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譯者:張榮昌;出版社:商周;中文版初版:2005年7月1日
史前壁畫 |
邁諾安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BC2700 ~ BC1500):
現代人離開非洲的時間為舊石器時代中期約10萬~7萬年前。
線型文字A(Linear A) |
Minoan_Crete |
邁諾安文明共分四期:
一、 前皇宮時期(Prepalatial;BC3650 ~ BC1900):大約是公元前5700年時,根據地質學家的說法,此時地球處於暖化時期,黑海因海平面上升而被灌注海水。(我註:所謂的亞特蘭斯帝國是否位於黑海下面? 這個帝國的傳說只存在於希臘人之間,而希臘人的血緣與安那托利亞高原及Levant 的人相近,傳說由來很可能是這樣來的。)
二、 古皇宮時期(Protopalatial;BC1900 ~ BC1700):這個時期是中國夏朝,也是中國第一個父傳子王朝建立的時期,東西方一致? why ?
三、 新皇宮時期(Neopalatial;BC1700 ~ BC1425):此時期,埃及、希臘本土及克里特島開始貿易往來。此時期的終結,應該是地震、火山因素,因為此時在中國仍為商朝中葉鼎盛時期及埃及第十八王朝時期(BC1575 ~ BC1308),看不出氣候變異的狀況,所以發生於克里特島的事件,該是地區性的。
四、 後皇宮時期(Postpalatial,At Knossos;BC1425 ~ BC1170):新後二期剛好是中國整個商朝統治時期,到了末期海上民族擾亂整個地中海,應該與氣候變異有關,約1000年前在BC1900年左右,hyksos 牧人王朝開始進入埃及,也是氣候變異造成的。BC1420 ~ BC1375左右來自希臘本土的邁尼錫人開始佔領邁諾安人的城鎮聚落,不過方式可能是透過聯姻逐漸融入邁諾安的文化、宗教、藝術、經貿及官僚系統。
邁諾安人是海上貿易民族,足跡達伊比利半島、塞普路斯、小亞細亞、埃及、希臘本土、安那托利亞高原及迦南地沿海地區,包括 Levantine。許多歷史及考古學家深信邁諾安人涉及「錫」的交易,這項交易與青銅器(紅銅和錫的合金)有關。其它的貿易品有銅、金、銀與陶瓷。
snake-goddess(邁諾安女神) |
Minoan pottery |
minoan man |
minoan women |
邁諾安社會體系似乎為母系社會,所以主神皆為女神(Snake Goddess)。而邁諾安的陶瓷器與中國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分佈在渭河流域、關中及丹江上游地區;BC8000~BC7000漩渦紋彩陶)等造型、花色圖案很相似。
Minoan figure-eight shields (邁諾安盾) |
邁諾安社會殯葬習俗以「土葬」圓型墓為主;他們的住家格局為「U」字型,且都為南北坐向(我註:像我們鄉下土厝有主屋、天井再來東西二邊伸手廂房),通常為二層樓,後期甚至到三、四層樓,有很多上寬四方下窄漆成紅色的圓柱,房子周邊還有用陶瓷作成的排水管,水利設施作的極佳。
fig(無花果) |
chickpeas(鷹嘴豆) |
在克里特島野外有芹菜、蘆荀、紅蘿蔔、萵苣(lettuce)等野生菜可撿食;而梨、榅桲(quinces)及橄欖樹是克里島的原生種。 邁諾安人另從埃及進口棗子、棕櫚樹及貓來種植及繁殖;他們也從近東移植石榴(pomegranates)及榅桲(quinces)來種植。 所以邁諾安的農業文化是作物混種,一方面維持地力,一方面可以避免單種作物無法收成時發生饑荒,特別是他們用橄欖油作為日常食用油的習慣,較之北方人常用的奶油,以今之養生眼光來看,是較健康。
邁諾安人也獵食島上的野生動物如鹿、野豬(boar)及海中的軟體動物,但應該不是他們的主食。
而葡萄酒的製造,很可能開始於克里特島邁諾安時期,為了供應皇宮成員的需求,同時作為貿易出口品及外交禮品。
而到了邁諾安文明的末期,克里特島的東北邊開始建造水壩及梯田,表示水資源開始出狀況。(我註:因為Thera 島火山爆發後,引發的氣候變異?)
