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06, 2013

秦朝(BC221~BC207)--附贈白蛇傳的源來本事





秦始皇(BC259~BC247~BC210)


硬梆梆的考古歷史是令人難以消受,但我發覺英法百年戰爭英國30年紅白玫瑰戰爭卻吸引不少人看,所以我決定,以後每一篇考古歷史的前面或者後面都說一個相關的故事給看官有Fu,然後再加減看硬硬的考古歷史可能會好一些。


歷史是過去生活的記錄,未來人類文明的寫照。讀史看新聞沒有什麼不同,它只是較為古老的新聞而已。


我們每次碰到重大新聞事件時,總會有分析評論來說明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讓看到這件新聞的人了解事件的緣起因由結果。其實考古歷史學跟這個差不多,差的只是時間


我們現在看新聞都叫國際新聞,純地方性的新聞較少。 歷史事件也差不多,也都是全球性事件,只是後來撰史者為了減少史量聚焦,就只寫周邊發生相關的事,而把關係較遠或間接的事件全部捨棄,所以就造成後世讀史者經常一頭霧水,不明白為何會這樣?但如果你夠聰明把同時代發生的其它相關世界史套進去,就會發現原來讀不通的情節都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了。

所以說世界本一家,過去現在未來都差不多,地球村不是現在數位化電腦化時代才存在,過去我們的老祖宗照樣「龍行天下」,只是時間慢一些,沒有秒殺,而是年殺


因為本篇我寫秦朝,所以篇首要講的故事就是秦朝三個名女人-------宣太后(羋八子)、華陽夫人(與宣太后同姓羋,皆為楚國宗室)、趙姬(邯單名妓),從這三個女人的表現,可以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女性性自主權的狀況,相當有趣! 而且這三個女人剛好縱跨秦國最後三個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共約60年,接下來就是秦始皇(BC259~BC247即位~BC210)的時代了。






我們第一個談到的秦國女性是宣太后 (?~BC265),她姓(這個字唸ㄇㄧㄝ,據說楚國的宗室是羌族,所以當地的原住民就用羊叫聲來隱喻楚宗室的來源,久而久之,楚宗室即以為姓)應為楚國宗室之後,但卻僅為秦惠文王(BC354~BC311)之妾,所以她應該是楚國王室的賀禮。仔細查核的結果,發現BC324年秦惠文君稱王,而宣太后之子秦昭襄王(BC324~BC251)是年出生,所以宣太后是楚國王室對秦惠文君稱王的賀禮這種說法應無誤。至於「八子」是秦宮后妃等級之一,宣太后在秦惠文王宮內的妃嬪等級就是八,所以稱「八子」,如同後世的昭儀才人貴妃等的稱呼,是宮秩稱呼,並非她的名字。「八子」等級並不高,漢制還排在「美人」之後,可見得宣太后並非秦惠文王的寵妾或妃,但出身楚國宗室則無誤,否則不可能在秦王室王位奪權戰中勝出。


秦宮另一個「八子」是 母以子貴被封為太后的「唐八子」。她是秦昭襄王的妾室,宣太后的媳婦,也是就華陽夫人夫婿安國君(秦孝文王)之母。她早逝,秦孝文王(BC302~BC250)繼位後追封她為太后,將她 與秦昭襄王合葬於茝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東)。唐八子史言出身「唐國」(即後來的晉國),但到秦昭襄王(BC324~BC251)時晉國早於BC376年韓趙魏三國瓜分不存了,所以唐國之說何所指難辯?但另有一說是被改封到現今河南唐河縣、湖北棗陽市一帶的後裔陶唐氏,至於事實如何則不得而知?


宣太后的兒子嬴稷(秦昭襄王)能當上秦王,應該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造成的。(楚懷王?~BC296)、(趙武靈王BC340~BC295)二國當時都與秦國(指秦惠文王BC354~BC311)多所爭戰,所以迎立一位弱勢的秦王對當時東方六國是有利的。


秦國商鞅變法開始(BC359),歷經秦孝公(BC381~BC361即位~BC338)、秦惠文王(BC354~BC337~BC311)、秦武王(BC329~BC310~BC308)約50年間,國勢強盛威嚇北狄西戎戰國其它六雄。但因秦武王突然過世又無子(跟人家比賽舉鼎,力有不逮掉下來砸斷小腿骨失血過多死亡),引發秦國王位繼承的權力鬥爭,導致國內動盪不安,直到秦昭襄王BC304年成年冠禮(滿20歲)後才逐漸底定。雖然他得面對齊魏韓三國第二次合縱攻秦之局(BC298~BC296),但事實上已能逐步掌控當時戰國末期的國際情勢。


宣太后義渠王這段誹聞始於秦昭襄王繼位時(BC306),持續到BC272年宣太后引誘義渠王入秦,殺之於甘泉宮為止共持續了34年,其間二人之間還生育了二子


34年是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也就是說宣太后義渠王時可能都接近70歲了,試問她的老相好義渠王該有多大年紀了? 應該都年過了70吧?什麼事引發了殺機? 他們二人的兒子呢? 秦昭襄王(BC324~BC306即位~BC251)為何要等20年他自己都已是年過半百的人(52歲)才動手?倒底被殺的義渠王新王亦或老王?但應該都是熟識宣太后且能信賴她的人,才會沒有防備入秦不是嗎? 所以引發殺機的可能就是義渠王擁有的領地。


義渠東周(BC770~BC256)時活躍於今涇水北部河套地區的一支古代民族或者王國,由北部少數民族(羌或狄)組成的部落,正位於秦都咸陽北方,對秦國造成威脅。 如果義渠王年老力衰,正準備傳位新王,而新王又非宣太后老義渠王之子,當然會引發殺機。


義渠王死後,秦國趁機發兵攻滅義渠,將義渠殘部逐出黃河以南地區,在義渠的故地設立隴西(今甘肅臨洮縣)、北地(今甘肅慶陽市西南)、上郡(在今陝西榆林市南)三郡,同時在邊境開始修建長城戰略目標非常清楚



義渠所在
義渠滅後置的三郡所在


這件公案讓我想到『漢書』所載,劉邦(BC256~BC202稱帝~BC195)死後,匈奴首領冒頓(?~BC209即位~BC174)曾寄國書向呂后(BC241~BC195掌權~BC180)求婚這件公案。冒頓意在標揚匈奴武力,貶低漢朝,最終於60年後引發漢武帝(BC156~BC141即位~BC87)征伐匈奴之舉(BC129)。 秦昭襄王終於對義渠王痛下殺手是否亦基於此因呢?


