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控制」的新發現
從小父親就反對養寵物,特別是貓。很多人都說,養貓的人脾氣會變好,也會變笨,看來這篇文章點出了重點。 所以建議愛貓的人,一定得定期將寵物貓送去檢查,以免引發「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
「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亦稱為弓蟲,是弓漿蟲屬的寄生性生物。已確定的宿主是貓,貓是唯一可以從糞便傳染此寄生蟲的宿主,因為「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只有在貓的小腸中才能進行「有性生殖」。->弓漿蟲病是一種病原體為弓漿蟲的傳染病。會對胎兒和具有免疫缺陷的人或貓造成嚴重甚至是致命的傷害。中國中醫叫三屍蟲,是細胞內寄生蟲。寄生於細胞內,隨血液流動,到達全身各部位,破壞大腦、心臟、眼底,致使人的免疫力下降,患各種疾病。不只是貓、豬牛羊等畜類都能感染弓型蟲。從比例上來講其他管道感染弓型蟲可能性比貓高很多。->養貓者只要注意清潔就不可能被貓傳染弓漿蟲。而且貓一生也只感染一次弓型蟲。絕大多數感染過弓型蟲的人一輩子都沒養過貓。目前推估,全球約有30%的人口體內有「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寄生,但無明顯病徵。
弓形蟲是一種細胞內寄生的原蟲,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但大多數冷血動物和溫血動物都會被感染,包括45種哺乳動物,70種鳥類,5種爬蟲類。傳染的途徑主要是攝取被貓科動物的體液或糞便污染過的食物,例如:
- 食用生肉或煮得不夠熟的肉類,特別是豬肉、羊肉和鹿肉。
- 運輸或接觸生肉或生的內臟後,沒有清潔雙手便放到嘴。
- 接觸貓糞便或接觸與貓糞便接觸的物體。
弓蟲症症狀如下:
- 淋巴結腫大和發燒,婦女和小孩都很容易受到感染。弓蟲症的潛伏期大約是10天~30天。
- 典型的癥狀如同感冒,肌肉痠痛幾天至數週。而如果免疫能力足夠強,不會復發。因此許多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染病。然而如果免疫能力比較弱,如愛滋病病人,或老人,感染弓漿蟲會引致其他嚴重的病變。
- 捷克學者研究發現,軍用駕駛身上有「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寄生者,其意外發生率是未感染者的六倍。
- 「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會引發神經質(情緒不穩定)和注意力集中時間縮短。這都與杏仁體有關。
- 美國有例子說人類感染後會對貓發生好感。
「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控制老鼠的方式是--當被感染的老鼠,接觸到貓尿時,,牠們杏仁體中的神經元會被激活,這種激活反應有恐懼,但也有好感,不難想像後果。(我註:難怪網路上有那種不怕貓的老鼠出現)
目前最新的發現是,精神分裂患者中有「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寄生者比例也較高,所以下一步的研究該是「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和精神分裂之間的關聯。
杏仁體 |
「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 |
Toxoplasma_LifeCycle |
二、隱形斗篷
這篇有些困難,但仍然給它有些讀懂了。 發明這個理論的大學生,應該是「Harry Potter」迷,否則那會去想到發明隱形斗篷?
它的原理是,如果你用一種能使物體周圍光線彎曲的材料來製作它,不讓這件斗篷碰到光線,我們的眼睛就看不見了(我註:好像暗物質哦!)
上面那種說法很玄,意思是光會繞路?根據物理定律的說法是,如果光能以比光速還快的速度繞過「那個物品」的話,那個物品就隱形看不見了。 目前能作到的是,創造出「超光速傳播」(superluminal popagation)的狀態--方式是將你想隱藏的東西的背景保持不變(就是你只能固定在一地不動),只讓特定波長的光線照射該物體,就可以創造「隱形斗篷」的效果了。
這位大學生很天才,他想出的解決之方是把隱形斗篷和另一種能減緩光速的材料結合起來,研發出一個「隱形球」,所有的東西放進這個隱形球中都會消失無踨(我註:廢話!是看不到了。),而隱形球本身也是隱形的。但這類似大衛魔術的「光學偽裝技術」(Optical camouflage)離實用階段仍有一段距離。
Harry Potter |
三、古生物學:
哈薩克(Kazakhstan)出土一枚顎骨化石,再次證明恐龍時代曾有大型鳥類四處翱翔。白堊紀時期(Cretaceous;1億3000萬年前 ~ 6550萬年前)大多數鳥類都只有烏鴉般大小。但1995年時,法國境內出土的一具脊椎骨化石,首度證明那個時期有大型鳥類的存在。
這次發現的顎骨化石,原本的鳥身長應有2~3公尺長,這種新發現的鳥被命名為「Samrukia nessovi」(Samrukia 是哈薩克神話中的鳳凰),但無法得知這種鳥是否會飛行。
Samrukia nessovi |
Samrukia(哈薩克神鳥) |
商之玄鳥 |
我註:
1、隱生宙(Cryptozoic eon;45億年前 ~5億4200萬年前 ),現在改稱前寒武紀(英語:Precambrian)是地質年代中,對於顯生宙之前數個宙(eon)的非正式名稱。拆分成冥古宙、太古宙與元古宙三個時代。大量的肉眼可見的硬殼動物誕生之時。->大約在45億年前左右,原始的地球從環繞太陽的物質之中聚集而成。不久之後可能又因為小行星(大小如火星)的撞擊,而分離出月球(參見大碰撞說)。一開始地球表面皆為岩漿覆蓋,穩固地殼則大約出現於44億年前。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發現於澳洲西部,放射性分析顯示一塊鋯石結晶已有大約44億400萬年歷史->人們對這段時期的瞭解相當少。這是因為前寒武紀少有化石紀錄,且其中多數的化石,如疊層石(Stromatolite),只適合用來作生物地層學研究。->許多前寒武紀時期的岩石已經嚴重變質,使其起源變得晦澀不明。而其他的要不是已經腐蝕毀壞,就是還埋藏在顯生宙地層底下。->世界各地有許多6億~5億4200萬年前之間的軟體無殼動物化石,稱為埃迪卡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大約在5億4400萬年前,也就是前寒武紀的結尾,出現了許多不同型態的動物。這些動物群統稱為小殼動物群(small shelly fauna),目前所知有限。
- 疊層石(Stromatolite):或稱層疊石,可定義為「從某一點或有限的表面開始增生,並聚集石化,形成逐漸增大的沉澱物生成構造」。自然界中有許多不同型態的疊層石,包括圓錐狀、層狀、分枝狀、圓頂狀或原柱狀等。->一般認為疊層石是由一些微生物,尤其是藍菌(舊稱藍綠藻)所黏結堆砌而成,不過事實上古代的疊層石只有少數含有微生物化石。->地球上有許多形成於前寒武紀的疊層石,其中較早的(如太古宙)可能是單細胞藍菌聚落所遺留的化石;較晚的(如元古宙)則可能為真核綠藻的早期型態。而澳洲西部最古老的藍綠菌疊層石為35億年。->藍菌行光合作用,周圍的二氧化碳開始減少,產生了碳酸鈣的沉澱。這些沉澱物被一層細菌的菌落周圍的黏液抓住,這個過程不斷進行,就變成了一層層的菌體和沉澱物的組合,也就是stromatolite。->現代疊層石主要可見於鹽湖或潟湖當中,這些極端地帶較缺乏動物的覓食。
- 冥古宙(46億~38億)是太古宙之前的一個宙,開始於地球形成之初。->最初是由(Preston Cloud;1912~1991)於1972年所提出的,原本是用來指已知最早岩石之前的時期。->冥古宙的最後一個代對應為月球地質年代中的早雨海世(38億5仟萬~38億),以月球的東海撞擊事件為結束時間(約為38.4億年),這也是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擊期的結束標誌。->在整個冥古宙,地球從46億年前形成,從一個熾熱的岩漿球逐漸冷卻固化(計算表明僅需1億年),出現原始的海洋、大氣與陸地,但仍然是地質活動劇烈、火山噴發遍佈、熔岩四處流淌。->41億~38億年前地球持續遭到了大量小行星與彗星的轟擊,根據同時期月球撞擊坑推算(月球面對地球的那一面的大部份大型盆地如危海、寧靜海、晴朗海、肥沃海和風暴海也都是於此一時期撞擊形成的),地球遭遇了:
- 形成22000個或者更多的直徑大於20公里的撞擊坑。
- 形成約40個直徑約1000公里的撞擊盆地。
- 形成幾個直徑約5000公里的撞擊盆地。
- 約每100年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
- 太古宙(Archean;38.4億~25億年前)太古宙起始於內太陽系晚期重轟擊期的結束(對月岩的同位素定年確定為38.4億年前),地球岩石開始穩定存在並可以保留到現在。太古宙結束於25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以甲烷為主的還原性的太古宙原始大氣轉變為氧氣豐富的氧化性的元古宙大氣,並導致了持續3億年的地球第一個冰河時期——休倫冰河時期。->太古宙時期有細菌和低等藍藻存在。
- ->大氧化事件是指約26億年前,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的時間。現在加拿大科學家指出在27億年前,地球大氣裡的氧氣突然增多的原因是,被稱作鎳的一種微量金屬數量下降,使得破壞氧氣的微生物統統死光,導致「大氧化事件」發生,這促使地球上的氧氣迅速增多,生命慢慢形成。->鎳在大氣氧氣積聚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個新發現。項發現不僅能解釋生命出現爆髮式進化的原因,而且還能解釋為什麼地球是圓的,因為氧氣的腐蝕作用對侵蝕岩石,形成河流和雕刻海岸線至關重要。->氧是一種活性很強的分子,如果不是一直有氧生成,它很快就會從地球上消失。現在主要依靠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氧氣才能在大氣中不斷積聚。->光合作用把陽光轉變成化學能和氧氣。據悉,在25億年前出現「大氧化事件」時,第一種光合微生物「藍綠」藻或者稱藍細菌大約已經進化了3億年。但是它們生成的氧氣很快就被數量更多的產甲烷細菌生成的甲烷破壞掉了。產甲烷細菌不需要氧氣,它們可通過無氧呼吸繼續生存下去。->產生甲烷細菌現在仍生活在多水、缺氧的沼澤和濕地等環境中,鎳是確保它們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元素。如果缺少鎳,對這些產甲烷細菌至關重要的酶就會遭到致命破壞。->通過分析水成岩(即沉積岩,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他岩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積岩),這些科學家發現27億~25億年前,即「大氧化事件」開始的時候,鎳的數量出現急劇下降。鎳含量下降有效降低了甲烷生成,以前沒有人考慮過地球上的氧氣增多與鎳之間的聯繫,這個聯繫可能對地球環境和生命史產生了巨大影響。->鎳減少的原因是這個時期地殼降溫,意味著更少的鎳(約為過去量的一半)通過火山爆發的形式進入海洋。鎳水平降低讓產甲烷細菌都死光了,使地球大氣裡的氧氣顯著增加,而且這種趨勢一直在持續,從沒被逆轉過。