邁諾安人初期的農業用工具為木製或骨製。,以皮條(straps)與將其與把手綑綁在一起來使用,但到了青銅器時代,則改用青銅器,但把手仍為木製。
邁諾安文明終止之因:
新增說明文字 |
考古證據顯示是海嘯非火山火催毀了克里特島沿岸城鎮如同311宮城大海嘯催毀日本東北經濟一樣,導致邁諾安文明開始滑落。一說火山灰大量落於克里特島東部,使農作物無收,產生饑荒,這或許也可以推而廣之,是否小亞細亞及迦南地、Lavant都受到影響,氣候變異導致災荒,以致於雖然邁諾安人以海上貿易為生,但主要貿易區都受到這種海嘯火山灰催殘,他們的海上貿物也應該是受到重創的,一時之間也許看不出來,但十多年下來,影響就很明顯了。
邁諾安文明力量的減弱就引來希臘本土邁錫尼海上軍事強權的入侵,所以克里特島沿岸很多聚落被焚燬,終至被征服統治。
邁錫尼文明(Mycenae civilization;BC1600 ~ BC1100):
Neolithic(新石器時代;早於BC3500): 此時期只剩下一些陶器碎片,確定有居民,但地質層已完全被催毀,目前考古証據不夠說明狀況。
青銅器早期(Early Bronze Age;BC2100 ~ BC1700): 考古証據顯示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歐民族(Indo-Europeans)開始定居此地,生活型式為半農半牧,而且開始與邁諾安克里特島(Minoan Crete)來往,融入邁諾安文明中。
cist(石圍棺墓) |
青銅器晚期(Late Bronze Age): 這個時期的考古証據顯示,除了沿海地區有密集城市功能完整的聚落外,邁錫尼人會於較遠的山丘建堡壘作為衛城(acropolis),功用盪防衛及軍事指揮中心。
mycenae-graves(Grave Circle B) |
ossuary(石製骨甕) |
我註:這種石箱棺的型式在中國就是木製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曾侯乙的墓葬。「Mycenae」用希臘語唸為「Mykēnē」,中間的「ce」為「ke」非英文的「se」,所以是「契」,大草原的「凱爾特族」Celtae 。而圓型墓很特殊,但在大草原上,未見這種墓型,但出現更大的山型墓,中國稱為「封丘」,為何稱「封」? 表示封住什麼不是嗎? 這種造墓原理是否與「Mycenae」的圓型墓填土成山丘觀念同? 大草原上也常見一種東西,就是到處散落的石柱及石碑,考古學家都說那是一種記號,問題是什麼記號? 也許下面就是一個豎葬坑墓也不一定,但至少得挖數公尺到數10尺試試看是否有所斬獲?