宣太后的下場並不太好,她的太后位置因秦相范睢(?~BC255)提點秦昭襄王,關於趙武靈王(BC340~BC326即位~BC295)及齊湣王(BC323~BC300即位~BC284)的下場而於BC266年被廢。她的二個兄弟魏冉(異父)、羋戎(異母弟?~BC262)及二個兒子公子巿公子悝(史稱是秦昭襄王同母同父弟,但更可能的是宣太后義渠王所生的二子)等四貴驅逐出秦國BC265年10月宣太后去世,葬於芷陽驪山(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





再下來我們談第二個女人華陽夫人?~BC230)。她是秦昭襄王次子安國君(BC302~BC250即位~BC250)的寵妾,羋姓,名字不詳,與宣太后同為楚國宗室出身,被稱為華陽夫人,是否與宣太后同父兄弟華陽君羋戎(?~BC262)有關則不得而知。


安國君昭襄王長子秦悼太子過世後(BC267年),被冊立為太子(BC265年)。華陽夫人安國君正室,但無所出,讓戰國著名商人呂不韋(BC290~BC249年掌權~BC237失勢~BC235)看到機會,從中牽線,讓秦質趙國公子異人華陽夫人義子,並易名為「子楚」討華陽夫人歡心,再透過她說服安國君異人嗣子(準太子)


BC250年安國君繼位,是為秦孝文王(BC302~BC250即位~BC250),立華陽夫人為后;子楚為太子。同年(BC250年)秦孝文王薨(傳說是呂不韋買通秦孝文王左右鴆殺之)。


華陽夫人一直活到秦王政十七年(BC230年)才過世,與秦孝文王合葬壽陵。對於一個三仟寵愛集一生的女人,在宮廷鬥爭中尚知謹慎自保,獲得壽終正寢的機會實為不易。





最後一個女人即秦始皇(BC259~BC247~BC210)母趙姬(BC3世紀~BC228),據說她是趙國邯鄲城內的絕色名妓,由呂不韋(BC290~BC249年掌權~BC237失勢~BC235)出高價購得,轉贈予當時在趙國當質子的秦國公子異人(子楚BC281~BC247),作為「奇貨可居」公案中的交易品之一。秦昭襄王48年(BC259年)秦王政誕生。


趙姬的故事大家都熟知,所以不再復述。但她的出身相當有趣,因為趙武靈王(BC340~BC326即位~BC295)胡服騎騎射,甚至生前(BC298)仿效西亞波斯亞述王朝傳國方式,立其子趙何為新王(趙惠文王),以免繼位新王難以服眾。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趙都邯鄲城中西亞中亞人士熙來攘往的盛況,否則那來「邯鄲學步」之說呢? 所以趙姬很可能是來自中亞或西亞的美女,否則不可能如此美麗出眾狐媚動人。當時西方最出名的交際花即雅典名妓「 Mnēsarétē」(BC371~BC315),傳說其因膚色泛黃,被暱稱為「Phryne」(蟾蜍之意),可能是來自中亞北非的人士。趙姬是否也是這種系統出身的美女?



Phryne(BC371~BC315)



BC238年趙姬情夫嫪毐密謀造反,欲立其與趙姬所生子為秦王,被秦始皇車裂之刑誅殺,並將他與太后趙姬所生二子也一併撲殺免除後患,其童僕門客皆被流放蜀地。太后趙姬則被單獨幽禁於陪都雍城萯陽宮。後因齊人茅焦之諫才得返回咸陽城與秦始皇修復母子關係。


趙姬BC229年(秦王政十九年)過世,只比飲鴆自殺的呂不韋(BC290~BC235)晚6年,應該仍十分年輕(呂不韋55歲過世;趙姬至少年輕10歲,在45歲上下)諡號為帝太后,與秦莊襄王(BC281~BC250即位~BC247)合葬在茝陽



這三個女人剛好串連了秦國最後三個王的朝代,也展現了當時秦國女人的風情,即使貴為太后,依然享有自已的性自主權,她們被廢或者幽禁都不是因為「」,而是參預謀反或者可能謀反,唯一幸運的是華陽夫人




名詞註釋


  • 周穆王(BC976~BC922)喜好遊歷,曾於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觀黃帝之宮(太陽神殿?)。又設宴於瑤池(今青海湖),與西王母做歌相和。



  • 周宣王(?~BC782)秦仲(BC844~BC822)為大夫,於BC824年帶兵伐西戎(當時稱獫狁、獯鬻、葷粥;戰國時期分佈於秦、趙、燕以北的地區),導致獫狁宣王五年(前823年)三月進攻西周,二軍交戰於焦獲(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前鋒部隊抵達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境內),直接威脅西周首都鎬京的安全。周宣王尹吉甫率軍反攻,追擊獫狁 太原(今甘肅省慶陽市一帶);同時又派南仲率兵至朔方(轄境相當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東部至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南部,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市北部地)築城設防,暫時緩解了獫狁的威脅。BC822年秦仲戰敗身亡,周宣王召見秦仲之子秦莊公兄弟五人,給他們七千兵卒,命令他們討伐西戎秦莊公擊敗西戎周宣王秦莊公西垂大夫加封大駱犬丘(甘肅省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



朔方郡位置




  • 周宣王之子周幽王(BC795~BC771)寵褒姒,以烽火戲諸侯的把戲,博美人一笑,再加上他廢申后與太子宜臼,讓申后的父親申侯(今河南南陽)很憤怒,遂於BC771年串連繒國(今河南省方城縣北方)西夷犬戎(今甘肅東部、寧夏一帶的少數民族部落,其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夏人同祖,屬於西羌族的遊牧部族)進攻幽王,幽王在驪山下被殺,褒姒被擄,「九鼎」被掠,秦襄公(BC777~BC766)發兵救之,並派兵護送周平王(?~BC720)回京,此時鎬京已殘破不堪,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市西),西周滅亡。而秦襄公因「將兵救周」,遂成為關中平原西部地區(即渭河平原,在陝西省中部)的一支新勢力。


關中平原


  • 秦穆公任好時(BC659~BC621)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扶持晉文公BC671~BC628),實現秦晉聯盟。時秦西部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他們生產落後,披髮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



秦穆公獨霸西戎


  • 秦國開始變法圖強是從秦孝公嬴渠梁(BC381~BC361~BC338;腓力二世BC382~BC359~BC336)任用商鞅(BC390~BC338)開始,他的變法可歸納如下11個主要具体項目:

  1. 強迫人民學習最低程度的禮儀,例如父子兄弟姐妹不准睡在同一炕上,必需分室而居,杜絕亂倫。->這應該是為了改變秦國蠻夷半遊牧民族的風俗而定的,近親通婚或相姦容易生出有遺傳缺陷的孩子,不利於人口增加及身体健康的子代。


