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red Pearce ; 譯者: 陳信宏; 出版社: 天下雜誌(股)公司; 首版: 2012年3月
這本書剛到我手上時,我並未特別注意。是有天週末很無聊,但又不太想看那些硬硬的書,就順手拿起這本書翻翻,沒想到就看上癮了,大概三天就看完了,但寫讀書心得卻整整拖了一個月左右。為什麼? 因為忙著研究伊朗歷史。
二天前,D 突然電詢這篇書摘為何仍未發佈?我才想起來潤文稿就跑去玩 iPhone App,玩到忘記了。回來後反而將其它的書摘先發佈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就又花了些心思添些新材料,免得D沒有看到新東西又碎碎唸。(^〈^) 對不起啦!
這本書的作者很用心的搜集資料,但不太會編排資料;他很有想法,但思維十分直線,所以可惜了這些資料。我把它們重組作了一些安排再擷選其中有重要史實意義的部份重寫 ,讓看這篇文摘的人有新的收獲。
閱讀好書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但無論書寫的如何好,如果讀書的人的完全不思考,沒有自己的想法,全盤接受作者的意見,就不是一件好事。 我讀書不管好壞,都有自己的看法,也希望看我書摘的人也一樣,你得有自己的想法才好。
一些小統計數字作為開篇楔子:
- 全世界的生育率在1950~1960年代達到最高峰,每名女性生育5~6名子女;全球5歲以下人口創記錄達15%,但隨即逐漸往下降。->50年後的現在,全球女性平均生育2.6名子女,而5歲以下人口下滑至10%以下。->同時期,人口成長速率也由高峰的2.1%下滑到今日1.2%以下。
- 1987年是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因為那年全球人口增加數達到了最高峰,一共增添了8700萬人(我註:出生數-死亡數)。->現在每年仍會增加7800萬人,不過只會下降不會上漲,也許到21世紀中葉就會轉為負數。->現在世界每日新生兒數約37萬人;死亡人數約16萬人。
1、惡毒而可怕的天才:
-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 ~ 1834,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出生於英國倫敦南方的「Surrey」郡。->馬爾薩斯年幼時在家接受教育;1784年才被劍橋大學耶穌學院錄取,主修科目是數學。->1798年,他發表「人口學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作出一個著名的預言,即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人口學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沒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數(幾何級數)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長;而食物供應呈線性(算術級數)速率(即:1,2,3,4,5,6,7等)增長。->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災難(戰爭,瘟疫,及各類饑荒)、道德限制和罪惡(馬爾薩斯所指包括殺嬰,謀殺,節育和同性戀)能夠限制人口的過度增長。->馬爾薩斯建議對勞動群眾和貧困階級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慾)手段來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根據他的理論,較低的社會階層對於社會弊病要承擔較大的責任,所以推動立法使英國窮人生存狀況更為惡化,讓貧困人口的增長減緩。->1805年,馬爾薩斯到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簡稱BEIC;1600 ~ 1874)所辦的學院擔任教職,成為英國第一位(或許是世界上第一位)政治經濟學教授,而且他的餘生都在此任教。->他往後30年歲月裡,不斷的向大英帝國行政官員闡述人口過剩的危機,以及慈善福利的徒勞,認為過去200年來,英國的「濟貧法」(English Poor Laws;1587~1598立法」只會鼓勵窮人及勞工階級早婚及生育,應該廢除。->1815年,印尼Mount Tambora火山爆發,導致了全球氣候異常,農作物欠收,全球貿易萎縮,企業主紛紛裁員,整個英國有1/10的人口必需仰賴「濟貧法」(English Poor Laws)接濟過活。更別提接下來於1840年發生的愛爾蘭大饑荒了。->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要求修正的「濟貧法」(English Poor Laws)終於1834年通過,大幅削減救濟措施,把濟貧院變得像監獄一樣,迫使窮人程民國外,領取較低的工資,只吃粗劣的糧食(我註:現在的名詞叫產業人口外移)->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於1804年結婚,子女三名,一名早夭,另外二名雖然長大成婚,但皆無子嗣留存下來,算是將他的理論發揮到了極致。這是不是另類的諷刺就不得而知了!
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 |
-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簡稱BEIC;1600 ~ 1874):1600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 ~ 1603)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15年。->東印度公司最初的正式全名是「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由一群有創業心和有影響力的商人所組成,共有125個持股人,資金為7.2萬英鎊。->1608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船到達印度半島的Surat,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貿易點。此後兩年中,東印度公司得以在孟加拉灣的Machilipatnam建立了它的第一所工廠。->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登陸後報告說獲得了很高的利潤。1609年,詹姆士一世(James VI and I;1566~1603~1625)向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印度公司發出了一張不設期限的特許狀,只有在公司連續三年沒有盈利的情況下才會被取消。->英國商人經常在印度洋與荷蘭和葡萄牙競爭者發生武裝衝突。這使得英國人認識到在遠洋作戰的勝敗是暫時的,因此他們決定在印度本土建立受雙方政府支持的立足點。->1615年,英皇,詹姆士一世(James VI and I)派托馬斯·羅伊爵士拜訪蒙兒兒王朝(Mughal Empire;1526~1857)皇帝Jahangir(1569~1605~1627),目的在於在取得蒙兒兒王朝(Mughal Empire)授權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在Surat和其它地區獨一無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廠的權利,交換的代價為,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願意向帝Jahangir提供歐洲市場上的貨物和珍品。->1634年蒙兒兒王朝(Mughal Empire)皇帝將他對英國商人的優待擴展到孟加拉地區。1717年甚至完全敕免了孟加拉地區的關稅。->168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1638~1705)嫁給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1660~1685),孟買作為嫁妝送給英國。->1668年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將孟買承包給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687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將總部從Surat搬到孟買(Bombay)。->1690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開發加爾各答(Calcutta)。->1670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1660~1685)發佈了五條法律,授予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自主佔領地盤、鑄造錢幣、指令要塞和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和在被佔據地區就民事和刑事訴訟進行審判的權利。(我註:變成印度都護府嗎?)->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敵人包括商業競爭者、敵對國家和國內的敵對勢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護權利,特別是軍事行動的權利。->1680年代,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其主要兵員來源是尼泊爾傭兵。->到1689年為止,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可以說擁有了一個「國家」的特性,它自主地控制著孟加拉、金奈和孟買,擁有可怕的和有威脅性的軍事力量。公司擁有了自己的格言─「從屬於贊助者—英格蘭國皇和國會」。(我註:此時蒙兒兒王朝的統治者為Aurangzeb;1618~1659~1707,他是蒙兒兒王朝由盛而衰的關鍵皇帝。與康熙幾乎同時)期;1662~1722。也正因為蒙兒兒王朝由盛而衰,東印度公司才需要建立自己的武力維護自在印度的利益,因為此時的印度,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爭議非常嚴重,導致北印度與南印度分立對峙。)->東印度公司的主要貿易貨物是棉花、絲綢、靛青、智利硝石和茶葉;同時東印度公司對荷蘭人控制馬六甲海峽壟斷香料貿易的行為不斷的挑戰。->1711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廣東建立了一個貿易點(澳門十六柱),使用銀換取茶葉。->許多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職員發財回到英國後建立了自己的不動產、企業和獲得了政治權利。在英國國會中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說客隊伍。->169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一個非管製法案。這個法案允許任何英國公司與印度貿易,實際上取消了施行了約100年的特許狀。->1698年,英國國會通過建立了一個平行的「英國東印度貿易公司」。但舊的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很快就購買了31.5萬英鎊的新公司的股份,在新公司中佔多數股權。兩個公司在英國和在印度抗爭了一段時間,都想獲得貿易的主宰地位。最後兩個公司於1702年合併,同時參加合併的還有政府的一些機構和兩個其它公司。這個新公司「英格蘭商人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向英國政府出借了320萬英鎊,作為交換此後三年的獨一特權。->此後幾十年英國會和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之間不斷爭戰,公司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永久性的組織,而英國國會則不放過任何機會來佔用公司的財富,同時限制它更大的自主權。->1720年,英國15%的進口幾乎都透過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來自印度。->1730年,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的特許狀被延長到1766年。->此時英國和法國成為了大敵。兩國之間常常為控制殖民地而發生小戰爭。->1742年,英國政府為了怕戰爭導致財政困難,以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貸款100萬英鎊為條件,同意將特許證的期限延長到1783年。->1754年~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中(我註:英國-普魯士及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英國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鞏固其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土地,而戰爭也波及到印度,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軍隊與法軍在那裡爆發衝突。->七年戰爭(1754~1763)的結果是法軍戰敗,這打擊了法國的帝國夢。對東印度公司來說這消滅了它的一個大的經濟對手。而此時,東印度公司此時擁有一支有紀律、有經驗的軍隊,它得以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強國的影響保障其從孟加拉到加爾各答的利益。->但這種形勢卻卻使得英國與莫蒙兒兒王朝(Mughal Empire;1526~1857)之間的關係惡化。->特別是皇帝(Aurangzeb;1618~1659~1707-)去世後,蒙兒兒王朝(Mughal Empire)已經處於分裂過程中。在與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作戰失敗後,蒙兒兒王朝(Mughal Empire)放棄了對孟加拉、Bihar 邦和 Orissa邦的統治。->此後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繼續逐漸削弱當地的反抗勢力,佔據了孟買及其附近地區。->這樣英國佔據了整個南印度、東印度和西印度。最後的阻力來自北部德里、奧德(Odur)、拉傑普塔納和旁遮普的地方勢力。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通過施加壓力、挑撥離間、提供可疑的保護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這些公國聯合抗英。從1757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前,東印度公司不斷加固其統治,它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國家,而不像一個貿易企業了。->1770年的孟加拉大饑荒(當地六分之一的居民餓死),突顯了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無法管理如此巨大耗資。由於勞動效率的降低,英國在孟加拉佔領地區的軍備和管理支付不斷增加,失去控制。->與此同時英國通過工業革命(1759 ~ 1830)超過了它的歐洲競爭者。同時英國獲得原材料的能力和生產方式的效率也提高了。其結果是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這個富強導致的生產和需求又提高了它對遠洋貿易的需要。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成為英國對世界市場的單一最大佔有者,並對政府施政加以影響。->在工業革命後,歐洲的貿易也蕭條(我註:應該是7年戰爭引發的蕭條)。絕望的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總裁們向英國國會呼籲提供經濟資助。1773年國會通過了「茶葉法案」。這個法令給予東印度公司在與美洲貿易時更大的自主權。公司的壟斷行為導致了波士頓茶葉事件。這是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導火線。英國捲入美國革命,而法國也瀕於爆發革命。->1773年的東印度公司法案,令英國國會對公司的管理和經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明確地建立了英國國會對公司的主權和最終控制權力。此法令承認公司的政治職責並明確規定「公司為皇室代行皇室之主權,而不是為公司自己獲得主權」。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的經濟狀況繼續不斷下降->1784年的東印度公司法案(皮特法案),法案明確區分公司的政治任務與它的商業活動;這個法案也為英國在印度的中央官僚管理機構奠定了基礎。這個法案頒佈的理由,是因為當時人們認識到政府控制與公司權力之間的關係不明確;而英國政府也感到它有義務讓被佔領地區的人民獲得更好的人道待遇。->1786年法案,這個法令確定了皇室與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之間的界線。從此公司成為皇室的一個規則服從機構,雙方達成了互信後,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可以繼續透過威脅和引誘來擴大其地盤。到19世紀中葉時,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的統治地包括印度大多數地區、緬甸、新加坡和香港。世界1/5人口受它的統治。->1813年特許狀法案, 確認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佔領的印度地盤的主權屬英國君主;公司特許狀被延長20年 ,但是除茶葉貿易和與中國的貿易外,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被剝奪, 公司必須將其貿易與地區帳務區分開來;印度對傳教士開放。->1833年特許狀法案,法案內容:剝奪公司的商業職能;將公司的政治和管理權威再次延長20年;管理委員會獲得全部控制公司的權力和權威,管理委員會主席形同「印度事務的部長」;加強中央集權制,給予總督管理和控制所有民間和軍事事務的權力和權威; 建立了一個立法機構, 任何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內關於印度事務的職務,在授職時不因其宗教、出生地、來源或膚色而受歧視。此時英國繼續透過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不斷擴大其勢力範圍,將其影響擴張到中國、菲律賓和爪哇島。通過向中國販賣在印度收割的鴉片它解決了與中國茶葉貿易的逆差問題。->1853年特許狀法案,這個法令規定英屬印度保留在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的管理下,直到議會另作決定。->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後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將它的管理事務也交付給了英國政府,印度成為英國的一個直轄殖民地。1860年代中,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財產交付政府。公司僅幫助政府從事茶葉貿易。->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於1874年1月1日解散,劃上句點。->自17世紀中期,東印度公司開始涉足硝石貿易。由於硝石是製造火藥的原料,因此英國軍隊對硝石的需求十分殷切,東印度公司中一位總督甚至在1864年說到,從賣硝石賺的錢比課鹽稅還要高。->1773年,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鴉片貿易的獨佔權;而此同時,因英國向中國進口很多茶葉及絲綢,造成巨額貿易逆差。(我註:太會賺錢的中國人,賺到導致鴉片戰爭1840~1842?)->中國滿清政府禁止鴉片貿易,又在1799年重申禁煙。但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仍從孟加拉透過貿易商和中介走私鴉片到中國廣州等地,平均每年高達900噸,讓中英之間的貿易反向逆差。->1838年,當時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400噸,中國不得不對走私者處以死刑,並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監督禁煙。禁煙與日後的銷煙引發了1840年鴉片戰爭,最終使中國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英國東印度公司紋章 |
European_settlements_in_India_1501-1739 |
我註:
- 本篇的重點不在於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主張什麼?而是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在印度的貿易壟斷行為,再加上工業革命(1759 ~ 1830)對英國本土勞工權益的影響,也連帶讓英國國會於1784年制定出「皮特法案」,要求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給予當地人民更好的人道待遇。這些才是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股東難以忍受的制約行為,這才是他們看中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人口學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聘他到該公司所辦學院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的主因。如果對照1770年孟加拉大饑荒(當地六分之一的居民餓死)及1840年愛爾蘭饑荒導致百萬人死於飢餓為疾病的情形。你可以想像這些資本主貿易商的看法了。->這些貿易商資本主賺了如此多的利潤,想的仍是繼續利用這些貧窮勞動人口來賺更多的錢,而非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提高嬰兒存活率,給予更多的教育,提升勞動力,創造良性循環。->所以一旦情況不如所預期時,他們就如同印度人一樣,把人分五種,賤民最好絕育,生的愈多就是浪費糧食,無助於生產力。而且還把這種觀念帶回英國土,也把英國人民分等級來看待,不設法改善因工業革命(1759 ~ 1830)帶來的環境污染,水質惡化及空氣污濁等城市衛生環境,反而叫勞工絕育,不要生小孩,以免情況更惡化?而中心理論是,勞工人口增加,只會降低人口素質,不會提升勞動力。問題是這些資本家貿易商,不花錢改善勞工的生活品質、工作條件及讓他們識字受教育,如何提升勞動力?->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股東把錢花在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學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上;把錢花在遊說英國國會取消「濟貧法」(English Poor Laws;1587~1598立法」上,這樣的結果,對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也沒有實質好處,最終導致1857年的印度民族起義,及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於1874年1月1日解散,劃上句點。
- 時隔近150年後的現在,請問我們的企業主的觀念有改變嗎?承繼英國體系的美國商界的作法與當年的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不同嗎?不要說一次二次的石油危機引發的貿易戰,導致產油國家人民的傷亡。就算是我們這種為其代工生產低價產品,供其戰爭中花用的國家勞工或者人民,付出生態環境污染,人民健康受損的代價,何其慘痛?但時至今日,我們還得因為美國的戰爭負債高昂,被迫吃毒牛肉。與150年前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的有何差別呢?->我們的企業主與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股東有不同嗎?他們賺到了極高的利潤,卻不願意提高勞工薪資,也不願意納稅,但卻花費巨資在政治獻金上,製造勞資對立,引發社會動盪不安,最終讓消費市場萎縮,經濟蕭條,然後公司倒閉。->看起來,不管經過多少年,也不管歷史血跡斑斑,很多人類的劣根性是不會改的,多說也無益。
-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學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有他觀察當時社會狀況的獨到見解,但少了互動理論補助他的單方邏輯概念。而且他的貴族精英思維十分濃厚,所以他要絕育的對像都是窮人及勞工階級,沒有任何人道思維,把窮人勞工階級等同牛羊豬等家畜看待,與同時代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有很不一樣的看法。->也許一個人在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那種環竟中待太久的話,就會把人分成好幾等。最近不是還有一個英印度裔英國人,居然認為撞死一個台灣窮人,只要賠5萬元就夠了,因為在印度,那是賠償撞死牛的價錢,而很多印度窮人根本拿不到這個錢。這是一種帶血的笑話,還是含淚的悲哀呢?