現在想來,巨石陣下面或許也是一個圓型墓葬群也說不定,而且可能葬了主要部落頭目一家子人,才需要如此大規模及石柱記號。
Late Helladic II (古希臘文明末期 II; BC1500 ~ BC1400):
蒙古包 |
Nan Mado文明 |
Cyclopean walling |
Ashlar |
2、Epano Phournos
3、the Tomb of Aegisthus
the Tomb of Aegisthus |
Tholos at Athens |
Tholos at Epidaurus |
Tholos at Delphi |
pylostholos(古希臘蒙古包型建築物) |
此時期雅典衛城及附近山丘出現許多上述的巨石建物(cyclopean)特別是城牆。城牆中建造了皇宮(特別是希臘南部),這種邁錫尼皇宮中都有一個「megaron」或者「throne room」(王座室),室中央一定會有一個凸起圓型的「火爐」(hearth),而爐火上面是一個的被四個圓柱支撐成方型的「露天開放」屋頂。 至於王座則擺放於爐火一邊牆之中央,讓統治者能毫無礙障的看到進口處。而每一面牆及地面都以灰泥壁畫裝飾,極其華廲。
megaron |
megaron with throne room-at-Knossos |
Lion Gate |
BC1200年左右,邁錫尼文明開始滑落。這在考古界定位為世界性「青銅器文明衰亡紀」(Bronze Age collapse),在極短時間內,希臘南部的所有邁錫尼城邦全部被焚毀。過去傳統的歷史學家都說這是北部的多利安人「Dorian invasion 」入侵造成的,但現在很多考古歷史學家開始懷疑是否有這種事發生,因為他們發現後來小亞細亞沿岸一帶的希臘移民建立的新城邦講的都是「Ionic dialect」,這是古希臘人慣用方言。
對照中國,此時是商朝末期。商朝立國600多年之間,為了黃河泛濫遷過六次都,最後一次遷都「朝歌」(河南淇縣;BC1198 ~ BC1122;它的緯度與邁錫尼城邦幾乎一致),時間落點與邁錫尼文明衰亡時期一致。而黃河泛濫與氣候變異有關。我註:我相信是地震加上火山爆發等影響了全球氣候,以致於穀物欠收等,導致邁錫尼人走上老本行「海盜」劫掠,而且是結合外人連自己人都搶,才會峰火連天。 希臘南部包括克里特島邁諾安城邦等無一倖免,最後連安那托利亞高原沿岸(Anatolia) 希臘殖民地如特洛伊(Trojan)都搶,最終結夥成「海上民族」(Sea Peoples)把近東二大帝國「西臺」(Hittite Empire)及「埃及」(Egypt)都捲入戰火中,導致二大帝國的哀亡。
我註:我本來就認為斯巴達人(Sparta)不是後來的希臘人,應該是邁錫尼的後裔。事實上考古歷史學家也如此認定。
邁錫尼人的宗教信仰為「多神教」(polytheistic),而且對於異教神祇接受度很高。他們的原始信仰應為天空之神(sky-deity)名為「Dyeus」(於古印度,天空之神為Dyaus Pita),就是後來的希臘眾神之王「Zeus」, 也是後來羅馬眾神之王「deus pater or Jupiter」。 但當邁尼錫人逐漸與邁諾安文明融合時,他們接受了邁諾安文明中的「女神」,並將這些女神與他們原有的天空之神信仰連結,這就是「奧林匹亞眾神」(Twelve Olympians)的來源。考古証據顯示邁錫尼人有用活人牲祭(human sacrifice)的習慣。
荷馬史詩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應該都是邁錫尼時代的海上冒險時代的傳說人物。
lamassu |
Elam_Map |
627 BC 於亞述最後一位偉大的君主「Ashurbanipal」死後,亞述帝國陷於內亂,讓迦勒底人(Chaldaeans)找到機會於620 BC 建立了「Chaldean Dynasty」(迦勒底王朝),於539 BC 為波斯人所滅。
被波斯阿契美德王朝(Persian Achaemenid Empire)滅亡後的的迦勒底人(Chaldaeans),被眨成社會的一個階級,特別是迦勒底人(Chaldaeans)擅長於讀寫及占星,所以把他們歸類為星相學家(astrologist)。