  2. 統一度量衡制度,強迫秦國全國使用同一標準的尺寸、升斗及斤兩。->這該是為了繁榮商業及貿易而制定的政策,否則容易產生商業糾紛,不利交易之進行。


  3. 建立地方政府系統。若干村組成一鄉;若干鄉組成一縣,而縣直屬中央政府。->這是為了戶口統籌稅收容易兵籍建立用的基層組織編制。


  4. 建立社會基層監視網及組織。10家為一組,互相勉勵生產及監督行動,一家犯法,其它九家有檢舉的義務,否則連坐;檢舉非本組的其他罪犯,跟殺敵功勳一樣,有重賞;但如果藏匿犯人與藏匿敵人同,重罰。->這是法治思維,以嚴刑峻罰取代寬政仁政,即人民由之,不可使知之,效率快。


  5. 強迫每一個秦國國民都得有工作,不能遊手好閒,談天說地遊學不事生產,包括世襲貴族及富商子弟都一樣,不從事正當職業,一律當作奴隸,送去邊疆墾荒。->這中間包括燔詩書等統一思,弱民強國的愚民政策,讓老百姓整天從事身体的勞務工作,就無暇作大腦思考行為,易於服從被統治不反抗。


  6. 用優厚條件招請移民,凡到秦國從事墾荒的外來移民,九年不收田賦,以求人口迅速增加。->這是為了後來的征戰快速累積兵源的最佳方式。
  7.  
  8. 鼓勵生產,人民耕田織布,積存糧食特別多的,免除賦稅及勞役。->快速累積秦國打戰的國本及後勤供應。


  9. 一家有二個成年男子,強迫分居。->便於分戶征稅及征兵。


  10. 不准私鬥,有爭執必需訴諸裁判,否則一律重懲。->私鬥會造成重大傷亡且無法團結人民共同抵禦外侮,且無法建立國家法治威信。


  11. 鼓勵作戰取得戰功,特別是用敵人的首級論功行賞。->這種敘功論賞的方式,讓秦國士兵特別勇於作戰,而且視斬敵首級多寡決定官爵及土地分封,在利字當頭上,秦兵就特別勇猛、血腥及殘忍。


  12. 必需作戰有戰功才能作官,否則即使為貴族後裔,巨室富賈,沒有戰力亦不能擔任政府官職。->這是軍國主義思維。


  • 合縱張儀(?~BC310)是是魏國公族後裔,師從鬼谷子,學成之後遊說諸侯,秦惠文王更元三年(秦孝公之子;BC322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BC323),張儀相魏,提出秦魏聯合攻,由秦得三川(今洛陽三川鎮),魏得南陽(今河南山陽),魏王同意,讓張儀為相。->此時秦國大良造公孫衍魏國人BC333年秦惠文王重用)則遊說韓王,讓韓王南陽割給魏國,於是公孫衍成為魏相張儀只好離去。->合縱意指多個國力較弱的國家聯合一起對付一個國力較強的國家,當時戰國七雄中以秦國實力最強,嚴重威脅其他六國的生存,而最先提倡者為縱橫家公孫衍(據史載此人與張儀為同世代之人,但實際生卒年月不詳)。->合縱攻秦戰爭一共有4次第一次公孫衍倡導,聯合活躍於今涇水北部至河套地區的義渠(出於羌、狄二族),由楚懷王(BC328~BC299)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之戰(BC318~BC317),然因五國並不齊心,真正出兵的只有魏、趙、韓三國,聯軍攻打函谷關,為秦軍擊退。BC317年秦國派遣庶長樗裡疾(?~BC300;秦孝公之子,惠文王弟)率秦軍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大敗趙、韓聯軍,敗趙將趙渴韓奐,俘虜韓將申差,斬殺聯軍8萬2000人。->第二次孟嘗君(?~BC279;名田文,齊國宗室)倡導,由齊湣王(BC323~BC284)主盟的齊魏韓三國攻之戰(BC298~BC296),至函谷關秦軍退入關內據守。BC296年,三國聯軍攻入函谷關,佔領鹽氏城(位於今山西永濟縣境西南)。秦國向聯軍求和,將河外(指河西與河南)、武遂(今河北省徐水縣西)還給韓國,將河外封陵還給魏國齊國雖然得勝,但獲益很少,而韓國魏國卻因而得罪秦國,於BC294年,遭秦將白起伊闕之戰(今河南省龍門石窟附近)給予毀滅性的打擊。->第三次為由信陵君(?~BC243,名無忌,魏昭王子)倡導的魏趙楚韓燕五國攻秦之戰(BC247年),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軍敗退。聯軍追至河外(指河西與河南),包圍了秦軍。聯軍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堅守不出。兩軍相持踰月,聯軍才退兵撤回。->第四次是趙國將軍龐煖(生卒年不詳)倡導的趙楚燕魏四國攻秦之戰(BC241年),聯軍共推楚考烈王(?~BC238)主盟,拜龐煖為聯軍主帥,共同攻打秦國。聯軍攻至函谷關時,秦軍出擊,諸侯聯軍敗退,轉而進攻秦國的盟國齊國,奪取了饒安(今河北省鹽山縣西南),這是戰國時期(BC476~BC221)最後一次諸侯合縱攻秦之戰,從此六國更無法抵禦秦國的兼併,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


  • 連橫張儀(?~BC310;魏國公族支庶子弟)因公孫衍之故,離,任楚相昭陽的門下客,後因楚相丟了一塊璧(相傳為和氏璧),疑為張儀所竊,打了他數百下,從此張儀改到秦國推銷他的連橫之策。所謂連橫之策,指的是把參加合縱對抗秦國盟約的各國,各個擊破,使他們各別與秦國訂定和平條約。->由公孫衍倡導,楚懷王(BC328~BC299)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合縱攻秦之戰(BC318~BC317),讓張儀的連橫之策出師失利。秦惠文王(BC354~BC311)卒後,素與張儀有隙之秦武王(BC329~BC307)即位(BC310),張儀被迫逃離秦國魏國是年(BC310年)五月卒於


    • 靈渠:亦名零渠;又名湘桂運河興安運河,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開鑿於秦代,於完工於秦始皇33年(BC214年),與陝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並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珠江水系的灕江全長34公里,自古以來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它是秦始皇為了支援南越和西甌的大規模戰爭,而開通的運糧道。->秦始皇33年(BC214年)末終於將包南越和西甌括在內的「百越」全部佔領,建置南海(範圍荽今廣東、海南和廣西東南部)、桂林(位置約在今日廣西一帶)、象郡(約當現時越南中部)」三郡。