- 馬鈴薯(Potato):屬茄科植物。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野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被當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1586年(我註:1582年,張居正逝世)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蒐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還一度成為法國王室種植熱點,馬鈴薯的花朵更成為法國的一種時尚的帽飾物。->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1719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我註:繞一大圈133年才到美國?真的叫呎尺天涯。)->馬鈴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鹼,主要是茄鹼和毛殼黴鹼,對熱穩定,高溫烹調,有毒物質也不會破壞分解。->野生的馬鈴薯毒性較高,茄鹼中毒會導致頭痛、腹瀉、抽搐,昏迷,甚至會導致死亡。但一般栽培的馬鈴薯毒性很低,很少有馬鈴薯中毒事件發生。->栽培馬鈴薯一般含生物鹼低於0.2毫克/克,一般食用超過200毫克才會導致中毒現象,相當於一次吃掉1.4公斤生馬鈴薯。
馬鈴薯花 |
- 愛爾蘭大饑荒(Great Famine-Ireland;1845~1852):造成饑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種稱為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卵菌造成馬鈴薯腐爛。->這種真菌在1845年9月由比利時傳入愛爾蘭,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將整片馬鈴薯田地化為一灘腐臭的爛泥。->3個月內,就催毀了愛爾蘭1/3的農作物;1846年,3/4的農作物皆告腐爛,導致100萬愛爾蘭人死於飢餓與疾病。->1847年初,愛爾蘭人主動成群結隊的移民北美洲,數目達到百萬計。->短短50年之間,愛爾蘭人口就減少了近1/3,最後整整比1845年前全盛時期約800萬的人口,減少了一半,只剩下不到400萬。 ->愛爾蘭馬鈴薯欠收在18~19世紀其實屢見不鮮。自1728年來至少發生過24次欠收,其中1740年的饑荒程度也非常嚴重,起因係極冷及多雨的氣候。(我註:1742年,清乾隆七年夏天,江蘇、安徽、浙江、山東、貴州等省水災嚴重,災民達數百萬之多。)->1845年的饑荒之所以嚴重,不完全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導致的馬鈴薯欠收問題,而另有一些社會因素間接造成的。->愛爾蘭自1801年便屬於英國的一部分。從1650年馬鈴薯成為愛爾蘭人主食後,人口就快速成長,至1845年時,愛爾蘭人口激增到8百萬左右,人口增長最大的地方就是貧農聚居的南部與西部。此時愛爾蘭人口約佔當時英國總人口數2400萬的1/3左右。->工業革命(1759 ~ 1830)後,英格蘭備增的人口有工業城市吸收咋為勞動力,生產外銷產品。但愛爾蘭增加的人口卻全部從事農業,當時愛爾蘭2/3的人口是靠農業為生的佃農,而他們所獲得的土地面積非常小,半數面積不達一公頃(我註:3025坪),因此只有種植馬鈴薯才能養活家人。這種對單一農作物的過度依賴,使得1845年的饑荒加倍嚴重,因為受打擊的多數是窮困階級,死亡人數也就相對增加。 ->愛爾蘭當時是西歐最貧窮的民族,大多數人住在只有一個房間的泥炭屋裡。他們種植的馬鈴薯如果有剩餘,就拿來餵養在屋中的雞與豬。->當時愛爾蘭的土地兼併的問題非常嚴重,多數大地主居住於英格蘭,而貧困農民則住在全愛爾蘭約70萬座農場中成為佃農,為地主生產農畜產品輸出島外,特別是牛肉。當時愛爾蘭的牲畜出口貿易量堪稱全世界最大。->(饑荒期間;1845~1852),這些英國或者愛爾蘭大地主,卻沒有人想要停止外銷,將這些農畜產品轉供愛爾蘭本地貧民保命,仍然不斷大量的出口糧食貨物。->而當時的英國政府,特別是財相(Charles Edward Trevelyan;1807~1886)是(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 ~ 1834)任教於東印度公司學院時期的學生,對於他的)「人口學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極其崇拜,他認為「大饑荒債減少過剩人口的機制」,也是「天意直接干預後果」。所以當時的英國政府,即使設立了濟貧院,曾經一度每天供應300萬杯稀粥,也為愛爾蘭飢民提供工作機會。至這些措施因為(Charles Edward Trevelyan)觀念的問題,執行的心不甘情不願,且小氣,刻意忽略愛爾蘭饑荒的真實狀況,而且政治氛圍上也對愛爾蘭人充滿鄙夷,總認為這些愛爾蘭貧民好吃懶作,又繁殖的像兔子一樣多,餓死也許是最好的解決人口過剩的方式。->這也是導致愛爾蘭於大饑荒結束後,要求獨立的主因之一。
phytophthoraInfestans(晚疫病菌) |
我註:
-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70年,親眼目睹孟加拉大饑荒,造成約1500萬人口死亡;1782~1784年,又碰上「Chalisa famine」,整個印度因為此次饑荒死亡人數約1100萬人;1789~1792又遇上南印度「Doji bara famine」,因為聖嬰現象帶來的旱災,死亡人數也達1100萬人左右;1816~1817年,因為印尼「tambora」火山於1815年爆發,導致歐洲連續二年「無夏之年」,也發生大饑荒,據估計歐洲當時約有20萬人死於這次天氣反常。->當時達爾文的「天演論」學說非常流行,你可以想像整個英國知識精英上流社會受到的影響與震撼。特別是在東印度公司工作的英國商人及工作人員,他們親眼目睹印度社會人分五等的狀況,死亡是稀鬆平常的事(我註:至今依然是),是否也慢慢感染到印度人的絕望及濟貧法無用論的想法?->但從1805年開始,東印度公司就開始利用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學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來推行修改「濟貧法」(English Poor Laws),達到削減窮人生育數目及人口的目的,而該法案終於1834年修正通過,所以1845年開始的愛爾蘭大饑荒(Great Famine-Ireland)只是這個法案修正案及觀念的遂行罷了。->要忍看近100萬人民活活餓死,而不伸出援手是很難的,但這些自認為優秀人種是上帝的選民的英國上流社會精英是作的到的,因為在印度時他們看多了這種死亡,早已無動於衷。->但結果就是英愛二國人民再也沒有互信,始自1541年英格蘭王國與愛爾蘭王國的共主邦聯國家關係,終於1922年結束,彼此勞燕分飛。如果(Charles Edward Trevelyan;1807~1886)預知今日二國的關係,是否會後悔當年的忍心絕情呢?
1815_tambora_explosion |
Charles_Edward_Trevelyan(1807~1886) |
- 這件慘劇中最令人髮指的部份是,發生饑荒時的愛爾蘭仍然大量出口農畜產品到英國。但當時在愛爾蘭的莊園主卻不願意停止出口賺錢,將糧食留下來救濟因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肆虐無馬鈴薯可食用的佃農生命。只因為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理論,讓他們這些所謂上流社會精英,認為這些愛爾蘭佃農生命如芥,生太多了,既然不肯節育,就讓老天餓死也罷?->這其中還有因工業革命後,莊園中引進了機械生產,不需要太多的勞力,而將這些佃農連同孩子一起驅逐出莊園,甚至將他們拋到航向北美的大船上,送到更缺乏人力的北美加拿大地區去工作,導致很多人死於半途,有夠殘忍!
- 我以為這已經是歷史故事了,但 D 聽完我的主述後,冷冷告訴我說,誰跟你說這種事情過去了?他指著報紙上的美牛案非於2012/6/12日過關說:「台灣人跟1845年的愛爾蘭人有不同嗎? 台灣的企業主為了他們的毛三到四(我註:我一直以為是茅山道士,想不透茅山道士與台灣大企業有何相關?(^o^哇)~~(^0^)哈~~(^○^)哈~~),不是把台灣人當愛爾蘭人看待嗎?只是這次不是餓死你,是叫你吃毒牛肉,你死不了不算幸運,因為可能讓你後代子孫早夭或者畸型,有什麼不一樣?->我只能無言。也許人類的劣根性始終沒有改變,人類的社會始終都帶著獸性,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只是方式不同,但基本的思維沒有變。
- 優生學(Eugenics):優生學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的時代(BC427~BC347),而這個學說,隨著於19世紀後半社會達爾文主義流行而逐漸地盛行,直到20世紀上半葉。但到了現代,對於許多人而言,優生學則違反倫理道德和侵犯人權的一種邪惡主張。->達爾文說,他會提出物競天擇自然淘汱論,是受了(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 ~ 1834)「人口學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的影響,而這種「天演論」的理論出現後,也極容易被極端思維的人拿來利用,推論出人類種族或各具有特定遺傳特徵的群體之間,也難免爆發這種競爭生存的衝突。->而作出這項推論的人正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表親(Francis Galton;1822~1911),他認為人的各種特質,不論是過人才華還是酗酒行為,都是遺傳而來的結果,後天的教養永遠克服不了先天的遺傳。他的研究結果顯示,傑出人士都會生育出傑出的兒女,但指出遺傳效果顯現在男女身上的比例為70:30(我註:鬼扯! )。但他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些他口中所謂傑出人士的兒女也繼承了較好的機會與特權,如中國的富二代。所以促成傑出人士兒女優秀的原因在於這些機會與特權,而非關乎遺傳基因。->(Francis Galton)在他1869年的著作「遺傳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中,主張人類的才能是能夠透過遺傳延續的;1883年他率先使用了「優生學」(eugenics)這一個名詞。他認定人也像賽馬一樣,可以透過育種一樣培養出冠軍人才。他想出的精進人類品質的方法是,由高等人士進行優育,同時遏止低等人士生養後代,他認為自然汰擇的過程盲目又太慢,人類可藉著完善的策劃,快速而仁慈地達成同樣的目標。->(Francis Galton)一開始就有種族岐視的觀點,他根據各個種族產生法官、政治家、軍事指揮官、科學家及藝術家等各種傑出人士的紀錄加以排序,得出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北歐人名列前茅,黑人殿後。而且(Francis Galton)認為人類最終將由最強健的種族構成。(我註:這個人有夠沙豬而且目盲。當時沒有DNA檢驗技術,而人類基因圖譜仍未解出,他憑什麼認定誰或者那一個種族的DNA是優秀的?就憑他半調子的統計學?現在人類基因圖譜完全解出後,我們才知道非洲人保留了人類基因中最多的變異數。如果當時這個沙豬的歪論就開始施行,把黑人或者非洲人殺光,結果會如何?)->(Francis Galton)認為頹廢的福利國家制度,可能導致人類出現物種退化至較原始狀態的現象,因為競爭減少,讓最適者生存理論無法進行自然淘汱。他把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理論延伸解釋為,窮人是一股威脅的力量,不只因為人數眾多,而是他們的大量生育促使他們的基因廣為傳播,從而淹沒優秀人士較好的基因?->(Francis Galton)與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這種論調,就成了不幫助窮人的最好理由,也反對改善人類健康的努力,例如施打天花疫苗,因為這樣會讓原本該死亡的人口存活,增加總人口競逐較少的資源。->(Francis Galton)於1904年,在倫敦成立的「社會學會」(Sociological Society)上向一群精英表示:「高級人口品種在英國的必要性遠高於其他國家,因為我們的國民遍佈全世界,將為人類未來數以百萬計人口奠定性格與能力的基礎。->1906年,(Francis Galton)寫了一本描繪優生學烏托邦的小說「Kantsaywhere」(直翻就該叫桃花源),小說中的年輕人體格健壯好武善鬥如斯巴達勇士;而女人則個個如大地之母Gaia,非常神似後來納粹建構出來的亞利安種族的神話。->1907年,倫敦大學成立了「高爾頓國家優生學實驗室」,讓這門新學科知識觸角向外伸展,經濟學家「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費邊社(Fabian Society)成員兼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共同創立人的「Sidney Webb;1859~1947」都是優生學的支持者。「Sidney Webb」甚至認為,優生學可防止英國落入愛爾蘭與猶太人手中。->(Francis Galton)的門徒「Karl Pearson;1857~1936」寫道:「歷史向我揭示了高等文明產生的方式,而且只有一種方式,就是種族與種族的競爭,最後生存下來的乃是生理與心理上都較為強健的種族。」,在所有種族之間,他看到了「亞利安人的成功」?->1912年,第一屆國際優生學大會在倫敦召開,主持人為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兒子「Leonard Darwin;1850~1943」,與會的有邱吉爾(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美國電話發明人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1922)、當時英國首相「Arthur Balfour;1848~1930)。其中邱吉爾(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曾在內閣中提議讓「心智薄弱者」絕育。->1937年 ,優生學也席捲了美國,並且造成可怕的後果,許多被認定不適合生育後代的人都遭到強制絕育。1926年,美國已有17個州採行這類絕育政策。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間(1918~1939),美國約有6萬名弱智人士、癲癇患者與心智薄弱者遭到強制絕育,其中半數都在加州。其他優生法律則不准精神病患結婚,也禁止跨種族婚姻。->美國國會議員希望引進更多的北歐人與歐洲西北部的人,且驅逐來自南歐與東歐的「劣等族群」,這樣有助於美國基因庫遭到污染。->1945年二次大戰後,美國優生學學會倡導的主要是「正面的」優生學,鼓勵傑出人士生育,而不是推行絕育的「負面優生學」。
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_1809~1882) |
- 在20世紀上半葉,優生學就是人口控制的代表,是全球性運動,受到各國右派及左派的支持。當時的日本帝國對數以萬計被診斷出精神疾病的人口強制絕育,其中還包括具有「遺傳犯罪傾向」的罪犯,以及漢生病(即痲瘋病)的病患。
- 英國這個始作俑者國家,卻從來沒有把強制絕育措施訂在法律中,因為他們認為缺陷人士耳根通常較軟,在大部份情況下,可以被說服絕育。
- 在德國,對心智薄弱者施行絕育的作法始於1920年代晚期,主導人是「Otmar Von Verschuer;1896~1969」醫生,他指導過「死亡天使」「Josef Mengele;1911~1979」醫生,讓納粹對約50萬人施行了絕育手術。->1935年母親節時,希特勒的內政部長「Wilhelm Frick;1877~1946)痛斥指出:「正直的家庭生的少,品質低落卑劣的人卻豪無節制地生個不停」,「而且許多德國人都毫無責任觀念,隨隨便便與異族通婚。」->納粹的政策廣受美國、英國優生學支持者仰慕。->不過納粹的「種族優生」觀卻率先嘗試加速主宰種族繁衍的作法,方式為付錢僱請「純種」亞利安婦女和納粹黨衛軍軍官發生性行為來增加出生率;接下來納粹開始殺害數以萬計的「不適者」,例如殘障人士、慢性病患者,甚至是精神錯亂的老年人(我註:阿茲海默症患者?),這些都預告接下來的猶太大屠殺,因為納粹政權要徹底滅絕比較低劣的種族,例如猶太人、吉卜賽人,以及其它偏離常規的人,如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教徒與同性戀者。->納粹大屠殺,其實正是優生運動的極致表現,而且此優生運動存在範圍絕對不僅限於德國。即便1945年簽訂停戰協議後,這種優生學的觀點也沒有消失。->1948年,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禁止了強制絕育的作法。但許多本從事優生學的科學家卻搖身變為人類學家、遺傳學家與社會政策制定者。德國優生學先驅「Otmar Von Verschuer;1896~1969」醫生在1950年代前往美國,美國優生學會對他大加禮遇,也邀請他成為榮譽會員。
- 20世紀,許多備受尊崇的環保人士也都來自優生學運動這個團體(我註:我可以理解,因為環保支持者,會認為人類的過度生育,將危害其他物種的生存,所以他們會希望控制人口成長不足為奇,只是我好奇的是,他們認為誰該絕育降低人口呢?),這些人擔心「人口過多」的巨型城市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也擔心歐洲人 在人口數量上,已逐漸落後非洲人與穆斯林。->資深環保人士目前仍然堅稱,非洲的愛滋病可能有助於化解地球的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人口危機,減少人口、消除貧窮與孱弱的族群。
- 「Karl Pearson;1857~1936」的歷史觀很奇怪,因為我看到的歷史都是蠻族把文明古國的文明全部毀滅,沒有看到所謂的好的文明被留下來。如果「Karl Pearson」說的對,請問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時(1860年),為什麼燒掉圓明園?他所謂的強健的種族,不過就是如同成吉思汗這種蒙古勇士罷了。如果他還活到現在,我很想問他,他是否承認征戰歐亞大陸的蒙古勇士是優秀人種?把體力等同智力這種想法真的奇怪到了極點。
- 我們過去的觀念中,總認為德國納粹是優生學的倡始者,讀完這部書才明白,原來是英國,而且居然與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家族有關。這又回到了我對於英美民族的看法,他們總是理論基礎紮實,創意十足的提出解決之方,但真的被說服努力去施行的都是德日這二國。而事過境遷,這些提出這些邪惡理論的國家卻像沒事人一樣脫身,讓德日二國擔負所有的歷史譴責,更可惡的是,私下裡卻盜走這二個國家所有的實驗數據,作為未來制定其它優生政策的參考。
- 美國優生學或者是生育控制的支持者有,寶鹼公司(P & G)繼承人「Clarence Gamble;1894~1966」、哈佛曆史學教授及美國學術界支持優生學的首要學者「Lothrop Stoddard;1883~1950」、紐約律師,同時是獵人暨博物學家「Madison Grant;1865~1937」、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Henry Fairfield Osborn; 1857~1935」。->「Lothrop Stoddard」、「Madison Grant」、「Henry Fairfield Osborn」這三人在1917年共同成立「搶救紅杉聯盟」(Save the Redwoods League)致力於保護北加州的紅杉林,這個組織至今仍在運作。這三人把環保主義與民粹式的優生學觀念結合起來。「Madison Grant」一度是美國移民限制聯盟的副主席,主張採用納粹式的選擇性絕育。他於1916年出版了「偉大種族的消逝」(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我註:很像Francis Galton在1906年寫的小說「Kantsaywhere」的討論版?),他認為強健、金髮、藍眼,英勇善戰的北歐種族生長在北方,他們體內的缺陷基因都已受到寒冬淨化,他們的純淨必需受到保護,這本書共賣出160萬冊。美國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是「Madison Grant」的老友,居然盛讚這部書是「第一流的著作」。->地位同樣重要保育人士還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一任總幹事「Julian Huxley;1887~1975」這位英國生物學家,他在1961年創立了「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他身為英國優生學學會的會員達40年之久。->「Julian Huxley」的弟弟「Aldous Huxldey;1894~1963」則是「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ld;1932年出版)的作者,書中描述人未來社會中的人類都是根據訂單在實驗室中複製而成的。「Aldous Huxldey」稱其為「簡單至極的優生系統」。->「Julian Huxley」主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期間,也試圖延續優生學主張,他指出儘管政治與心理上,激進的優生學政策在未來許多年都不可能實現.................至少有機會變得可以想像。」因為他認為若不這麼作,未來世界將充斥著「當前最不聰明的人口的後代」。他提議利用減稅優惠的方式鼓勵最適者多生子女,這個想法後來被新加坡採用。->不過 「Julian Huxley」晚年時,已不再對優生學感到興趣,而是關注地球環境以及糧食生產能力。
- 1916年,「Margare Sanger;1879~1966」在布魯克林開設了美國最早的生育控制診所,公然違抗1873年立法的「Comstock Law),該法禁止寄送任何有害風化的物品,連避孕的器具和資訊也包括在內。->1917年,她創辦「節育評論」(Birth Control Review)。->1921年,她又成立「美國生育控制聯盟」(American Birth Control League),這個組織後來轉變為「美國家庭計畫聯盟」(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of America」。->「Margare Sanger」的重要贊助者是「P & G」寶鹼公司的繼承人「Clarence Gamble;1894~1966」。->「Margare Sanger」之父是一個酗酒愛爾蘭裔支持社會主義的鑿石工,可能是天主教徒之故,反對避孕,導致「Margare Sanger」的母親安妮因生養11個子女,病痛纏身,於49歲的盛年死於肺結核。這樣的成長環境,教導了「Margare Sanger二件事:第一件是生育的子女數應在自己養的起的範圍內;第二件是女人有生育選擇權。->「Margare Sanger長大後成為護士,是社會主義支持者,也是女性主義者,同時也是馬爾薩斯主義暨優生主義者。她口才便給、行動力十足,在政治上很活躍,成為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生育控制領導人,促使低下階級採行家庭計畫。她反對「慈善機構」,認為這種機構乃是「惡性社會疾病的症狀」。->她的主要論點是結合馬爾薩斯主義暨優生主義,認為生育控制的重點是「適者多生一點;不適者少生一點」(我註:很奇怪! 一個出生貧窮愛爾蘭裔的女人,為何會認同那些上流精英偏頗的優生觀念?難道她認為自己已是適者了嗎?)