- 元古宙(Proterozoic,符號PR;25億~5.42億年前)元古宙的大氣已經是氧氣含量豐富。這個時期已經發現了許多菌類、藻類植物化石和古代微生物化石,因此也被稱為「菌藻時代」。->元古宙中期發生了全球性的大冰期,世界各地都發現了冰川遺蹟。在元古宙末期,開始出現了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但這些動物都沒有堅硬的骨骼,所以化石上只是留下印痕等遺蹟。->元古宙也曾發生廣泛的地殼運動,在前期是地球主要的造山時期。在中國北方為「呂梁運動」(山西呂梁山的表現最典型)。元古代時期的地層中蘊藏有豐富的鐵礦、銅礦和稀土金屬礦物。
- 古生代(Paleozoic)
寒武紀(Cambrian)
奧陶紀(Ordovician)
志留紀(Silurian)
泥盆紀(Devonian)
石炭紀(Carboniferous)
二疊紀(Permian) - 中生代(Mesozoic)
三疊紀(Triassic)
侏儸紀(Jurassic)
白堊紀(Cretaceous) - 新生代(Cenozoic)
古近紀(Paleogene)
新近紀(Neogene)
第四紀(Quaternary)
新增說明文字 |
瀉湖 |
疊層石_澳洲 |
鹽田 |
鋯石結晶 |
四、利比亞(Libya):
面積:約175.9萬平方公里。
人口:約617萬人。男女比例為1.05 : 1
位置:位於北非,埃及之西;阿爾及利亞之東;北邊隔著地中每與義大利西西里島遙望。
官方語言及文字:阿拉伯語及阿拉伯文。
民族分佈:以阿拉伯人為主,其他人口為柏柏爾人、猶太人等。
宗教信仰:95%以上人口信奉伊斯蘭教。
人圴所得:約1.2萬美元。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也是利比亞最大城。
貨幣:Dinar,第納爾這個名稱是來自於古羅馬帝國一種被稱為Denarius的銀幣。
歷史:
- 昔蘭尼王國(Magas of Cyrene;BC317~BC276即位~BC250;BC318五國合縱攻秦不勝;BC278屈原投淚羅江;BC249秦滅東周)。->他是「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us;BC308~BC246;BC307趙武靈王胡服騎射;BC246秦建鄭國渠)的同母異父兄弟。他的母親「貝勒尼基一世」(Berenice I of Egypt;BC340~BC279/277;BC341齊魏馬陵之戰;BC278屈原投淚羅江)於其父馬其頓貴族「Philip」過世後,再嫁「托勒密一世」(Ptolemy I;BC367~BC323~BC283;BC367二周分裂成二小國;BC323五國相王聯和抗秦;BC284燕樂毅率五國軍伐齊)->馬格斯(Magas of Cyrene)因為母親的關係當上昔蘭尼的總督。在托勒密一世逝世後,馬格斯嘗試在好幾個機會中把昔蘭尼(Cyrene, Libya)從托勒密王國獨立,然而直到BC276左右年才成功,並自立為國王。->馬格斯(Magas of Cyrene)最終一直保持昔蘭尼(Cyrene, Libya)獨立,直到BC250年左右逝世後不久,昔蘭尼王國遭到托勒密王國(BC305 ~ BC30;BC307趙武靈王胡服騎射;BC27外戚王氏專權)併吞。
- 公元前2世紀成為古羅馬領土。--指的應該是第三次布匿戰爭(Third Punic War;BC149~BC146),迦太基亡國,迦太基的其餘領土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行省(Africa ,Roman province)。
-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632~1258;西元630年東突厥亡國;西元1259年蒙哥汗戰死)一部分,綿延600多年--包括三個朝代「正統哈里發時期(The Righteous Caliphs;632年~661年;西元663年唐平定百濟)」、「伍麥葉王朝(Umayyad Caliphate;661年~750年;西元755年唐安史之亂)」、「阿巴斯王朝時期(750年~1258年)」。
- 16世紀中葉起屬於奧圖曼帝國(1299~1922;1294年忽必列過世)。--指的是「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1494~1520即位~1566;1505年明武宗即位;1519年寧王叛亂;1566年海瑞上疏下獄」時。
- 1911年~1912年,義土戰爭(Italo-Turkish War)爆發,意大利以戰機襲擊,壓倒性戰勝奧斯曼帝國,從此利比亞淪為意大利殖民地。
- 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德軍和英軍的戰場。
- 1951年12月24日,獲得英國及法國同意,在聯合國安排之下宣告獨立,由伊德里斯一世國王(Idris of Libya;1889~1951即位~1969流亡~1983;1887年光緒親政)領導,建立伊德里斯王朝(1951~1969),稱利比亞聯合王國(實行聯邦制)。->1963年取消聯邦制,改名利比亞王國(Kingdom of Libya)。
- 1969年8月31日,由卡扎菲(Muammar Gaddafi;1942~1969~2011)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革命。->國王被罷免,定名「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根據《的黎波里憲章》,與埃及,蘇丹結成革命同盟。->1986年,更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民眾國為利比亞自創名稱,英文意為State of the masses。->1988年12月21日,發生洛克比空難(Pan Am Flight 103),利比亞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兇者。->1991年聯合國在英國、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下對利比亞實施包括空中封鎖、武力禁運、經濟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兇給聯合國受審。