    秦靈渠


    • 鄭國渠:位於今日陝西省咸陽市東15公里的中國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由戰國時韓國水利工程師鄭國秦王政元年(BC246年)主持修建。原目的是要讓秦國把經費與人力放在國內,無暇佈署東征。->鄭國渠完工後灌渠全長三百里(1里=1800公尺),以谷口為起點,把涇水引入櫟陽的渭水,可澆灌關中(即渭河平原)農田4萬餘頃。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



    鄭國渠



    •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處,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BC256年~BC251年主持修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年多來都江堰一直發揮巨大的作用。



    都江堰



    • 中車府令: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僕屬官有車府令丞。中車府應與中廄一樣,同屬皇后宮官系統。中廄,或以管馬為主;中車府,或以管車為主


    • 韓非BC281~BC233):韓非為韓國的宗室公子他有口吃的毛病。->BC255~BC247年間,與李斯一同拜儒家大師荀子BC313~BC238)門下學習「帝王之術」,而李斯自覺才學不如韓非。->其著作「五蠹」、「孤」、「顯學」、「難言」等篇著於BC247~BC234年間。->之後「韓非子」一書傳到秦國,書中的「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政佩服,便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準備重用,李斯怕秦王重用韓非,說韓非是韓國宗室公子,必定不會效忠秦國,勸秦王把韓非禁錮,又在獄中把韓非毒死。->韓非之學出於荀子,源本於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歸本於道家。其最高理想為「君無為,法無不為」,認為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但其學說過於尊君,為後世所詬病。韓非另主張「名實相符」,認為君主應根據臣民的言論與實績是否相符來決定功過賞罰。


    • 趙國(BC403~BC222),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秦減韓國那年,趙國全國發生了大災荒(BC230)


    • 秦滅六國的順序BC230年滅韓->BC228年滅趙->BC25年滅魏->BC223年滅楚;BC222年滅燕->BC221年滅楚滅齊。


    戰國七雄


    • 琅玡郡:也做琅琊、琅邪等,一般指中國山東省境內的古地名,其範圍和治所歷代有變化。


    • 芝罘山:芝罘島橫亙於煙台市區北部的海面上,又稱芝罘(ㄈㄨˊ)山,主峰高298公尺,東西長約9公里。它三面環海一徑南通,為我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


    • 秦始皇陵: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0公里臨潼縣的驪山,建於BC246年(秦王政元年)~BC208年,歷時39年。現存陵塜高76公尺(原高200多公尺),陵園佈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南北長1300公尺;東西寬578公尺;牆基寬10公尺;夯層厚5~8公分;外城南北長2513公尺;東西寬974公尺;牆基寬6~7公尺;夯土層厚6~8公分。陵塜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秦始皇陵



    • 咸陽城:秦咸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東15公里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秦孝公(BC381~BC338)十二年 (BC350) 開始營建,十三年 (BC349)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遷都於此。->惠文王(BC354~BC311)時,繼續擴建。據文獻記載,城內已有南門、北門和西門。->秦始皇(BC259~BC210)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築模式,在咸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滔滔的渭水穿流於宮殿群之間,就像是銀河亙空,十分壯觀,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BC 206年項羽入咸陽,燒宮室,咸陽城遂成廢墟。->咸陽作為秦都歷經七世(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 秦昭襄王 、 秦孝文王 、 秦莊襄王、秦王政),共 144年,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上統一六國的指揮中心。->咸陽城渭水南北岸北岸是以咸陽宮為主的的宮殿區;南岸則是皇室宗廟和苑囿。


    咸陽城


    • 阿房宮:據考古勘察和試掘資料顯示,阿房宮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公尺、南北寬426公尺,夯土台基的面積是54.1萬平方公尺。->據「史記」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前殿東西為500步693公尺),南北50丈116.5公尺),總面積為8.07萬平方公尺(約2.44萬坪),約佔阿房宮面積的1/7。城牆長1200公尺,寬450 公尺,總面積達60多萬平方公尺(18.15萬坪)。前殿東北處有一座夯土台,發現有台階的痕跡,柱礎下水管道。->至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花費五年時間勘查阿房宮遺蹟所在地,勘查範圍超過二十萬平方公尺(6.05萬坪),只發現幾處小面積的燒過的土塊而阿房宮本身的夯土台路基圍牆等的殘留顯示,甚至連這一地基都未完成。考古人員因此推斷阿房宮當時並未建成項羽焚燒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秦朝咸陽宮,因為秦咸陽宮遺址確實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蹟。



    阿房宮(復建)



    • 閭左居於裡門左側的平民秦代以居閭左為貧弱,閭右為富強。貧弱者須執勞役及戍守。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司馬貞˙索隱:「閭左謂居閭裡之左也。秦時復除者居閭左,今力役凡在閭左者盡發之也。」->我註:這就得談到秦代坐西朝東的方位概念了,左手邊,而右手邊。->而漢代南北向為尊坐北朝南,所以漢人「虛左以待」秦代東方,是尊貴方位,非秦代的為北邊貧弱區。->所以由此可見,南邊一直繁榮勝過北邊,文化層次也較高。




    我註


    • 周穆王到周平王(BC976~BC720),我們能得知秦國的資料為秦非子(約BC900~BC858)為周孝王(BC891~BC886)養馬。而一旦談到戰馬就會讓人想到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一個由「 Hurrian people」(跟獯鬻葷粥發音相近)建立的米坦尼王國(Mitanni kingdomBC1550~BC1350),善養戰馬。這支民族一直持續到新亞述帝國王「Ashur-nirari VBC755~BC745」才正式滅亡,與秦襄公(BC777~BC766)發兵救周平王(?~BC720)的時間點很接近。而新亞述王國(Neo-Assyrian Empire;BC934~BC609)開始擴張始於亞述王「Ashurnasirpal IIBC883~BC859」,且其征服手段非常殘酷,這是否逼使米坦尼王國的人往東走?亞述王「Ashurbanipal, BC669~BC627 」的征戰西亞,是否迫使更多西亞民族往東逃,才導致秦穆公(BC659~BC621)必需西征西戎?而新亞述帝國末期(BC627~BC605)帝國崩解時,是否情況更亂?