迦勒底人(Chaldaeans)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巴比倫區(Babylonia)的阿卡德語(Akkadian)方言,這種語言與亞述人用的亞述阿卡德語(Assyrian Akkadian),在發音(sound)及字母(characters)上有些許不同。
我註:猶太聖經(Hebrew Bible)說亞伯拉罕(Abraham)來自「Ur of the Chaldees」,就洩了年代的底,表示這本聖經最早成型於「巴比倫之囚」時,否則不會提到 「Chaldees」,所以這是被移置於 Ur 的祭師寫的經典。 至於舊約中提到的很多歷史事件,應該是屬於二河流域從蘇美、阿卡德、亞述到巴比倫歷經六、七仟年的故事,非屬於猶太人專有的歷史。
Hyksos人出現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時間為第11王朝(BC2133 ~ BC1991;約當中國夏王朝時期,大家的印像就是大禹治水),他們在第12王朝時取得權力,到了第13王朝權力達到頂峰(BC1773~BC1650;夏王朝末年);到第15王朝時(BC1650 ~ BC1550;商朝初年),他們已完全統治下埃及,直到第17王朝結束時(BC1580 ~ BC1550,商朝初年)才被完全逐出埃及。
這個時間點與聖經中談到雅各的兒子約瑟被賣到埃及,為法老王解夢成為大臣很近,其情節很像第12王朝開國君王Amenemhat I(約BC1991 ~ BC1962在位)成為第11王朝最後一位君主「Mentuhotep IV」(在位時間BC1997 ~ BC1991)的權臣,再取得王位,建立第12王朝的過程。 而摩西出埃及記的情節,就比較接近Hyksos人被逐出埃及的時間,而不是大家認為的拉美西斯二世時(Ramesses II,BC1314 ~ BC1237)。
Hyksos人名字都很「Canaan」化,所以他們應該是逃饑荒來自西亞迦南地的人,他們從西亞帶進「Ba'al」神的信仰及用馬拉的戰車及複合弓。關於父子共治這種概念,也是由Hyksos人帶進埃及的,特別是第15王朝的Amenemhat I與其子Senusret I是這種共治的典範。
迦南地(Canaan)是一個歷史及聖經名詞,約當現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嫰及約旦西部。在埃及第18王朝法老Akhenaten 阿瑪納時期(The Amarna Period;BC1353 ~BC1336),這個地方深受埃及及西臺王國(Hittite Empires)的影響;加南語族是屬於西北閃族語系,最著名的就是希伯來語(Hebrew language),這個族群是當地採獵半農業土著與阿拉伯遊放民族的混種,考古證據顯示起源於BC6200年前的氣候危機期。
Canaan 這個字的語源是「lowlands」,相對於Aram的語源為「highlands」(我註:下埃及是低地;而近波斯灣古烏爾區也是低地);而另一個解釋是出自公元前1600年阿卡德時期二河流域城市「nuzi」的石碑,她用了一個名詞「Kinahnu」(即Canaan),意為「紅色」或「紫色」染料,指的是「Kassites」人利用「murex」這種螺殼製作的染料,以及地中海東岸腓尼基人從玻璃製造中中得到的染料副產品。而這種染料在「出埃及記」( Exodus)中提到是「Canaan」人的出口大宗。 而「Phoenicia」(腓尼基)是希臘語「紫色」的意思,腓尼基大城「Tyre 」的紫色布名聞四方,是羅馬貴族及皇室的最愛。(我註:我一直認為腓尼基人與迦南人是同一民族,但他們好像不是猶太人)
法老Akenaton |
Phoenicia(腓尼基;BC1500 ~ BC300):
galley |
bireme |