->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2011年2月,爆發反對卡扎菲政權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則以武力鎮壓。->2011年2月27日,反對派在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Benghazi)成立了臨時政權「全國過渡委員會」(National Transitional Council,簡稱NTC)。->2011年3月19日,依照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空襲利比亞的行動展開。->2011年8月26日,利比亞的全國過渡委員會進駐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原格達費政府在聯合國的席位由全國過渡委員會取代。與此同時,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通知聯合國,該委員會已把該國的國名「阿拉伯利比亞群眾國」(Libyan Arab Jamahiriya)更改為「利比亞(Libya)」。->2011年10月20日,前領袖卡扎菲死亡。
Ottoman Empire(1299~1922) |
Idris of Libya(1889~1983) |
我註:利比亞共分三區:「Tropolitania」、「Fezzan」、「Cyrenaica」。
- 「Cyrenaica」:因希臘古城「 Cyrene」而得名,位於利比亞東部沿海岸區。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Benghazi)即位於此。過去亦名 Pentapolis(五城地區)。於羅馬帝國時期,此地屬「Senatorial province」行省(BC20年),在阿拉伯帝國(632~1258)時期,此地名為「Barqa」。1927年~1943年義大利佔領期間,此地為利比亞行政中心,即名為「Cyrenaica」。->1943~1951年獨立前,此地由英國軍隊控管。->1951年~1963年此地隸屬利比亞王國(Kingdom of Libya)。->此地區一直是反利比亞強人卡扎菲(Muammar Gaddafi)之區。
- 「Fezzan」:此地位於今利比亞西南部,大部分地區為沙漠,夾雜一些山地、高地及乾河谷地,而綠洲則在荒涼的「撒哈拉區」(Sahara)中點綴生存。->「Fezzan」之名起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Phasania or Phazania」,意思為「野雞之鄉?」(the country of the pheasants)(我註:是不是Phoenicia之誤呢?也可能源自聖經中所提的名字「Phut」(他是諾亞之子含ham的兒子),他是一位戰士。->聖經中不斷的說這裡的人民都是支持埃及及腓尼基人的戰士(我註:努米底亞騎士Numidia?)->BC500~AD700,這裡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Garamantian Empire」(BC400~AD600),這個帝國的人民擅長農業水利工程及商業貿易,最終因水源枯竭而衰亡。->1911年,義大利佔領此區。->1943年法軍佔領此區,直到1951年,利比亞王國(Kingdom of Libya)獨立為止。
- 「Tripolitania」:此區原包括首都Tripoli及利比亞西北部大片地區,但今日僅指首都Tripoli及附近地區,稱為「Sha'biyat」(英文翻譯為Districts of Libya,類同華盛頓特區)。->Tripoli是由腓尼基人(Phoenicians)於西元前7世紀所建,後為迦太基帝國控制。->BC146年(BC141年漢武帝即位),羅馬滅迦太基,成為它的一個行省。->西元435年(439年魏太武帝統一北方)汪達爾人 Vandals佔領此區。->西元530年(531年高歡起兵反爾朱氏),拜佔廷帝國(Byzantine Empire;395~1453;395年北魏進中原;1450年英宗自瓦拉回京)取而代之。->西元10世紀時,「阿巴斯王朝時期(750年~1258年)」的附庸國 Fatimid Caliphate(法蒂瑪王朝;909~1171;907朱溫建後樑;1164宋金議和)反叛,建立一個從突尼西亞橫跨到敘利亞(Tunisia to Syria)的王朝。->1140年,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Sicily;1130~1816;1130年兀朮撤兵;1813天理教起義)入侵Tripoli區。->西元1158年(1159年蒙哥汗戰死),Almohad Caliphate(穆瓦希德王朝;1121~1269;1122金佔遼中京;1271忽必烈建國號為大元)將西西王國勢力驅逐出去。->西元1229年(1229年窩闊台即汗位),「Emir Abu Zakariya」---Almohad Caliphate(穆瓦希德王朝的附庸國,在突尼西亞建立一個獨立行政中心,接管Tripoli區。->哈夫斯王朝(Hafsid dynasty1229~1574;1572張居正任首輔)接下來控管此區直到西元1553年奧圖曼帝國(1299~1922;1294年忽必列過世)征服此區為止。->1711年~1835年(1709年康熙復立允礽為皇太子;1834年英艦入虎門),在「the Karamanli dynasty 」(1711~1835)統治下,「Tripolitania」地區相當的獨立。->1835~1911/12,復由 奧圖曼帝國(1299~1922)統治。->1911年~1912年,義土戰爭(Italo-Turkish War)爆發,此地淪為義大利的殖民地。->一次世界大戰後(1914~1918),「Arab Republic」或「Tripolitanian Republic」宣佈「Tripolitania」從義大利獨立,這是第一個阿拉伯世界的共和政體。但因少受國際關注,於1923年解體。->1927年~1934年,是一個由義大利控制的獨立殖民地。->二次大戰開始(1939~1945),「Tripolitania」由盟軍控制到1949年。->1951~1963「Tripolitania」隸屬於「Kingdom of Libya」(1951~1969)。