    周朝版圖
    米坦尼王國(Mitanni kingdom_BC1550~BC1350)


    Neo-Assyrian Empire(BC911~BC612)
    Assyria Ashurbanipal hunting lions(BC669~BC627)





    • 秦朝的「嬴」姓來自伯益,其助治水有功,善於畜牧和狩獵,相傳他發明鑿井技術,後來被奉為井神。其父為大業,為顓頊(黃帝與嫘祖之孫)高陽氏女兒(或孫女)女修玄鳥之卵所生,而「古史考」中有「嬴,少皞氏之姓」的記載,故認為大業的父方是少皞氏氏族少昊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建都於曲阜,擅於治水與農耕少昊又稱穹桑氏、金天氏,名字叫,本相是一隻金雕。他起初在東海外幾萬里遠的海島上建立了一個鳥的王國,文武百官全系各種各樣的飛禽。黃帝封少昊為西方金德之帝,使得他必需告別百鳥長留山(今甘肅省積石縣西)居住,與兒子蓐收共同管理西方三十六國。->所以這才可以說明為何秦始皇認為秦朝是水德而且尚黑了?不然一個偏居黃土高原的國家幹麻宮殿營造方向為坐西朝東且如此的重水利工程呢?金天氏指的該是太陽,而治水與農耕且會鑿井表示少皞氏氏族來自西方「Abzu」水神之地的民族,而且時間點該在BC1600年阿卡德帝國古巴比倫帝國之後,因為原蘇美人拜水神並不拜日神他們如何到達東海之濱島國的(應該指朝鮮半島或遼東半島?)?他們提到了的少昊能繼承太昊的德行,而太昊風姓,居於陳(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相傳是古代華夏族的首領。他曾以為圖騰,並用作官名。所以很可能是海神「Tiamat」氏族把他們一併帶過來的?時間點也是BC1600年左右,正是商朝建國時。我個人認為他們分二支走,一支走海路到山東登陸;一支走山路,從興都庫什山(Hindukush)沿著印度河、恆河流域一路往東往南進入藏南縱谷甚至滇緬到四川蜀地,這一支就是禹的氏族了(三星堆文明?BC3000~BC1000)。而禹的這一支可能離開美索不達米亞的時間更早,在阿卡德帝國末期(BC2334~BC2193)因為氣候變異及戰爭頻仍(Gutian山民入侵)就離開了,這或許能解釋古印度河流域文明崩解的原因(BC2000年左右)?圖13->我猜對了嗎?答案好像是耶!因為Dorian人入侵希臘中南部時,自稱其為「 Heracleidae」(即Heracles後裔之意)。而「Heracles」(海克力斯)是希臘神話故事中的要角,他是邁錫尼梯林斯(Tiryns)王「Perseus」的玄孫,也就是說Dorian人自認為自己是邁錫尼人的一支?->答案算對也算不對,但邁錫尼人Dorian人有混血關係應該是正確的,但邁錫尼人髮色是黑的,而他們與Dorian人生下的混血兒髮色是灰的,可見純種Dorian人可能膚色髮色皆淺而且力大無窮才能符合「Heracles」(海克力斯)在希臘神話中的形像。->但這不是我要談的重點,重點是Dorian人攻滅邁錫尼後,分成三族,各以蟾蜍(青蛙)作為盾牌上的護身符,現在大家有感了嗎?->大禹烏龜之意,最著名的代表即玄武(黑冥之意),是四象之一,象徵北方的靈獸,形象是黑色的(或龜蛇),是冬季的代表;不過另有一說是「蝎子」之意,其父蛇頸龍。經查考禹的出生地為,的確有可能以五毒之一的蠍子作為名字或代表,但父子二人皆擅水工應為家傳,所以也有可能以海龜為記,大家看一下的象形字,看那一個比較可能好嗎?->即是;啊蟾蜍呢?記得中國道家的陰陽二儀嗎?那就是蝌蚪,也叫再生玉或者鉤戈(也就是日本的八尺瓊勾玉),因為蝌蚪會蛻變為青蛙蟾蜍,代表生命的轉化,這種傳說始自埃及八柱神「Ogdoad system」( BC2686 ~BC 2134 ),四對男女神都是女神蛇頭男神蛙頭



    Tiryns位置圖
    禹的象形字

    蠍子的樣子
    蠍子

    龜的象形字
    蛇頸龍


    陰陽二儀四象八卦
    蝌蚪

    Ogdoad system(八柱神_BC2686 ~BC 2134)
    八尺瓊勾玉


    嬴字



    • 商鞅變法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故事,但我相信很少人把他變法的內容完全看完理解。我看完後只能掩卷半天說不出話來。你從商鞅的政策中,可以看出他討厭不事生產,整天遊手好閒,談天說地的門客,更討厭那批貴族後裔富商巨賈,不是養尊處優讓人民養,就是以貿易賺取暴利,對於實質生產無所助益,所以他要把這些人全部送去墾大荒。->商鞅對於法家思維相當信服及認同,認為明刑峻罰非常重要,他要人民了解法律的意義及遵守,建立統治者的權威,且阻止私鬥亂源。->我們一直認為是秦始皇開始焚書坑儒,原來從商鞅變法開始,他就認為愚民政策很重要,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燔詩書阻止國內遊學也是他的主要政策之一。->最後是他的重兵政策,那種用首級換官位換土地的賞罰方式,才會出現長平一役(BC262~BC260)斬殺降卒40萬的血腥殘酷行為,正因為殺戮太慘,埋下三代100年的恩怨無法了結,導致秦朝快速崛起也快速衰落的局面。->這讓我想起新亞述帝國Ashurbanipal(BC685~BC668~BC627)後及元朝(1271~1368)建國後,都因為殺戮過多而快速崩解的情形。->商鞅本身更是一個非常自我及用現代語來說「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在趙良提點下,仍未能了悟自己樹敵良多,仍沾沾自喜,認為功蓋秦穆公(BC659~BC621)時五羖大夫百里奚,舒不知禍不遠己?最令人可笑的是,他被秦惠文王BC354~BC337~BC311)追捕時,居然向魏惠王(BC400~BC370~BC319)求助,完全無視於其於BC341年誆騙俘擄魏國公子卬,迫魏惠王河西部分土地求和的恩怨,難怪被逐回。魏惠王未落井下石殺他,或者縛他送予秦惠文王已算仁德了。->我只能說商鞅是一位能臣幹才,書讀的相當融會貫通又切合當時戰國時期的政治軍事情勢,但他本人對於人際關係基本人性是不了解的,是一位好的首相執行長,但作人失敗到底,死不為冤族滅也無話可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但商鞅心中只有富國強兵,所以別人對待他如同他對待別人一樣,沒有留情餘地。



    長平之戰(BC262~BC260)


