇa )之意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的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明白嗎?懂才怪?簡單的說,就是你把自己從量子場架構中(Quantum field frame)獨立出來,或者斷絕所有的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這樣波動中的量子場(Quantum field)就與你無關了,也就是說你不再受這個量子場中的能量波動所影響。如何作到?真的別問我啦!


涅槃(Nirvāṇa)


寫完了!如果還有人不懂,那真的只能說「慧根」不夠,我嘛沒也沒有辦法咯!


D家大眼怪早早就來報到了,我看到他臉上嘴巴邊畫上了個「」字,問他為何?他沒有回答卻問我:「你說量子場架構中中量子會纏結,而且無遠弗屆對不對?」,「對!能量的傳導瞬間即至,距離沒有意義,時間也一樣。」,「所以我的妹妹無論如何都會跟著我來對不對?」,「你的妹妹?」我一時不知道他指的是誰?但馬上想到應該指的是D家的小武則天:「是啦!如果她不是妳的妹妹,也會是一個非常接近你的人;這一世界她是你的妹妹,但在其它宇宙中,她也許是妳的媽媽或姐姐,甚至可能你們二個人的性別倒過來也說不定?」





大眼怪聽完似乎有些沮喪。我指著他的臉再問乙次:「你的臉怎麼啦?」,大眼怪突然興奮莫明的說:「因為我妹妹說門兒都沒有,所以我就畫了一個門,告訴她門在這裏,嘴巴張開來,門就打開了......」


說實遲那時快,小武則天的臉突然出現在大眼怪的背後,一隻小手伸到大眼怪臉前,「Bo」一聲摀住他的嘴然後放開,一大塊撒隆巴斯把大眼怪的嘴巴封住了:「現在還有門嗎?」小武則天快樂的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