在埃及阿瑪納文書中(Amarna tablets ;BC1350 ~ BC1330),提到來自這個地區的海上行商,他們都自稱為「Kenaani or Kinaani 」(即迦南人Canaanites)。約100多年後,埃及第19王朝面對的海上入侵民族,應該就是腓尼基人。(我註:這段歷史恩怨始自牧人王朝,萌生於阿瑪納時期,結怨於「Tutankhamun」(圖坦卡門;BC1333 ~ BC1324)死後,他的王后「Ankhesenamun」(安克姍海娜曼;BC1348 ~ BC1324)不願意下嫁所謂的「僕人」(我註:應該是18王朝的最後一位法老「Horemheb」將軍(BC1319 ~ BC 1292,而不是大家認為的權臣 Ay),情願從敵國西臺(Hittite) 引進王子繼承法老王位引起的。 但因西臺王子半路被殺。再加上阿蒙崇拜與太陽神崇拜引發的爭議在第18王朝結束後仍未終止,到了史上拉美西斯二世時期(Ramesses II;BC1314 ~ BC1237),所謂摩西出埃及記終於到了高峰。 被迫離開的所謂猶太人到了迦南地,會就此與埃及歷史恩怨切割清楚嗎? 顯然答案不是。 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有來龍與去脈,絕對沒有不清不楚的緣由,只是讀史的人,一定得一步一步的考證,把歷史公案弄清楚。
Tutankhamun and Ankhesenamun |
Horemheb |
Phoenician_alphabet |
Phoenician Sarcophagus(腓尼基石棺) |
Erythraean Sea(印度洋古稱) |
基因地理分配學家作檢測結果,發現腓尼基人後裔男性擁有一個共通的「m89 chromosome Y type」,而且他們檢測過「邁諾安」(Minoans)及所謂「海上民族」(Sea Peoples) 的聚落,顯現的結果,他們可能與腓尼基人不同族裔。但腓尼基人與黎巴嫩有同源的「haplogroup J2」,而且他們更進一步發現在北非及南歐,每17個男性中有一人的祖先就是腓尼基人。 (我註:聖經中說亞伯拉罕來自烏爾,也就是現在的阿拉伯半島南部,如果腓尼基人的來源考古是正確的,那麼他們往北到地中海定居,往東就到中南半島及中國珠江、長江三角洲。如果牧人王朝的移民是阿拉伯半島的腓尼基人,那麼第一批移民到東方的商人是可以確定的,第二批該是東周晚期的楚吳越等國,因為談到了鳥文字)
BC1200 ~ BC800之間,因為從北方來的「海上民族」(Sea Peoples)催毀了西臺及埃及帝國,導致地中海強權的權力真空,讓腓尼基人的城邦勢力蓬勃興起,與古希臘人爭雄。
BC539 ~ BC65是腓尼基的凋亡期,首先是波斯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BC600 ~ BC530」於BC539年征服腓尼基,將其分割為四個附庸國「Sidon, Tyre, Arwad, and Byblos」(Sidon、Tyre、Byblos位於黎巴嫰;Arwad位於地中海,目前屬於敘利亞),提供海軍艦隊予波斯帝國征服四方之用,也正因為如此,腓尼基人大規模移民到北非突尼西亞的「迦太基」(Carthage)及其它殖民地。 BC350 或 BC345 腓尼基附庸國之一的「Sidon」爆發叛變,但很快的被波斯帝王阿塔薛西斯三世(Artaxerxes III;BC 425 ~ BC338)平定。
BC332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BC356 ~ BC323)征服了腓尼基大城邦「Tyre 」,接下來陸續將其它腓尼基城邦拿下,導致腓尼基海上貿易霸權勢微,由希臘人接手地中海東部貿易。 至此,腓尼基人的文化在源生地消失,由北非的迦太基繼承接續,與希臘人分庭抗禮,希臘人佔據地中海北部航線;而迦太基走地中海南部,雙方顯少衝突,主要交會點為西西里島,希臘人在東北部殖民,而迦太基在西南部。迦太基主要的貿易財為伊比利半島的鐵礦及貴重金屬(銀)開採,他們僱用努米亞騎兵(Numidia mercenary armies)來保護他們的行商利益,直到羅馬帝國興起,於BC146年,亡於第三次布匿克戰爭「Punic Wars」。
baal |
astarte |
腓尼基人的主要貿易產品是紫色染料(Tyrian Purple dye)、玻璃胚,西元前八世紀後將葡萄酒賣予埃及,換取努比亞黃金(Nubian gold),也買賣貴重金屬「銀」(從伊比利半島)及來自英國的「錫」,甚至後來還將來自「Cyprus」銅與錫融合製造新的銅合金,賺取巨額利潤。