    • 一即位就造陵,這種想法與埃及法老王的想法一致,只是到了公元前3世紀,埃及法老王是亞歷山大大帝(BC356~BC323)大將托勒密的後裔 Ptolemaic era BC305~ BC30 )在統治,是誰將這種想法帶給秦始皇的?->埃及史(The Aegyptiaca)的作者Manetho生存年代為BC323~BC222之間,所以秦始皇看過或者聽過這部書?山形陵及規模宏偉的地宮建造法,確實有埃及法老王的氣勢,只是巧匠異能者的機關設計,則有希臘人小亞細亞人的風格及味道。二合一嗎?->還有陵墓位於西南,但祠殿坐西朝東。這與印度爪哇的殯葬風俗同---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同樣的埃及法老王陵墓西,而拜殿也是朝的。->驪山位於西安以東25公里,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4公里,也是東西向山脈,所以這種格局,應該是一種學習模仿,而非有什麼創見,否則始皇陵的東西寬度就該較南北為長才對不是嗎?(請再回頭看始皇陵那段)


    秦嶺
    驪山


    • 秦代流行的雲紋瓦當:與公元前6世紀中葉,流行於愛奧尼亞( Ionia;今土耳其安那托利亞高原西南海岸)、小亞細亞西南海岸和島嶼的希臘風格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上的漩渦造型一致,再加上表情逼真的兵馬俑,我們是否可以合理的懷疑,當時希臘製作雕刻人像的技藝已東傳到秦朝?只是神廟的神像變成陪葬的人俑柱頭裝飾變成瓦當,這中間的邏輯思維變化是什麼?圖1/2/3。->談到愛奧尼亞柱(Ionic Order column ),我們就從埃及柱(egyptian order colum;BC2600~)開始檢視,接下來是「塔司干式柱」(Tuscan order colum;早於Doric and Ionic Order)、「多立克式柱」(Doric order column;BC7th 世紀)、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 column;BC6th 世紀)波斯雙頭柱(Persian column topped with double-bull head;BC515)、科林斯式柱(Corinthian column;BC450/BC420)、阿育王柱(Pillars of Ashoka;BC3rd 世紀)、中國柱(Chinese column;BC3rd 世紀)、複合式柱( composite order column; Ionic and  Corinthian order;AD82)、所羅門式柱(Solomonic column;公元2nd 世紀)。->柱子反應建築水準,也代表當時的主流文化,看官是否能從這些柱子的樣式看出什麼東西來?試一試吧


    秦雲紋瓦當
    雲紋瓦當


    egyptian column(BC2600~)
    egyptian column(BC2600~)



    Tuscan order column(早於BC7th世紀)
    Tuscan order column(早於BC7th世紀)



    Doric order column(BC7th 世紀)
    Doric order column(BC7th 世紀)



    Ionic Order colum(BC6th 世紀)
    Ionic Order colum(BC6th 世紀)



    Persian-Column(BC515)
    Persian-Column(BC515)



    Corinthian column(BC450/BC420)
    Corinthian column(BC450/BC420)



    Pillars of Ashoka(BC3rd 世紀)
    Pillars of Ashoka(BC3rd 世紀)



    中國柱(BC3rd 世紀)
    中國斗拱



    composite order column(AD82)
    composite order column(AD82)



    Original Solomonic Column(公元2nd 世紀)
    Solomonic column(公元2nd 世紀)



    • 秦首都咸陽城位山南水北,跨渭水南北岸。這種建城法與美索不達米亞很多古城的建法一致,就是城中一定有一水橫越,目的應該是為了居民取水方便。->更奇特的是,這座城市宮殿建築全採高台式東西走向,台高都達6公尺以上,而且台上建築是樓層式單層,且有陶質排水管排水防滯水崩塌。->怪在那兒?咸陽城位於黃土高原邊,且建在黃土高原台地上,為什麼還要搭高台?因為怕渭水氾濫嗎?還是仿美索不達米亞塔廟建築型式?->咸陽城的宮殿有迴廊廊柱,有壁畫,有浴室及相當先進的排水系統,這種建築又接近克里特島邁諾安皇宮建築,甚至跟波斯古都「Persepolis」的建築型式都很接近,這中間有關係嗎?大家的目光都被美洲金字塔群吸引住了,鮮有人注意到中國從秦漢到元明清各朝位於北方的宮殿群的建築型制與金字塔雷同,只是一個是住的地方;而另一個是祭祠眾神之所罷了。



    渭河_涇河_黃河


    • 上面的阿房宮說明,只告訴我們秦代宮庭建物是東西比南北來的長,只是從未說明座向是朝那一面?查找了半天,也無法確定是東西向或者南北向但如果大階梯設在東北方,那就有可能是坐西朝東,只是都無法確定。->台灣原住民的住房格局都是坐西朝東,也許可以作為參考。->另外史記中有記載關於「鴻門宴的座次方向:「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或許可以說明秦朝宮殿建築的朝向?

    • 上面合縱連橫說中,蘇秦(?~BC284)與張儀併列齊名,張儀主連橫之策;而蘇秦主合縱之策。但以史實觀之,張儀的對手為公孫衍而非蘇秦,而且張儀死於第一次楚魏韓趙燕五國合縱攻秦(BC318~BC317)之後的BC310年,與蘇秦活躍的時期(BC294~BC284)並無交集。->蘇秦燕昭王(BC312~BC279)即位後納賢重用的人,他為燕昭王建立的第一件功勞,是遊說齊宣王(BC350~BC301)歸還了因燕喪所奪取的十城。->齊湣王七年(BC294年),燕國送質子到齊國蘇秦為使,當時齊國國政由孟嘗君(?~BC279;名田文)主持,蘇秦在齊與孟嘗君友好,頗受善待。->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BC298~BC296),由齊魏韓三國主導,於敗秦後,又在齊將匡章的率領下,大敗燕國,種下齊燕二國仇恨。->BC292年齊、趙、秦三國鼎立,爭奪宋國土地。此時蘇秦燕昭王 (BC312~BC279)獻策,企圖藉秦、趙之力破,策略為由他作為的特到齊國,以助攻宋為名,做間諜工作而達到破齊的目的。蘇秦確實做到了離間齊、趙關係,(BC286)後國力大損,再加上齊湣王(BC323~BC284)驕橫,欲殺孟嘗君(?~BC279年),於是孟嘗君田文逃到魏國為相,聯合燕國、趙國、魏國、楚國、秦國合縱伐。當燕國大將樂毅破齊之時(BC284),蘇秦就被齊湣王反間之罪車裂於市。->縱上所觀,張儀蘇秦皆非合縱連橫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所謂佩五國相印者應為孟嘗君。至於為何會由張儀蘇秦作為代表人物?查其原因應該是當時合縱連橫之策是視情況而定,結盟並無固定,所以才以張儀蘇秦這二個立場比較明確者作為代表?