Francis Galton_1822~1911 |
Margare Sanger_1879~1966 |
-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的戰,總共奪走1500萬人的性命。->1918年,西班牙開始造成全球大流行的豬流感,奪走約4000萬條人命。->戰爭結束後,法國損失了約3%人口;而英國20~45歲的男人有10%死於戰火,導致25%的英國女性找不到結婚對象。->到了1930年代,由於過去100年歐洲生育率長期下滑,再加上戰爭的損失,及戰後1929年發生的經濟大蕭條,讓民眾不願意生育子女,導致許多歐洲國家的生育率都低於2的替代水準。當時法國女性平均生育1.9名子女;英國女性更低只有1.7。(我註:恐怕就是這個時候,讓歐洲這些殖民國家開始恐慌,因為他們的殖民地國家人民生育率高,而且愈生愈多。讓這些殖民帝國開始擔心殖民地人民會反抗,爭取獨立自主權?所以才會開始有優生主義出現,也開始用各種殘忍的手段來降低所謂貧農或者殖民地人民的人口數量,例如任憑餓死到大規模屠殺等。)
- 1928年,澳洲人口普查機構前主管「George Handley Knibbs;1828~1929)指出,世界人口在前一個世紀已倍增。->歐洲各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衛生、肥皂與現代醫藥等改善與創新,都讓貧窮國家死亡率大幅降低,促成新一輪的人口成長。->印度普查揭示,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生育率又接近每名女性6名子女;人口年成長幅度因此超過1%。->「George Handley Knibbs」認為人口將長期增長,直到陷入馬爾薩斯式泡沫化後果。
- 1934年,「Enid Charles;1894~1972」這位出生於英國威爾斯的女性主義者及統計學家出版了「父母的沒落」(Twilight of parenthood」後更名為「人口不足的威脅」(The Menace of Under-Population)這部書,預言西方將會出現廣泛的人口衰減現象。她將這種情形歸咎於家庭計畫。->她的書及言論引起了廣泛對於歐洲人口衰減的憂慮,擔心白種人終將如優生學家預言那樣,遭到其他地區大量增加的人口所淹沒。->法國巴黎因應這種現象的方式為禁止提倡家庭計畫,保險套為非法物品;而義大利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宣示展開「人口之戰」,誓言要讓義大利人口增加50%。
- 1939年,一個英國皇家委員指出,因為死亡率的下降,西印度群島殖民地最急迫的需求就是「生育率」等同幅度下跌。->1944年,英國肯亞總督說,其轄下境內人口令人震驚的大幅增加,這就是非洲人民各種困境的肇因。->法國人口學家「Alfred Sauvy;1898~1990)警告指出,人口增口助長了法國各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1939~1945),當時的社會氛圍及主流觀點仍是擔心全球人口再次激增,特別是非白種人口。
- 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人口學家「Frank Notestein;1902~1983;美國人)向美國哲學會指出,貧窮社會終究也會跟隨富裕國家步上「人口過渡」(Demographer Transition)的狀態,在這過程中,世界將面面臨「無與倫比的人口成長」,唯有在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的國家也像西方社會一樣變得比較富裕之後,世界人口才會達到新的穩定狀態。但如果沒有現代化,貧窮國家就可能卡在「人口過渡」的狀態無法前進,陷入死亡率下降但生育率卻居高不下的陷阱。->所謂的「人口過渡理論」(Demographer Transition)是指,西方國家的死亡率隨著社會的富足而下降,因此民眾發覺自己的子女都能活到成年後,就會開始降低生育率,這是從原本的高死亡率與高出生率,轉變到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過渡狀態,在過渡期間,因為出生率暫時大於死亡率,所以人口難免飆增。->到了1950年代,粗造的優生學理論已被拋到一邊,而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則由「Frank Notestein;1902~1983)「人口過渡理論」(Demographer Transition)觀念取代。
Frank Notestein_1902~1983 |
- 1948年,「Fairfield Osborn Jr;1887~1969;美國人)出版了「我們被掠奪的星球」(Our Plundered Planet)這部書,提出警告說:「現在全世界已經不再有新的土地....................人類必需意識到與大自然合作的必要.性.............。」,書中所展現的環保訊息是現代永續發展概念的先驅。
Fairfield Osborn Jr_1887~1969 |
- 1948年,現在環境浩劫論的創始人「William Vogt;1902~1968;美國人」出版了「生存之道」(Road to Survival)這部觀點相當灰暗的著作。(我註:William Vogt是紐約奧杜邦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負責編輯鳥類書籍的鳥類學家,為何會出這種帶著優生學、馬爾隡斯人口論書呢?查奧杜邦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是個環保組織,而本書後面提到William Vogt與洛克斐勤關係匪淺,所以我懷疑本書只是用他的名字來出書,避開社會質疑而已。)->在「William Vogt」書中指出,地球上每個人平均分得的可耕地只剩約一英畝(約1224坪)。現代科技雖為人類提供了較多的糧食,其實對未來是危害。他特別指出,斧頭、火、犁和武器這四樣物品,背後的支援力量是「資本主義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土地經營管理是以所謂的經濟法則運作,完全不理會物理及生物定律的限制。->「William Vogt」說自從馬爾薩斯以來,多虧了美洲殖民地,新大陸不僅提供新的土地,也帶來了像馬鈴薯這樣的新作物,大幅增加了歐洲田地能夠餵養的人口數目,所以世界還可以寅吃卯糧。但也已走到盡頭。->「William Vogt」似乎很討厭英國,他說這個國家已經成為一隻寄生蟲,啃食著新英格蘭、愛荷華......阿根廷、南非、澳洲與印度不斷縮減的山坡地,除了煤與蘇格蘭威士忌以外,英國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予世人。->「William Vogt」說英國過度膨脹的人口已經處在饑荒邊緣...........除非美國人願意在餐桌底下塞進五千萬隻英國人的腳,否則饑荒很可能又會肆虐於倫敦的街道上。屆時和饑荒並肩而行的,將會是那位見事明晰的英格蘭牧師馬爾薩斯的身影。->「William Vogt」認為英只是第一個陷入這種處境的國家,因為英國的工業化已經達到飽和狀態...........她的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已癒來愈限縮於生活必需品.........生活水準的下降將是無可避免的結果。」;「而日本在糧食方面絕對不可能自給自足。」;「中國人更是每一代都活得愈來愈悲慘」。->照「William Vogt」的說法,連美國也逃不過生活水準下滑的命運,特別是發生過那場嚴重的「塵暴乾旱」迫使數十萬美國民眾逃離中西部後,他認為美國文明建立在九英吋(我註:22.86公分)厚的表土上,現在卻已喪失了1/3這種土壤...............因為當今大部分美國人的有生之年,糧食將會減少。」(我註:「William Vogt」沒有料到農業科技及生化科技的進展超過預期,所以每單位土地能種出來的糧食遠遠超過1950年代。唯一的缺點是人類可以食用的農產品種類減少了,因為大量生產一定會作物單一化才有可能。)->「William Vogt」說世界已經爆滿了,調節人口成為最重要的一項國際問題;醫學進步發展出來的控制死亡率已經過頭了,進一步提升開發中國家的健康水準是錯誤的作法。現代的醫學界...........讓他們享有更長的壽命,卻也造成他們活在愈來愈悲慘的境況中.................。->「William Vogt」也嚴正的反對農業發展,他認為興建灌溉工事,提供儲存糧食的方式,以及在饑荒期間進口糧食等作法,只是讓印度人得以繼續渾噩l度日,........不負責任的大量繁殖。當時印度正脫離大英帝國獨立,信奉印度教的印度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而爆發了嚴重的屠殺。「William Vogt」認為印度的動亂恐將阻礙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一種好現象。->「William Vogt」跟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一樣,反對教區慈善活動,也討厭緊急糧食援助。他認為美國應中止糧食出口,任由饑荒、疾病與戰爭來削減其他國家的過剩人口。未來的糧食援助應以受援助國願意接受嚴格的人口控制措施為前提。->「William Vogt」的所有觀念都與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同,只有「避孕」這件事不一樣。他不像馬爾薩斯認為是種惡行,反而視之為一種道德義務,但他主張應該由政府出錢讓世界上缺乏能力的人口絕育,因為這種政策可能會產生有益的汰擇影響,其中仍帶有優生學的色彩。->「William Vogt」「生存之道」(Road to Survival)這部書的觀點言論,主導了20世紀後半葉的環境與人口思想,而且對美國國家政策的影響也愈來愈大,特別是人口方面的政策。(我註:怎麼看都像是東印度公司那批所謂上流社會精英,透過馬爾薩斯不斷的宣傳的人口論,及達爾文派那方面的優生學概念,只不過這次發動的人是美國上流社會精英,承繼英國思維,借由「William Vogt」的筆來述說罷了。而且最令人不屑之地,是他們都是控制別人的人口,而非自己的人口。)
- 1952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在維吉尼亞州威廉斯堡駐辦一場私人會議,正式將人口控制議題搬上了檯面。召集人是「John D. Rockefeller III;1906~1978),其他與會人士有當時已當上美國家庭計畫聯盟主任的「William Vogt;1902~1968」、美國二位聲譽卓著的人口學家「Frank Notestein;1902~1983」及其門徒「Kingsley Davis ;1908~1997」,另外二位是「Fairfield Osborn Jr;1887~1969」及弗瑞德里克。奧斯本二位年輕的「 Osborn」家族成員。->這些與會人士都堅信他們有權指導世界的未來。弗瑞德里克。奧斯本表示,他們屬於一小群知識精英,「約有300~400人,人類心智的自由絕大多數都由他們產生而來,但這群人卻可能被完全不懂得這些概念的一般大眾所淹沒」,他們認為「人口問題不是理論,而是夢魘」(我註:我的腦中馬上浮出上帝選民這四個D常常用一種很不屑的語氣說出口的名詞,及古埃及或者比比倫、猶太祭師階級,甚至連印度教婆羅門種姓階級也跑出來了)->「Kingsley Davis 」在這場會議中發言指出,糧食援助不僅毫無益處,還會造成反效果,會在慈善的基礎上造就更多人口,結果就更難取消援助活動;他同時也反對移民,尤其是美國每年接收數以萬計貧窮、不識字、迷信又不懂英語的新公民,而這些移民許多都患有疾病,可見「Kingsley Davis 」排外心態之濃。->在洛克斐勒檔中存下來的會議筆記中,「William Vogt與「Fairfield Osborn Jr」都認為像印度這種國家,只要一天不採行人口政策,就該遏止其工業繼續發展。->這場為期三天的會議決定成立了「人口協會」(Population Concil)負責擬定推行一項控制世界人口成長的全球計畫。這個協會不久就最得福特與洛克斐勒基金會提供大筆資金。這二個戰後美國最大私人慈善團體成立了實驗室,研究改進新式避孕法,並且協助各國推行家庭計畫方案,第一個目標為印度與巴基斯坦。->這些人雖然希望降低人口成長,但卻有針對的對象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國。而且二次大戰前的優生學思想仍未完全消失,例如弗瑞德里克。奧斯仍在1956年的「優生學的評論」中寫說:「我們需要遺傳基因優越的個人儘可能的生育最多的子女」,渾然未覺這句話與「人口協會」(Population Concil)的宗旨非常矛盾(我註:埃及人、波斯人兄妹為婚,及歐洲皇室近親通婚,這種遺傳結果好嗎?不知這些人想什麼?)
Rockefeller III_1906~1978 |
Kingsley Davis _1908~1997 |
- 1954年,「Dixie Cup Corp.」的創辦人「Hugh Moore ;1887~1972」撰寫了「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這本小冊子,自行印發數百萬份發送,將餘生致力於遏止人口成長。->他寫給洛克斐勒的短籛中說道:「我們主要關注的對象不僅止於生育控制的社會或人道面向,也關注共產黨如何利用飢餓人口遂行其征服地球的陰謀。」(我註:這句話才是所有的人口控制的核心思維,不是環保,不是確保貧窮國家人民能富足,也不是為了更好的人口素質。其實說穿了,就是這些1850~1950年代的世代富豪,害怕自己的權勢財富被新崛起的共產主義掠奪,而想出的對應方案------減少窮人數目,而非照顧窮人,共享社會經濟資源。也許這也是產主義能如火如荼的主因之一。因為有錢人太過短視淺見,只想保住個人及家族財富,而非努力讓大家過的好,所以差一點引發核子危機,什麼也不留。)->1958年,艾森豪將軍(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立了一個高階委員會,負責評估軍事支援計畫,主導人為「William H. Draper;1894~1974)將軍,是美國優生學運動領導人之一,也是「Hugh Moore的老友,他的報告中指出「飢餓人口一旦沒有足夠的土地能夠種植糧食,就可能受到土地改革的夢想所引誘,那就是社會主義。因此人口爆炸對於美國乃是一項戰略威脅。
Hugh Moore _1887~1972 |
- 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Matthew Perry;1794~1858」打開日本門戶後,西方的健康與衛生觀念開始滲入日本,死亡率開始降低。到了1920年代初期,日本人口已然倍增,達到6000萬,而且還不斷的增加,使得日本本土土地與自然資源逐漸不足,所以日本軍閥開始海外侵略行為,將身體強壯的年輕人送往海外,到亞洲大陸及太平洋諸島去佔領更多土地及資源,這種侵略行為至1941年轟炸珍珠港達到高潮,緒果是日本加入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二戰結束後,日本在軍事、政治與經濟方面都一蹶不振,又有8000萬人民嗷嗷待哺,災難近在眼前。->1948年,林斯頓大學人口學家「Frank Notestein;1902~1983」走訪目本後指出,日本雖窮,但曾經富有過,適合拿來實驗他最新的想法,即藉由大量提供避孕工具以完成他的「人口過渡理論」(Demographer Transition)。他相信,日本是全世界最有可能出現人口控制先於物質富裕這種地方,且可能為整個東亞下先例。後來事實證明他說對了。->1949年,「Clarence Gamble;1894~1966」也來到東京,資助一項研究,發現92%的日本民眾都想避孕,於是短短幾年內,受華府控制的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各地的健康中心發放免費保險套。->1957年,日本的生育率就從4.5名降到2名,接著又滑到1.3,從此固定在此水準。「Frank Notestein」提倡的自願生育控制大獲成功,就此催生了一場席捲全球的運動。
Matthew Perry_1794~1858 |
- 1958 年,人口學家「Ansley Coale;1917~2002;美國人)與經濟學家「Edgar M. Hoover;1907~已逝世;美國人)在一項研究中指出,養育眾多子女會導致貧窮人口難以將精力投注於創造財富;而削減生育數,有可能增加投資,讓這些人口更快富裕起來。->所以上述華府新興人口獨裁者如「人口協會」(Population Concil)成員他們決定採取直接干預措施,改變貧窮國家貧窮人口的生育習慣,促成生育率降低,他們不想等待「Frank Notestein」的「人口過渡」(Demographer Transition)理論時間。->1957年,美國婦女平均每生育3.8名子女,這是創了1890年來最高的數字,稱為戰後嬰兒潮。->但華府的新興人口獨裁者不憂慮自家人口眾多,而是努力要降低遙遠國家如印度、中國的生育數字。
- 1950年代期間,降低生育率的運動都由現在所謂的「社會企業家」如「人口協會」(Population Concil)成員如洛克斐勒及「Hugh Moore」所主導。->1952年,「國際家庭計畫聯盟」(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於印度舉行的會議成立,創始會員國有英國、印度、荷蘭、香港、新加坡、瑞典、西德與美國等國的民間家庭計畫協會,總部設在英國優生學學會的倫敦辦公室。從一開始,這個聯盟就是老一輩的優生學遊說團体,和新一代倡導生育權利的女性結合而成的產物。
- 1898年,波多黎各(The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即受美國控制。->1930年代即被貼上「人口過剩」的標籤(我註:目前總人約370萬人)。->這個島面積約9仟平方公里,但土地大部分屬於美國製糖公司所有,數以仟計無地可耕的農民湧向首都「San Juan」。->土地改革,收回部分甘庶園,轉交貧窮小農耕作來解決問題是可以的。但「William Vogt」這個「人口協會」(Population Concil)支持出來的傀儡可不如此主張,反而指責這些貧窮是毫無責任感的不斷生育,所以需要的不是土地改革,而是推行節育措施。(我註:這世界上就是有人樂於當傀儡,無論過多少世紀都一樣。)->1930年代初期,「Clarence Gamble」在波多黎各推行結紮,理由是許多醫生認為,教育水準落後的波多黎各人不懂得使用避孕方法。這項工作持續到1940~1950年代,當時「Clarence Gamble」與其它美國慈善冢成立了「波多黎各家庭計畫協會」(Profamilia)。->1960年代,育齡婦女已有1/3接受了結紮手術。->在結紮、子宮避孕器與避孕藥三管濾下之後,生育率在1970年代中期就減半到2.7名。
波多黎各 |
- 1965年,美國詹森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1973接手「國際家庭計畫聯盟」(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的工作,交由美國國際開發署成立了一個專責的「人口辦公室」。由美國政府出資,提供避孕用品,讓家庭計畫方案廣泛全球擴散開來。土耳其、伊朗、摩洛哥、突尼西亞、埃及、肯亞、牙買加、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巴西、智利、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台灣、南韓都在不久後採行了家庭計畫。->美國於1967年資助聯合國成立了「聯合國人口信託基金」(UN Population Trust Fund),二年後更名為「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UNFPA),讓庭計畫方案從此真正擴及全球。->1968年,詹森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提名其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1919~2009」擔任世界銀行總裁。其隨即宣佈,未來醫療援助都將與人口控制綁在一起,他指出:「未開發世界的大多數人口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所面臨的單一最大障礙,就是無抑制的人口成長。」,這種威脅「與核戰的威脅不相上下」。->但這個努力在整個1960年代成果極為有限,世界人口仍以每年超過2%的速度成長。此時這些家庭計畫專家開始想到強制措施的必要,也就是不讓父母決定想要多少子女,而是讓政府來決定。(我註:越戰1959~1975,也許我們比較能理解美國政府為何如此急迫要降低所謂窮人國家的人口數目了? 歷史文獻常常以一種很奇妙的方式解釋了當時國際氛圍,讓你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後,終於恍然大悟。)
Robert McNamara_1919~2009 |
- 1967年,「Paul Ehrlich;1932~」這個蝴蝶生物學家,應美國「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的會長「David Brower;1912~2000」之請託,發表了「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這部賣了600萬冊,談人口過剩的書。->「Paul Ehrlich」預言1970年代將出現史上最大的嬰兒潮,未開發世界有40%左右的人口不滿15歲。他還說:「餵養人類的戰役已經結束..........在1970~1985年間,世界將陷入嚴重饑荒,上億人口死於飢餓。」。某個層面來看,「Paul Ehrlich重複了1948年「William Vogt」這個鳥類學家「生存之道」(Road to Survival)這部書的觀點罷了(我註:一個蝴蝶專家,一個鳥類學家,這些美國上流社會菁英喜歡的傀儡也有一定的對象不是嗎? 這可能跟這些上流社會菁英的休閒嗜好有關。)->這個末日觀點,起源於「Paul Ehrlich觀察蝴蝶生態,他發覺好年冬,蝴蝶會迅速增長繁殖,將所有植物的葉子啃食一空,然後因環境無法再負荷牠們的生存,因此滅絕。所以他得出結論,人類就像貪食無饜的蝴蝶,既有的土地已不再足夠餵養我們。->不過本書作者說,真正原因在「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第一章中就講明白了,「Paul Ehrlich」與太太女兒在印度深夜搭計程車穿越德里街頭時,被印度擁擠吵雜的街頭景像嚇壞了而已。所以「Paul Ehrlich」看到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人群,而且是貧窮的非歐洲人。這種想法其實有些面向和優生學極為相似,而非真正的人口控制。->「Paul Ehrlich」提出的解決之方為,對尚未嚴格強制施行人口控制方案的地區取消糧食援助;另外是管制移民,以免沒有獲得援助的人口移入享有援助的地區;最後是倡議為世界建立最佳人口數,他要求擬定一套詳細的避孕方案以達成這項目標,如果自願方式失敗,就得採取強制手段。->1960年時代,跟隨美國人口學家「Kingsley Davis」研習人口學的「Harriet Presser」回憶說:「當時盛行的說法是,民眾應該申請執照才能生孩子,就像養狗需要執照一樣。」(我註:拜託! 這部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根本就是「Kingsley Davis」的著作好嗎? 用現在術語叫媒體操作。很瞎!)