根據史書所載,腓尼基或者迦太基人應該航行探險過整個西非海岸,甚至接受埃及法老Necho II (埃及第26王朝;BC610 ~ BC595)派遣由紅海往下繞非洲一圈經直布羅陀海峽回到地中海,歷經三年。
Sea Peoples(海上民族):
這個用語是埃及第19王朝第四位法老Merneptah (or Merenptah;BC1213 ~ BC1203在位)所使用。他們於第19王朝末期開始入侵埃及,到第20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BC1186 ~ BC1155在位)達到高峰。
海上民族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腓尼基大城「Byblos」(位於現今黎巴嫩)豎立的方尖碑中,指他們來自安那托利亞高原西南部 「Lukka」之地(也稱為 Lycian),出現時間約為 BC2000 ~ BC1700;接下來是西元前第14世紀中期的阿瑪納時期文書中,其中提到「Lukka」及「Shekelesh」(源出Sicily)攻擊埃及人及他們的村落。
Naue II type 劍 |
sherden人 |
考古學家說,「 Sherden」人是西元前13世紀末橫行於地中海的海盜之一,由於他們的出沒,導致愛琴海貿易受阻斷,間接使得邁錫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崩解。這些海上民族,攻擊小亞細亞諸城邦及埃及、西臺帝國等,也使得二大帝國一個滅亡;一個走上衰亡。
「 Sherden」人崇拜聖泉,這個習俗與中南美洲某些地地安民族的信仰同。這種信仰來自農業民,如果依考古學家推論,他們最原始來源地是安那拖利亞高原,受西臺帝國逼迫,加上饑荒才淪為海盜,被法老王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BC1186 ~ BC1155在位)擊退後移居薩丁尼亞島(Sardinia Island).
海上民族(sea peoples)的組成除上述的「 Sherden」、「Lukka」及「Shekelesh」人等,還有「 Ekwesh」、「 Teresh」等族群。 其中「 Teresh」與「Lukka」一樣,來自安那托利亞高原西南部(Anatolia),是後來移居義大利的「Etruscans」的祖先。 至於「 Ekwesh」就是殖民於安那托利亞高原沿岸及愛琴海諸島的阿蓋亞希臘人(Achaean Greeks )。
埃及第21王朝約西元前1100年時(約當商末周初),法老們將海上民族(sea peoples)安置在迦南地(Canaan),即後來的「Philistines 」(猶太人說的菲力人).
我註:我們得提邁諾安人(Minoan civilization),因為神牛崇拜從他們開始,而且他們本身就是航海貿易民族。 他們的文明於西元前1500年左右凋萎,有人說是火山爆發引起的海嘯逐漸催毀的(史上第一次爆發於BC1660 ~BC1613之間),如日本、印尼一樣,事實如何未知,但海上民族(sea peoples)第一次出現在埃及歷史(約當埃及第14~15王朝時期,與牧人王朝同期),及來自希臘南部的邁錫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取代這個文明是事實。 大家可以想像失掉家園的邁諾安人會移居那裡? 小亞細亞靠海的地方不是嗎? 這時候的東方正處於夏商王朝交替時。
接下來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又發生一次氣候變異,所以希臘半島及愛琴海諸島來自邁諾安及邁錫尼文明的海民再次騷擾搶劫小亞細亞及埃及沿地中海岸城市,特洛伊戰爭(Trojan )就在此時爆發,在此之前,我就懷疑特洛伊戰爭(Trojan )能支持10年與邁錫尼諸邦戰爭的原因在於她背後有西臺王國的支撐,所以特洛伊戰爭(Trojan )被攻破後,西臺帝國也被所謂海上民族(sea peoples)滅亡,這之間的巧合絕非完全沒有關聯。因為西臺帝國沒有留下亡國文獻,所謂的海上民族(sea peoples)是拉美西斯三世銘文記錄的,所以用語出現混餚及不解的謎團。
Philistines(Peleshet;腓力人):