Benghazi_Location |
利比亞三區圖 |
Garamantian Empir(BC400~AD600) |
我註:自由軍官組織是一個曾在利比亞軍隊裡的一個內部組織,由利比亞革命精神領袖格達費與多位中下級軍官所創立,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一環,推翻利比亞的君主制及建立共和制,利比亞也從親西方轉向對抗西方。
我註:泛阿拉伯民族主義(Pan-Arabism),是一種旨在統一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運動。它與阿拉伯民族主義有緊密聯繫,也是一種文化民族主義該思潮。->這種主義認為阿拉伯人應該組建一個單一國家。此運動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高峰。後來泛阿拉伯主義逐漸趨向世俗化和社會主義,強烈反對殖民主義和西方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介入。它尋求組建聯盟來抵禦外力干擾,加強經濟合作。
hadrian_denarius |
我註:「柏柏爾人」(Berber people)是西北非洲的一個說閃含語系柏柏爾語族的民族。一些語言學家認為這個語系直到12000年前才產生,而且產生的地方是東非,它是從非洲紅海海岸遷徙到西北非洲的。閃語族或查德語族(Chadic languages)是與柏柏爾語最近的->實際上柏柏爾人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它是眾多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統稱。(我註:像華人?)->柏柏爾人這個稱呼源起於是來自拉丁語中的barbari(野蠻人)。->在北非有約1400至2500萬說柏柏爾語的人,他們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少數人群最東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吉納法索。->群體遺傳學研究結果認為馬格里布地區(指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三國)的非洲人(不論他們自認為是柏柏爾人還是阿拉伯人)主要是源於柏柏爾人,而柏柏爾人的祖先則在舊石器晚期就已經來到這裡了。他們似乎是從東非或者中東地區(或者兩者均有)遷移過來的;但是近期的遷徙來自於古意大利人、閃族人、日耳曼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人。->按照芝加哥大學的鮑什等人2001年的研究,「西北非洲人的Y染色體的基因」(Y染色體是只從父親繼承給兒子的)來源可能如下:
- 75%來自於舊石器晚期的西北非洲人(H35、H36和H38)。可能從東非來的舊石器晚期的移民。
- 13%來自新石器時代(H58和H71)。
- 4%來自歐洲(IX組、H50和H52)。
- 8%來自現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H22和H28)。
柏柏爾少女 |
亞非語系圖 |
我註:分析語(Isolating language)又稱孤立語或詞根語,這類語言的特點在於其一般不是通過詞形變化來表達語法的作用,而是通過獨立的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象聲詞以及嘆詞都屬於虛詞)和固定的詞序(語序是一種文法上的詞彙的順序)來表達語法意義,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語缺乏多數的格變化(就是少複數形)。->漢語的發展過程是由綜合語發展到分析語。從音韻學分析漢字在上古漢語裡的發音,可以發現詞根和詞綴。用詞綴表現語法功能是典型的綜合語特徵。->現代漢語已經變成分析語,語法功能用虛詞表示。如時態以「了」表示過去時、以「著」表示進行時;被動語態以「被」加動詞表示;兩個名詞用「的」相接,表示第二個名詞屬於第一個名詞,而不是用第一個名詞加詞綴變成屬格表示。->除了漢語語族下的語言外,彝語、壯語、苗語、越南語、泰語、巴布亞皮欽語(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官方語言之一)等都是分析語的例子;而現代英語和保加利亞語的語法則朝向分析語的方向發展;有學者認為,法語和西班牙語變格語法已經簡化,可能慢慢成為孤立語。->在英語中,貓尾可以寫作cat tail,而不必寫作cat's tail。這裡的貓cat直接用了詞根原形,而沒用屬格詞綴cat's。
我註:綜合語(Synthetic language)是一個語言學的概念,與分析語(孤立語)相對。在語言類型學中,一個有著高的語素詞語比(英語:morpheme-per-word ratio)的語言。類似德語、俄語等的印歐語言多為綜合語。綜合語大致可以再分為以下三個分類:
- 屈折語(fusional language,或稱inflectional language):屈折語和膠著語之間的分別,在於屈折語的詞素趨向連在一起,較為難以分割。意即屈折語的一個詞綴經常同時表達多種意思、而膠著語的一個詞綴一般只表達單一種的意思。-> 拉丁語、俄語、德語及波蘭語等是頗為典型的屈折語。而大多數的印歐語系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是屈折語。->屈折語詞綴的特性可用拉丁語amo(我愛)一字舉例說明。這個字的-o後綴表示直陳語氣(indicative mood)、主動語態(active voice)、第一身、單數、現在式。無論更改上列的任何一種特徴,都必須把-o後綴替換成其他的東西。