Paul Ehrlich_1932~ |
- 1974年,生物學教授「Garret Hrdin;1915~2003」(我註:查了那麼多這些瘋子的生辰八字,很高興,大部分都死光了,而且都死在千禧年前後左右,怪怪的! 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不過,現在全世界的人可以鬆一口氣了。)寫了一篇論文「救生艇倫理學」(Lifeboat Ethics),內容為,在現代世界中,每一個富裕國家都可以視為是一艘救生艇,而大海上游著的是這個世界的貧窮人口,人人都想爬到船上。但資源不夠所有人分配,因此救生艇上的人對自己的物種負有自私的責任,必需防止窮人爬上救生艇,就算有人淹死也不能有所動搖。->「Garret Hrdin」言下之意是不能有糧食援助;不能移民到富裕國家;也不能有醫療幫助。他還特別點名印度,要印度政府採行減少人口的積極措施,否則就停止提供印度援助。(我註:跟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時的英國財相(Charles Edward Trevelyan)的態度一致。)->世界人權宣言指出,有關家庭人數的選擇與決定,只能由家庭本身作主,也就是說生育控制應該交由家庭自願決定。但「Garret Hrdin」反對,他認為這種道德禁忌必須加以抗拒,因為訴諸獨立運作的良心,長期運作而言將導致一切良心消失。所以拯救人類的唯一方式,就是「放棄生育自由,而且速度要快。」(我註:印度作了第一個白老鼠實驗,沒有成功;但非常務實主義的中國鄧小平,卻從印度的實驗中看到可行的方案,在中國冷酷的推行,而且非常成功。這再度印證我的想法,英美這個民族是邏輯理論發想創意家,但他們不會在自家實驗或者推出,因為會被自家人打死。所以都找或者強迫別人作白老鼠試試看。而中國永遠在旁邊等實驗數據及狀況,可行的就開始推。死要死道友是英美民族,不能死貧道是指中國人,所以其它的民族或國家夾在他們二者之間都是死路一條?唉!)->美國人類學家「Eric Ross」說他,體現了冷戰馬爾薩斯思想的所有主要特質,反社會主義、反民主,又充滿優生學態度(我註:一針見血!)
Garret Hrdin-1915~2003 |
印度災難性強制人口控制:
- 19世紀初,幾乎每一個英國總督到任前,都曾到東印度公司學院上過馬爾薩斯的 「人口學原理」。 ->20世紀初,藉由生育控制遏抑人口的方式愈來愈受到矚目,後來甚至取代了宿命論。->1930年,印度「Mysore;位於印度西南Karnataka邦」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政府設置的生育控制診所。->1935年,全印度婦女大會(All-India Women's Conference)邀請「Margare Sanger;1879~1966」前來討論一項全國性方案,而生育控制比較受中產階級歡迎->1943年,孟加拉又發生饑荒,造成約300萬人喪生。此時英國已準備讓印度獨立,但仍建議印度設置生育控制診所。(我註:我每天摘錄一些,因為這本書對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關於人口控制及優生學的資料收集的很完整。愈摘錄,心中的感觸就愈深,愈有快要被那些沙豬同化的感覺。當我們面臨數百萬人餓死時,真的能無動於衷,而不強迫他們節育嗎? 甚至動手幫他們結紮不讓他們再生嗎? 我愈來愈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了!)->1947年,印度獨立時,人口約3億5000萬。因各種衛生方案的施行,到1950年代中期,印度人平均壽命已從30歲延長到36歲(我註:中國同期平均壽命提高到50歲),人口也持續以每年將近2%的速度成長。到了1980年代中期,印度人口已達7億7500萬(我註:中國同期人口為10億),但該國人民的富裕程度反倒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1952年,熱衷人口控制的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1889~1964)發表了世界上第一項人口控制計畫,方法為鼓勵男性結紮為主。但頭10年沒有成效,印度生育率不降反升,達到每名女性生育6.5名子女的數目。->1964年,蘭德公司(Rand Corp. ;一個非營利決策研究分析公司)所屬經濟學家「Stephen Enke;1916~1974)計算出一名男性結紮能夠為印度經濟帶來多大財務利益,答案是279美元。而男性結紮手術一次成本當時為4美元。->1965年,美國詹森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1973)接手「國際家庭計畫聯盟」(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的工作後,開始介入印度的人口控制計畫,方式為金錢。他採用了「Stephen Enke」的論點,認為美國對於印度的經援如投資於此非常划算。->1966年,詹森總統(1963~1969年在位)會晤新上任的印度總理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1917~1984)後,向美國國會報告:「印度政府認為,如果沒有人口控制,糧食問題就不可能獲得有效解決。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二條路,一是推行限制生育的全面性人道計畫;其二是坐等饑荒以殘暴的方式削減人口。」(我註:這是詹森總統的想法,不是印度政府的想法吧?)->1966~1967,印度連續二年乾旱,第一年,美國將全國小麥收成的1/5送往印度,但詹森總統(1963~1969年在位)暴跳如雷。於是印度南部「Tamil nadu」邦首府「Madras」(我註:今名Chennai)開始付錢鼓勵人民接受結紮,只要動手術就可以得到6美元。許多地區跟進,包括孟買在內。印度比哈邦(Bihar)公共衛生單位的報告指出,1967~1968年間,之所以有大批民眾接受絕育手術,主要原因是乾旱的關係。原住民、達利階層(Dalits)及其它遭到社會屏棄的貧窮人口,因飢餓造成的結果,接受絕育手術的比例遠高於印度其他族群。->1971年,印度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印度人口自1961年以來,又增加了1億900萬。->1975~1977年,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在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下,把握機會實施了新的全國人口政策,要印度各地議會一旦認定時機恰當,通過強制絕育法律,即可直接進行。她任命最小的兒子「Sanjay Gandhi;1946~1980)負責推動這項政策,重新舉行絕育手術營,但作法更為殘暴,這次的目標則針對印度境內的穆斯林教徒(我註:跟1971年發生的印巴第三次戰爭有關嗎?)。印度民眾不論想申請人力車執照還是醫療照護、灌溉用水或是配給卡,絕育手術是都是前提條件。在印度全國各地,各邦政府甚至開始監禁已有3名以上子女卻又拒絕接受絕育手術的民眾。在這段時間(1975~1977年),印度總共施行了1900萬起絕育手術,其中3/4的對象都是男性。世界銀行總裁「Robert McNamara;1919~2009」拜訪了印度家庭計畫部長「Karan Singh;1931」表示讚許與恭賀。->但這個強制政政策是個悲慘的錯誤,數以千計的民眾都因為手術失誤而喪生,結果造成1977年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於大選中敗選,她領導的印度國大黨失掉了長達30年的執政權。此時各方開始競相推卸責任,國際社會好像從來沒有人批准或共謀這種強制避孕手段,也沒有人意識到印度人民遭遇了怎樣的對待?->英國人口學家「John Cleland」指稱:「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如果明白自願式家庭計畫的真正力量,也就是現代避孕手段與安全墮胎的結合.......她的政府就不會走上那麼一條悲哀又災難性的道路。」(我註:不是! 我認為是東方父權主義觀唸作祟,因為結紮對像是男性,抗拒力大,如果是女性,也許就不一樣了。)->這件事造成了後座力,除了遭到印度民眾反彈抗議外,內部新一代支持女性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者,這些嬉皮、綠色和平與反越戰的世代,他們非常討厭冷戰論述及「Garret Hrdin;1915~2003」的「救生艇倫理學」(Lifeboat Ethics)。1972年,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舉行的「聯合國環境會議」中質疑所謂「窮人太多乃是地球面臨的最大生態問題」這個觀點,他們指出是富有國家的過度消費才是真正問題。->伊朗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1902~1989)於1979年從熱中家庭計畫的巴勒維國王(Mohammad Reza Pahlavi;1919~1980)手中奪得政權後,隨即將家庭計畫譴責為「西帝國主義的工具」,是現代穆斯林基本教義運動興起的源頭。->而在美國本土,人口控制政策也促成反墮胎運動。->但成果仍然顯現了,1970年代末,印度生育率開始降低,這時每名印度女性生育5.4名子女,是印度史上最低的紀錄(我註:但中國降到不滿3名);世界人口成長率也從1970年代初開始減緩,從最高峰的2.1%到1984年的1.7%。
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1917~1984) |
- 2007年,印度孟買出生的男女嬰比率相差9%,比自然界正常比率5%(我註:男女嬰出生比是105:100),多出將近1倍,這是利用現在高科技超音波掃瞄器篩選性別的結果,而且主要都是中上階級才負擔的起的嬰兒性別篩選行為。->印度如此嚴重的嬰兒性別篩選源於印度政府推行的二個孩子恰恰好政策,再加上印度人傳統的重男輕女意識形態,導致如此嚴重的嬰兒性別篩選行為,一年墮掉將近100萬女嬰。過去20年,印度消失了約1000萬名女嬰。(我註:台灣也曾如此嚴重過,但最近10年好多了。新世代父母只生一胎,也無傳宗接代觀念,男孩女孩一樣好。)->印度的「Rajasthan」邦居然可以公開殺死女嬰?(我註:傳說中國南部的廣東各省也有同樣情形,女嬰出生直接用水淹死?)正因為如此殺害女嬰事件不絕如縷,所以「Rajasthan」邦的女性嚴重短缺到許多女子被綁架,及兄弟共妻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在印度被稱為「draupadis」(源自印度史詩 Mahabharata 中黑公主的名字draupadi,因為她嫁給了五兄弟為共妻),這種情形在「Rajasthan」邦旁邊較北的「Punjab」邦也有類似情形存在。->據估算,到了2020年,印度將會有2500萬過剩的男性找不到結婚對象。(我註:據說中國到2030年約有1億男性是找不適婚年齡女性結婚的,所以一定得進口新娘,也就是民族大混血又要開始了。我個人認為到時中國的經濟國勢相當強,如同今天的美國,她想進口多少新娘都辦的到,只是周邊國家就慘了。)->聯合國前首席人口學家「Joseph Chamie」預測指出,性別失衡將促使許多男人迎娶童妻;大批單身漢將導致犯罪與社會秩序混亂,製造販賣與強暴女性的行為,甚至形成勢力龐大的民兵集團,為無數單身漢的失意情緒提供發洩管道(我註:就是戰爭的意思,這種發生機率在印度很高,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政經体制紊亂,中央對地方管制能力差,如果地方邦又沒有能力維護社會秩序的話,事件就一觸即發不可收拾。 在中國情況會好上百倍,因為可以用錢進口新娘,而且窮國的女性一定願意嫁到富庶的中國,光人身安全就值得他們遠嫁異國。)。->總結印度女嬰消失的原因不是因為「貧窮」,反而是富裕後造成的狀況;不是女性不識字與無知的結果,而是接受育之後導致的情形。
印度Rajasthan_Punjab二個北方邦 |
- 印度人口在2025~2045之間將達到高峰,但同時印度生育率正迅速下降中(目前約2.76),所以未來25年是印度的機會。 印度兒童數目佔總人口比例將下降1/3,而老年化人口仍將維特相當 小的比例,所以印度人將享受到人口紅利,即工作人口多於受扶養的人口(小孩與老人)。->但收割人口紅利的前提是,健康又具有學識的工作人口。印度雖擁有一大群受過大學教育的精英中產階級,但她的不識字人口也達4.5億,佔印度總人口的38%,這是印度發展經濟的障礙,因為與經濟成長最緊密關係的就是優質人力資本,而非單純的人多勢眾。
- 1940年代起,洛克斐勒基金會出錢聘請「Norman Borlaug;1914~2009」領導的墨西哥研究人員,研發品質更好的小麥與玉蜀黍。「Norman Borlaug」研發出的 侏儒品種,讓墨西哥的玉蜀黍產量提高為原來的3倍;將墨西哥從原本的小麥進口國搖身變為出口國。->1967年,相關人士決把這些侏儒品種推廣到世界各地,第一個目標國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那裡的乾旱已逐漸惡化為饑荒。到了1970年代中期,印度的小麥與玉蜀黍產量也倍增,「Norman Borlaug」因此於197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的諾貝爾感言為「人類生育的可怕力量也必需受到遏抑,否則綠色革命的成果將會稍縱即逝」->1960年,洛克斐勒與福特基金會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效成立國際稻作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titute),把一種印尼的大顆品種稻米和台灣的裋莖品種雜交育種,研發了一種人稱「奇蹟米」的IR8的稻米,並且立即推廣於亞洲各地的稻田。->新式稻米於1969年,保送了菲律賓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1917~1989)當選連任。->1963~1993,亞洲稻米的產量大幅增口,甚至超出需求。整個亞洲的糧食產量比人口成長高出36%;在東亞地區更是高出47%。這個成就讓美國華府雀躍不已,因為美國的意圖就是要藉稻米計畫防 止共產主義蔓延,特別是源自中國的共產主義。華府認為,這些新品種的糧食作物,能遏組社會主義者面對人口增加所提出的因應方式,重新分配土地,將許多屬於美國企業的大莊園瓜分發放給小農。->加拿大環保史學家「John McNeill」表示,美國國際開發署急著將「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的成果推廣於共產世界的邊疆,藉此減弱社會主義革命的吸引力。->1959年,中國早就利用台灣的侏儒基因研發出一種高產量稻米品種,這種混種稻米在1965年廣泛種植於中國南方好幾百萬公頃的田地裡(我註:一公頃約3025坪),比「奇蹟米」的IR8發表時間早一年。->只有非洲沒有作物獲得綠色革命的改良,以致於糧食產量始終跟不上人口成長的速度。
奇蹟米IR8 |
- 在綠色革命初期,科學家對於他們的革命作了二項重要的抉擇:1、他們培育的新農作物,只要種植在肥沃土壤上,施加大量肥料及必要的灌溉用水,即可產生極高的產量。2、他們研發的農作物品種都是能用機械收成的品種。(我註:好奇怪! 如果人口過剩,就表示勞力過剩,為何不願意僱用勞工呢? 你不僱用這些過剩人力,他們就無法獲得生活上必需的金錢及糧食,最終還不是餓死。 而且生產如此多的糧食作物,卻沒有消費人口,有何意義?)->綠色革命後,因為資金密集需求大於勞動需求,所以亞洲大家庭制逐漸沒落,生育率也就開始下降。
- 綠色革命造成的損失是:1、農作物單一化,許多農民不再種植適合當地的農作物品種,所以一遇到蟲害及疾病就容易造成慘重損失。2、噴灑過多殺蟲劑不但污染土地、河流及海洋,更造成一年約2萬人喪生。而病蟲害抗藥性的產生,也讓殺蟲劑效益遞減。3、新式作物需要大量水灌溉,雖然產量加一倍,但水資源的消耗卻大幅增長3倍。->綠色革命對很多生態保育學者來說,根本上是一場災難。市場化、全球化及機械化的單一農作物,大量消耗能源並促成氣候暖化,更催毀生物多樣性。->綠色革命的好處是維持了糧倉充盈,現在如果仍有饑荒發生(通常在非洲)是因為貧窮買不起,而非糧食不足;另一個好處是讓數10億人有機會參預貨幣經濟,購買電視、冰箱、摩托車、速食、手機、廉價時裝,以及其他許多商品。
中國的一胎化政策:
- 1949~1957,毛澤東掌權的頭8年,因為提倡生育,推廣抗生素、疫苗與下水道改善環境工程等工作績效卓著,中國人平均壽命從35歲提高到50歲;1953年,中國人口普查報告得出,當時中國出現了史上速度最快的人口成長,共有5億8300萬人,比上次普查多出約1億人口。->1957年,北大教授馬寅在人民代表大會發表他的著作「新人口論」,其內容直接駁斥中國領導人毛澤東(1893~1976)最重視的一項觀念,即中國人口愈多,發展會愈好,國家會愈強大。(我註:1952年鄧小平調派北京;1954年發生了「高饒事件」,鄧小平專門負責對饒漱石的調查;1956年,毛澤東宣佈開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運動,鄧小平不讚成這個運動,他認為這將可能引發一場反對共產黨的群眾運動;1958年,毛澤東提出了「三面紅旗」的總路線,開始「大躍進」,鄧小平最初對此極力贊成;1966年,文革終於爆發,紅衛兵運動使整個中國都陷於混亂。鄧小平試圖平息混亂局面,維護安定秩序。然而毛澤東對此非常惱火:「共產主義者怕學生運動,是反馬克思主義的。」並命令撤銷工作組;1967年開始鄧小平就不公開露面直到1973年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再次進入領導核心為止。我們得先瞭解這段時間,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權力結構關係,才能明白事件發生時的前因後果。我相信馬寅敢提出這種見解,背後一定有鄧小平的支持。),結果是在文革中(1966~1976)被紅衛兵圍剿,逼得他將所有關於控制人口的文件悉數付之一炬。->1959~1961年的,造成中國「三年大饑荒」,估計餓死人數約1000萬~5000萬之間,是現代史上人為的最大災難。(我註:難怪台灣會將短莖侏儒種給了中國。)->馬爾薩斯描述中國為:「最貧窮也最悲慘的國家.........相較於其維生工具,人口比例高過世界上其他國家」。->但觀諸中國歷史,除了戰亂時代外,在中國共產黨掌權之前,並未陷落在馬爾薩斯深淵中。中國中央集權政府體系,對於全國性穀物分配相當有效率,得以避免許多大饑荒造成太多人喪生;另一方面,中國人本就善於控制人口數量,方法包括晚婚、延長哺乳期、禁慾提倡以及非常普遍的殺嬰行為。->1953~1963年,中國人口從5億8300萬人增加到7億;到了1980年代,更增加到10億。(我註:同期印度是7億7500萬。)->1970年代,北京政府的態度轉趨務實,新的國家人口政策「晚、長、少」(晚婚、生孩子間隔長一些、孩子生少些)出現,同時生育控制診所出現,為婦女提供子宮內避孕器與結紮手術,這種人道選擇節育的方式開始生效,讓中國從1960年代,每名女性生育6名子女的狀況,下降到1970年代的不滿3名。(我註:同期印度仍有5.4名)。->1976年,毛澤東過世後,國際家庭計畫聯盟的人員走訪中國,不久之後,中國就開始推行強制性一胎化政策。這種由國家推行的政策,要求每一座城鎮、每一個工作場所、每個社區、每條街道和每對夫妻,都必需遵守政府規定新生兒額度。數以萬計大大小小的官員,其宦途乃至性命都取決於目標是否達成。他們數人頭、強制施行墮胎,甚至監控女性月週期。這項政策完全符合中國父權主義思維,全部注意力放在女性身上,只有13%的避孕措施是實施在男性身上。過程有些殘酷,造成女嬰被殺,及販嬰事件頻傳,甚至引發暴動,但其成果非常驚人。1991年中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生育率已暴跌至1.65名;2000年時更進一步下降到1.22名,但廣東遼寧等省不到1名;上海平均0.7;中俄邊境城市佳木斯市向陽區0.41(全世界最低);天津和平區0.43;福州馬尾0.46。->21世初年,中國許多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城市)人口政策開始調整,1980年代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已達適婚年齡,計劃生育需一定程度放鬆,如獨生子女夫妻允許生2胎。->2009年夏季,上海當局宣佈廢止該市的一胎化政策,現在官方理想的子女數目是2名。->2011年河南省改善了計劃生育政策,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經批準可以生育第二胎。至此,中國大陸31省市均已開放雙獨家庭生二胎政策。->中國的人口總數推估最高為14億,將於2018年左右完成,此後,將快速萎縮至5~6億,甚至朝3億人口邁進。