megaron |
megaron |
Philistines_pentapolis(腓力人城邦) |
BC1475年,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Thutmose III(BC1479 ~ BC1425在位)征服迦南地(Canaan),開啟埃及統治迦南地南部平原之端。
BC1175年,埃及第二十王朝法老Ramesses III(BC1186 ~ BC1155在位)擊敗海上民族(Sea Peoples),並將俘虜(Peleshe人)安置於迦南地南邊,後稱為Philistines(腓力人)。 他們建立了五大殖民城邦:「Gaza, Askelon, Ashdod, Ekron and Gath」。 聖經說他們是猶太人最危險的鄰居,他們的總人口數於西元前11世紀時達到30, 000人左右。Philistines(腓力人)殖民區建築物遺蹟有廣大的牆面,支持二樓,而它的門很寬,進門就是一座大廳,部份有廊柱支撐屋頂,而大廳中有圓型火爐(hearth),旁邊舖有小卵石,與典型邁錫尼建物「megaron」一致。而且Philistines(腓力人)遺蹟中顯示他們奉祀邁錫尼女神(Mycenaean goddess)。所以可以明確得知,Philistines(腓力人)是源自居於希臘南部甚至到了克里特島上的邁錫尼人的後裔,不過他們移居迦南地後,就逐漸與迦南文化融合了。他們也從說邁錫尼語到用迦南地人說的閃族語( Semitic),接下來則說阿拉米語(Aramaic language),最後是「Indo-European」語系文字被留傳下來。最終Philistines(腓力人)完全同化於迦南文化,且崇拜供奉迦南眾神「Baal、 Astarte、 Dagon(亞述巴比倫豐饒神)」
BC1150年,埃及從迦南地(Canaan)撤軍,雙方的宗主附屬國關係結束。埃及與迦南地的關係始自BC1550年(約當埃及第18王朝開始;BC1575 ~ BC1308),此地當時皆是小鄉鎮規模的城邦,集中分佈在地中海沿岸或者離岸不遠處。這些迦南人的種族來源複雜,但他們都說彼此可以溝通的西閃族語系(he West Semitic language family),及具有共通的文化,包括宗教信仰、飲食、經濟及政治組織。
BC1250 ~ BC1150(埃及第十九王朝 ~ 第二十王朝;BC1298 ~ BC1064;商末到周初),因為海上民族劫掠的影響,迦南地許多城邦國家被毀,導致地中海貿易中斷,及埃及於此地的勢力式微,此時正當西方青銅器時期末。迦南地北邊城邦國仍維持相當完整,但轉變成經商民族腓尼基人(Phoenicians),而原迦南地人往高地聚居成小村落,已無復當年的在沿海低地的城邦結構組織;而沿海低地平原由非迦南地人佔據(sea peoples),但襲用原迦南地人文化。
BC1175 ~ BC1100年,BC1175年左右,埃及被大量海上民族(sea peoples)從海上及陸地入侵劫掠,這些海上民族結成一個聯盟叫「nine bows」, 包恬「Tjeker(住於安那托利亞高原西北部,源自克里特島或希臘雅典區、Shekelesh、Deyen、Weshesh、Teresh、Sherden、 PRST(Philistines)等。他們被埃及第20王朝法老王(Ramses III;BC1186 ~ BC1155在位)擊敗,並將其中之(Philistines)移置於迦南地南邊治中地海岸平原,到了埃及勢力撤離迦南地時(BC1150年),Philistines(腓力人)的殖民地已經往內陸擴展。
Philistines_Pottery |
猶太人(Jewish people):
「Jew 」這個語詞來自拉丁文的「Iudaeum」,而這個拉丁文字義是「Judaean」(來自Judaea 這個地方的人,這個地方是聖經上的古猶太王國(kingdom of Judah;BC930 ~ BC 586),到了羅馬時代是 Iudaea 行省(AD6 ~AD132)。