- 黏著語(Agglutinative language):黏著語為綜合語的一種,具有詞形變化的一種語言類型。通過在名詞、動詞等的詞尾粘貼不同的詞尾來實現語法功能。->一般而言、黏著語的所有詞綴,或多數的詞綴都只表達一種意思或只具有一種語法功能。每個特定的意思都有著一個特定的詞綴。若要改變意思,只需改變要改變的那個意思就好,而其他的詞綴則不動,除非要改變兩個以上的意思。->若某語言的一個詞綴往往同時表達多種意思,則該語言一般視之為屈折語。->一種語言不能同時是黏著語和屈折語,但黏著語和屈折語之間的界限,很多時候並不明顯,因此可將黏著語和屈折語之間的關係視為一個連續體,而很多語言則落於「完全的」黏著語和「高度的」屈哲語之間。->日語、韓語、芬蘭語、滿語、蒙古語、土耳其語、匈牙利語、泰米爾語等為典型的黏著語。
- 多式綜合語(Polysynthetic language):多式綜合語(又稱編插語)是綜合語的一種,擁有極高的綜合語特性。多式綜合語的詞,都由許多的詞素組成。->如果以「綜合程度」指詞素和詞之間的比例,當某種語言的詞由多於一個詞素組成,這種語言便稱為綜合語。以綜合程度而言,多式綜合語走在「每個詞都由極多的詞素組成」的極端;在另一個極端,就是一個詞只由一個詞素組成的孤立語。->這些綜合程度極高的語言一般通有非常長的詞。在綜合程度較低的語言,通常需要整句才能表達這些詞的意義。->多式綜合語的例子包括因紐特語、莫霍克語、古愛努語, Central Siberian Yupik、切羅基語、Sora、楚科奇語、以及北美及西伯利亞的多種語言。(我註:一體成型與積木併圖用來形綜合語及分析語)
- 單音節語素:由單個音位,即單個漢字組成的語素。例如:天、地、人、中、左、大、了、嗎……等。
- 雙音節語素:由兩個音位,即兩個漢字組成的語素。例如:蘿蔔、蘇打、蜻蜓、蜘蛛、吩咐、參差、徊徘、芙蓉……等。
- 多音節語素:由多個音位,即三個以上的漢字所組成的語素。例如:巧克力、奧林匹克、羅曼蒂克、凡士林。
- 非音節語素: 在兒化音裡,如花兒、鳥兒的「兒」不算一個音位,所以被歸為非音節語素。但在台灣國語裡,因為沒有兒化音,前述的兒不亦算是一個音位,而應被歸為單音節語素。
格達費(Muammar Gaddafi;1942~1969~2011) |
Gamal Abdel Nasser(1918~1970) |
我註:哈米斯旅(Khamis Brigade):全名為利比亞陸軍第三十二旅,是一支特種部隊,以指揮官利比亞革命精神領袖格達費兒子哈米斯·格達費(Khamis al-Gaddafi;1983~2011;格達費第7及最小的兒子)之名命名成立,是利比亞裝備最好、訓練最有素的菁英部隊。->1969年利比亞發生革命前夕,軍方已有多組人馬醞釀政變,格達費格陣營以中下級軍官為主,未獲得軍方一致性的支持,特別是高階軍官,1970年革命未滿一年即發生失敗的軍事政變,格達費自始不信任軍方,從上台以來發生數次流產軍事政變,其中以1993年最大部族瓦法拉(War-fallah)出身的軍官政變最為嚴重,面迎政變所帶來的可能軍事衝突,格達費需要對其家族更忠誠的私人武裝力量,以所屬和結盟部族與外籍傭兵為主的特種部隊是哈米斯旅成立的背景。->哈米斯旅成員包括利比亞本國人,和外籍僱傭軍,大部分來自非洲,以鄰近的蘇丹、查德最多,部分外籍傭兵使用法語,可能來自突尼西亞或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部分外籍傭軍成員來自格達費所扶持的外國叛軍,據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利比亞籍成員大都來自格達費所屬的卡達法部族(Qaddadfa)和與格達費政權結盟的位於利比亞西部沙漠遊牧民族Meqarha部族。這支軍隊大約有一萬二千人,官兵待遇優於其他政府部隊。->哈米斯旅成員都是在政治背景經過嚴格挑選並經嚴格訓練,接受對格達費絕對忠誠的思想教育,對利比亞革命精神領袖格達費家族絕對忠誠。也因成員多外籍僱傭兵,無需考慮部族關係,執行對國內鎮壓任務時能較無顧忌,被稱為格達費手中的最後王牌。->哈米斯旅部分成員,長年前往多個格達費所扶持的外國政權或叛軍團體,提供軍事顧問與直接參予武裝衝突,實戰經驗豐富,2011年利比亞起義後,大部分被招喚回國。
貝都因人(Bedouin) |
如果綜合上面利比亞的過往歷史來看,「Benghazi」與埃及、希臘的關係較密切;而「Tripoli」則承繼迦太基、羅馬、日爾曼、伊斯蘭等的影響較鉅。而義大利於1911~1943年佔據此地造成很大的意識形態的反抗,特別是宗教上。如果再加上另一個「Fezzan」區沙漠之民的攪局,這個國家真的說的上一個字「亂」。->這樣的地方,如果不是一個像格達費(Muammar Gaddafi)這樣強悍的阿拉伯貝都因人,利用:哈米斯旅(Khamis Brigade)這種外國傭兵軍團來統治的話,是無法統治的。
格達費(Muammar Gaddafi)對利比亞的另一個貢獻是將利比亞人的識字率從1971年的39%,提升到2007年的87%,這在北非諸國中是最高的。
但長期的執政,讓利比亞的統治階級(平均年齡60歲)與利比亞人民(平均年齡24歲)之間產生了世代隔閡,再加上他的家族的貪腐(海外帳戶超過100億美元)及特權把持利比亞的重要行業等,普羅百姓享受不到經濟成果,貧富不均擴大,是民怨的遠因。近因就是二次金融海嘯,讓利比亞很多高教育水準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當突尼西亞、埃及陸續發生抗暴運動時,利比亞這張骨牌就接著著倒下來了。
但這些問題同樣在沙烏地阿拉伯、巴林王國(Kingdom of Bahrain)都被血腥鎮壓下來了,甚至葉門也一樣。但輪到了利比亞及敘利亞,西方國家的態度就完全不同?