      老頭子說我三年磨一劍?那有這種事!是寫了三年,但其間拉拉雜雜的寫東寫西,最後才集結成一篇,讓大家了解一些歷史上隱晦的史實、文化及社會狀況,包括天文地理氣候及人文條件。


      我沒有專寫秦史,而是就一件歷史事件有秩序的考証,然後分門別類的把它寫入各朝代中及世界史中,如果能集結成篇,我就拿給L看,如果他認為還可以 ,我就PO給大家看,所以三年磨一劍是這樣來的,不是三年都研究秦史啦!

      而且我開始研究寫中國史的原因是不爽日本人亂寫,又不是她們家的歷史,趁著中國人100年戰亂時,自以為是的寫中國考証史,讓我及L超不爽,才開始這段漫長考証歷史的過程。 我寫的東西絕對與日本人不同,就算有雷同的結論,但過程也不會與日本人瞎說同。


      L比較了解我的個性,他說我是歷史偵探而非歷史學家,我喜歡解謎而非歷史事件本身,所以我的秦史不會寫很多歷史人物的功績,你們自己可以買專書來看,他們會寫的比我精彩,我只寫歷史學家不感興趣社會風俗、宗教文化、天候水文及地理氣象等能跟現代社會掛勾的事件。 

      我跟L的最大不同點是,他會說精彩的歷史典故,而我只談跟現在有關的史實,所以講故事不是我的專長,但解故事中之謎還原事實真相即為我的專長。


      L可以把一個白蛇傳說到活靈活現,連台灣原住民的蛇郎君故事都能滲進去講,而我只能告訴各位,這是一個民族(蛇族)與一個宗教(佛教)及二個神廟祭師(巫筮、僧祇)爭奪長江流域漁米之鄉的血腥戰爭,最終以蛇族敗戰南遷嶺南,而佛教終於在中國取得一尊地位終結。


      發生的時間眾說是在盛唐時期,我則認為要更早些在南北朝後期,特別是劉宋後(AD420~AD479),其間北朝魏太武帝(AD獨尊道教,於公元444年開始滅佛(AD444~AD452);而最終結束南北朝的北周武帝(AD543~AD578)因崇尚儒家,也於公元574年開始滅佛(AD574~AD578)。


      但南朝到了梁武帝時(AD464~AD549)則於公元520年開始大力提倡佛教,還四次捨身同泰寺(AD527/529/546/547年),據說當時的皇都「建康」(即今南京)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可見其盛況。


      為什麼我說是南北朝此時發生的呢?傳說梁武帝元配德皇后郗徽(AD468~AD499)往生後數月化身大蟒蛇監守後宮,並且託夢與梁武帝,讓他終生不敢立后。


      所以現在大家了解白蛇的由來了嗎? 也了解法海為何一定得逼走白素貞的理由了嗎? 如果北朝殺聲隆隆,會不會讓好不容易逃生到南朝來的佛教僧侶為了生存也變得極其殘忍呢?


      水漫金山寺只是蛇族人最後的反擊,利用的是他們擅長的水利工程。因為白蛇傳發生的地點在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正是中國長江流域的出海口處,湖泊水塘處處,最有可能的是將水塘水庫拆崩,或者是掘堤長江讓大水直往金山寺淹,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當天可能發生大雨(因為是端午節過後不久),導致大水將民居一起淹滅,死傷無數(這種現象現在氣候變異下常常發生不是嗎?),才會讓蛇族在這一場戰爭中敗陣退場。

      氣候史中有載,公元200~公元800年是地球氣候暖化期,情況跟在差不多,暴雪暴雨在公元500~600年時相當反覆,所以氣象也極難料準,而非蛇族人能完全掌控的,是非戰之罪,只能說老天爺不幫忙,奈何天!


      佛教僧眾扣押蛇族的大祭師白素貞作為二族和平的人質,直到20多年後,確定蛇族已無反抗能力後才在朝庭斡旋下釋放了白素貞,由她率領族人南遷閩廣。她南遷的時間可能與開漳聖王陳元光(AD657~AD711)的時間比較接近,與五代十國(AD907~AD979)的閩王王審知(AD862~AD925)的關係較薄弱。

      但白蛇傳的故事確實起源於宋朝「話本」,更正確的時間是南宋時期(1127~1279),因為南宋國都即白蛇傳流傳地點之一的杭州。


      為什麼我會認為這個神話故事起源於梁武帝(AD464~AD549)?因為他的好佛及他為已過世的德皇后郗徽所集的梁皇寶懺。許仙即他梁武帝;而白娘娘即德皇后郗徽是也。她是劉宋文帝劉義隆(AD407~AD453)的外孫女,祖父郗紹,係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東海青龍),而劉宋亦稱水宋(AD420~AD479),其遠祖即春秋宋國,而宋國乃成湯之後,由周朝封於商丘。而商朝在漢劉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中是水德,故克紹其裘的劉宋即稱自己為水宋。


      我們可以想見當年龍族信仰在建康(南京)之盛。公元520年後,梁武帝改信佛教,當然對於原始的蛇神信仰會有所壓抑,更何況還牽扯上劉宋德皇后郗徽一族,所以大家了解白素貞的原始面目是誰了嗎?負心的許仙是誰了嗎?


      魏晉南北朝時期(AD220~AD589),神仙傳說很盛,表示道教思維興盛,但顯然的這一派人不想介入佛教與巫筮之爭,這可能跟早期漢朝對於巫蠱厭惡有關。所以這場宗教戰爭,道教是袖手旁觀的,才會有盜仙草的橋段出現,表示道教不願意出手相助之意。


      而為何是白蛇?其實說穿了不值一文,因為物種白化本來就稀有,在印度及中南半島都有白象白虎是祥瑞之意,不過如果認真考証來看,是印度北部亞利安婆羅門南下建立種姓制度時,就以人長得白皙碧眼為高貴(阿彌陀經:紺目澄清四大海)。

      而亞利安婆羅門南下南印度是何時?印度笈多王朝(Gupta Empire;AD320~AD540)及位於印度西南德甘高原的伐迦陀迦王朝時(Vakataka dynasty;AD250~AD500)。


      而青蛇是誰? 其實她不是蛇,是魚龍,也就是水宋的源本成湯先祖契。還記得那條來自埃蘭( Elam;old period;BC2700~BC1600)魚尾男神(Triton)嗎? 如果不記得也沒有關係,那婦好墓中那個陪葬的魚尾人呢? 所以青蛇有一說是男扮女裝不是嗎? 為何她是青色?記得古巴比倫(Old Babylonian Dynasty;BC1830~BC1531)嗎?它的「Ishtar」城門就是寶藍或天青色,這是公元前17世紀最尊貴且流行的顏色,而水宋的源祖是商明白了嗎? 所以魚躍龍門及東方乙木青龍說的來源明白了嗎? 不明白我也沒有辦法了。