- 中國是女嬰消失最多的國家,2000年,男女嬰比比例是100:85;2006年是100:83,第二胎比例更降到100:65。男女嬰比例失衡的理由與印度同,就是仟年傳宗接代觀念與中國政府的一胎化政策競合導致的惡果。->中國傳統上某些地方本來就有殺嬰的習慣,這跟人口過多養不活有關係,殺死女嬰更是稀鬆平常的事。但現在中國人跟印度人同,喜歡超音波掃瞄技術,利用一胎化政策選擇性墮胎。 不過性別選擇性墮胎的地理位置集中在富裕工業化與都市化深的省分,與殺害女嬰行為的分佈地區不同。海南與廣東在2000年男女嬰比例各為100:73與100:77。->中國現在男女嬰比例正常的地方只剩下少數民族為主的省分,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不適用一胎化政策(我註:中國人還有人性及常識,既然是少數民族就不能適用一胎化政策,否則像四川汶川大地震這種事一發生,會亡族滅種的。)->中國30年來(我註:指1976年開始的人口控制計劃),消失的女嬰達2500萬~3000萬人,跟印度一樣,這個國家成為男性過剩的國家,也就是有一批「羅漢大軍」成型。->D 說的對,中國搶新娘的大軍開始行動了,從日韓台搶到東協、印度、斯里蘭卡;從蘇聯搶到烏克蘭、白俄羅斯及東歐諸國;遠跨太平洋,可以搶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拉丁美洲。
- 1950年代,新加坡女性平均生育6名子女,但因為死亡率快速下滑,外國移民湧入,新加坡人口在1957~1970年之間倍增,逼使當時的李光耀總理(1923~1959~1990~)於1966年,推行新加坡家庭計劃,利用強大國家機器推行「二個恰恰好」、「二個就好」、「結婚前多想想」這種人口控制政策(我註:把台灣推行成功的家庭計劃拿去用? 連口號都不用改?)->結果是新加坡的生育率開始下降,直到1982年生育率已經降到1.7,完全一胎化了,李光耀總理 才喊停。->1980年新加坡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高教育程度的族群,但教育程度低的族群仍然生育過多。->1983年,新加坡開始付錢鼓勵貧窮馬來人婦女接受結紮。->1984年,新加坡的獎勵生育減稅措施,提供頂尖學校的優先入學名額,但中下層人口被排除在外,而且新加坡政府提供現金鼓勵他們結紮。這項政策被認為是為了鞏固富有高教育水準華人在新加坡的支配地位,壓抑生育率較高但貧窮的馬來人。->1987年,因為新加坡各種族與階層的生育率特續下跌,李光耀總理才將獎勵政策推廣到所有新加坡人身上,讓1980年代末期,短暫出現嬰兒潮,接下來生育荒又出現了。->2000年,吳作棟總理推出現金的幼兒津貼。->2004年,李顯龍總理將產假延長為3個月。->但上面的努力(1983~)全部無效,新加坡的生育率到2009年降到1.1。->新加坡人口將於2050年左右減半(我註:目前約510萬左右 ),特別是現在佔70%的華裔人口,因為生育率降到1.1,可能會淪為少數族群。
- 孟加拉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該國女性教育水準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低,即使與東歐落後國家相比,孟加拉的嬰兒死亡也高過對方10倍。但如今孟加拉女性生育的子女數只有她們母親的一半(我註:約3名),而且完全出自於她們自主的選擇->過去人口學家主張,社會必需經歷現代化與經濟繁榮的發展,才可能抑制高生育率這種論調在孟加拉完全不適用。->1980年代初期,以軍事性作法推廣避孕措施失敗後,這些手握槍桿,面貌兇惡的男人就退場了。->外國人口控制機構挑上了孟加拉作為實驗區,用女性的笑臉來說服孟加拉人節育(我註:1961年開始的台灣的家庭計劃就是用這種方式),她們一度有4萬名受過良好教育和充分訓練的年輕女子走入鄉間,每隔一週到當地女性家中拜訪她們,為她門提供各種避孕方法,特別是子宮內避孕器的安裝,讓孟加拉首都東南部「Matlab」區的生育率,在15年內減半。所以結論是,家庭計畫服務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成功,重點是要動手去作,而且對女人下手不要用暴力脅迫。->孟加拉生育率控制成功的因素,除上述原因外,綠色革命,農村對勞動力需求減少;同時孟加拉女性想出門工作減輕經濟壓力,所以減少生育;最後是免費或者價廉的避孕用品送到女性手上是致勝因素。
- 緬甸政府反對家庭計劃,但緬甸女性女權意識強大。許多緬甸女性根本不結婚(包括40%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也不生小孩,她們的避孕用品都從泰國走私進來。->根據估計,緬甸目前的生育率約1.9,軍方無能為力。
- 伊朗的鄰國例如阿富汗、葉門的平均生育數都超過6,但什葉派掌權的伊朗,目前婦女平均生育數只有1.7名(我註:這與巴勒維國王(Mohammad Reza Pahlavi;1919~1941~1979~1980)有關,因為他厲行人口控制計劃,反而推翻他的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是反對家庭計劃的)。->二伊戰爭期間(1980~1988),伊朗損失了約50萬年輕士兵,所以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要求伊朗女性生產新一代的戰士,所以一度生育率達7胎左右的高峰,鄉間更高達9胎。->1985年,人口普查顯示伊朗人口可能在20年內倍增,掌權的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1902~1979~1989)才心生警覺,又開始推行家庭計畫。(我註:目前伊朗人口約6600萬;伊拉克是她的一半約3000萬人口)。->1990年代,電力、自來水興學校開始普及於鄉下地區,數百萬伊朗人民爭相領取政府免費發放的保險套、避孕丸與子宮內避孕器,數年間,伊朗出現全世界有史以來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生育率下降,比中國後毛澤東時期下跌幅度更大。->一直到2006年,伊朗總統「Mahmoud Ahmadinejad」才又呼籲婦女生孩子,但因為什葉派父權主義影響,讓伊朗男女關係非常緊張,女性讀大學人數雖比男性多,但卻只有12%有工作機會。而且女性的婚姻掌握在男性手上,不遵守教義的女性仍會被殺害,所以離婚率愈來愈高,而且女性願意生第二胎的可能性很低。
- 摩洛哥生育率2.6;突尼西亞生育率1.7;土耳其生育率2.2,全部經歷過類似伊朗女性與伊斯蘭教士的爭執。
- 巴西的天主教徒遠多於其他國家,天主教會長達數十年阻擋巴西政府推行家庭計劃。但巴西適育年齡已婚婦女,卻有40%到私人診所接受結紥手術;巴西的生育率在25年減半,目前僅有2.2。->墨西哥、薩爾瓦多、厄瓜多、尼加拉瓜、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與秘魯的生育率都從6下降到3以下;智利與哥斯大黎加生率降到2;阿根廷為2.4;加勒比海群島國生育率都低於替代水準2.1;古巴因為共產主義取代了天主教,生育率直接降到1.6->目前只剩下動作較慢的國家如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宏都拉斯及巴拉圭在3以上。->澳洲1.7;西班牙1.4;->只剩下海地生育率高達4.8。
- 美國是人口控制計畫發想中心,但她的生育率不低於的法國2.1,但卻完全沒有任何女性的福利措施,美國女性不能享有帶薪育嬰假,但可以暫時辭職,日後可以返回工作場所,但美國男性比較願意扮演父親的角色,比南歐國家的男性討女性歡心。
- 1992年蘇聯解体後不久(1991年),亞美尼亞(Amenia)、亞塞拜然(Azerbaijan)、喬治亞(Georgia)這三個高加索山地區新興的獨立國家,男女嬰比例開始失衡變成100:80~85(正常為105:100),同時生育率急速下滑。目前喬治亞(Georgia)生育率為1.4;亞美尼亞(Amenia)1.1
高加索三國 |
- 韓國於1950年代韓戰(Korean War;1950~1953)結束後,家庭規模開始縮小,出生率從1960年代的每名女性生育6名子女左右,滑落到現在的1.2。這跟台灣於1960年代被美國支持的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說服採取家庭計畫的時間是一致的。(我註:不作也不行,因為如果想獲得美援(1951~1965),就得執行人口控制計畫)。->南韓跟中國一樣用超音波掃瞄技術選擇性墮胎生男,所以消失的女嬰問題一樣嚴重。->1987年,南韓政府立法禁止選擇性墮胎,但無法改變情形,直到最近五年才開始改變,到了2006年男女嬰比例已經提高到100:93(我註:台灣2010年為100:90,男女嬰比例也開始朝自然率回升)。
- 2002年時,20多個非洲國家的女性平均生育6名子女。->2008年,只剩下9個國家生維持這樣高的生育率,其它國家如迦納(Ghana)、南非(South Africa)、辛巴威(Zimbabwe)、波札那(Botswana)、肯亞(Kenya)生育率甚至下跌超過1/3(只生3~4名)。->這些非洲國家與印度同,到了2030~2040年代,將可享受到人口紅利,但前提仍是識字教育,如果這個地區的識字壽命(即一個國家的人口在識字之後的平均壽命)至今仍比印度低(約30歲),平均只有24歲的話,就沒有太大機會了。->如果非洲諸國能夠在往後數年間,讓所有的兒童接受初等教育,識字壽命在2030年前達到35歲以上,雖然仍是全球最低,但對非洲經濟發展來說可能就足夠了。
- 目前全球有60個以上國家,其生育率都低於各該國的替代水準(我註:從2.1~3.5),他們總人口佔了全世界50%。這些國家包括:加勒比海諸島國、日本、南韓、中國、泰國(1.6)、斯里蘭卡、伊朗、土耳其、越南(1.9)、巴西、阿爾及利亞、哈薩克與突尼西亞。->到公元2030年左右,墨西哥與印度的生育率也會降到替代水準之下;而全球生育率估算到2020年左右,就會降到全球替代水準之下,這是14世紀黑死病發生以來首次出現人口下降的情形。->我註:也就是說全球人口在2020~2030之間會達到最高峰,接下來一路下跌?到2100年時,人類總人口會降到50億嗎?
狼群出沒的德國小鎮及歐洲的人口黑洞:
- 柏林圍牆倒下(Berlin Wall;長約155公里;高約3~4公尺,啟建於1961年,1989年拆除),共產主義垮台,東德人民大批湧入西方。最早移出的是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這些東德女性教育程度不低,但在東德環境下工作負擔較重,所以在1990年代初期就帶學歷與履歷往西德大城市如海德堡(Helderberg)找工作,數目達到好幾十萬。導致東德地區除柏林外,大多數城鎮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00:80弱;而西德區年輕男女性別比例為100:122。->這種男女性別失衡的狀況,隨著西德經濟泡沫化,或者東西德區域經濟均衡化,原本可以自然調整,人口會自動回流。但東德地區的生育崩潰現象,卻導致留在家鄉的數百萬人民不再生育下一代,生育率急速下滑。1988年,東德新生兒為21.6萬;1994年只出生8.8萬,6年間下滑近60%。而邊境的布蘭登堡(Brandenburg)及薩克森(Freistaat Sachsen)二邦,新生兒數目甚至減少2/3(即67%)左右,創下歷史紀錄。->由於人口外移,加上留下的人不願意生育,整個東德區人口持續減少,目前約有100萬戶左右住宅遭到廢棄。德國政府為免這些廢棄房舍成為恐怖份子及犯罪集團的溫床,正以最快速度拆除,到了2009年底,粗估拆除戶數將超過40萬戶,讓都市出現「穿孔城市」景觀(Perforated cities),即在眾多建築物中間雜著大片荒地。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轟炸破壞後,歐洲就不曾再出現的城市景觀。->東德人民的說法是,他們的父母都沒有工作,也很難鼓勵孩子展望自己的前途,有能力的人就會離開。->東西德統一後(1990~2012),東德總人口數從1670萬人下滑到1360萬人,接近20%的人消失不見了。->所以狼群紛紛從波蘭與捷克共和國邊境,移入到德國邊境如薩克森(Freistaat Sachsen)邦等許多人口稀少的城鎮村莊中出沒,昔日公寓大樓與礦場拆除廢棄後留下的空地,就成為牠們新的棲息地。->德國自1970年代開始,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數都在1.5名以下,已經長達一個世代(30年)以上。人口學家發現,今天40歲以下的德國男性,有48%認為人生沒有孩子也可以過的很快樂,而他們的父執輩只有15%是如此認為;而有30%的德國女性不打算生孩子。->一個國家如果有生育率低落持續30年以上,就會開始缺乏能夠生育未來世代的年輕女性(我註:如果再加上男女嬰比例失衡的話如亞洲諸國,情況就會更嚴重)。目前德國10歲以下的兒童人數,僅有40~50歲成人的一半。如果要維持目前的生育數(新生兒絕對值),這些兒童將來就必需比他們的父母多生一倍的孩子,歐洲首要人口學家「Wolfgang Lutz 」認為,德國人口減少已無法回頭,特別是原東德地區。->再過一個世紀(100年),適育年齡的女性人數就會從1000人降到300人左右。無論這些女性是否願意生育3~5名子女,德國人口幾乎不會回復到當前人口總數(2010年為約8000萬人)。->生育子女數目前約德國相當的歐洲國家約有23國,他們未來的人口下降情況也與德國同,無一例外。
布蘭登堡(Brandenburg) |
- 歐洲人口數經過600年的持續成長,現在正達巔峰(約7~8億;歐洲總面積約1016平方公里,共有45個國家與地區)。->二次大戰後,歐洲也經歷了一場「戰後嬰兒潮」,當時英國的生育率為2.8;法國2.9;荷蘭3.2等,接下來歐洲婦女因女權運動,爭取女性工作權、性自主權及受大學教育的權利等,頭胎生育年齡從1960年代平均24歲,提高到1990年代的將近30歲,再加上因產婦高齡化結果,往往生下一胎後就打住畫下句點,甚至根本不生,享受二人世界。結果就是生育率大跌,這個警訊在1980年代已開始響起。->20世紀初,西歐每年的新生兒數目為1000萬;到了20世紀末,不到,少了約40%,這個數字比長期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新生兒數少了200萬,也就是說到了下一世紀,歐洲新生兒會降到360萬,也就是說歐洲人口如果沒有移民補充的話,將降到4~5億之間,比現在的7~8億,少了約40%人口。->2008年,德國、奧地利、俄羅斯、瑞士、西班牙、希臘女性的平均只生育1.4名子女;義大利1.3名;捷克、波蘭、波士尼亞、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則是1.2,皆低於人口替代水準的2.1。目前只有法國、冰島、阿爾巴尼亞、英國與愛爾蘭的生育率稍為接近替代水準。->2008年,金融大海嘯後,再加上目前歐債惡火延燒(2012年),又將歐洲的生育率往下降,因為經濟困境,會促使人延後生育,甚至不生。->美國人口資料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資深人口學家「Carl Haub」說:「無論短期的診斷如何,真正重要的仍是長期的狀況。當今的嬰兒荒現象帶有深遠的影響,不僅對於歐洲而言,更可能及於全人類。」。
俄羅斯輪盤:
- 俄國目前的人口總數是1.4億左右,與日本相當。->這個國家現在卻是個高死亡率伴同低出率的國家,導致全國人口每年減少50萬以上,讓普丁總統於2006年對國會發表演說時,將俄國的人口危機稱為「國家當前最迫切的問題」。->俄國人口動亂現象已持續好幾個世代。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1917年的革命及接下來的流行性感冒(1918年),讓蘇聯人口到了1923年時,較之1914年(約1.6億)整整少了600萬人(4%)。->後來的饑荒(我註:指1916~1917俄羅斯的冬季饑荒;1917~1921俄國十月革命時發生於現吉爾吉斯、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等稱為突厥斯坦(目前4國合計人口約3300萬)嚴重饑荒,死了1/6人口;1921年俄羅斯饑荒(Russian famine of 1921)死了約500萬人;1921-1922年韃靼斯坦饑荒( Famine in Tatarstan),餓死人數超過200萬(目前約378萬人);1921–1922 饑荒發生在於俄羅斯殖民的伏爾加德意志人(Wolgadeutsche,居住於俄羅斯南部窩瓦河流域周邊)身上,其1/3的人口死亡),再加上1932~1933年史達林推行的人民公社,大約又造成了約1000萬人死亡。->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蘇聯共喪失了約2000萬名士兵,其中絕大多數是俄羅斯人,造成戰後男女比例為60:100。->今日俄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為59歲,比女性的73歲少了14歲,比起1980年代的68歲少了9歲,世界上沒有一個工業國家出現過這種逆向發展。->俄國男性除了伏特加酒(Vodka revoluion)外,吃的不多,經常生病及以暴力對待自己與他人,所以死亡率偏高,原因出自1980年代中期,戈巴契夫關閉了國營釀酒廠(我註:看來這傢伙真的有些天真,難怪會相信雷根的鬼話造成蘇聯崩解),禁止商店在下午2點前販賣酒類商品,也提高了伏特加酒(Vodka revoluion)的價格,結果短時間內讓俄國男性平均壽命延長3年。但可惜在1988年喊停,因為跟美國禁酒時期一樣,非法釀酒廠迅速填補了這個空窗,導致俄國酒類稅收嚴重流失,所以只好喊停。往後6年(1989~1994),俄國男性狂喝濫飲的結果是死亡人數每年增加50萬人;平均壽命減少7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俄國紀錄在案的死亡人口,約1/3的死因是「酒精中毒」、「酒精相關疾病」(如心臟病)、「營養不良」;而意外與自殺的人數也迅速飆升。->1992年,俄國人口成長達到巔峰,接下來就開始逐漸萎縮。(我註:1991年蘇聯解体)。->而俄國女性對於蘇聯解体後新的政經情勢因應,與西方婦女一致,她們生孩子的時間愈來愈晚,而且數目愈來愈少,她們採用避孕措施,也經常訴請離婚,擺脫不幸的婚姻狀況,這讓俄國男性除了伏特加酒(Vodka revoluion)外,別無麻痺痛苦之方。->這種情形導致俄國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人口空洞化,特別是俄國西部接近波羅的海三小國的部分村莊,估計目前整個俄國約有34000座村莊住民不滿10人,而且女性居多。->俄國偏遠地區人口衰退的原因除了酗酒造成的高死亡率外,因為工作機會消失,基礎設施荒廢缺乏維護,造成的人口外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俄國的北極區三大城「Murmansk」(軍事大城,接近挪威)、「Norilsk」(金屬煉製大城;俄國北部)、「Vorkuta」(煤礦大城),自1990年代以後,人口都流失1/3以上。而海參崴周圍遠東地區1990年後喪失了約1/5的本土人口,當地很多區域已經成為中國伐木工人的聚居地。中國在鄰近俄國遠東邊界省分共有1.2億居民,而俄國僅有700萬人口,許多人已經開始懷疑俄國是否有能力保住這個莫斯科以東佔地廣及七個時區的地方?