埃及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Google 與 Facebook聯手幹掉了「Hosni Mubarak」(1928出生~1981~2011埃及總統),讓埃及軍方掌控政局,請問埃及人民得到了什麼? 一團亂及更糟的生活,連觀光業都完蛋。 而埃及軍方與美國軍方是一體同氣的,美國支持說的通。請問Google 與 Facebook他們要什麼? 我認為與非洲國家的電信業爆炸性成長有關,特別是奈及利亞、南非及埃及三國。我們來看下面一些新聞片斷報導:
- 2011年初,英國全球電信與媒體市場調研公司統計報告顯示非洲大陸的手機用戶數量已達5.06億(非洲總人口約9億),佔全球手機用戶總量的10%,是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1995年非洲電話擁有量僅佔世界電話總量的2%)
- 1990年代初,非洲電信業剛剛起步時,時任奈及利亞參議長的戴維·馬克 (David Mark)曾經認為電話不是讓普通人享受的。->時隔近20年,在佔據非洲人口1/5的奈及利亞(約1.5億),移動電話出現爆炸式增長,該國現成為非洲大陸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佔非洲手機用戶總量的16%。緊隨其後的分別為埃及和南非。整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都出現這種情況。
- 近年來,非洲國家越來越重視電信業發展對經濟的巨大拉動作用。繼1996年提出非洲信息社會計劃後,2007年又提出了「連通非洲」計劃,目標是在2015年前實現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寬頻基礎設施能夠連接非洲國家的所有首都和主要城市。->2010年初召開的第十四屆非洲聯盟首腦會議,把發展信息和通信技術作為非洲未來發展的優先任務之一,呼籲非洲各國加大在該領域的投資,進一步協調相關政策,並要求非盟委員會與地區經濟組織、國際電信聯盟等一起制定「非洲數字化日程」。
- 現在非洲實力最堅強的跨國電信商為南非的「MTN」、法國沃達豐(Vodafone)(在非洲主要據點是埃及)、科威特無線電信商「Zain」及肯亞手機通訊業者Safaricom。就是沒有看到美商,這或許是google 及 facebook如此急燥之故,因為他們必需在這些硬體商建立起自己的軟體網路系統前,先佔據市場。->這是唯一能解釋 Google 與 Facebook干冒大不違介入政治漩渦的主因,因為美國霸權勢力已經不再,無法再為他們搶奪別人的市場了,他們必需靠自己來爭取市場了。
五、組裝新生命的「生物積木」: 這一段也是我超愛的一篇。它部份解答了我長期以來心中一直懷疑的問題-----1萬1仟年前,喜馬拉雅山區發生了什麼事? 三星堆中那些人與貓熊又是怎麼回事? 神農架又是怎麼回事?(位於四川排北部湖北西北部) 而釋迦族被稱為甘蔗種又是怎麼回事? 二個竹節筒似的裝置,裡面誕生一童男一童女,像什麼? 像試管嬰兒。而且「長阿含經」中說,是王仙二滴血而成..................。我查過,甘蔗是印度的原生種植物,生長的緯度可高達北緯33度到中國陝中漢中之地,而釋迦族世居之地約為北緯25~28度左右,所以他們看到竹節筒似裝置,以甘蔗比擬應無疑義。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一種「合成生物革命」(Synbio Revolution),顧名思義,就是從「零開始」來創造生命形態。這些合成生物學家能夠把不同功能的「基因」(gene)拼接起來,打造出具備明確特性的生命。
這些基因有些像小孩子玩的「樂高積木」,只是這些基因積木包含一整團遺傳物質,是「DNA」中的標準遺傳物質,稱為「生物積木」(BioBricks),而生物工程師拿它們在實驗室中設計新的生命。
「DNA」編碼的方式很像電腦程式,它是一組可以進定一個生物系統生理特徵的指令。你可以把每塊「生物積木」(BioBricks)想成是「一組可以執行一種任務的程式碼」(我註:元件? component ?程式模組? module?),把好幾塊不同的「生物積木」(BioBricks)串起來,就能執行許多複雜的任務。
目前所有的「生物積木」(BioBricks)都可以在生物積木元件登記中心(bioBricks Parts Registry」免費索取,它就像電腦的開放原始碼。截至2009年11月為止,這個中心已有3200種「生物積木」(BioBricks)。 這個中心提供的「生物積木」(BioBricks)是乾燥過的「DNA」,放入水中之後即可重組,且可以利用標準的化學程序使不同的生物積木」(BioBricks)接合起來。例如,你把一段新的「DNA」插入細菌的細胞,之後該細菌產生的新細胞,就會具有新插入、量身訂作的基因組所決定的屬性。
Biobricks |
本篇科普文章中舉了一個利用基因改造的枯草桿菌來偵測水中有毒的金屬鎘「Cadmium)(它具有毒性,會傷害生物體內的器官,並使骨骼中的鈣質流失,甚至導致癌症)的例子來說明「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工程如何運作?