猶太認同(Jewish identity )始於巴比倫之囚時編纂的經典「Babylonian Talmud」。而禁止「異族通婚」(intermarriage)也於此時開始,因為害怕猶太女人嫁了異族老公生下的孩子,不再遵行猶太教義及法規(我註:講白些,這些猶太祭司就沒有人供養了)。目前從父系方面得知的基因遺傳,確定猶太人於成為「巴比倫之囚」後,因為禁止異族通婚的結果,其基因池顯示與鄰近周邊非猶太族群的基因池比較起來,相對的「隔絕」,而從「Y-chromosome」中也發現,猶太人與庫德族(Kurds)、敘利亞人(Syrians)及巴勒斯坦人(Palestinians)同源(我註:敘利亞人與腓尼基人同源;巴勒斯坦人即腓力人;庫德族位於伊拉克西北部及土耳其東南部,讓我聯想到原迦南人因為海上民族的入侵,搬到內陸高地)。
所以「Y-chromosome」基因分析結果,顯示猶太人源生於中東(Middle East),混血次多是南歐人,特別是希臘人及義大利人(我註:腓力人根源是邁錫尼人)。
另外從猶太女性「Mitochondrial DNA」的母系基因檢測分析發現,她們的母系祖先共有4位,於1000~1500年前源生於中東。
猶太人於公元前五世紀時所說的語言為「Aramaic」,一種閃族語系;成為巴比倫之囚大流散(diaspora )後,講希臘語(Greek)。羅馬帝國驅逐猶太人離開迦南地後,移民中歐(Central Europe)講「Yiddish」(Judæo-German language );移民到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的講「Ladino」(Judæo-Spanish language ),但大多數猶太社區方言因為各種因素包括二戰時的大屠殺(Holocaust )都滅絕了。
所謂的希伯萊語(Hebrew)原本只用在猶太儀式上及經典中,日常生活中絕少使用。(我註:像不像埃及祭司把持象形文字使用的權力?)直到西元1881年「Eliezer ben Yehuda;1858 ~ 1922」這位猶太詞典編輯者回到巴勒斯後,才重新將這種語言文字復興為日常用語兼猶太人的母語,現在與阿拉伯語(Arabic)併同為以色列的「官方語言」之一。
目前猶太人最常使用的語言為「英語、希伯來語及俄語」,另外西班牙語、法語也很普遍,至於歷史上常被猶太人使用的「Yiddish」語(Judæo-German language ),目前已很少人用,特別是二戰納粹大屠殺後(Holocaust)。
新增說明文字 |
肥沃月灣(Fertile Crescent)
我註:牧人王朝出現始於埃及第12王朝開國法老王「Amenemhat I;BC1991 ~ BC1962在位),此時約當中國大禹治水後(BC2297 ~ BC2198)建立夏朝初期(BC2070/1979 ~ BC16世紀);而此時紅髮藍眼白皮膚的遊牧民族「Amorites 」因為氣候變異導致的大乾旱(約公元前22世紀),被迫從原住居地今敘利亞山區往南部「肥沃灣」(Fertile Crescent)區移動入侵。
Thebes(底比斯) |
mapa_itjtawy(第12王朝法老王Amenemhat I的首都) |
埃及古城地點圖 |
目前猶太人最大定居國為美國,人口總數為5.4百萬 ~ 6.4百萬之間;以色列本身約5.4百萬左右;其它較多的為法國(北非猶太移民)、加拿大、英國、蘇俄、阿根廷、德國(東德移過來的猶太人)、澳洲等,但人口數都在50萬以下。
猶太人所稱最近一次的「出埃及記」(Jewish exodus from Arab lands),造因為1948年建國後,與鄰近阿拉伯國家的爭議,使得「北非」及「中東」猶太人不得不移居「以色列」,這情形非常類似1947年印巴分治導致的大移民。
猶太大屠殺第一次發生在「十字軍東征」那段時間,接下來是十五世紀,伊比利半島上西班牙及葡萄牙的天主教徒趕走摩洛伊斯蘭教徒後;最近的一次是二戰的納粹(Nazi)集中營事件。
Star_of_David |
Lukhot_Habrit(十誡) |
Menora |
我註:「大衛之星」像二個金字塔相交,好像訴說猶太人的埃及之源;「Menora」則像巴比倫的天文星像「七星連環」,表示猶太人成為巴比倫之囚的歲月;而「十誡」是林立的碑,註記猶太人的歷史及故事,有埃及、希臘及羅馬的紀史綜合概念,不是方尖碑而是圓頭石碑,應該到了羅馬波斯時代了,最著名的是漢代碑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