東歐地區的狀況:
- 在東歐各地,生育率下滑是普遍現象,人民對於國家鼓吹多生子女抱持著懷疑與冷漠的態度,這是過去共產主義統治下培養出來的習慣。->過去東歐國家是採行福利政策來鼓勵生育,例如波蘭實施長達二年的育嬰假,國營工廠普遍提供兒童照顧服務,職業女性的家屬可以到國家補助的工廠餐廰用餐。->但柏林圍牆倒下後,這些國家提供的支持也瓦解了,所以一如東德模式,失業及貧窮導致的人口外移及生育率驟降,也發生在東歐各國,既然國家與雇主都無意協助女性兼顧工作與養育子女,大多數年輕的東歐女性都因此放棄了生育子女。->半個世紀前,波蘭大多數女性生育4名子女;共產黨垮台前,每名女性平均仍生育2名子女;現在的生育率降到1.3,都會區則更低到1.1,這種情形是東歐各國普遍現象,無論情勢如何演變,人口下滑是無可扭轉的現實。
- 以色列「Haredi」人:這群人源出東歐,是正統猶太人中最保守的一群。2011年時,估計全球其人口總數約有130萬人,絕大部分(約75萬)定居於以色列耶路撒冷百門區(Meah Shearim)(創建於1950年代)。->他們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學者社會」,20~55歲的「Haredi」人男性有2/3都不工作,專心研究「摩西五經」及古代宗教經典,生活所需仰賴海外猶太支持者的捐款及以色列政府的福利補助,但「Haredi」非猶太復國主義者,所以他們拒絕服兵役,這點與「貴格教派」(Quaker)的人相同。->百門區(Meah Shearim)不但是以色列猶太人的宗教中心,也是生育中心。「Haredi」人的父母在子女年滿20歲以前,就會為他們配好對象,一結婚之後,女性就開始懷孕生孩子,而且要不斷的生;如果結婚之後不孕,就會立刻接受試管嬰兒治療->這是因為納粹大屠殺(Holocaust)留下來的陰影,特別是對於像「Haredi」這樣正統的猶太教徒,他們聽從了拉比的指示留下來,沒有逃出去,所以被屠殺了600萬(我註:當時全球猶太人口約1700萬),自此以後,他們(Haredi)就想利用生育來彌補那些喪失的人口。->二次大戰前(1939~1945)正統猶太教徒約生育4名子女;1950~1960年代,集中搬遷到以色列耶路撒冷百門區(Meah Shearim)的「Haredi」人平均生育子女5~6名;到了1980年代,生育子女數目已上升到6;1990年代更爬升到8;2000年之際則高達9名子女之數。->目前以色列國內「Haredi」人口共有75萬人,佔15%;而耶路撒冷百門區(Meah Shearim)的「Haredi」人口數什計約有25萬,佔耶路撒冷總人口(約72萬)的1/3,且每15年倍增一次。->這樣無節制的生育,也引發了以色列國內正反二面的爭議。->支持者如「Yoram Ettinger;美籍」認為,增長的人口有助於以色列猶太人堅守陣線,不至於在與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戰爭中敗下陣來,有助於猶太人永遠佔有地中海與約旦河之間的地區,靠著龐大人口,以色列不用與巴勒斯坦人協商位何方案,即可維繫對這個地區的主導掌控權。(我註:是嗎?有這麼簡單嗎?如果是,藏獨與疆獨就不會成為中共的煩惱了不是嗎?目前西藏地區約281萬人;而新疆維吾爾族人口約981萬,都比一般人想像中的少。以色列目前總人口約775萬;而巴勒斯坦約500萬,另有500萬分散於世界各地)->反對派以以色列首席人口學家「Sergia DellaPergola」為首認為,猶太人在約旦河以東只佔些微為人數優勢,即使「Haredi」人努力生育,整體以色列猶太人的平均生育率只有2.8,但以色列境內與約旦河西岸的阿拉伯婦女;平均生育數為3.6;迦蕯走廊更是高達5.6;近年以色列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巴勒斯坦人在1997~2007年之間人口增加了30%,而以色列僅5%,這個人口資料導致2005年以色列政府決定將迦薩走廊屯墾區居民撤出。->美國裔重量級研究「Haredi」人的學者「Akiva Wolff」說,有許多世俗猶太人對於「Haredi」人的生活方式不解且有些不滿,他們認為這個族群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產的乞丐,對國家經濟毫無貢獻,但又生育了一堆孩子佔用國家福利資源,同時藉由不斷求學逃避服兵役的義務。但「Akiva Wolff」認為,這種現象不會永久持續下去,男人終將回去工作;而女人生育的孩子會愈來愈少,有一天以色列政府必需決定終止支持「Haredi」人的學者社會及過度生育情形。
Haredi(猶太人) |
以色列_巴勒斯坦 |
- 內格夫沙漠(Negev Desert)的貝都因人(Bedouin)世代散居於此,以遊牧為生。->1970年代,以色列政府分配7座「正式村莊」與45座「非正式村莊」給貝都因人居住。「非正式村莊」分佈於內格夫沙漠(Negev Desert)中,無任何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設施。->1940年代以色列建國之際,內格夫沙漠(Negev Desert)約有9萬貝都因人(Bedouin),但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1947~1949),這些貝都因人(Bedouin)多數逃到埃及、約旦與迦薩,內格夫沙漠(Negev Desert)中只剩下約1.1萬人左右。->被趕進村莊定居的貝都因人(Bedouin),失去了大部分的放牧場與羊隻後,男人只好加入工作幫夥,淪為社會底層階級;而貝都因的女性現在扮演的角色侷限於生育,只能藉著生孩子獲取丈夫的尊重,所以內格夫沙漠(Negev Desert)貝都因婦女現在平均每人生育6~7名子女,與「Haredi」人不相上下,所以此地人口很快增加到約20萬人左右。->但現在有些變化了,因為在部分貝都因人(Bedouin)村落中,女孩的教育開始受到高度重視,目前約有15%左右的女孩子能接受高等教育,也因此改變了這些貝都因人(Bedouin)女性的人生前景,導致一些部落的生育率開始下降。->但目前以色列的貝都因人有2/3未滿20歲;有1/5未滿5歲,是全世界最年輕的一群人口。->貝都因人的失業率也非常高,男性為50%;女性更高達90%,所以犯罪毒品泛濫。->如果以色列政府再不重視這個問題,貝都因年青人在認為自己一無所有時,也不可能翻身時,會開始破壞身邊的一切,在內格夫沙漠(Negev Desert)中引發暴動,也算是以色列政府把貝都因人視為人口與安全上威脅的自我實現。
Negev Desert(內格夫沙漠) |
移民之必要:
- 蛇頭:這原本是指一種亞洲魚類,能夠在陸地上滑溜前進,從一水塘竄到另一個水塘。->現在用來比喻為客戶安排偷渡的人口販運者。->他們協助自願離鄉背井的人口偷渡出國,固然是非法運作,過程中也將部份旅行包給犯罪集團處理,但他們不是以詐騙、下藥或威嚇等方式綁架受害者販賣的人口販子。->蛇頭會聘請教師舉辦訓練課程,教導偷渡者如何在蛇頭安排的目標國生活。->偷渡者的家屬必須先支付偷渡費用的1/5作為頭期款,剩下的欠款在偷渡者抵達目的地之後再付清。而這些錢通常是從地下錢莊借來,事後再由偷渡者寄錢回家清償貸款。(我註:這套作法很像我們的外勞聘僱制度,只是一個合法;一個是非法)
蛇頭魚 |
- 福建是人口外移的全球首都,1980年代末期以來,已經有100萬左右的福建人偷渡到紐約、聖保羅(巴西)、貝爾格勒(Belgrade;塞爾維亞首都)、杜拜(阿拉伯聯合大公國7個酋長國之一)、約翰尼斯堡(南非)及西歐各國首都的中國城。->在英國,這些福建偷渡者在香港人掌控的餐館中打工,到英格蘭東部沼澤區採集蔬菜,或是在英國鄉下街道上販賣DVD;另外有約3000名中國女性在英格蘭性產業裏工作。
- 1996年耶誕節,巴基斯坦西北邊境普什圖族(Pashtuns)人為主的「Tordher」村280名移民由一位定居埃及的長老引領出發,目的地是義大利,結果溺斃在地中海。
- 2001年,一艘印尼難民船在航向澳洲途中沉船,353名難民溺死。
- 2008年,70名搭乘小艇來自東非蘇丹(Sudan)與厄利垂亞(Eritrea)的偷渡客,在利比亞(Lybia)與馬爾它(Malta)之間的海上翻船沉沒。
Lybia_Malta |
- 2009年,數百名緬甸少數民族(Rohingya)人被泰國軍隊拘押在安達曼海域(Andaman Sea)的小島上,後來被趕上沒有馬達、飲水及糧食的船隻上,任由他們在海上自生自滅。->最後約有500人抵達印度「安達曼群島」(Andman and Nicobar Islands)而獲救,但有更多人在泰國軍方這種形同謀殺的行為下喪生。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
- 在過去1000年裏的泰半時間中,歐洲一直將其人民興生活方式出口到世界個地(我註:即殖民)。->現在因為歐洲生育率下降,造成人口空洞化,反而需要引進外來人力。->這些外來勞工在西班牙採柳橙;在義大利採橄欖;在英格蘭沼澤區採甘藍菜;在倫敦與杜林(Torino;義大利城市)咖啡廳中擔任服務生。 ->今天利比亞(Lybia)1/4的工作都由外勞完成;2000年之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人民開始湧向航往歐洲的船隻。->2008年,在義大利沿岸登陸的外勞增加了50%,總人數達到35000人左右,約有500人左右溺斃海上。->歐洲諸國政府嚐試圍堵這些非法移民或外勞,但新的航線跟著開發出來,從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Mautaria)與塞內加爾(Senegal)出海,到大西洋中的西屬加納利群島(Islas Canarias),當地漁民因漁場被西方拖網業漁船佔據後,就紛紛改行當船老大,租售他們的木船空間,運送偷渡者到「Lanzarote」島或「Tenerife」島海灘,因為到了那裏即身在歐盟境內了。->2007年,約有31000名非洲人嘗試了這條新的偷渡路徑,據聯合國估計約有6000人未能活著抵達目的地。->來自中東中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黎巴嫩及伊朗移民,則循陸路前彺土耳其,再搭船到「Lesbos」與「Samos」等希臘島嶼,,希臘當局在「Samos」島上設立了居留所,這些中東西亞的移民會提出庇護申請。
Islas Canarias(西屬加納利群島) |
- 歐洲事實上需要這些人力,所以這些外來移民無論合法與否,大部分都能找到工作。->非法移民或者偷渡者的身分正中雇主下懷,因為這些人既無合法權利,雇主即無需依照在地國法律對待他們,可以省掉很多人事成本,例如加班費、醫療保險等。->今天約有300萬摩洛哥人(10%);120萬阿爾及利亞人(4%);70萬突尼西亞人(7%)住在歐洲,他們從事的工作都是當地歐洲白人絕對不願意從事的工作,例如清潔打掃、建地工人等。->歐洲的經濟需要這些外來移民,但歐洲政治人物與媒体卻用蠻橫的言詞抨擊他們,特別是義大利,明明該國許多產業少不了這些外勞的幫忙,包括農作物的收成,但仇外情緒卻非常嚴重,指責這些外來移民是「入侵」者。->事實是到了2050年,歐洲本土的勞動人口將縮到7000萬,而中東與北非的勞動人口將至少增加4000萬,歐洲需要這些非洲移民來填補勞動力缺口,但雙方的關係卻非常緊張。
- 華盛頓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e)的「Gregory Maniatis」指出,在整個所謂的富裕世界,當前這種一方面阻擋合法移民,另一方面又任由數百萬非法移民從後門潛入的作法,只會帶來最糟的結果,並且導致違法行為猖獗,偷渡販子大發利市,外來移民在備受壓迫的情況下工作,仇外情緒因此遍地延燒。
- 我註:這段是我突發的心得,我一直不明白為何台灣政府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非法外勞留在在台灣工作?現在有明白了,民主選舉有選票壓力,老百姓一直認為是外勞搶了他們的工作,當然不願意開放外勞。而工廠老闆也不願意雇用合法外勞,因為有最低薪資的規定。這也就是我們台灣薪資所得14年無法上漲的真正理由。世界是平的,我們一直以為勞動力無法移動,事實上卻是流動的。->趕走外勞不是辦法,本國勞工恐怕得從吸收新知,學習更多技能,創造本身新價值著手。但問題來了,如果我們自己國內的產業不投資研發不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我們本國勞工仍得外流到別的國家去作台勞,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產業與勞工恐怕得合作併進才有用,有些像雙人華爾滋,單獨一邊努力跳是沒有用。
我註:
- 中印二國的績效之比是歷史的長期事件,非常有意思。印度1950年代中期,平均壽命已從30歲延長到36歲;但中國同期平均壽命則提高到50歲,足足差了14歲。->印度引進綠色革命約在1970年代;而中國在1960年代因為人為「三年大饑荒」(1959~1961)的就開始引進。->印度於1950年代就引進人口控制人道節育方法,但到1970年末止,每名印度女性的生育數目仍高達5.4名;而中國在同期已降到不滿3名。這其間的差異可能與中國採取對女性手術結紮及裝置避孕器(87%),符合東方父權思維有關。印度採取的對男性結紮法(75%),雖然比較簡易可行,但抗拒性很高,失敗率就大。->印度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1917~1984)於1975~1977年執行的強制結紮節育政策,最終以敗選下台結束,至今仍無法再度施行;但中國鄧小平(1904~1997)於1976年推行的強制性一胎化政策,卻非常成功,讓中國生育率快速下滑到2000年1.22(另一說為1.77;2012年美國中情局世界概況估計台灣總生育率為1.16;香港1.09;澳門0.92;與新加坡0.78;日本2011年估計為1.22;韓國2011年為1.23);而印度至2009年為止,生育率仍維持有2.66(代替率為2.1),如果不論其它因素,長期來看,印度目前的生育率是維持國本較佳的狀況。但首先我們得先計算多少人口才是印度中國最理想的人口數?他們目前各別的13億(中國)與12億(印度)是理想的人口數嗎? 如果不是,調整有其必要。但印度的生育率仍高於替代率時,就無法調整,人口數目會一直維持高峰,萬一出現全球性災荒時,餓死的災民又會不忍卒睹。->我私人觀點是,中國人有圓滿的個性,所以如果經濟狀況好,二邊的父母願意幫忙,生二個的意願會非常高,婆家夫家各放一個,而夫妻二個悠哉度日,所以人口降到5~6億時會停下來,維持百年的狀態。->台灣1950~1960年代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快退休了,到2020年,他們的健康情形仍會非常好,再加上他們年輕時就是家庭計畫的受益者,孩子數目不足3人,所以會非常有意願幫忙帶一、二名孩子,含飴弄孫,增加生活情趣。如果台灣政府再用些心例如育嬰假、托嬰設施等,也許可以讓台灣生育率增加。
- 三年大躍進饑荒(1959~1961)比美愛爾蘭大饑荒(1845~1852)的人為大悲劇。->三年困難時期是指中國大陸地區從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於大躍進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則多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後改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海外一些學者則稱之為三年大饑荒或三年大災荒,西方學者也稱其為大躍進饑荒。->當時中國政府出現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政策性失誤和伴隨的一些過激的政治運動和政治鬥爭,其影響最大的為大躍進時的「浮誇風」和「大鍊鋼鐵」。這些做法導致中國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其時農村地區因缺少糧食導致飢餓,而全國性的生育率急劇下降。->在全國範圍出現嚴重的饑荒的情況下,1958至1959年,中國政府仍然持續著往年大量向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出口糧食以快速發展軍事工業的政策,導致於農村開始出現餓死人現像。這種情形與英國政府在愛爾蘭饑荒時期(1845~1852),仍不斷的出口愛爾蘭農畜產品到英國及歐洲其它國家是一個意思,悲劇相隔100年仍然發生,而且一模一樣不會改變。人類真的仍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嗎?->大躍進運動有二大政策,一為「大鍊鋼鐵」運動;一為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運動核心觀點為,鋼鐵生產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求(以鋼為綱)。百萬計的農民被號召和命令脫離農業生產而加入到大鍊鋼鐵的勞力當中。因為土法鍊鋼,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作為替代燃料,很多鐵製農具和其他生產物料就被搗毀作為鍊鋼原料。而缺乏基本技術設備的大鍊鋼鐵運動在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投入之下產出的只是幾乎沒有經濟價值的劣質的生鐵或者廢鐵疙。->人民公社化運動,則是中共中央政府下令實行蘇聯生物學家(Trofim Lysenko)的偽科學農業革新。這些措施包括密植,指把種子遠密於常規來播種並且假設這些種子間不會相互競爭。結果是產量降低;另一個革新是「Teventy Maltsev」,他鼓勵中國的農民實行深耕(深達一兩公尺)。他們相信最肥沃的泥土在深處,而這些泥土有助於讓植物長出超大根系。但是,無用的石塊、沙子被翻出,而肥沃的表層熟土卻被埋到了下面。->在大躍進運動時期,中國又遇上了乾旱和洪水等惡劣氣候。1960年時,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乾旱或者其它惡劣天氣影響,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沒有降雨。所有這些因素導致1959年中國糧食產量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產量又在此基礎上再下降15%,全國各地的糧食、棉花產量跌落到相應1951年的水準。直到大躍進結束之後的1962年,糧食產量才開始回升。(我註:1966~1967,印度連續二年乾旱)->絕大多數饑荒的起因不僅是因為食物產量下降,也因為不合理或者是低效率的食物分配,而且通常結合著對於問題嚴重程度認識的信息匱乏或者乾脆是有意的誤導信息。 在中國這場(1959~1961)的大饑荒中,城鎮居民享有定量的口糧。與此相對比的是,農村的下級官員因搶著虛報他們公社收穫產量,而留給當地農民遠少的剩餘,才會造成饑荒餓死數仟萬人民。->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主「Amartya Sen;1933~」認為導致饑荒的自然原因,比如自然災害,在導致包含中國大饑荒在內的現代饑荒的各種原因中是相當次要的。因為這些自然因素很容易通過合理的政府經濟政策來 應對。而毛的中國恰恰在因為錯誤的經濟政策而每年餓死百萬計人的情況下,沒有在議會或者報紙出現批評的聲音。因為缺乏反對黨和自由媒體,毛的錯誤經濟政策能夠持續三年得不到校正,從而造成了現代社會最大規模的饑荒。(我註:中國的領導者,無論是否民選,最終都像皇帝,他們那聽的進人民的聲音?除非後遺症出現了,例如最近因證所稅事件,股市出現窒息量至445億,同時綜所稅申報截止時間到了,在大戶籌不出錢繳稅的情況下,這些領導人如馬才會出現慌張情形,也才會改變政策。D 說生目瞅不識這款白目ㄟ人! 我倒認為這種領導人在中國史上常常出現,說眼高手低也不完全對,只能說溫室的花朵就是禁不起風霜,也適應不了大自然的風土氣候,註定凋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在三年困難時期仍然大量進行糧食輸出和對外援助。例如:1960年,無償贈幾內亞(Guinea;位於西非)大米1萬噸;支援阿爾巴尼亞小麥15000噸;1961年援助老撾(即寮國)稻種15噸;1962年,給柬埔寨援建川龍造紙廠,增加污水處理設備。->1962年,困難時期結束之後,援助更加有增無減。1970年,毛澤東曾經增加巴基斯坦援助數額,由原來的2億元增加到5億元;1973年,更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總援助支出達到55.8391億元人民幣(約10億美元)。這種援助最高時佔國家財政支出的6%~7%。(我註:台灣政府特別是國民黨政府,非正式的利用中油台電這種管道,不知匯出多少這種美其名為經援的人民血汗錢?而其中被貪腐官員中飽私囊者凡幾?所以 D常說,政黨輪替是好的,至少這種私下五鬼大搬運的管道會曝光,人民可以少損失一些。)->目前中國政府仍未能提供確鑿的原始天氣數據證明三年期間全國發生嚴峻自然災害,但更多的證據表明,三年期間沒有大規模自然災害。饑荒最為嚴重的省份四川更是風調雨順,然而錯誤的分配政策,使四川省大部分糧食用於調配往安徽等災情嚴重省份,而本省留存糧食尚不足四川省總產出的10%,使得四川發生了驚人的饑荒。->有些人則認為,三年困難時期是1958年毛澤東提出一年糧食增加一倍的口號,因而導致各地掀起「浮誇風」,各級幹部嚴重誇大、虛報糧食產量所造成的。由於施行統購統銷的關係,農村除了口糧、種子、飼料以外的糧米全須上繳,,而糧食則交由人民公社的公共大食堂負責,農民不能儲糧。當中央派員到地方徵收糧食時,是以地方幹部上報的嚴重誇大的糧食產量來計算徵收量的。徵收量大大超出實際糧食產量,地方幹部為了填補缺口,逼迫農民將原本應該留下的口糧、種子、飼料「三留」也全都上繳。於是各個農村的糧食短缺,公共食堂無米下炊,導致了嚴重的饑荒,有許多人因此被餓死,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一些地區的政府官員(例如:河南信陽)為了隱瞞災情,阻止饑民外出討飯,截取郵件阻止信息傳播,讓農民失去逃荒的自由、求救的自由,也是導致災情嚴重惡化的原因。->大躍進時期(1959~1961)特別是農村地區推行人民公社大食堂,導致災難性的全國大饑荒,無數人因為缺乏食物而死去。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浩劫的死亡人數在所有國家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四川大饑荒死了1000萬人,並直接導致四川省經濟衰退,退出比較發達省份的序列,成為和湖南、江西、湖北一樣的中下等經濟省份;安徽全省1959年~1961年餓死約500萬人;山東省不到3年的時間,減少了500萬人。實際餓死人數不得而知,估算數從1000萬~5000萬,但較精準數目為北京「炎黃春秋」雜誌2007年第2期上謝韜發表的3750萬人。(我註:約佔當時中國總人口5億8300萬人的6.4%;愛爾蘭大饑荒死了約100萬人,佔當時愛爾蘭總人口800萬的12.5%,看來還是英國人較狠)。