      Triton(人魚)
      婦好墓葬品(魚尾巴)


      Ishtar gate


      至於雄黃酒何說?其實雄黃是一種是一種含硫和砷的礦石,在農業上作為殺蟲劑、除草劑、滅鼠藥等用之農藥。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而人人佩之,認為有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之功用。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是一種含砷的化學物質,本身具有毒性,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而佛教徒知道這種東西對蛇蝎有些剋制作用,就拿它來在蛇族祭典中用,驚嚇寺廟中養的聖蛇(白色巨蟒),讓牠對信眾產生攻擊行為造成傷害,逼使女祭師白素貞必需全力治療傷患並安撫信眾。 而她所需要的藥草不足,可能在道觀中才有種植,所以才會有盜仙草的由來發生。

      台閩地區信仰的保生大帝、媽祖,包括廣東的黃大仙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善於用藥治療眾生,這些信仰其實都與蛇族白素貞有關,至於他們是否與薩滿教(Shaman)有關就很難界定。

      現在看官是否對於這整個神話傳說故事的藍本搞清楚了?如果搞清楚了,那麼你能寫出不一樣的白蛇傳來嗎?


      老頭子總是碎碎唸,說我有能力寫卻不屑為之。問題是我人生性不浪漫又不感性,如何寫小說?這樣吧!這個故事開放給各位編劇,我不收你版費,而且給你故事架構,讓你們來編新的有血有肉的白蛇傳如何?


      一個故事一定要有宮廷權力鬥爭不是嗎?那麼從南梁蕭氏與劉宋后族郗氏的鬥爭開始如何?你可以把昭明太子(AD501~AD531)寫下去,因為他就是日本聖德太子(AD574~AD622)的原始範本,這二人跟佛教大興都有關,而他非德皇后郗徽所出。


       梁朝文化在魏晉南北朝(AD220~AD589)時期除東晉外無出其右,雖然好景不常,在侯景之亂後(AD548~AD552)不復盛況,推究時間也就是白素貞被關押雷鋒塔的20年不是嗎?

      記得唐 劉禹錫有『烏衣巷』詩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描述的就是侯景(?~AD552)當年求婚於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被拒後,懷恨於心,攻入南梁建康城時屠殺王謝兩家幾於族滅的忠實描述。

      侯景之亂歷時長達三年零八個月,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對南方社會造成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所以中原仕族隨著蛇族再度南遷。

      而史載,百濟(今南韓)使者到建康城時,看到屍骨累堆,當場在城外坐下大哭。

      這樣你們是否能把歷史故事與宗教戰爭融合交疊起來了? 所以開漳聖王陳元光(AD657~AD711)的先祖如何進入嶺南的該有譜了吧? 故事就到此為止,不能再往下寫,不然落落長沒完沒了,再寫下去就得把天妃媽祖娘娘及保生大帝寫進來了,怎生了結?


      這場戰爭,其實佛教沒有嬴,因為後來的唐宋二朝(AD618~AD1279)除了武后(AD690~AD705)外,對於儒道二教都較為尊崇,一直到明清二朝(AD1368~AD1911)才開始改變。


      如果要把這段宗教戰爭寫的精彩,那麼南北朝時期佛教二大山門「淨土宗」(慧遠祖師於東晉AD384年始建東林寺創淨土宗)及「禪宗」(達摩祖師於於劉宋AD470~AD478之間由今廣州登陸)是非寫進來不可的,倒底法海屬禪宗亦或淨土請參考梁皇寶懺,不懂的話,問中華佛教世界發展協會就明白了。


      這樣的故事架構有沒有精彩? 如果我寫到這種程度了,編劇們仍編不出精彩可看的劇本來讓我們的演員來演的話,那老頭子能怪我嗎?文創產業就是要有底子,沒有底子就說不出動人的故事,也開發不出讓人驚豔的產品。


      書是死的,歷史是紀錄也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神話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人編的。在那種皇朝神權時代,庶民不敢公開談論皇家及宗教的權力鬥爭,就託付於怪力亂神來把史實流傳下去。


      後人得有那個腦袋把史實還原,讓那一代受苦人民可歌可泣的事化為真實的人物上演。


      白素貞可以是一個活生生的女人,她非怪非妖,但有一族子人靠她生活;法海也不是惡僧,他肩負傳遞佛法 ,教導庶民破除迷信回歸真善美的人生的重責大任;而許仙就是一般普羅大眾,夾在二者之間左右難為,再加上政治社會的動亂及疾疫的流行(侯景之亂時),就構成這部壯麗的史詩。請問你們的FU來了嗎?

      所以我才說,白蛇傳重拍了這麼多次,舞台戲演了多少回? 誰演出史實了?史實不好看不精彩? 不! 白蛇傳的史實才複雜咧,可媲美金庸的大漠英雄傳了! 用電視連續劇來演,至少100集跑不掉,你準備賺多少?

      這個故事因為是老頭子碎碎唸的結果,所以我免費贈送予有緣人,你只要編的出劇本,就算你的,我不收你版費,但希望你如果賺翻的話,捐些錢給家扶或兒福聯盟,算你積功德!

      我把這個神話故事的原始架構寫出來,也是要嗆日本史學家,滿口胡柴,你們又不是中國人,寫什麼中國史?如果到今天釣魚台戰鼓頻傳時,安倍及日本人仍搞不清楚習近平的意向,那所有的中國史都是白唸白讀的。

      光侯景這個 鮮卑化羯人攻進建康城誅戳王謝二家仕族,讓南朝煙華一夕全失的經過,你日本人還在夢想釣魚台進入聯合國世界遺產之列?提醒日本人亞歷山大大帝「快刀斬亂麻」的故事,不要活在自我設限,認為全世界會照著妳的規矩玩的美夢中比較好,不然另一快刀斬亂麻不太有耐心的人又來了。


      最後我只想問龍應台部長,妳寫了那麼多書,不少是暢銷書,但妳有底子寫出這種新的白蛇傳嗎? 如果沒有,那就請妳頭低一些,傲氣收斂一些,對台灣人表示一些敬意,而不要一付只有妳才是文化人的態度,讓老頭子們對妳超不爽!




      過完年後,我會就這一段重新整理,將該放上去的圖片補上,你們可以回來重讀。


      新年快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