1、他們先發現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lis)對於鎘的濃度十分敏感。
2、利用遺傳工程基因改造把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lis)對鎘金屬敏感的啟動子(Promoter)接上螢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一旦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lis)樣本偵測到鎘金屬,啟動子(Promoter)會觸發螢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發出儀器能偵測到的螢光。
cadmium(鎘) |
bacillus-subtilis(枯草桿菌) |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eical School)遺傳學教授「George Church」是建造新的細胞,而非重組的「DNA」的「生物積木」(BioBricks)。 他的理由為:「如果細菌不具有你需要的特性,你可以在實驗室重新設計它;你可以改進它們,好達到你的目的」。(我註:簡單一句話,他可以作上帝,照自己的意思合成想要的生命體就對了。生物積木」是抽取現成既有的遺傳物質來組合新的生命體特性,但他要自己訂製所需的生物積木」。)->他的方法是依照需求來製造核糖體(Ribosome)。核糖體(Ribosome)是細胞中的工廠,它接收來自「DNA」的訊息,再由核糖體(Ribosome)負責製造出所需的蛋白質,讓生物可以存活;而核糖體(Ribosome)對生物細胞也很重要,因為它能製作出細胞正常運作所需的每一個元件。-> 「George Church」利用基因片段來製作核糖體(Ribosome),而不同的核糖體(Ribosome),就可以使細胞的各種構造具有不同的功能。「生物積木」(BioBricks)惿供了「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領域容易使用的標準模型或元件,而「George Church」的方法是更廣大的運用。
Ribosome(核糖体) |
Fluorescent protein(螢光蛋白) |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的「Timeline」:
- 1973年,「Stanley Cohen」與「Herbert Boyer」構建出第一個重組的「DNA」。--將原始的「DNA」剪接,把2股以上的「DNA」(去氧核糖核酸)單股結合在一起。
- 1974年,波蘭科學家「Waclaw Szybalski」首創「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這個名詞,但他所指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基因改造」--在生物的零星「DNA」處加上一些基因片段。
- 1975年,在美國加州太平洋叢林鎮召開的「Asilomar Conferene」會議,制定了許多安全規章。目的是管理理未來數十年的生物科技研究,其中包括「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例如研究人員必須利用沒有生殖能力的生物,並且在有能力控制生物的實驗室中進行研究。
- 1977年,「Fred Sanger」發明一種革命性基因定序法,名為「去雙氧定序法」(Dideoxy Sequencing)來解讀生物「DNA」的基因編碼。
- 1983年,生化學家「Kary Mullis」發展出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qction;PCR是合成生物學的基礎),可以把一團糾結的分「DNA」離出來,並迅速在試管中複製。
- 1994年,第一個基因改造農作物「Flavr Savr Tomato」上市,但因生產與運送成本較高,再加上得不到一般大眾信賴,所以以不出幾年就消失了。
- 2003年,第一屆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GEM)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當時只有5個隊伍參加。2009年時,參賽隊伍已增加到110個。標準生物元件中心(Registry of Standard Biological Parts)也成立了。
- 2009年,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總部位於美國德州Irving;創立於1882年,1999年開始使用現在這個公司名稱),投資入股「Craig Venter」的合成基因組公司(Synthetic Genomics),開發高產量的生質燃料作物,希望最終能取代提煉自化石燃料的汽油與天然氣。->「Craig Venter」是想製造出一種可以產生氫氣的細胞,這種細胞可以作為燃料。(我註:我突然想到長阿含經中提到一段描述光形生命,它們飲甘露維持光形。純水是否比較容易解離為氫氣呢?)->第一步,是從現存的細菌身上取得基因組,而且有系統的剪接出具有基本功能的基因。->「Craig Venter」目前已經有了基礎架構,正利用一段又一段的基因組裝成自己設計的生物。他把每一個基因重新排列,而不是劣的把基因硬塞進細胞中,如果他成功了,就是真正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命。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生物倫理中心教授「Arthur Caplan」說:「合成生物學可以用來製作有用的生物,但同樣可以用在生物恐怖攻擊上。」
科學家目創造的生物中導入他們所謂的「安全裝置」,可以避免生物逃脫或落入意圖不軌的人手中,且有專利權作保護。例如加州「LS9」公司在細菌的細胞中插入一個元件,細菌一旦離開實驗室即無法生存。但地球之友的基因科技運動者「Gillian Madill」說:「細菌可以演化出適應出環境的能力,「安全裝置」無法解決我們的疑慮,因為它可能無法持久。」(我註:就是生命自會找到出口。特別是細菌這種繁殖速度很快的生物。)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James Collins」的實驗室發展出另一種類似的機制,能使人造細胞在經過次分裂自我摧毀。(我註:人類不就是這種生物嗎?端粒酶就是控制細胞複製的次數不是嗎?我們人愈研究就愈像是一種人造產物。)
Flavr Savr Tomato(基改蕃茄)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