- 生育率的快速降低,與女權意識覺醒有關,再加上避孕藥物及產品的免費供應,讓女性終於取得生育主權,這才是生育率大幅降低的主因。所以印度失敗的主因是針對男性進行結紮手術,容易引發反彈,但針對女性的生育控制計畫則符合女性主義,成功超出計畫。->書中提到世界各地女性單身主義者年齡愈來愈長。1960年代時,美國20歲左右的女性2/3已婚,現在則降到1/4以下;匈牙利目前30歲左右仍單身的女性約有30%,但在她們母親的世代則只有6%左右,成長了5倍;而這個數字在日本是50%;南韓40%;到了泰國曼谷,到45歲依然有20%女性堅持單身,這個百分比,在馬尼拉、新加坡、香港與吉隆坡的華裔女性中也相差不遠。->這些單身女人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工作,不必撫養小孩,身上有錢,生活愜意,遠比她們的母親換尿布的時代好。->所以說20世紀下半葉的生育率巨幅下降,與女性社會角色轉變有關,也就是父權制度終於瓦解了。
- 從上面的總結了解到,如果台灣要鼓勵生育,只怕發給育兒津貼沒有用。反而是託嬰、育嬰假,友善的育兒環境,還有男性的幫忙照顧才是女性願意生育的誘因。 也就是說政府不是發錢,而是政府用獎勵政策,鼓勵雇主雇用懷孕女性員工,提供更好的空間,更彈性的工作時間給育嬰的女性員工,而男性要更踴躍參與育嬰這個過程,才會讓女性樂於生孩子。
- 我對於嬰兒性別篩選有意見。東方人重男輕女,大家都要生兒子。問題是生了兒子幹麻用?現在務農用機器;而女性在職場上表現優於男性,再加上心細,超好用。->過去生兒子為了傳宗接代,為了香火繼承,為了拜祖宗,現在呢?其實孩子是二個人的基因組合,也就是說男的女的都可以傳遞遺傳基因,為何一定得是男性才能傳宗接代? 過去古老年代,沒有DNA檢驗技術,如何確定小孩是男方的基因呢?相較之下,北方的遊牧民族較實際,母系為準,因為媽媽十月懷胎騙不了人,是她生的孩子假不了,誰管孩子的父親是誰呢?->印度人及漢人務農為主,世代居住在一個地方,所以才可能控制女人的行動,才能確定孩子是誰的?只是時隨勢移,現在重男輕女觀念不符合時代潮流了。而且男生生的太多問題就大,沒有新娘就得搶其他地方的,自己國家內不夠,就得進口,結果就引發出口新娘國家的男女比例失衡問題,連鎖下去,遲早引發戰爭。->D有次神秘兮兮的跟我說:「我算過了,三個換二個,絕對換的到。」,我沒有聽懂反問:「什麼3個2個的換?」,他說:「三個大女生換二個新娘給二個大男生;三個小女生換二個給小男生。」,我還是不太明白:「你家有錢,換什麼換?買都有!」,D 好像看到白癡一樣的瞪大眼說:「你真的不知道嗎?」,我直接搖頭說:「不知道!我不知道你說什麼?」。->D後來花了很長的時間跟我解釋全世界男女嬰失衡比例的問題,他算過了,到了大男生小男生進入結婚期時,都可能碰上搶新娘的狀況,那與有錢無錢無關,跟適婚年齡女性太少有關,而且現在女生不婚的比例又很高,本來就稀有的動物,將來更是稀有。->D 很羡慕一個人叫小S的丈夫許先生,他說他不用像他一樣煩惱,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連皇帝寶座都換的到!(^o^哇)~~(^0^)哈~~(^○^)哈~~ 。
- 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m):亦稱「錫安主義」,源自「錫安」(希伯來語 讀 Tzi-yon)一詞,原指位於耶路撒冷附近的錫安山,以及在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下 5:7)裡所提到的「錫安的堡壘,大衛的城」(fortress of Zion,city of David)。->「錫安主義」一詞本為猶太人學生會(Kadimah)建立者--奧地利猶太出版商 「Nathan Birnbaum;1864~1937」所創,首次出現在他於1890年出版的刊物「Selbstemanzipation」(自我解放)當中。->猶太人歷經三次反抗羅馬帝國(First Jewish–Roman War 66~73;Kitos War 115–117;Bar Kokhba revolt 131~135)事件後,即「大流散」散居到了羅馬帝國的其他地方。->發動現代猶太復國主義的關鍵事件是1894年發生在法國的「Dreyfus affair」事件。一名猶太裔法國軍官「 Alfred Dreyfus;1859~1935」被誤判為叛國者,法國社會因此爆發嚴重的衝突和爭議。這件冤案雖然最終於1906年平版,但卻深深震動了許多猶太人。->猶太裔奧地利人「Theodor Herzl;1860~1904」是「Dreyfus affair」事件的見証者,在這個事件以前,他是一個反猶太復國主義者;但在這個事件以後,他變成了一個猶太復國主義的熱烈追隨者 。->1896年,「Theodor Herzl」出版了一本叫「猶太國」的小冊子中,小冊中他將「Dreyfus affair」事件描述成一個猶太人復國的轉折點。->1897年,「Theodor Herzl」在瑞士「Basel」召開了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成立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組織(WZO),他成為這個組織的第一任主席。->猶太復國主義是原本是以猶太教為主,將全球猶太人與以色列聯繫在一起的一種主義;但現代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則是非宗教性質的,始於反擊19世紀末葉在歐洲猖狂的反猶太主義,特別針對東歐尤其是俄國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的一個反擊。->1918年鄂圖曼帝國瓦解,猶太復國運動主義者首先擴大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屯墾區,並籌募建設基金,開始國家公共基礎建設;同時勸阻 或迫使(用暴力) 英國當局不准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獨立建國。->1920年代,猶太人口穩定成長,猶太建國雛形已成,但同時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對猶太人移入的抵制也持續升高。->1947年,英國宣佈了從巴勒斯坦撤出。同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投票通過了將巴勒斯坦分割成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國的議案(耶路撒冷成為國際領土,與柏林一樣?)。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馬上爆發了內戰。->1948年5月14日ん猶太人宣佈在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國名以色列,這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歷史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運動的主要目標已經達成了。->在以色列獨立戰爭時期(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1947~1949),原巴勒斯坦居住的阿拉伯人不是逃離,就是被以色列軍隊驅逐出境,導致猶太人在1948年停火線中的地區人口中佔多數。->1967年以前,這停火線變成了以色列實際上的邊境。->1950年,以色列國會通過了回歸法(Law of Return),授予全球猶太人移民到以色列的權利。->這法令,讓歐洲的猶太難民與因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被阿拉伯國家驅逐出境的猶太難民,如潮般移入新建國的以色列,讓猶太人成為多數。->但隨者是以巴和平協議的簽訂(1993年),阿拉伯人口比例急劇提高,如果再加上被迫遷移走的巴勒斯坦難民回歸,以色列的猶太人口已非多數。->1968年。世界猶太復國主義大會採用了以下的準則:
- 猶太人的團結與以色列在猶太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 猶太人從所有國家移民到祖先的土地——以色列地區。
- 在「預言的正義與和平」之下的以色列國的富強。
- 通過猶太、希伯萊與猶太復國主義教育和強化猶太的文化、精神價值觀而保存猶太人的身份。
- 在所有地區對猶太人權的保護。
Nathan Birnbaum_1864~1937 |
- 納粹大屠殺事件(Holocaust)的源起莫衷一是,以色列及猶太人不想知道真正的原因,只是不斷的說屠殺及種族清洗。 我跟D二個人是非追出根源來不可的人。->追查了這麼多年,我們覺得與當時歐洲金融巨擘「 Rothschild family」這個發跡崛起於17世紀的猶太裔家族關係很大。->史載這個家族曾支助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34~1945)的納粹黨推翻德國威瑪共和國,引發二次世界大戰,以賺取歐洲各國政府向其家族銀行融資的巨額暴利。->而當時聚居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與當地人在文化傳統宗教上不融,特別是天主教、基督教與猶太教自三次羅馬猶太戰爭後,即分道揚鑣,彼此勢同水火。一次世界大戰後(1914~1918),猶太人普遍經濟情況較佳,但對於寄居國沒有認同及歸屬感,所以對於歐洲各國殘破的經濟狀況沒有同理心及共体時艱的意思,此即埋下歐洲各國對猶太人的不滿。->另外來自東歐的正統猶太人如「Haredi」,他們的生活形態與源起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吉普賽人(Gypsy)很接近,聚居在城市貧民窟中,被眨義的稱為「猶太人區」(Ghetto)。->所以當信奉達爾文演化論及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支持者,將這二種理論推演為優生學時,就邏輯合理化了納粹的種族清洗政策。->我跟D的推論是,希特勒(Adolf Hitler)是否為有猶太裔不是重點,而是他因猶太裔私生子血統被欺負產生仇恨報復的心理才是重點,而且欺負他的人可能就是猶太人本身。->「 Rothschild family」之所以找上希特勒(Adolf Hitler)及納粹黨也非偶然,因為猶太人始終相信自己人。->當希特勒(Adolf Hitler)及納粹黨控制了整個德國後,聰明的希特勒(Adolf Hitler)應該料到「 Rothschild family」的目的,所以才會啟動猶大屠殺事件(Holocaust),準備一舉清除歐洲所有的猶太人。->二戰結束後,「 Rothschild family」透過與美國企業家族如「洛克斐勒」(Rockefelle family)的結合,將重心移到美國,同時展開了現在的人口控制計劃,有計畫的削減亞洲、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各民族的人口。同時贊助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m)讓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國。->很多人說,這是「 Rothschild family」心生慚愧,想對猶太人作出補償,特別是被屠殺最慘最多的正統猶太人?->但D與我翻找猶太及希臘、羅馬、中東、埃及史後,覺得事實相可能非常不堪。->從摩西(Moses)帶領猶太人出埃及記開始,這群來自低階藝匠石匠的原Hyksos人後裔就被唬弄了。摩西(Moses)只是需要一批追隨者能與當時的埃及法老王抗衡罷了,因為宮庭鬥爭得有支持者如是而已,這才能解釋為何摩西(Moses)要在曠野中繞行40年而不願到巴勒斯坦Canaan地,因為摩西(Moses)爭的是埃及王權,而非成為猶太國王。->當索羅門王的奢華引發以色列10族與猶太2族的爭議後,以色列王國於BC722年為亞述王薩爾貢二世(Sargon II)所滅,以色列10族從此不知所踨;留下來的猶太二族仍持續祭師階級統治。->羅馬帝國時代,猶太人的三次反抗,與祭師階級的利益都相關,最終導致大流散(diaspora)。->我與D審視聖經中所載耶穌受到猶太祭師的迫害情形,非常清楚這個貴族或者類如印度婆羅門、剎帝利的階級,是不會將權力下放給普羅猶太人的,這才是猶太祭師非殺了耶穌不可的理由,因為耶穌挑戰他們自摩西以來所繼承的權力,而這種權力與埃及法王老一致,不得挑戰。->「 Rothschild family」的近親通婚方式,直指暗示他們來自埃及法老王的神權血系,所以給予猶太人到迦南地的建國機會,宛如重現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BC1166年)於BC1175年左右重置海上民族(Sea peoples)於迦南地(Canaan)一樣,用意就是牽制埃及的敵人Cyprus、 Hatti and the Levant(核心在今黎巴嫰)。->「 Rothschild family」將猶太人送到古迦南地(Canaan)的目的是石油,只要中東戰亂,他們就可以控制石油生產國及石油產量,這與這個家族從17世紀開始逐步蠶食鯨吞控制歐洲各皇室借款,進而控制歐洲金融是一個意思。->一戰後,「 Rothschild family」即開始逐步控制美國金融,特別是美國聯邦銀行及聯邦準備理事會,將金融中心從倫敦英格蘭銀行移到鈕約來。->2008年世紀金融大海嘯後,這個家族沉寂了一段時間,但高盛(Goldman Sachs)的名字又出現在歐債希臘風暴中,倒霉的國家仍叫德國,而新納粹主義再度浮現於歐洲各國之間,導致一連串血腥暴力事件產生。->高盛(Goldman Sachs)被眾所皆知代表「 Rothschild family」。所以接下來還有一連串的事會發生,大家走著瞧。->這就是D經常對他的猶太裔朋友談到「回顧史實」的主因,他非常喜歡這個聰慧的民族,但很感嘆如此優異的腦袋會在這種事情上出現「盲點」。他說沒有人可以幫助猶太人認清現狀,除非他們願意打開心眼去認知事實。自摩西(Moses)領他們離開埃及開始,他們一直繞著摩西(Moses)所定下的圈套走,所以悲劇不斷的重演。->這是我第二篇談到聖經的故事了。如何呢?很多歷史都是片斷不連續的拼圖,你得有耐心的一個一個拼出來,才能得到的一個輪廓或概貌。正因為「 Rothschild family」自視為埃及神王血系,視猶太人為手下奴隸後裔,才會如此相待,也才能解釋以色列10族一去不回頭,甚至放棄猶太教的原因。->我與D皆無意批評「 Rothschild family」的作為,我把與D的共識結論寫出來,只是想讓所有知道這段悲慘史實的人認知到一個真相輪廓罷了。->如果大家能体認到「 Rothschild family」將自己家族血系視為至尊無上,不容污染,就能体認到什麼叫「上帝的選民」這句話的意思?也才能理解為何在發生納粹大屠殺事件(Holocaust)後,這個家族仍能冷血的用另外一種方式去削減別的民族的人口,也才能明白為何他們可以用瘦肉精牛豬肉,甚至有問題的基因改良作物供應全球,而不在乎人類的死傷了?->也許我的話很重,但對於「 Rothschild family」及其挑選的盟友來說,這本就是優生學的極致發展,不良的人種本就該消除淘汱,不該泿費地球資源,就如同猶太人當年一進入迦南地,就直接血洗消滅原迦南七族人一樣。
- 根據最新估計,目前全球約有2億人住在出生國之外,這個數字是30年前的2倍。->大部分的移民遷居到外國時都不滿30歲,男女比例不相上下;這些人1/3都接受過大學程度教育,也非移民國中最貧窮的人口。->這些人到了新的移居國後,基於安全問題,多半會和自己認識的人或是來自同鄉的移民住在一起。他們在新的國家從事的工作都是5D(Dirty、Difficult、Dangerous、Domestic、Dull),且必需由最低層開始工作。
- 有些地區傳統上就是人口出口區,例如中國福建(總人口約3689萬),有100多萬人口在外工作(我註:難怪嶺南很難發展,因為勞動人口全跑到國外去了,留下老弱婦孺,如何發展本地經濟?)。->菲律賓(總人口約9400萬)隨時都有800萬人口在海外,男性服務於商船上,而女性從事護理及家務工作。->墨西哥(總人口約1.12億)也有800萬人在格蘭德河(Rio Grande)以北的美國境內工作。->印度最富裕的「Karala」邦(位於印度西南;總人口約3000萬),其勞動人口有1/6都在國外工作,大部分在波斯灣周圍的營建工地。->2008年開始,塔吉克(總人口約686萬)的工作人口中有1/5到了外國,主要是俄羅斯。->這些移民有些是因為家鄉出現人口過剩及環境氣候變遷而逃往國外的「環境難民」,但大多數仍是所謂的「經濟移民」,只是想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而到外國工作者。
格蘭德河(Rio Grande) |
- 而傳統的移民進口國中,美國近代有3800萬外來移民,佔全國人口的13%(美國總人口3.13億),只怕非法移民數目更大。->新加坡如果沒有外來移民,人口數目將會減少40%(新加坡總人口約518萬)。->澳洲與紐西蘭若是無外來移民補充人口,人口數目將減少20%(澳洲總人口約2100萬;紐西蘭總人口約417萬),難怪澳洲政府首席人口顧問麥唐納說,隨著澳洲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退休,往後20年,每年得引進20萬外來移民,才能避免勞動人口需求荒,所以對亞裔移民的敵意會對澳洲未來的經濟動能造成偒害。->沙烏地阿拉伯與波斯灣各國當前僱用的外勞總共有1300萬之譜,其中泰半來自南亞與東南亞。->卡達(Qatar)的居民有4/5出生在外國,該國成年男性人口遠遠多於女性,比例為3:1。->埃及(總人口約8100萬)本身收容了約300萬民因索馬利亞(總人口約1000萬)內戰湧入的難民。->巴勒斯坦(當地總人口約600萬)與伊拉克(總人口約3000萬)難民構成約旦(總人口約500萬)人口的1/3。->敘利亞出走的人口約2000萬,與其目前人口總數相當;黎巴嫩出走人口為1500萬,是其國內總人口的3.75倍。->以色列(總人口約788萬)更是完全由移民組成的國家,國內則僱用許多羅馬尼亞建築工人,泰國農場勞工與菲律賓護士。->19世紀~20世紀中葉的移民,搭上船或飛機漂洋過海一生一次,從此不再返回故鄉;但21世紀的移民,持有合法旅行證件,經常往返於國家之間,利用電匯方式匯錢回家,也經常搭機返鄉探望家人。->我註:我個人認為,地球村的形成,到了21世紀中葉以後,因為交通工具便利及電腦數位網路發達,勞動人口實質或者網路上虛擬的流動,會讓世界各國的國界愈來愈模糊。
Qatar(卡達) |
- 因人口販賣而流動的移民。規模龐大的人口販賣犯罪集團,活躍於東南亞與中歐、東歐等前共產國家,許多年輕女性,被暴力強迫,威脅或詐騙,拐賣到富裕國家酒吧工作賣淫,或是擔任家傭。->以色列台拉維夫(Tel Aviv-Yafo ;以色列首都)妓院中,有許多來自摩爾多瓦共和國(Moldova)被拐騙來的女性,她們取道鳥克蘭與莫斯科,抵達埃及後,再被偷渡入境以色列,主要人口販子是俄藉猶太人。->而阿爾巴尼亞(Albania)、馬其頓(Macedonia)與保加利亞(Bulgaria)的女性齊集於捷克((Czeck)境內一條通往德國邊界的「恥辱之路」,賺取開車到此買春的巴伐利亞人(Bavaria)的歐元。->莫斯科是西非女性出國賣淫之地,而前蘇聯地區是跨國賣淫女子的重要來源之一,許多亞塞拜然(Azerbaijan)女性到印度新德里妓院工作->亞洲販賣女性最惡名彰的案例在泰國與東埔寨,許多女性被賣到都市的妓院,賺取西方嫖客的錢;而越南許多婦女被賣到中國、台灣、韓國成為廉價新娘。->西非許多兒童被賣到象牙海岸(Côte d'Ivoire)的可可農場工作,被稱為「巧克力奴隸」。
- 歐洲大部分政治人物認為,驅使移民遷徙的動力是「貧困」,只要促進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些外流的移民就會返回故鄉。->但事實上,今天很多移民來自墨西哥、菲律賓、摩洛哥與中國這種中等收入國家,他們不是為了逃離貧窮,是為了追求財富,或者過更好的生活。->貧窮國家的經濟一旦開始發展,通常會產生鼓勵人口外移的效果(我註:例如1970~1990年代的台灣),因為經濟發展會提高人民的期望,為人民提供教育,也讓人民更有行動力。(我註:我個人認為是發展中國家各方面與已開發國家仍有程度上差別,特別是法治治安及民主自由上,所以中上階級人口會希望自己家人及孩子生活在一個更好的地方,所以產生移民的動力。但過了那個階段,如果已發開國家的經濟或政治動盪,就會促使移民人口回流。)->人口外移對移出的國家不一定會造成傷害,因為移民會匯款回家。近年來,這些移民匯款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最大外匯來源,例如印度家庭收到的匯款每年達300億美元;菲律賓則有190億美元;俄國塔吉克建築工人匯回塔吉克的錢佔該國GNP的45%;東加王國、賴索托、黎巴嫩、宏都拉斯、約旦、海地、牙買加的國民所得1/5以上來自海外匯款;孟加拉部分村莊,80%的所得來自海外家人。->這些移民匯款,直接挹注當地經濟,用於興建房屋,購置學校教科書,或是投資於當地小企業及貿易活動。->移民外流的國家,會喪失精英人及技術人口,間接對外移國家造成傷害。但只要人口外移國家力爭上游,努力改善這種現象,官員貪腐現象減少,吏治清明一些,社會環境國家體制改善,就會吸引鮭魚返鄉。
- 我註:書中這段提到移民流入的富裕國家,阻擋移民流入,對非法移民嚴重歧視,甚至利用國界控管造成新的種族隔離政策。->我能理解富裕國家人民的憤怒,他們建設的國家社會及政經環境,值得他們獲得較高薪資作為回報。但因為這些非法或者合法移民的流入,造成工作流失薪得所得不漲反跌,當然會反應在投票行為上。->但企業以賺取暴利為前提的思維,如果不能僱用外勞或者非法移民,他們就會把工作外包或者工廠外移,結果是一樣的。台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其實勞工成本借由移民及非法移民的移動,與資本一樣,會全球流動。->台灣政府如果不正視這件事,改變新興產業發展思維,最終結果是台灣人口外移,結果導致整個社會國家政經開始紊亂衰弱,國家稅收不足,國庫空洞化,一切基礎設施失修,環境衛生惡化,朝貧窮國家墮落,結果是人口更大幅度外移,惡性循環。
- 在美國人口普查中可發現如下訊息,證明美國是一個史上無與倫比的多種族國家:
- 3500萬非裔。
- 3300萬德國裔。
- 2000萬愛爾蘭裔。
- 2000萬墨西哥裔。
- 1900萬英國裔(令人吃驚的少)。
- 1000萬亞裔。
- 600萬波蘭裔(出乎意料之外的多)。
- 300萬荷蘭裔。
- 300萬挪威裔。
- 240萬美洲原住民。
- 200萬俄羅斯裔。
- 170萬西印度群島裔。
- 120萬古巴裔。
- 110萬越南裔。
- 100萬華裔(出人意外的少)。
- 100萬韓裔。
- 80萬日裔。
- 60萬烏克蘭裔。
- 60萬薩爾瓦多裔。
- 30萬黎巴嫩裔。
- 30萬南斯拉夫裔。
- 18萬巴西裔。
- 12萬土耳其裔。
- 17世紀期間(1559~1690),來到美國的人口主要是清教徒(Puritan)。->18世紀開始,黑奴才成為外來人口的大宗,約有1200萬人由英國奴隸販子載運到美國,供南方莊園主使用。->愛爾蘭大饑荒後(1845~1852),美國開始湧入大批西歐逃避馬鈴薯疫病饑饉的災民。->1880~1890年代,橫越大西洋的定期載客汽輪出現後,大批北歐移民蜂湧而來;1900年之後,南歐與東歐的移民也加入行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阻斷移民移動前,總共約有2600萬人遷徙入美國。
- 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1848~1855年加州的淘金熱,讓來自中國華南因饑荒及太平天國之亂貧困的華人,開始大量湧進美國淘金追求財富。->金礦枯竭後,本土主義者團體開始驅逐華人離開金礦區。->這些華工移居到現在舊金山區從事低薪勞動和僕役工作。->1850年代,加州州長「John Bigler;1805~1852~1856~1871」將美國經濟衰敗導致白人失業的問題歸咎於華人苦力和1864年~1869年間簽約建造中央太平洋鐵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的華人勞工身上。->在1860年之前,華人是加州最大的移民團體。->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此時美國華人總數已達30萬人),這個法案是根據1880年針對「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的修訂而制定的,明定將所有華工拒於美國之外10年。->1884年修正案更限縮了早先已入境華工離開和再返回美國的規定,同時闡明,無論這些華人的國籍為何,該法皆適用。->1892年,該法案由(Geary Act )延長有效期限10年;到了1902年更成為無期限的永久法案。->1943年(Magnuson Act)廢除了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後者允許每年105名華人的移民配額。->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入境移民與國籍服務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 Act of 1965)。該法案是針對大量華人因中國的內部動盪和有機會得到鐵路建設工作而遷入美國西部所作出的反應。它是在美國通過的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我註:1966年文革開始)。->2011年10月6日及2012年6月18日,美國參議院及眾議院分別通過一項道歉案,兩院議員一致對於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向全體在美華人致歉。
- 1894年,哈佛學生創立「移民限制聯盟」(Immigration Restriction League),聲稱當時正夯的優生學證明東歐與南歐人是比較低等的人種,他們在愛麗絲島( Ellis Island;位於紐約州紐約港)檢測歐洲移民的識字程度與智商,沒想到東歐與南歐人都通過檢測,所以他們乾脆要求美國國會於1921年制定配額法案「Quota Act)依照國籍每年給固定的配額來限制外來移民人數。->在這種配額限制中,盎格魯撒克遜人、北歐人及日爾曼人備受歡迎;東歐及南歐人受到岐視;非洲人及亞洲人幾乎全部遭禁;拉丁裔人在經濟大蕭條前(1929年~1939年)前獲准在美國南部與西部農場工作,之後就被驅逐出境;二次大戰期間(1939~1945)又獲得招募進來工作,但韓戰一結束(1950~1953)又被趕出去。->1965年,配額法案「Quota Act)廢止,此後,亞洲人、拉丁美洲人與非洲人成了美國外來移民的主要來源。同年美國國國會通過「入境移民與國籍服務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 Act of 1965),一部針對華人制定的移民法。
- 血汗工廠(Sweatshop)這個名詞的來源: 指的是美國移民黃金歲月期紐約市下東區這個被稱為「小德國」東歐猶太人聚集區。->據說此區當時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每公頃(3025坪)面積居住人數多達2500人(每人約1.21坪),天花與肺結核等疾病流行,導致半數兒童死亡,當地人稱之為猶太病。->但這裡商業活動繁盛,過度擁擠的住家也同時是服裝工廠,當時美國半數的服飾出自紐約下東區,血汗工廠這個名詞就是這裡的社會改革者發明的用語。(我註:好好笑!猶太人的血汗工廠傳給中國人接手。這二族的人恐怕真的有血緣關係?歷史學家都說,以色列十族在中國成為華族,與留下來的猶太二族走上命運的分岐點。)->除了以色列外,紐約市是全世界猶太人最多的城市。->而且紐約的中國位於下東區(巧合嗎?),現在極端正統派猶太人住威廉斯堡(Williamsburg),離下東區果園街(Orchard Street)仍然很近;而紐約中國城中廣東人逐漸被福建人擠出去,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與韓國的餐廰陸續進駐(我註:應該也是華人)。
- 青年膨脹(Youth Bulge):這是國際人口行動委員會(其前身為「William H. Draper」將軍的人口危機委員會)200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後911時代,世界充滿了找不到工作的激進都市青年,而這樣的人口往往正是引發戰爭的力量。->共同撰寫這份報告的作者發現,一個國家的成年人口中,如果有40%以上不滿30歲,國內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是其他國家的2倍以上。->這種關聯可見於現代非洲、中東與南亞地區快速成長的都市,其中貧民窟是暴力的溫床。->這種人口結構因素,造成政府與非國家叛亂團體或是國家黨派之間致命的暴力衝突,其風險可能比一般認知的還要高許多。->報告中並預測,孟加拉、尼泊爾、寮國、不丹及東非各地都可能在未來發生青年膨脹(Youth Bulge)造成衝突。->結果是2010年從突尼西亞開始,發生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蔓延整個伊斯蘭世界至今仍未平息。->1995~2005年之間,巴基斯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伊斯蘭世界國家,其青年男性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到26%,但這些國家青年失業率都非常高,貧富差距大,政治紊亂,再加上國內有內戰,使得本來可以促成經濟轉型的人口,反倒引發了社會解體。
- 我註: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2010年12月18日突尼斯青年「Mohamed Bouazizi」抗暴自焚引發茉莉花革命,並迅速蔓延至整個阿拉伯世界持續至今。->突尼斯革命的成功,激發了周圍如阿爾及利亞、約旦、埃及和也門等國的抗議運動。->截至2012年6月,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已經成功推翻了4個國家政權-----突尼斯(2011)、埃及(2011)、利比亞(2011)及葉門(2012)。->而敘利亞和巴林則爆發了嚴重的國內衝突;其它阿拉伯國家如阿爾及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摩洛哥、黎巴嫩、毛裡塔尼亞、阿曼、沙特阿拉伯、蘇丹則有規模大小不等的反政府示威,迫使統治者作出各種讓步和改革。->阿拉伯世界革命的遠因包括,國家以專政或以君主制的政府來統治人民、侵犯人權、貪污腐敗、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生活貧困、以及人口結構中的青年膨脹(Youth Bulge)等因素;而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的衝擊,加劇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困難,導致物價上漲,則是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近因。
阿拉伯之春的範圍 |
有限世界的生態足跡:
- 地球上的陸地一度有2/3被森林覆蓋,但人類今已砍掉其中的2/3,僅存的亞馬遜河流域及印尼蘇門達臘及婆羅洲森林也岌岌不保。->人類現代農耕方式,則讓地球陸地表土流失1/4。->人類吃掉了地球上40%的植物、9/10海洋中魚群。改道了60%的水流,用於灌溉、水力發電及供應都市與工業用水之需。
- 美國民眾的生態足跡平均為每人9.5公頃(約2.87萬坪);澳洲人與加拿大人是7公頃(約2.11萬坪);歐洲人與日本人是4~5公頃(約1.21萬坪~1.51萬坪);中國人是2.1公頃(約6352坪);印度人與大部分非洲人是1公頃以上(約3025坪)。
- 世界上最窮的30億人口製造出來的溫室氣體約7%,而最富有的五億人口則製造了50%的溫室氣體。->俄羅斯與中國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創造的GNP是400美元;美國與澳洲是2000美元;英國、德國及義大利是3500美元;法國5000美元;瑞典6000美元;瑞士與東埔寨是9000美元。->所以只要世界各國將能源使用效率提高,那麼要在2050年前,削減80%的碳排放量這個目標是可以達成的。
- 結論就是綠色革命、人口控制計畫避免了全球大饑荒;改變使用能源生產及使用方式,例如用風能及太陽能取代傳統的石油及燃煤發電,才能避免氣候變遷惡化到無可救藥的地步。->我註:如果用地球46億的生命來看,氣候變異無可避免。從更新世(Pleistocene;258萬年前~1.17萬年前)開始,地球的氣候就不斷的出現冰河期及間冰期,這與人類的碳足跡無關。但我同意,在人類這個物種發展到主宰地球萬物的狀況下,極短時間內的人為行為,是會大幅改變地表氣候的,所以人類如果不想提早大減絕的話,是該努力作一些改變,讓我們的後代子孫有充裕時間來應付無可阻擋的大滅絕時代來臨。
- 一個世紀前,全球平均壽命是30歲;1950年代提升到45歲;今日則已達66歲。->現在全球(全世界共有196國,其中193國為聯合國會員)至少已有140個個家的平均壽命超過70歲,有19個國家達到80歲以上。->由經濟學家、商業界人士與政治人物組成的全球老化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Aging)在1999年指出,社會的高齡化必然會改變經濟結構、重塑家庭,重新定義政治,甚至改變下一個世紀的地緣政治秩序。->這些進入老年的戰後嬰兒潮,正在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努力工作。->老化人口的影響遍及每個國家、社區及家庭,而且這種現象也改變了地理面貌,例如在南歐,許多鄉下地區都成了老年人的聚居地;在日本有不少村莊被遺棄,因為年輕人都走了,而老年人陸續凋零。 現在日本有超過一半的國土面積被列為「人口遽減的邊際土地」,其中有許多所謂的「邊際村落」,半數人口年紀在65歲以上。->2030年,日本將有1/3的人口超過65歲;而台灣與南韓、新加坡則接近1/4;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諸島國,老年人口到2030年時將倍增,哥倫比亞甚至增加3倍。
- 法國人口學家「Alfred Sauvy」提出警告稱,歐洲可能成為一座龐大的老人之家。->美國「人口縮減」這部書作者「Ben Wattenburg」警告說,老化是21世紀正的人口炸彈,從現在到2030年間,美國將有8000萬左右的戰後嬰兒潮人口退休,屆時銀髮族人口將佔美國總人口的1/5,誰來負擔他們的退休金呢 ?(我註:儒家社會區,退休金主要來源是儲蓄,而非國家企業支付的退休金,所以問題應該不大。最大的問題在於年輕工作人口減少後,政府的稅收會大幅縮減,如何支應龐大的政府支出?也許各國政府現在就得開始想如何縮減開支?減省人事費用,把稅款用在當用的支出上。)->2008年信貸緊縮前,全球的退休基金就已出現吃緊狀態。->在法國與德國,公共退休金與老年人的醫療支出,已高達GNP的20%;到了2030年,義大利在這方面的支出將超過國內總生產毛額的30%,這種現象一定會拖累這三國的經濟。
- 到2050年時,中國將有4億人口超過60歲(約佔總人口比30%),其中超過75歲的人有1.5億(約佔總人口比12%)。->用30年一世代推論,再加上30~40%不婚不生孕的人口,則中國到21世紀末,將只剩下2.5~3億人口。->中國安樂死的作法在醫院普遍執行。中國的領導人是否有一天終於決定強制施行安樂死呢?就像先前強制採行「一胎化」政策一樣。
- 2050年,全世界將有15億人超過65歲,其中12億都在當前的開發中國家,而這些開發中國家的老年人,都是最窮的一群,因為他們年輕時所得、教育和識字程度最低,沒有存款、資產和土地,沒有技能和資金能夠投資於具有生產力的活動,以獲得工作機會,而他們的退休金及其他福利管道也很有限。->這當中許多都是獨居老人,甚至疾病纏身,因為年輕時遵從政府的人口控制計畫,所以也沒有什麼子女能來照顧他們,成為生育計畫最終的受害者。->人口學家說,這種現象只有一種解決之道:「安樂死」。
- 退休年齡:這是德國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在1880年發明的概念,因為當時,他需要指定一個年齡作為德國戰爭年金的起點。->他選定65歲的原因是因為他手下的官員向他提及,老兵通常都死於這個歲數。儘管女性的平均壽命較長,但他們卻將女性的退休年齡訂為60歲。(我註:這段歷史公案與所得稅來由一樣有趣,所以特別寫下來。)
- 銀髮膨脹:現在男性休後仍有20年以上的壽命;女性更達30年,隨著高齡人口健康情形持續改善,許多人於退休後仍想繼續工作。->既然少子化已成趨勢,這些身体狀況仍然很好的所謂老人,就該自動站出來爭取工作,修改目前那種岐視中高齡工作人口的法律,要求社會不再將老年人口邊緣化,而是對住家、城市、工作場所與工作時數都重新設計,以迎合銀髮族的生理與品味需求。(我註:對極了!第一個找7-11開刀,什麼嘛?進去只有小孩青年口味的東西,除了咖啡也只有咖啡。難怪D說,他進7-11只為了繳費寄黑貓)->在歐洲,每20個老人中只有1個住在老人院中,他們通常仍活躍於社會中,忙著當顧問與指導者,是康樂股長、社區總幹事,是其他老年人的照顧者,甚至是精神導師。他們擁有豐富人生經驗,有時間把事情作好,也沒有後顧之憂,正適合追求公眾福祉。->老人年不但是照顧者也是消費者,特別是在富裕國家中,銀髮族市場商機極為龐大。->銀髮族銀行裏有存款,又領有養老金,一旦把自己不需要的大房子賣掉,更是立即坐擁大筆現金,這些錢都可用來消費及投資,甚至最終變成遺產移轉到下一代手上,裨益社會整個經濟活動。
- 20世紀下半葉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將青春次文化推上高峰,現在即將促成老年人的時代來臨;嬰兒潮世代將全球工業霸權推上高峰,現在他們也註定要帶來長輩支配的時代。(我註:馬上想到郭台銘及張忠謀,他們可沒有退休的計劃;所以可以想當然爾的的看待未來的政治領袖,絕不會年輕化,反而可能是由戰後嬰兒潮世代或者大約5~10歲的人中出線。)->在這高齡化的後工業化時代,老年人首次靠著人口數目延續他們的主導權,這個現象將會影響深遠,因為這樣的社會將更有愛心,他們創造出來的社會氛圍,最適合和善者生存。->人年紀愈大對於新奇玩意兒愈無興趣,也愈理性消費,愈能欣賞人生中美好的事務,對環保節能減碳生態保育等會更加重視,更重要的是他們重視健康甚於一切,所以對食物品質的要求會回歸原點--簡單粗食。->而且年長者面對國際衝突時,比較傾向於趨避風險,不會像年輕人一樣衝動行事,反而是好事現象。
- 我註:台灣或者儒家區的老人都有儲蓄的習慣,應該不致於貧病交加衣食無著。但因為年輕人口減少,公務服務部門系統,,必需改藉科技來處理往昔由人力處理的日常事務,而將人力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我個人認為退休年齡提高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因為未來退休基金將不足以支應老年退休生活,而且老年人因醫學進步,所以身理年齡延緩老化,而經驗又比年輕人充足,特別是他們服務的對象也是老年人時。->所以許多屆齡退休的老人,很可能被政府及公司以約聘方式回僱,一來補足其退休後生活費缺口,二來公司企業可以用較低薪資成本留用高階有經驗的人才。同時有益於社會消費經濟活動,也可以增加國庫稅收。->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第一份正職工作,都拖延到30歲左右,所以延緩退休年齡是必然常態。->至於照顧老人方面,我跟D的想法一致,因為少子化,未來全球人力缺乏,再加上新興國家低價代工產業興起,其國家人民應該願意留在本國工作,而非到外國當外勞,所以聘僱家事外勞照顧老人的想法不切實際,反而是利用高科技製造家事機器人來補充不足的人力,才是正辦。->D告訴我說,再過10~20年,我們的醫院全部自動化,連開刀手術都由機械人及電腦代庖,更別提生化檢驗了。醫生護士的配置是為了處理緊急事件、決定細節及監看手術過程,而非如今日的實際執行手術或問診。->大部分的老人都在自家中以監視系統照護。一般問診皆透過視訊系統完成,而藥物及付費則交由物流及金流系統處理,無需年邁的老人在醫院診間蹣跚移動。但只要一有狀況,救護車及緊急救護人員馬上出動處理。->上述的作法就是為了因應年輕人口大幅減少,而老年人口大幅增加的困境,靠高科技打造出來的雙嬴生活環境,所以談「安樂死」也未免太消極了。
1 comment:
我想我不會愛你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